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湯晏的《葉公超的兩個世界:從艾略特到杜勒斯》之〈趙蘿蕤的翻譯與艾略特〉
2022/05/20 06:42
瀏覽492
迴響0
推薦9
引用0
Excerpt:湯晏的《葉公超的兩個世界:從艾略特到杜勒斯》之〈趙蘿蕤的翻譯與艾略特〉
一九四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T‧S‧艾略特
得獎評語:
「由於他對現代詩之先鋒性卓越貢獻。」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8 was awarded to Thomas Stearns Eliot "for his outstanding, pioneer contribution to present-day poetry."
輸入關鍵字:「艾略特」,於是繼續找到湯晏的這本書《葉公超的兩個世界:從艾略特到杜勒斯》,書中提到葉公超是第一個將艾略特介紹到中國的學者,而葉公超的學生趙蘿蕤,則是首位將《荒原》漢譯為中文的譯者。
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人物都帶有濃厚的歷史感。
我的涉入,或許是水到渠成,又或許只是愛屋及烏的偶遇啊?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91%89%E5%85%AC%E8%B6%85
葉公超 (1904年10月20日-1981年11月20日),原名葉崇智,字公超,後以字行,祖籍浙江餘姚,廣東番禺人,生於江西九江。中國學者暨外交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上海國立暨南大學、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1949年-1958年)、駐美大使(1958年-1961年)、總統府資政。
1926年回國,於是年秋在北大、北師大教授西洋文學,並先後任教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清華及西南聯大,有「文學的天才,外交的奇才」的美譽,英語之好,梁實秋亦贊「英文造詣特深,說寫都很出色」。在英國,他與詩人T·S·艾略特亦師亦友,交往甚密,是第一個將艾略特介紹到中國來的學者。在清華時與學生溝通中,他和錢鍾書的關係特別密切交錯, 錢鍾書於1934年在葉氏的同事溫源寧的名義下為葉公超寫了一短篇人物誌。卞之琳表示過,「葉公超是第一個引起我對二三十年代艾略特、晚期葉芝、左傾的奧頓等英美現代派詩風興趣的人」。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5%B5%E8%90%9D%E8%95%A4
趙蘿蕤 (1912年5月9日-1998年1月1日),生於中華民國浙江省德清縣,女性翻譯家和比較文學家,為首位將英詩《荒原》漢譯為中文的譯者。
1937年6月出版《荒原》中譯本,僅印350冊,1944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英語語言文學;1946年夏天,詩人艾略特由英國回美探親,7月9日晚上,艾略特邀請趙蘿蕤和陳夢家夫婦在哈佛俱樂部共進晚餐,詩人即席朗誦《四個四重奏》的片段,又在趙蘿蕤帶去的《1909-1935年詩歌集》和《四個四重奏》二書上簽名,還在扉頁上題寫「為趙蘿蕤簽署,感謝她翻譯了荒原」的英文題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6287
葉公超的兩個世界:從艾略特到杜勒斯
作者:湯晏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5/11/28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文藝對美的追求與外交的現實計算,在葉公超身上毫無衝突,他的艾略特世界與杜勒斯世界同樣精采。歷史無法回溯,無人知道如果葉公超沒有以學人從政,是否能成就更高的文學事業,同樣也無人知道,如果沒有葉公超,臺灣的弱國外交能否安然度過五○年代。透過湯晏的描述,葉公超一生所交纏的歷史,將首度翔實地在我們面前展開。
作者簡介
湯晏
江蘇海門人,幼隨父母到臺灣。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平時喜讀歷史書、人物傳記與文學作品。很喜歡《紅樓夢》。已退休,居紐約。著有《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一書。現正撰寫《蔣廷黻的治學與從政》。
【Excerpt】
〈趙蘿蕤的翻譯與艾略特〉
