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島(なおしま/Naoshima),位於距離本州岡山縣玉野市以南約3公里處的瀨戶內海,是一座周長28公里,面積8平方公里的島嶼。與周圍島嶼一起構成直島諸島,設香川縣直島町。 除了始於大正時代的煉銅業,與周邊的相關企業一起形成了大型工業區,銅製鍊業成為島上主要產業,但同時也導致了嚴重的環境破壞。隨時代逐漸落沒,近乎荒廢的離島,直到 1991 年由倍樂生集團、福武財團為中心所推動的「直島計畫(Naoshima Project)」應運而生,聯手建築家安藤忠雄打造「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正式開啟了直島的藝術重生之路。如今已在瀨戶內海的島嶼中,直島轉型為以現代藝術和建築聞名的「藝術之島」,成為國際當代藝術重鎮,英國著名旅遊雜誌《Traveler》曾評選直島為 「世界上最值得旅遊的7個文化名勝島」之一,更是每三年一度舉辦的「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重要場所,吸引大批藝術愛好者前來造訪。

自JR岡山駅搭乘「宇野みなと線」列車,前往宇野。

車程約45分鐘抵達JR宇野駅。

從宇野駅步行3百多公尺來到宇野港,依照指標至前往行駛至直島船班的碼頭。↑圖左側是買船票人龍,右側為排隊上駛往直島的渡輪,從宇野港至直島宮浦港船票單程300日圓;使用「フェリー6航路限定の3日間乗船券」包含這條航線,就無需再買票。

由「四国汽船株式会社」營運的渡輪往返於宇野、直島、高松之間。

渡輪上的藝術品,表面肌理讓人聯想到三宅一生「BAOBAO系列」的包包。

自渡輪上眺望宇野港區。

宇野港長堤及燈塔。

自宇野港約20分鐘航程抵達直島玄關口「宮浦港」,港邊最顯眼的地標即為草間彌生的《赤かぼちゃ(紅南瓜)》,紅底黑點扁平狀南瓜自2006年豎立於此。
這件作品在2021年因第9號颱風「盧碧」的強風豪雨,被海浪打入海中並受損;約一年後,新的《赤かぼちゃ》以相同設計在原址重新設置,並作了強化處理。

宮浦港海の駅「なおしま」,是知名建築師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合開的事務所SANAA所設計,外觀相當簡約,只用少許的支柱支撐,採用大量的玻璃和輕便鋼材,呈現出輕盈、空間感和自由流通的特點,是座集合售票處、商店、餐廳、公車站等多功能的建築。

來到海の駅前往本村つつじ荘方向的2番バスのりば,已經大排長龍。直島町営バス不限站單程車資100日圓,只能付現。

搭上直島町営バス來到本村地區,多數街屋仍保留昭和時代的建築風貌,以具有防火的黑色漆與燒杉板的外牆為特色。一早穿梭在狹窄的巷弄、低矮的木造房屋之間,感受樸拙的寧靜。

漫畫抗棒與木造瓦房形成對比。

與世界各城市的距離。

直島町民会館,建築師三分一博志在約2年半時間裡仔細探究了村落的風、水和太陽的變化等,進行透過自然風力促進空氣循環的設計,有日本最大的整片檜木樹皮屋頂。

安藤博物館(Ando Museum)大門入口(因為旁邊人多,要避開只能拍成這般「彆扭」的角度)。

安藤博物館前庭。

「安藤博物館(Ando Museum)」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由大正時期的百年木造民房所改建,於2013年竣工,外觀維持傳統木造古民宅。

安藤博物館購票處,平日參觀:線上購票600日圓,現場購票700日圓;可使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作品鑑賞護照」不需再付費。


古民宅內部保留屋頂木樑結構,牆壁轉用代表安藤風格的清水模混凝土牆,傳統木造結構與現代建築語彙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亦讓古民宅增添新活力。

