精選
Excerpt:《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關於他的手繪與建築的所思所想》
2025/03/24 05:43
瀏覽18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關於他的手繪與建築的所思所想》
書名: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關於他的手繪與建築的所思所想
Santiago Calatrava:Drawing, Building, Reflecting
作者:克莉絲汀娜.卡西歐.德.阿爾伯諾茲 , 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原文作者:Cristina Carrillo de Albornoz,Santiago Calatrava
譯者:陳羚芝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0/06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98
本書為作者與西班牙「建築詩人」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對話十年的訪談錄。
書中以卡拉特拉瓦恆常的靈感來源「人體、自然、光線與材料、藝術與建築」四大章來做構思之陳述,分別以蘇黎世斯塔德荷芬火車站、杜拜河港塔、紐約聖尼古拉斯希臘東正教教堂、卡塔爾沙爾克跨海大橋為作品分析。首次曝光卡拉特拉瓦的多幅手繪草圖與雕塑等創作,以及他的生活創作點滴與日常藝術信仰,一字一句有如樹葉間落下的光影,如音符或小詩篇般地娓娓道來。
【Excerpt】
〈人體〉
……羅馬建築師兼工程師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他的論文《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約公元前30-15)中,堅信人物形象是主宰古典建築的比例定律的主要來源。如果我們遵循文藝復興時期的當前觀點,當人被視為自然世界的中心時,那麼身體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構建塊,其測量是構建完美規劃和比例建築的基礎。最終,建築的巨大規模與人類規模直接相關。
自從我承接了我的第一個建築委託案以來,我不斷地反思米開朗基羅的理論,即建築與人類肢體密切相關。在他的一封信中,他解釋如下:「非常肯定的是,建築成分應該遵循與人類肢體相同的規則。」如果我們從字面上理解這一說法,那就意味著承認對人體的理解是建築技術的必要條件,因為它在具象藝術(figurative art)中是必要的,因此,建築師應該對解剖學有所了解。雖然同意這一點,但我認為米開朗基羅打算進一步暗示一些事情,當我看到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的設計,或他在佛羅倫斯的防禦工事時,這一點變得很明顯:這種建築不僅僅涉及材料,而且也是超凡,渴望神祕和象徵性的。
雖然我的大部份建築都是從繪製人物的親密過程開始的,但它也直接與我的雕塑作品相關——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其中人體扮演了核心和主要角色。我的第一個採用幾何形狀的雕塑是人體的隱喻,它們主要由張力的立方體,非常細的軸和一系列電纜組成,立方體代表人體頭部。所有這些雕塑都是關於如何承受頭部負荷的研究,僅由脊柱的寰椎支撐。在雕塑領域,我對康士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竇加和尚·阿爾普(Jean Arp)的作品深感敬佩;然而,正如海倫·馮·諾斯提茲(Helene von Nostitz)所記錄的那樣,法國雕塑家羅丹透過他的理解,教導我最多關於建築的挑戰,他稱之為身體的「天堂形式」。
很少有藝術家像羅丹一樣如此熱情地回應人體,或者把它描繪得如此準確。我,一直對他人物中這種強大情感與表現力感到驚奇。他畫人體,以了解運動和姿勢。與其畫固定的學術姿勢,他傾向於展示一個扭曲和扭曲的身體,以傳達運動的感覺。此外,羅丹在他的《法國大教堂》(The Cathedrals of France, 1914年)一書中展示的對建築的熱愛和深刻的知識,將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他的雕塑中。有時,如他的雕塑《柱上的女人》(Woman on a Column, 1900-03)和《行走的人》(The Walking Man, 1877-78),人體的形象和局部與裝飾建築的元素相結合,如柱子、柱頂、壁柱或葉狀基座。在這些作品中,建築局部有助於整體的運動感和人物的表現力,它們看起來與天空相映襯,並且與建築等比例。
這個想法與我自己的許多建築專案相關聯,這些建築專案源於人體結構,最可見的是我在馬爾默的摩天大樓,被稱為「扭轉軀幹」(Turning Torso)。當我開始計劃建築時,我決定將我的設計基於人體軀幹在運動時的比例和外觀,將人體脊柱作為其鋼結構的模型。同樣的方法在隨後的建築中浮現,這座未建造的螺旋式摩天大樓被稱為芝加哥螺旋塔(Chicago Spire Tower),其中我更進一步,投射出更加扭曲和細長的形狀。很明顯,我的職業生涯是由連結的邏輯演變而來的;一個專案提供前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為下一個解決問題設下新問題。