趙蘿蕤是葉公超在清華大學教書時的學生。她是一個才女,國人中第一個將艾略特《荒原》翻譯成中文的翻譯家。那時 (一九三六) 她只有二十四歲,還在清華大學外文研究所讀書。她是浙江德清人,一九一二年五月九日生於蘇州,她的父親趙紫宸任東吳人學教務長。她從小學起唸的都是教會學校,七歲開始學英文,學鋼琴。她父親怕她從小接受西方教育,把中國傳統的古書疏忽了。因此他親自教子女《唐詩三百首》及《古文觀止》等基本的國學入門書,故趙蘿蕤及她幾個弟弟中英文根底都很好。一九二六年她父親任燕京大學神學院院長,他們一家都遷到北方。一九二八年中學畢後考進燕大中文系、唸了兩年,英文系一位美國教授包貴思 (Grace Boynton) 勸她改念英國文學,理由是:她既然喜歡文學就應該擴大眼界不應該只唸中國文學,叫她轉系,她說好,她父親也同意了。據趙蘿蕤晚年回憶說:「於是我十八歲起就改唸英國文學。」
據曾與趙蘿蕤在燕大同學,二○○四年已屆九十五歲高齡的高克毅 (筆名喬志高) 回憶說,在三年級時他曾與趙蘿蕤選過「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一門課。他說英文系的女同學不少,他們大都坐在前排,其中三位女同學,隔了七十多年後高先生仍能記憶猶新,他說一位是芝加哥來的陳小姐,一位夏威夷僑生朱小姐,另一位即趙蘿蕤,她的英文名字叫 Lucy Chao。他用紅樓夢的筆法來形容趙蘿蕤:「容貌端莊,舉止嫻靜,瓜子臉,皮膚白皙,頭髮烏黑結成長辮子垂在一邊肩上,在我心目中她是一個古典美人。」
……
一九四四年陳夢家應聘到芝加哥大學授古文字學,趙蘿蕤隨夫赴美。到了美國,她一看美國讀書環境那麽好,芝大是一名校,大師如林,而藏書又那麽豐富,她一想機會難得如不讀書則太可惜了,於是她決定繼續讀書。當時負責指導研究生的教授問她有什麽計畫沒有?並告訴她如果直接唸博士則三年就可以了,不然至少要四年。這時趙蘿蕤反而猶疑起來,但陳夢家極力鼓勵她並多方說服她「一定要取得博士學位」。於是就這樣決定了,她全力以赴。四年後即於一九四八年秋季,她以「The Ancestry of The Wings of the Dove」(《鴿翼》祖系) 為題獲得芝大英語系的博士學位。《鴿翼》是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晚年的一部長篇小說。趙蘿蕤的論文不長,計一三一頁,但這部論文在英美算是早期研究亨利‧詹姆斯的先驅之作。那時研究亨利‧詹姆斯的人不像現在之多,現在英美研究亨利‧詹姆斯已成為一種「工業」了。研究他的人多如過江之鲫。
趙蘿蕤於一九四八年年底學成歸國,「忽值山河改」。以後的日子如她自己所說的「度過了忙碌的與艾略特的世界毫不相干的三十年時光」。像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她吃足苦頭。她的丈夫陳夢家在文革初期 (一九六六年) 被打成右派,最後被迫死,終年五十五歲。在她丈夫卒後,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又度過了三十二個寒暑 (趙蘿蕤卒於一九九八年)。年登老耄,在孤燈下除重訂《荒原》外並翻譯亨利‧詹姆斯兩部小說及惠特曼 (Walt Whitman) 的《草葉集》(Leaves of Grass),使她孤寂的晚年活得更有意義,正像《西遊記》第一回美猴王說的「可不枉生世界之中」。
據趙蘿蕤說,她譯完《荒原》全詩後生了一場大病,因戴望舒的《新詩》社索稿甚急,她就在病中將全部詩稿未經細校就寄出去了。當日本人侵華得寸進尺,靡有止境,七七事變後,中國全面抗戰開始,大家紛紛南下逃難。《新詩》月刊在一九三七年因「八一三」滬戰而停刊。據當時參與該刊編輯工作的詩人紀弦回憶說:「一九三七年六月號出刊後不久,印刷廠遭日軍大炮轟擊,把已經編好了的七月號稿件,連同李白鳳的詩集原稿全給毀了。」好在趙蘿蕤的《荒原》譯本已在蘆溝橋事變前已印好,故趙蘿蕤在北平南下前夕,已收到《新詩》社寄來的《荒原》譯本,計平裝本十冊、精裝本若干冊。這部譯本當時只印三百五十冊 (三百本是平裝,五十本是精裝)。現在要找這本趙譯《荒原》一九三七年版已不太容易了。筆者有幸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幫我忙把趙蘿蕤教授親自送給他珍藏的一冊影印一份給我,我得手後如獲至寶。
……
趙譯本封面設計很古樸素雅,全書計一四六頁,書前刊有著者艾略特年輕時小照一幀,是一冊美觀大方可愛的小書。書出後頗獲佳評,其中可以拿批評家邢光祖的評語做為代表。邢光祖讀了《荒原》中譯本後曾撰一書評,題目即為《荒原》刊於在上海出版夏濟安編的《西洋文學》第四期 (一九四○年十二月一日出版),對趙譯讚不絕口,說在這冊原詩四三四行的中譯本裡,「絕無一絲兒曲解原意的地方。我們如其相信原作的艱深和翻譯的成功互成正比的話,趙女士的譯本顯然地已往攀登成功的高峰。她已經把她和原作者間的迷霧——原作的才氣,題材的性質和處置,藝術的手腕等一一加以徹底的廓清,譯者和原作者已是化而為一,這種神奇的契合便是翻譯的最高標準。」