地中美術館模型。

直島新美術館建築圖示。

山谷美術館建築圖示。

館內以清水模混凝土牆所構築最大展示空間,完全看不出是位於傳統木造民宅之中。

安藤忠雄設計的的代表作之一「光之教堂」圖像,呈現光與影的建築詩意。

現場的光、影與建築共構的詩篇,素雅幽靜。

充滿安藤忠雄建築空間魅力的結構。

地下室別有洞天。

透過前庭圓錐透明玻璃採光,讓地下室呈現寂靜肅然的氛圍。

民宅店家樸實的指標看板。離開安藤博物館,行走在本村地區巷弄間,尋找「家計畫」展出民宅。
「家プロジェクト(家計畫)」是在直島本村地區進行的一項藝術計畫,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統籌,邀請多位藝術家將當地的舊民家轉化為藝術空間,邀請藝術家對分散於各處的空置房屋等進行改建,加入之前有人住時的時光和記憶元素,將空間本身打造為作品。現在對外開放的藝術設施有7處,分別是:「角屋」、「舌上夢(牙醫之家)」、「護王神社」、「石橋」、「碁會所」、「南寺」與「KINZA」。
「家計畫」有套票可買,亦可使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作品鑑賞護照」不需再付費;但是「南寺」與「KINZA」需另外線上購票預約入場。這次前往直島因在藝術祭期間又適逢周休,預約不到當日「南寺」與「KINZA」配合得上的參觀時段,還有「石橋」也來不及去,只能向隅。

na11-B家計畫「角屋」,1998年開放,是家計畫的第一件作品,由藝術家宮島達男改造約200年前的民宅而成。
直島(なおしま/Ogijima),所以島上的作品前兩碼編碼為「na」。

宮島達男於古民宅室內卻設置了125個LED數位計數器構成這件《Sea of Time 98》作品,計數器的閃爍速度由直島居民設定,是當地居民首次參與作品製作。

彩燈計數器會分別依據不同的頻率從0數到9,水面光影明滅色彩氤氳,帶有夢幻的效果。

在老屋的窗戶上也利用電流控制,使透明玻璃上不斷地出現類似毛玻璃的數字字樣,一樣也是不停切換著數字。

每個不斷變動的發亮數字背後,都是與直島島民生活經驗相關,作品交織著人們生活的時間與記憶,一般觀眾倒是頗難理解箇中奧妙。

na16-B家計畫「舌上夢(はいしゃ/牙醫之家)」,大竹伸朗於2006年將原為牙科醫院兼住宅的建築物整體打造為作品。標題「舌上夢」,表現的是口中含着某種東西時,根據其味道或氣味等來追尋夢之記憶的過程(引自「倍樂生藝術之地」官網)。

室內外以各類素材:鏽蝕鐵皮、廢料、招牌、霓虹燈等,構成多層次的外觀。

磁磚上有跟口腔、牙齒相關的圖案,牆面白色點點則是鑲嵌著多達 2000 顆的瓷牙。

屋側鏡面空間。

最初用作診療室的房間成為畫家揮灑藝術的空間。

走廊與便所也都有調性一致的創作,牆上有藝術家與小朋友的塗鴉;地面玻璃走廊內部以照片、明信片、鈔票和樂譜等各種物品的拼貼。

曾經用作候診室的房間則以聚酯玻璃纖維(FRP)打造全黑的船形牆體。

二樓部分空間,呈現和風美學彩繪。

以前是浴室的部分拆除二樓,拆掉原來屋頂後,用起重機將高約6公尺,重約2公噸自由女神像吊了進來安置,再鋪上玻璃屋頂。
這座雕像最初是新潟縣一家彈珠機遊戲廳的廣告塔,於1998年贈給藝術家,而後在 2007 年 2 月座落此處成為《舌上夢》裝置藝術的一部分。