〈自然〉
對於許多藝術家來說,自然就是藝術的起源。正如亨利·摩爾在《第一單元的聲明》(Statement for Unit One, 1934)中所解釋的那樣,對自然的觀察是藝術家生活的一部份,它擴大了他的形式—知識,使他保持新鮮,讓他不只是照表操課,並餵養靈感…在自然界中有無限多種形狀和節奏……雕塑家可以從中擴大他的形式—知識體驗。對於建築師來說,自然也常常是他們第一個學習的對象。我對自然界的理解可總結為"natura, mater et magistra"(自然是母親和老師)。這是我的工程博士論文《關於空間框架的可折疊性》的指導原則。我的基本信念仍然認為,透過觀察自然及其看似神祕的運作,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並發現任何藝術問題的解決運方案。
建築以理性的方式汲取自然,但我一直對其神祕的特質,激發靈感的能力更感興趣。事實上,我們會被樹木形態的不可預測的變化、日出日落,或身體呼吸時的起伏而感動,感到驚訝。我們手指彎曲、樹枝在風中搖曳、波浪起伏不定……對我來說,每一個都是令人敬畏而啟發靈感的,因為它們表明我們都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大自然既是指導力量,也是智庫;這種證據可以在我的許,多雕塑和建築物中出現的有機形式中找到。其中一個完美表達我與大自然關係的專案是為里斯本市建設的東方站(Oriente Station, 1993-98)。它像座鋼鐵森林,並從兩個來源獲得靈感:第一個是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的十四行詩;第二個是環繞城市的樹木覆蓋的山丘。我的目標是將車站與這個景觀及其文化歷史聯覆繫起來,所以我認為它的建築本質上應該暗示這種關係。結果,該站好似從其覆蓋物「增長」,彷彿平台上方有一個由鋼和玻璃「樹」組成的森林。
……
對我來說,自然界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原則可以幫助解決建築時遇到的實際挑戰。首先是材料和顏色的最佳使用;第二個是找到正確的形式:有機體改變形狀,成長和移動的能力是驚人的;第三個存在於大自然違背規則的能力,這是我在建築方法中借用的自由感。最終,我作為建築師所遵循的方向,來自於研究外表看來簡單、抽象的自然原則;當然,矛盾的是,在打造為建築形式時,從自然世界中獲取的靈感變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建築是人類精神的純粹創造;它不直接模仿或複製自然。當我直觀地將花、樹、波浪、模式或自然紋理轉譯為我的建築結構之一時,我試圖理性地總結出夢幻般的抽象層次。在這個意義上,自然是簡單的典範。我所謂的簡單,意指透過建築和數學模型,自然的複雜性和豐富可以合成為一種幾何純度。
……
當我著手一個專案時,我常常以直觀的方式開始,使用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專注於形式(美)。然後,一旦定義了形式,我發現它自然而然適用於理性功能或該專案的實用性。在《建築十書》中,維特魯威聲稱好建築具備三個基本原則:堅固(firmitas),建築物應該堅固耐用並保持良好狀態;實用(utilitas),它應該對使用它的人有用並且運行良好;美(venustas),建築應該為人們服務,提升他們的精神。我非常認同。後來,中世紀的基督教學者將這三個維特魯威原則,與人類的三種內在品質進行了比較。他們認為,建築物中的Firmitas(堅固)可以比擬為人類的堅韌或英雄主義的特徵。另一方面,Utilitas(實用)與人類至善的實用性有關,讓我想起建築所需的慈善、利他因素。最後,人類的venustas(美)代表了智性。在這三個品質,美是最神祕,最不容易掌握和最難識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遵循柏拉圖的理論,即我們不斷追求最美的形式。
我相信美,相信它的神祕、它的深度,和它使我們高貴的能力。正如俄羅斯作家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所寫的那樣,「美將拯救世界」(這句話來自《白痴》(The Idiot, 約1868-69)的主角米希金王子(Prince Myshkin))。這句話讓我想問,一座建築物是否得要漂亮,才能被認為是好建築?我不相信。藝術——和建築——不是美麗事物的表達,而是美麗的表達某物。……
〈光線與材料〉
在《法國大教堂》裡,羅丹為建築下了我認為是我看過最好的定義。他寫道,這是"harmonieux jeux des équilibres des volumes sous la lumière" (平衡與體積在光中的和諧相互作用);他稱之為「所有藝術真正存在的理由」的動態關係。他接著說,「建築是所有藝術中最智性和最能起共鳴的,是最能完整運用所有人類才能的藝術;沒有任何其他藝術形式允許理性和想像力如此積極地共同作用,或者如此嚴格地遵守光影——紀念碑總是沐浴在其中——的法則。建築師只能使用幾何平面的某些組合,以便充分利用光線和陰影……用這種有限的手段可以實現強大的效果!