邢光祖說趙蘿蕤所採取的方法是直譯法,但他發現有一、二個單字的直譯不夠徹底,他指出下列四句中violet字的譯法不一致。
原文:At the violet hour, when the eyes and back (二一五行)
譯文:到暮色蒼茫的時候,眼與背脊
原文:At the violet hour, the evening hour that arrives (二二○行)
譯文:暮色蒼茫間看見黑夜捊著腰
原文:Cracks and reforms bursts in the violet hour (三七二行)
譯文:爆裂改造而又在紫氣暮色中奔湧出來
原文:And bats with baby faces in the violet hour (三七九行)
譯文:蝙蝠帶著孩子臉在紫光裡
邢光祖復指出第二句中「the evening hour」譯成「黑夜」欠妥。不過邢光祖說「這些,以及許多別的,都是沒有悉心校勘的弊端,不足以貶抑譯文全部的完美」。最後邢光祖在結尾中說:「艾略特這首長詩是近代詩的『荒原』中的靈芝,而趙女士這冊翻譯本是我國翻譯界的『荒原』上的奇葩。」
趙蘿蕤的直譯法是兼顧內容與形式,她說為了忠於原作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她要盡量接近原作。「信」是譯者的最後目標,「達」也重要,以不違背語言本身的規律為要。「雅」則不可強求。她拿譯《荒原》第一節「死者葬儀」開頭七行來做例子說明她的方法。茲舉原詩如下: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下面是趙譯一九三七年版的起首,趙蘿蕤後來認為這是不夠徹底的直譯法:
四月天最是殘忍,它在
荒地上生丁香,參合著
回憶和慾望,讓春雨
挑撥呆鈍的樹根。
冬天保我們溫暖,大地
給健忘的雪蓋著,又叫
乾了的老根得一點生命。(一九三七年版)
上面這版錄自一九三七年版。後來趙蘿蕤又重新全部修訂舊譯。《荒原》修訂本 (未發行單行本) 刊於一九八○年《外國文藝》第三期。筆者手頭修訂本錄自《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一冊 (上),上海文藝出版社於一九八○年十月小版。由袁可嘉、董衡巽、鄭克魯選編,下面即是趙蘿蕤的新譯,她認為比較徹底的直譯法: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生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慾望
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
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
枯乾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一九八○年版)
趙蘿蕤說新譯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 (而非一行一行) 譯的。在這裡讀者當可以看得出來,新譯把舊譯裡不太妥當的字如「挑撥」改為「催促」,「呆鈍」改為「遲鈍」,「樹根」改為「根芽」,還有把「健忘的雪」改為「助人遺忘的雪」。此外,幾個重要的分詞她又重新排列。她說這樣修改,使新譯無論形式如分行,或如內容節奏都更加接近原作。趙蘿蕤說:「這就是我所說的直譯法。」因趙蘿蕤譯《荒原》採用直譯法才能保持原作風格,這是趙譯的特色。《荒原》是一首運用多種體裁的長詩,有長句、短句,詩的形成也有散文式的,有口語及各種的句法及節奏。趙蘿蕤翻譯時特別信守原文風格,正如她自己所說的不是譯者「自創一體」。
……
艾略特在《荒原》一詩裡用了很多創新的為前人所未用過的嘗試,故在他詩中的詩句有韻的。也有的詩句是無韻腳的;有對話也有獨白,有俚語,也有典雅的詩句,有長句像如下面一段是沒有標點且都是短句:
Here is no water but only rock
Rock and no water and the sandy road
The road winding above among the mountains
Which are mountains of rock without water
If there were water we should stop and drink
Amongst the rock one cannot stop or think
Sweat is dry and feet are in the sand
If there were only water amongst the rock