門帘的門宅通往有趣的公共藝術之地域「The Naoshima Plan 水」。

民宅中以木、石構成錯落有致的中庭。

南北向的長方型配置古民宅,房間裡提供訪客休憩。

The Naoshima Plan 「水」,並不是「家計畫」的一部分,但同樣是「倍樂生藝術之地」發起的藝術計畫,建築師三分一博志從直島本村地區的古老街道得到領悟,將風、水、陽光等稱作「移動的素材」,融入老屋改建,使這些自然美得以呈現。

庭中有方水池,池水引自充滿井水的水槽,這些水源自地下水脈(圖左),清澈沁涼;水池裡有島嶼沙洲造景,訪客可以坐在屋廊下內吹風泡水欣賞景致,感受空間中流淌舒適安詳的自然元素。

建築家三分一博志通過在此前嘗試的「風之中繼」的基礎上加上清雅的「水」,使這裡成為能以全身感受本村自身所具有的知性思想的空間(引自「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官網)。

The Naoshima Plan「水」的另一出入口,藍白色調門帘清楚傳達了主題。此處免費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11:00~16:00,最後入館 15:30),入場無料,不需預約。

門口被人擋住的屋宅原是過去直島居民到此下圍棋的建築物,這裡改造為「家計畫」場地之一。

na14-B家計畫「碁会所」,藝術家須田悅弘以過去島民下圍棋場所改造的藝術之地域。

「碁會所」中庭,綠色植物是一棵五彩山茶花。

面向庭院的屋舍由兩間4張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間組成,左側房間點綴著23朵山茶花和一片葉子;右側房間空無一物;點綴著繁花的空間與看似空無一物的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圖文引自「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官網)。

房間裡擺放的山茶花和葉子看起來很逼真,但實際上是須田悅弘的木雕作品;所有作品均由木材雕刻而成,並用礦物顏料和其他顏料著色,創作靈感來自速水御舟畫作《名樹散椿》。

每年12月至隔年2月是山茶花花期,庭院的五彩山茶花樹可開出紅色、白色和粉紅色的茶花,屆時須田悅弘的木雕山茶花與盛開的山茶真花,會形成真假虛實的鮮明對比──「對比」即為此件作品主旨;一有一無並置的房間,則表現虛無與存在的思考。

「護王神社」鳥居。

通往「護王神社」的參道,綠林參天。

na12-B家計畫「護王神社」,藝術家為知名攝影師杉本博司,改建從日本江戶時代奉祀至今的神社,以玻璃階梯連接地底石室與正殿。
護王神社是一座真正具有歷史與在地信仰意義的神社建築,經過藝術家再造賦予新定義,既是宗教場所也是一件藝術作品,展現直島本村在地的歷史記憶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正殿與拜殿以伊勢神宮等初期神社建築的樣式為參考,進而由創作者根據自身的審美意識進行設計,晶瑩剔透的玻璃階梯成為特色(引自「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官網)。
正殿前的扁平巨石為「神降臨的磐座」,重達24噸的天然石材,運自岡山縣的萬成山,被杉本博司視為神社核心;而從神社延伸出的光學玻璃樓梯,會一路貫穿巨石,再延伸到地底下的石室。

參觀者排隊輪流進入地底石室。工作人員會發一支手電筒以利於行走在昏暗狹窄的通道中。

幽暗的狹窄地下石室僅容一人通過的寬度,盡頭一端封閉,另一端亦有道透明玻璃階梯,此即貫穿地面神社與地下的石室同一階梯,唯一光線來自巨岩上方的正殿,彷彿神界與幽冥的聯繫。

站在石室出入口前眺望,前方是瀨戶內海的碧海藍天──走出黑暗喜見海闊天空。
藝術家認為從伊勢神宮的神話時代、又或是古墳時代,甚至是到現代或未來,這片海景永遠不變,大自然亙古的存在是恆定的力量。

「護王神社」另一座鳥居,行走這方向的參道,可通往2025年全新登場的直島新美術館。待續……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