藝術的影響能否變得更大,手法更簡單?是的,因為藝術的最高目標是表達本質」。羅丹對建築的定義為「平衡與體積在光中的和諧相互作用」將融入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建築五點》(Five Points of Architecture),而這反過來又變成了20世紀建築實踐的主要基礎。雕塑家而非建築師創造了現代建築最著名的短語之一,這一事實強調了建築與藝術之間的密切關係。
羅丹指出了兩種元素,它們將建築一方面定義為材料,以體積為代表,另一方面是以光為代表的精神或抒情。雖然建築是物質,但在我看來,它並不是主要由物質來定義,而是由建築物投射的光環來定義。用物質術語理解架構是不夠的;我們還要了解光的現象。物質世界中的一切,從大自然開始,都是從光、從洞穴到山脈創造出來的;建築在黑暗中是不存在的。雖然光如此重要,我從來沒有將它視為建築的屬性,而是將其視為引導材料的能量。光沐照建築物,改變其體積並湧入內部,產生非物質化效果,提高我們對建築精神本質和純度的意識。最後,建築師對光的處理方式在感知上將材料變為非物質。路易斯·康是一位光的建築大師。他從與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談話中提出的一個問題得出了他的理解:「你的建築有幾抹陽光?」史蒂文斯似乎在說,太陽對自己的榮耀渾然不覺,直到它照到建築物的邊緣。
〈藝術與建築〉
我一直在尋求藝術自由與建築實際要求之間的平衡。我相信建築師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重新發現產生慣例的基本原則,然後在新結構中以獨創方式重新詮釋它們。我已經找到規避傳統原則的創造性方法,使我能夠保持藝術作品的詩意精神。我的工作基礎是超越慣例和改變現實的強烈願望。我已經能夠開關自己的道路,經過多年的建築師實踐,我意識到,一旦你克服了專案中的實際挑戰,真正的問題就會開始,然後必須解決它的精神層面。一旦建築物的功能要求得到滿足,真正的建築問題仍然存在,在於建築就會持續存在,甚至會緊迫地增加。這就是我發現無法區分藝術和建築的原因。
書名: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關於他的手繪與建築的所思所想
Santiago Calatrava:Drawing, Building, Reflecting
作者:克莉絲汀娜.卡西歐.德.阿爾伯諾茲 , 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原文作者:Cristina Carrillo de Albornoz,Santiago Calatrava
譯者:陳羚芝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出版日期:2020/06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98
本書為作者與西班牙「建築詩人」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對話十年的訪談錄。
書中以卡拉特拉瓦恆常的靈感來源「人體、自然、光線與材料、藝術與建築」四大章來做構思之陳述,分別以蘇黎世斯塔德荷芬火車站、杜拜河港塔、紐約聖尼古拉斯希臘東正教教堂、卡塔爾沙爾克跨海大橋為作品分析。首次曝光卡拉特拉瓦的多幅手繪草圖與雕塑等創作,以及他的生活創作點滴與日常藝術信仰,一字一句有如樹葉間落下的光影,如音符或小詩篇般地娓娓道來。
【Excerpt】
〈人體〉
……羅馬建築師兼工程師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他的論文《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約公元前30-15)中,堅信人物形象是主宰古典建築的比例定律的主要來源。如果我們遵循文藝復興時期的當前觀點,當人被視為自然世界的中心時,那麼身體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構建塊,其測量是構建完美規劃和比例建築的基礎。最終,建築的巨大規模與人類規模直接相關。
自從我承接了我的第一個建築委託案以來,我不斷地反思米開朗基羅的理論,即建築與人類肢體密切相關。在他的一封信中,他解釋如下:「非常肯定的是,建築成分應該遵循與人類肢體相同的規則。」如果我們從字面上理解這一說法,那就意味著承認對人體的理解是建築技術的必要條件,因為它在具象藝術(figurative art)中是必要的,因此,建築師應該對解剖學有所了解。雖然同意這一點,但我認為米開朗基羅打算進一步暗示一些事情,當我看到他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的設計,或他在佛羅倫斯的防禦工事時,這一點變得很明顯:這種建築不僅僅涉及材料,而且也是超凡,渴望神祕和象徵性的。