Dead mountain mouth of carious teeth that cannot spit
Here one can neither stand nor lie nor sit
There is not even silence in the mountains
But dry sterile thunder without rain
There is not even solitude in the mountains
But red sullen faces sneer and snarl
From doors of mud-cracked houses
If there were water
And no rock
If there were rock
And also water
And water
A spring
A pool among the rock
If there were the sound of water only
Not the cicada
And dry grass singing
But sound of water over a rock
Where the hermit-thrush sings in the pine trees
Drip drop drip drop drop drop drop
But there is no water
趙蘿蕤說這一段是「純粹的詩情的美」清雅可愛,可以誦之出口。艾略特自己認為這二十九行是他在《荒原》裡最佳詩句,平生得意之作。這一段詩句均沒有標點符號表示一氣呵成的。趙蘿蕤的翻譯如下:
這裡沒有水只有岩石
岩石而沒有水而有一條沙路
那路上面山裡繞行
是岩石堆成的山沒有水
若還有水我就會停下來喝了
在岩石中間人不能停止或思想
汗是乾的腳埋在沙土裡
只要岩石中間有水
死了的山滿口都是齲齒吐不出一滴水
這裡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
山上甚至連靜默也不存在
只有枯乾的雷沒有雨
山上甚至連寂寞也不存在
只有絳紅陰沉的臉在冷笑咆哮
在泯乾縫裂的房屋的門裡出現
只要有水
而沒有岩石
若是有岩石
也有水
有水
有泉
岩石水間有小水潭
若是只有水的響聲
不是知了
和枯草同唱
而是水的聲音在岩石上
那裡有蜂類的畫眉在松樹裡歌唱
點滴點滴滴滴滴
可是沒有水 (一九八○年版)
……
最近讀一本講嚴復翻譯的書,其中有一篇文章是王栻寫的《嚴復與嚴譯名著》,在文中他說,嚴復每翻譯一部書自有他的目的,譬如他譯《天演論》他的用意就是藉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來反對當時士大夫的保守思想,他常藉翻譯西洋思想家名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書中加上許多自己的按語來發揮自己的見解。因此不禁令人要問趙蘿蕤為什麽要譯這首晦澀難懂的長詩?一部分的答案是因為這首詩不是一首普通詩,艾略特又不是一個普通詩人,故此詩非比尋常。這首詩是詩人在廢墟上憑弔歐洲文化的沒落。在他看來,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個人主義給人類帶來大災害。在歐戰後人類經過這一次大浩劫,歐洲無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是一片大荒原。他把內心的隱痛做了一次毫不保留地傾吐出來。他是詩人,將他內心的感受寫成了一首四三四行的長詩,在結尾時,他說:
我坐在岸上
垂釣,背後是一片乾旱的平原
我應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
因為他看到人類在劫後餘生中受難,故希望「他就隱身在煉他們的烈火裡」,最後說,「但願變成燕子,以無邊的平安再來保護我們。」趙蘿蕤說:「我翻譯《荒原》曾有一種類似的盼望: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平常的大時代裡,這其中的喜怒哀樂,失望與盼望,悲觀與信仰,能有誰將活的語言一瀉數百年來我們這民族的靈魂裡至痛至深的創傷與不變不屈的信心。因此我在譯這首艱難而沉長的長詩時,時時為這種盼望所鼓舞。」
* 本文原載於李又寧主編的紐約《華美族藝文集刊》第四集,二○一○年八月十五日出版
一九四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T‧S‧艾略特
得獎評語:
「由於他對現代詩之先鋒性卓越貢獻。」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48 was awarded to Thomas Stearns Eliot "for his outstanding, pioneer contribution to present-day poetry."
