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堂,正式寺名「真正極樂寺」,位於京都市左京區丘陵地,永観2年(984年)由戒算上人開基,將比叡山常行堂的阿彌陀如來佛像安置於此,為比叡山延暦寺本山天台宗,是京都六阿彌陀佛之一,山號「鈴聲山」。原有伽藍歷經應仁之亂等戰火燒毁,目前的殿堂建於江戶時代中期,散發大寺院的莊嚴風格,寺內寬敞幽靜,同時也是京都紅葉名所,秋季時分楓葉染紅整個寺院,與三重塔相映成趣,被喻為隱藏版珍寶的賞楓景點。
從永觀堂步行前往真如堂約900公尺。
途經哲學之道前。
來到「白川通(市道182)」看到指標左轉。
真如堂座落於丘陵上,需走段陡坡路況。
沿指標繼續爬坡。
再有「一息」就到了(↑圖左後方砌牆處)。
万霊堂。
三界萬靈塔。地藏群像後方即為墓園,據說還滿多名人的墓設於此。
寺境紅葉景況。
たてかわ桜(立川櫻) 後繼木。初代立川櫻相傳是徳川家光的乳母春日局(齋藤福)為紀念其父(明智光秀的重臣齋藤利三)所種植。在元祿6年(1693年)遷種於現址,至今已逾300年,據說樹幹直徑已長至1公尺以上,但在1959年伊勢灣颱風中被折斷。
「たてかわ桜(立川櫻) 」因其樹皮垂直紋路而得名(一般櫻花樹為橫紋)。當時被颱風折斷立川櫻的斷裂樹幹上空洞,幾年後奇蹟的長出了一根新芽,只靠樹皮生存,至今每年春天都會綻放出小巧粉白的櫻花。
紅葉伴襯的本堂。
本堂屢次遭遇戰火摧殘,現在的本堂於享保2年(1717年)重建,建築為七開間四面建築,屋頂為本瓦葺,單層入母屋造,被列為重要文化財。
懸掛在本堂正殿前的大型匾額「真如堂」是宝鏡寺於享保11年(1726年)捐贈。
本堂全部採用堅固的櫸木製成,沈澱著古樸色澤。殿內供奉本尊阿彌陀如來,又別名「頷首阿彌陀」,一般認為對於「女人救濟」十分靈驗。堂內拜殿內可無料參觀但禁止攝影。
本堂廊前眺望三重塔。
自本堂廊前眺望寺院一隅。
天台樣式的本堂與堂前石燈籠。
手水舎。
手水砵上有山號「鈴聲山」字樣。
寺境紅葉景況。
三重塔,初建於寶曆年間(1751~1764年)建立,文化14年(1817年)重建,高約30公尺,採用本瓦葺屋頂,各層樓設置「擬宝珠勾欄」,組物及垂木塗白裝飾的特色,完全呈現江戶時代建築風格,是真如堂的地標建築。
保留古塔建築遺風的三重塔被絢麗的秋葉所籠罩,為真如堂人氣最夯的景致。
三重塔旁步道的紅葉繽紛多彩。
千體地藏尊,殿內供奉一千尊地藏菩薩像。
紅葉簇擁的本堂。
弁天社,供奉弁財天的小神社。
弁天社前池水如鏡,景色虛實皆美。
真如堂連接本堂與総門的主參道,宛如紅葉隧道。
総門,於元禄8年(1695年)完成,被暱稱為「赤門」。
據說為了防止真如堂西側「吉田神社」的眾神晚上前來參拜時被絆倒,所以総門沒有設置門檻。
真如堂名石碑,字跡渾厚樸實。
CJ攝於真如堂本堂前 @京都洛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皓呆土豆2025/03/10 22:27去年京都遊路過 ,時間不夠 ,沒進去 ,甚為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