雖然我的大部份建築都是從繪製人物的親密過程開始的,但它也直接與我的雕塑作品相關——這是一種藝術形式,其中人體扮演了核心和主要角色。我的第一個採用幾何形狀的雕塑是人體的隱喻,它們主要由張力的立方體,非常細的軸和一系列電纜組成,立方體代表人體頭部。所有這些雕塑都是關於如何承受頭部負荷的研究,僅由脊柱的寰椎支撐。在雕塑領域,我對康士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竇加和尚·阿爾普(Jean Arp)的作品深感敬佩;然而,正如海倫·馮·諾斯提茲(Helene von Nostitz)所記錄的那樣,法國雕塑家羅丹透過他的理解,教導我最多關於建築的挑戰,他稱之為身體的「天堂形式」。
很少有藝術家像羅丹一樣如此熱情地回應人體,或者把它描繪得如此準確。我,一直對他人物中這種強大情感與表現力感到驚奇。他畫人體,以了解運動和姿勢。與其畫固定的學術姿勢,他傾向於展示一個扭曲和扭曲的身體,以傳達運動的感覺。此外,羅丹在他的《法國大教堂》(The Cathedrals of France, 1914年)一書中展示的對建築的熱愛和深刻的知識,將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他的雕塑中。有時,如他的雕塑《柱上的女人》(Woman on a Column, 1900-03)和《行走的人》(The Walking Man, 1877-78),人體的形象和局部與裝飾建築的元素相結合,如柱子、柱頂、壁柱或葉狀基座。在這些作品中,建築局部有助於整體的運動感和人物的表現力,它們看起來與天空相映襯,並且與建築等比例。
這個想法與我自己的許多建築專案相關聯,這些建築專案源於人體結構,最可見的是我在馬爾默的摩天大樓,被稱為「扭轉軀幹」(Turning Torso)。當我開始計劃建築時,我決定將我的設計基於人體軀幹在運動時的比例和外觀,將人體脊柱作為其鋼結構的模型。同樣的方法在隨後的建築中浮現,這座未建造的螺旋式摩天大樓被稱為芝加哥螺旋塔(Chicago Spire Tower),其中我更進一步,投射出更加扭曲和細長的形狀。很明顯,我的職業生涯是由連結的邏輯演變而來的;一個專案提供前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為下一個解決問題設下新問題。
〈自然〉
對於許多藝術家來說,自然就是藝術的起源。正如亨利·摩爾在《第一單元的聲明》(Statement for Unit One, 1934)中所解釋的那樣,對自然的觀察是藝術家生活的一部份,它擴大了他的形式—知識,使他保持新鮮,讓他不只是照表操課,並餵養靈感…在自然界中有無限多種形狀和節奏……雕塑家可以從中擴大他的形式—知識體驗。對於建築師來說,自然也常常是他們第一個學習的對象。我對自然界的理解可總結為"natura, mater et magistra"(自然是母親和老師)。這是我的工程博士論文《關於空間框架的可折疊性》的指導原則。我的基本信念仍然認為,透過觀察自然及其看似神祕的運作,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並發現任何藝術問題的解決運方案。
建築以理性的方式汲取自然,但我一直對其神祕的特質,激發靈感的能力更感興趣。事實上,我們會被樹木形態的不可預測的變化、日出日落,或身體呼吸時的起伏而感動,感到驚訝。我們手指彎曲、樹枝在風中搖曳、波浪起伏不定……對我來說,每一個都是令人敬畏而啟發靈感的,因為它們表明我們都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大自然既是指導力量,也是智庫;這種證據可以在我的許,多雕塑和建築物中出現的有機形式中找到。其中一個完美表達我與大自然關係的專案是為里斯本市建設的東方站(Oriente Station, 1993-98)。它像座鋼鐵森林,並從兩個來源獲得靈感:第一個是費爾南多·佩索亞(Fernando Pessoa)的十四行詩;第二個是環繞城市的樹木覆蓋的山丘。我的目標是將車站與這個景觀及其文化歷史聯覆繫起來,所以我認為它的建築本質上應該暗示這種關係。結果,該站好似從其覆蓋物「增長」,彷彿平台上方有一個由鋼和玻璃「樹」組成的森林。
……
對我來說,自然界中有三個最重要的原則可以幫助解決建築時遇到的實際挑戰。首先是材料和顏色的最佳使用;第二個是找到正確的形式:有機體改變形狀,成長和移動的能力是驚人的;第三個存在於大自然違背規則的能力,這是我在建築方法中借用的自由感。最終,我作為建築師所遵循的方向,來自於研究外表看來簡單、抽象的自然原則;當然,矛盾的是,在打造為建築形式時,從自然世界中獲取的靈感變成了完全不同的東西。建築是人類精神的純粹創造;它不直接模仿或複製自然。當我直觀地將花、樹、波浪、模式或自然紋理轉譯為我的建築結構之一時,我試圖理性地總結出夢幻般的抽象層次。在這個意義上,自然是簡單的典範。我所謂的簡單,意指透過建築和數學模型,自然的複雜性和豐富可以合成為一種幾何純度。