輸入關鍵字:「艾略特」,於是繼續找到湯晏的這本書《葉公超的兩個世界:從艾略特到杜勒斯》,書中提到葉公超是第一個將艾略特介紹到中國的學者,而葉公超的學生趙蘿蕤,則是首位將《荒原》漢譯為中文的譯者。
每一篇文章,每一個人物都帶有濃厚的歷史感。
我的涉入,或許是水到渠成,又或許只是愛屋及烏的偶遇啊?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8%91%89%E5%85%AC%E8%B6%85
葉公超 (1904年10月20日-1981年11月20日),原名葉崇智,字公超,後以字行,祖籍浙江餘姚,廣東番禺人,生於江西九江。中國學者暨外交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上海國立暨南大學、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1949年-1958年)、駐美大使(1958年-1961年)、總統府資政。
1926年回國,於是年秋在北大、北師大教授西洋文學,並先後任教上海國立暨南大學、清華及西南聯大,有「文學的天才,外交的奇才」的美譽,英語之好,梁實秋亦贊「英文造詣特深,說寫都很出色」。在英國,他與詩人T·S·艾略特亦師亦友,交往甚密,是第一個將艾略特介紹到中國來的學者。在清華時與學生溝通中,他和錢鍾書的關係特別密切交錯, 錢鍾書於1934年在葉氏的同事溫源寧的名義下為葉公超寫了一短篇人物誌。卞之琳表示過,「葉公超是第一個引起我對二三十年代艾略特、晚期葉芝、左傾的奧頓等英美現代派詩風興趣的人」。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B5%B5%E8%90%9D%E8%95%A4
趙蘿蕤 (1912年5月9日-1998年1月1日),生於中華民國浙江省德清縣,女性翻譯家和比較文學家,為首位將英詩《荒原》漢譯為中文的譯者。
1937年6月出版《荒原》中譯本,僅印350冊,1944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英語語言文學;1946年夏天,詩人艾略特由英國回美探親,7月9日晚上,艾略特邀請趙蘿蕤和陳夢家夫婦在哈佛俱樂部共進晚餐,詩人即席朗誦《四個四重奏》的片段,又在趙蘿蕤帶去的《1909-1935年詩歌集》和《四個四重奏》二書上簽名,還在扉頁上題寫「為趙蘿蕤簽署,感謝她翻譯了荒原」的英文題詞。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6287
葉公超的兩個世界:從艾略特到杜勒斯
作者:湯晏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5/11/28
語言: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文藝對美的追求與外交的現實計算,在葉公超身上毫無衝突,他的艾略特世界與杜勒斯世界同樣精采。歷史無法回溯,無人知道如果葉公超沒有以學人從政,是否能成就更高的文學事業,同樣也無人知道,如果沒有葉公超,臺灣的弱國外交能否安然度過五○年代。透過湯晏的描述,葉公超一生所交纏的歷史,將首度翔實地在我們面前展開。
作者簡介
湯晏
江蘇海門人,幼隨父母到臺灣。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平時喜讀歷史書、人物傳記與文學作品。很喜歡《紅樓夢》。已退休,居紐約。著有《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一書。現正撰寫《蔣廷黻的治學與從政》。
【Excerpt】
〈趙蘿蕤的翻譯與艾略特〉
趙蘿蕤是葉公超在清華大學教書時的學生。她是一個才女,國人中第一個將艾略特《荒原》翻譯成中文的翻譯家。那時 (一九三六) 她只有二十四歲,還在清華大學外文研究所讀書。她是浙江德清人,一九一二年五月九日生於蘇州,她的父親趙紫宸任東吳人學教務長。她從小學起唸的都是教會學校,七歲開始學英文,學鋼琴。她父親怕她從小接受西方教育,把中國傳統的古書疏忽了。因此他親自教子女《唐詩三百首》及《古文觀止》等基本的國學入門書,故趙蘿蕤及她幾個弟弟中英文根底都很好。一九二六年她父親任燕京大學神學院院長,他們一家都遷到北方。一九二八年中學畢後考進燕大中文系、唸了兩年,英文系一位美國教授包貴思 (Grace Boynton) 勸她改念英國文學,理由是:她既然喜歡文學就應該擴大眼界不應該只唸中國文學,叫她轉系,她說好,她父親也同意了。據趙蘿蕤晚年回憶說:「於是我十八歲起就改唸英國文學。」