……
當我著手一個專案時,我常常以直觀的方式開始,使用一種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專注於形式(美)。然後,一旦定義了形式,我發現它自然而然適用於理性功能或該專案的實用性。在《建築十書》中,維特魯威聲稱好建築具備三個基本原則:堅固(firmitas),建築物應該堅固耐用並保持良好狀態;實用(utilitas),它應該對使用它的人有用並且運行良好;美(venustas),建築應該為人們服務,提升他們的精神。我非常認同。後來,中世紀的基督教學者將這三個維特魯威原則,與人類的三種內在品質進行了比較。他們認為,建築物中的Firmitas(堅固)可以比擬為人類的堅韌或英雄主義的特徵。另一方面,Utilitas(實用)與人類至善的實用性有關,讓我想起建築所需的慈善、利他因素。最後,人類的venustas(美)代表了智性。在這三個品質,美是最神祕,最不容易掌握和最難識別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遵循柏拉圖的理論,即我們不斷追求最美的形式。
我相信美,相信它的神祕、它的深度,和它使我們高貴的能力。正如俄羅斯作家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所寫的那樣,「美將拯救世界」(這句話來自《白痴》(The Idiot, 約1868-69)的主角米希金王子(Prince Myshkin))。這句話讓我想問,一座建築物是否得要漂亮,才能被認為是好建築?我不相信。藝術——和建築——不是美麗事物的表達,而是美麗的表達某物。……
〈光線與材料〉
在《法國大教堂》裡,羅丹為建築下了我認為是我看過最好的定義。他寫道,這是"harmonieux jeux des équilibres des volumes sous la lumière" (平衡與體積在光中的和諧相互作用);他稱之為「所有藝術真正存在的理由」的動態關係。他接著說,「建築是所有藝術中最智性和最能起共鳴的,是最能完整運用所有人類才能的藝術;沒有任何其他藝術形式允許理性和想像力如此積極地共同作用,或者如此嚴格地遵守光影——紀念碑總是沐浴在其中——的法則。建築師只能使用幾何平面的某些組合,以便充分利用光線和陰影……用這種有限的手段可以實現強大的效果!
藝術的影響能否變得更大,手法更簡單?是的,因為藝術的最高目標是表達本質」。羅丹對建築的定義為「平衡與體積在光中的和諧相互作用」將融入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建築五點》(Five Points of Architecture),而這反過來又變成了20世紀建築實踐的主要基礎。雕塑家而非建築師創造了現代建築最著名的短語之一,這一事實強調了建築與藝術之間的密切關係。
羅丹指出了兩種元素,它們將建築一方面定義為材料,以體積為代表,另一方面是以光為代表的精神或抒情。雖然建築是物質,但在我看來,它並不是主要由物質來定義,而是由建築物投射的光環來定義。用物質術語理解架構是不夠的;我們還要了解光的現象。物質世界中的一切,從大自然開始,都是從光、從洞穴到山脈創造出來的;建築在黑暗中是不存在的。雖然光如此重要,我從來沒有將它視為建築的屬性,而是將其視為引導材料的能量。光沐照建築物,改變其體積並湧入內部,產生非物質化效果,提高我們對建築精神本質和純度的意識。最後,建築師對光的處理方式在感知上將材料變為非物質。路易斯·康是一位光的建築大師。他從與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談話中提出的一個問題得出了他的理解:「你的建築有幾抹陽光?」史蒂文斯似乎在說,太陽對自己的榮耀渾然不覺,直到它照到建築物的邊緣。
〈藝術與建築〉
我一直在尋求藝術自由與建築實際要求之間的平衡。我相信建築師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之一是重新發現產生慣例的基本原則,然後在新結構中以獨創方式重新詮釋它們。我已經找到規避傳統原則的創造性方法,使我能夠保持藝術作品的詩意精神。我的工作基礎是超越慣例和改變現實的強烈願望。我已經能夠開關自己的道路,經過多年的建築師實踐,我意識到,一旦你克服了專案中的實際挑戰,真正的問題就會開始,然後必須解決它的精神層面。一旦建築物的功能要求得到滿足,真正的建築問題仍然存在,在於建築就會持續存在,甚至會緊迫地增加。這就是我發現無法區分藝術和建築的原因。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