據曾與趙蘿蕤在燕大同學,二○○四年已屆九十五歲高齡的高克毅 (筆名喬志高) 回憶說,在三年級時他曾與趙蘿蕤選過「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一門課。他說英文系的女同學不少,他們大都坐在前排,其中三位女同學,隔了七十多年後高先生仍能記憶猶新,他說一位是芝加哥來的陳小姐,一位夏威夷僑生朱小姐,另一位即趙蘿蕤,她的英文名字叫 Lucy Chao。他用紅樓夢的筆法來形容趙蘿蕤:「容貌端莊,舉止嫻靜,瓜子臉,皮膚白皙,頭髮烏黑結成長辮子垂在一邊肩上,在我心目中她是一個古典美人。」
……
一九四四年陳夢家應聘到芝加哥大學授古文字學,趙蘿蕤隨夫赴美。到了美國,她一看美國讀書環境那麽好,芝大是一名校,大師如林,而藏書又那麽豐富,她一想機會難得如不讀書則太可惜了,於是她決定繼續讀書。當時負責指導研究生的教授問她有什麽計畫沒有?並告訴她如果直接唸博士則三年就可以了,不然至少要四年。這時趙蘿蕤反而猶疑起來,但陳夢家極力鼓勵她並多方說服她「一定要取得博士學位」。於是就這樣決定了,她全力以赴。四年後即於一九四八年秋季,她以「The Ancestry of The Wings of the Dove」(《鴿翼》祖系) 為題獲得芝大英語系的博士學位。《鴿翼》是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晚年的一部長篇小說。趙蘿蕤的論文不長,計一三一頁,但這部論文在英美算是早期研究亨利‧詹姆斯的先驅之作。那時研究亨利‧詹姆斯的人不像現在之多,現在英美研究亨利‧詹姆斯已成為一種「工業」了。研究他的人多如過江之鲫。
趙蘿蕤於一九四八年年底學成歸國,「忽值山河改」。以後的日子如她自己所說的「度過了忙碌的與艾略特的世界毫不相干的三十年時光」。像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她吃足苦頭。她的丈夫陳夢家在文革初期 (一九六六年) 被打成右派,最後被迫死,終年五十五歲。在她丈夫卒後,她一個人孤零零地又度過了三十二個寒暑 (趙蘿蕤卒於一九九八年)。年登老耄,在孤燈下除重訂《荒原》外並翻譯亨利‧詹姆斯兩部小說及惠特曼 (Walt Whitman) 的《草葉集》(Leaves of Grass),使她孤寂的晚年活得更有意義,正像《西遊記》第一回美猴王說的「可不枉生世界之中」。
據趙蘿蕤說,她譯完《荒原》全詩後生了一場大病,因戴望舒的《新詩》社索稿甚急,她就在病中將全部詩稿未經細校就寄出去了。當日本人侵華得寸進尺,靡有止境,七七事變後,中國全面抗戰開始,大家紛紛南下逃難。《新詩》月刊在一九三七年因「八一三」滬戰而停刊。據當時參與該刊編輯工作的詩人紀弦回憶說:「一九三七年六月號出刊後不久,印刷廠遭日軍大炮轟擊,把已經編好了的七月號稿件,連同李白鳳的詩集原稿全給毀了。」好在趙蘿蕤的《荒原》譯本已在蘆溝橋事變前已印好,故趙蘿蕤在北平南下前夕,已收到《新詩》社寄來的《荒原》譯本,計平裝本十冊、精裝本若干冊。這部譯本當時只印三百五十冊 (三百本是平裝,五十本是精裝)。現在要找這本趙譯《荒原》一九三七年版已不太容易了。筆者有幸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陳子善教授幫我忙把趙蘿蕤教授親自送給他珍藏的一冊影印一份給我,我得手後如獲至寶。
……
趙譯本封面設計很古樸素雅,全書計一四六頁,書前刊有著者艾略特年輕時小照一幀,是一冊美觀大方可愛的小書。書出後頗獲佳評,其中可以拿批評家邢光祖的評語做為代表。邢光祖讀了《荒原》中譯本後曾撰一書評,題目即為《荒原》刊於在上海出版夏濟安編的《西洋文學》第四期 (一九四○年十二月一日出版),對趙譯讚不絕口,說在這冊原詩四三四行的中譯本裡,「絕無一絲兒曲解原意的地方。我們如其相信原作的艱深和翻譯的成功互成正比的話,趙女士的譯本顯然地已往攀登成功的高峰。她已經把她和原作者間的迷霧——原作的才氣,題材的性質和處置,藝術的手腕等一一加以徹底的廓清,譯者和原作者已是化而為一,這種神奇的契合便是翻譯的最高標準。」
邢光祖說趙蘿蕤所採取的方法是直譯法,但他發現有一、二個單字的直譯不夠徹底,他指出下列四句中violet字的譯法不一致。
原文:At the violet hour, when the eyes and back (二一五行)
譯文:到暮色蒼茫的時候,眼與背脊
原文:At the violet hour, the evening hour that arrives (二二○行)
譯文:暮色蒼茫間看見黑夜捊著腰
原文:Cracks and reforms bursts in the violet hour (三七二行)
譯文:爆裂改造而又在紫氣暮色中奔湧出來
原文:And bats with baby faces in the violet hour (三七九行)
譯文:蝙蝠帶著孩子臉在紫光裡
邢光祖復指出第二句中「the evening hour」譯成「黑夜」欠妥。不過邢光祖說「這些,以及許多別的,都是沒有悉心校勘的弊端,不足以貶抑譯文全部的完美」。最後邢光祖在結尾中說:「艾略特這首長詩是近代詩的『荒原』中的靈芝,而趙女士這冊翻譯本是我國翻譯界的『荒原』上的奇葩。」
趙蘿蕤的直譯法是兼顧內容與形式,她說為了忠於原作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她要盡量接近原作。「信」是譯者的最後目標,「達」也重要,以不違背語言本身的規律為要。「雅」則不可強求。她拿譯《荒原》第一節「死者葬儀」開頭七行來做例子說明她的方法。茲舉原詩如下:
April is the crue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 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 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下面是趙譯一九三七年版的起首,趙蘿蕤後來認為這是不夠徹底的直譯法:
四月天最是殘忍,它在
荒地上生丁香,參合著
回憶和慾望,讓春雨
挑撥呆鈍的樹根。
冬天保我們溫暖,大地
給健忘的雪蓋著,又叫
乾了的老根得一點生命。(一九三七年版)
上面這版錄自一九三七年版。後來趙蘿蕤又重新全部修訂舊譯。《荒原》修訂本 (未發行單行本) 刊於一九八○年《外國文藝》第三期。筆者手頭修訂本錄自《外國現代派作品選》第一冊 (上),上海文藝出版社於一九八○年十月小版。由袁可嘉、董衡巽、鄭克魯選編,下面即是趙蘿蕤的新譯,她認為比較徹底的直譯法: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
生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慾望
參合在一起,又讓春雨
催促那些遲鈍的根芽
冬天使我們溫暖,大地
給助人遺忘的雪覆蓋著,又叫
枯乾的球根提供少許生命。(一九八○年版)
趙蘿蕤說新譯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 (而非一行一行) 譯的。在這裡讀者當可以看得出來,新譯把舊譯裡不太妥當的字如「挑撥」改為「催促」,「呆鈍」改為「遲鈍」,「樹根」改為「根芽」,還有把「健忘的雪」改為「助人遺忘的雪」。此外,幾個重要的分詞她又重新排列。她說這樣修改,使新譯無論形式如分行,或如內容節奏都更加接近原作。趙蘿蕤說:「這就是我所說的直譯法。」因趙蘿蕤譯《荒原》採用直譯法才能保持原作風格,這是趙譯的特色。《荒原》是一首運用多種體裁的長詩,有長句、短句,詩的形成也有散文式的,有口語及各種的句法及節奏。趙蘿蕤翻譯時特別信守原文風格,正如她自己所說的不是譯者「自創一體」。
……
艾略特在《荒原》一詩裡用了很多創新的為前人所未用過的嘗試,故在他詩中的詩句有韻的。也有的詩句是無韻腳的;有對話也有獨白,有俚語,也有典雅的詩句,有長句像如下面一段是沒有標點且都是短句:
Here is no water but only rock
Rock and no water and the sandy road
The road winding above among the mountains
Which are mountains of rock without water
If there were water we should stop and drink
Amongst the rock one cannot stop or think
Sweat is dry and feet are in the sand
If there were only water amongst the rock
Dead mountain mouth of carious teeth that cannot spit
Here one can neither stand nor lie nor sit
There is not even silence in the mountains
But dry sterile thunder without rain
There is not even solitude in the mountains
But red sullen faces sneer and snarl
From doors of mud-cracked houses
If there were water
And no rock
If there were rock
And also water
And water
A spring
A pool among the rock
If there were the sound of water only
Not the cicada
And dry grass singing
But sound of water over a rock
Where the hermit-thrush sings in the pine trees
Drip drop drip drop drop drop drop
But there is no water
趙蘿蕤說這一段是「純粹的詩情的美」清雅可愛,可以誦之出口。艾略特自己認為這二十九行是他在《荒原》裡最佳詩句,平生得意之作。這一段詩句均沒有標點符號表示一氣呵成的。趙蘿蕤的翻譯如下:
這裡沒有水只有岩石
岩石而沒有水而有一條沙路
那路上面山裡繞行
是岩石堆成的山沒有水
若還有水我就會停下來喝了
在岩石中間人不能停止或思想
汗是乾的腳埋在沙土裡
只要岩石中間有水
死了的山滿口都是齲齒吐不出一滴水
這裡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
山上甚至連靜默也不存在
只有枯乾的雷沒有雨
山上甚至連寂寞也不存在
只有絳紅陰沉的臉在冷笑咆哮
在泯乾縫裂的房屋的門裡出現
只要有水
而沒有岩石
若是有岩石
也有水
有水
有泉
岩石水間有小水潭
若是只有水的響聲
不是知了
和枯草同唱
而是水的聲音在岩石上
那裡有蜂類的畫眉在松樹裡歌唱
點滴點滴滴滴滴
可是沒有水 (一九八○年版)
……
最近讀一本講嚴復翻譯的書,其中有一篇文章是王栻寫的《嚴復與嚴譯名著》,在文中他說,嚴復每翻譯一部書自有他的目的,譬如他譯《天演論》他的用意就是藉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來反對當時士大夫的保守思想,他常藉翻譯西洋思想家名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書中加上許多自己的按語來發揮自己的見解。因此不禁令人要問趙蘿蕤為什麽要譯這首晦澀難懂的長詩?一部分的答案是因為這首詩不是一首普通詩,艾略特又不是一個普通詩人,故此詩非比尋常。這首詩是詩人在廢墟上憑弔歐洲文化的沒落。在他看來,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個人主義給人類帶來大災害。在歐戰後人類經過這一次大浩劫,歐洲無論在物質上或精神上是一片大荒原。他把內心的隱痛做了一次毫不保留地傾吐出來。他是詩人,將他內心的感受寫成了一首四三四行的長詩,在結尾時,他說:
我坐在岸上
垂釣,背後是一片乾旱的平原
我應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
因為他看到人類在劫後餘生中受難,故希望「他就隱身在煉他們的烈火裡」,最後說,「但願變成燕子,以無邊的平安再來保護我們。」趙蘿蕤說:「我翻譯《荒原》曾有一種類似的盼望: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平常的大時代裡,這其中的喜怒哀樂,失望與盼望,悲觀與信仰,能有誰將活的語言一瀉數百年來我們這民族的靈魂裡至痛至深的創傷與不變不屈的信心。因此我在譯這首艱難而沉長的長詩時,時時為這種盼望所鼓舞。」
* 本文原載於李又寧主編的紐約《華美族藝文集刊》第四集,二○一○年八月十五日出版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