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走覽里昂富維耶聖母院
2025/08/27 23:45
瀏覽700
迴響0
推薦20
引用0

富維耶聖母院(Basilique Notre-Dame de Fourvière),位於里昂的搖籃「富維耶山(Fourvière)」,地處里昂老城的西側,所在地曾是圖拉真時期的古羅馬廣場,即「舊廣場」( Forum Vetus),因此得名(法語「Vieux-Forum 」的倒寫)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結束後的隔年,里昂人民決定建造一座新教堂來讓人們了解他們對聖母的奉獻。教堂由公眾募款建造,建於1872年,1896年落成,但內部裝修工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完成。這座聖殿是里昂都會區最引人注目的地標之一,也是里昂市的象徵,賦予里昂「聖母城」的地位,於1998年同里昂老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14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古蹟。每年有超過兩百萬的朝聖者和遊客前往聖殿,使其成為羅納(Rhône)-阿爾卑斯地區最主要的旅遊景點。

在富維耶山腳下老城區的「老里昂(Vieux-Lyon)」車站搭乘登山纜車。

里昂纜車(Funiculaires de Lyon)有F1和F2兩條路線,分別開業於1862年和1891年。

F1纜車:從Vieux-Lyon 開到 Saint-Jean車站,去古羅馬劇場搭乘這條路線。

F2纜車, Vieux-Lyon開到Fourvière(車廂前方有標示,當時去為舊款車廂),前往富維耶聖母院搭乘此路線,約2分鐘就抵達,車站出口就在聖母院主門廊對面。

富維耶聖母院由皮埃爾·博桑(Pierre Bossan)設計,融合了融合了拜占庭、哥德和羅馬式風格,有四座主塔和一個鐘樓,其頂部為聖母的鍍金雕像。高48公尺的四座塔樓象徵四種基本美德:堅韌(Fortitude)、正義(Justice)、謹慎(Prudence)、節制(Temperance);聖母院右側的塔樓是聖湯瑪斯小堂。

富維耶聖母院在當地被戲稱為「顛倒的大象」,因為建築主體看起來像大象的身體,而四座塔樓看起來像朝天的大象腿。

聖托馬斯小堂(Chapelle Saint-Thomas),是富維耶山上最早的教堂位置所在,最初供奉聖托馬斯,後來又供奉聖母。聖托馬斯小堂方形基座的塔樓,第一層保留了中世紀的結構,上面兩層則建於1849年,第三層為八角形平面,最上方則是一個圓頂,於黑死病消失後的 200周年紀念時,又在小教堂頂端增加了聖母鍍金雕像。

塔樓圓頂上立於1852年的鍍金聖母像(圖引維基百科,photo by Vassil),高5.6公尺,重達3公噸。

富維耶鐵塔(Tour métallique de Fourvière), 建於1893年,比埃菲爾鐵塔晚五年,現在是廣播電視發射塔。

富維耶聖母院主要特點是它由上下兩座教堂組成,西立面左右為代表堅韌與正義的兩座塔樓面向廣場;約 10 公尺深的門廊,中間的三角山形牆連接兩座塔樓,山形牆的裝飾圖為聖母瑪利亞祈求終止1643年的瘟疫。

在雕刻飾帶下方的高空廊台有女像柱(caryatids)或天使造型雕塑的柱子支撐,他們手持寶劍提升了大教堂的防禦能力。前方有一尊象徵里昂的帶翼石獅雕像,守護下層教堂入口處的上方。

透過帶翼石獅看向大教堂前的廣場。

富維耶聖母院正門,匯集風格各異的雕塑裝飾。

入口青銅門,代表諾亞方舟(Noah’s Ark)與聖經裡的約櫃(Ark of the Covenant)。

上層教堂新拜占庭風格賦予中殿豐富、華麗的裝飾。

上層教堂以三個穹頂為主,六扇彩色玻璃窗透出明亮的光線,突顯了其華麗的裝飾。建築和裝飾材料在品質和美觀上均有出色表現:白色卡拉拉大理石、義大利北部的粉紅色花崗岩、藍色薩沃伊大理石、綠色縟瑪瑙、閃閃發光的金銀以及烏木和象牙的巧妙融合(引自官網)。

繁複華麗的穹頂以不同種類的大理石和硬石製成的金色、青綠色馬賽克裝飾,形成許多幾何與花卉圖案,令人歎為觀止。

拱頂當中的圖畫表達了聖母瑪利亞與聖三位一體的關係。

教堂後方,門上為1832年霍亂疫情之後,市民們請里昂畫家維克多·奧爾塞爾(Victor Orsel)所繪製高6.75公尺、寬5公尺的巨大畫作,描繪霍亂流行戰敗的寓言。畫家於1833年開始,並在他去世後由他的學生完成。

後殿與主祭壇,7個高窗戶照亮,當中有5扇彩色玻璃窗(自己沒拍好,借圖一張,圖引維基百科,photo by Jean-Christophe BENOIST)。

主祭壇穹頂,一共有11幅圖樣,其中 9 幅象徵著歷史上的「異端」思潮:阿里烏主義、馬其頓主義、聶斯脫裡主義、一性論、聖像破壞主義、路德會、摩尼教、詹森主義和自然主義,最後兩個是九頭蛇和毒蛇,這些內容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主祭壇,上方有金色天使環繞,基座鑲嵌10個有翼的天使浮雕,中央是保羅·埃米爾·米勒福(Paul-Émile Millefaut)雕刻的聖母瑪利亞抱著聖子雕像。

聖母像是保羅·埃米爾·米勒福(Paul-Émile Millefaut)以卡拉拉大理石所雕刻而成,上方有金色天使為聖母加冕。

皇冠為黃金所製成,重量超過4公斤,許多寶石和珍珠鑲嵌於其中,共有1791顆,這些寶石和珍珠是由里昂的家庭所捐贈,表達出對聖母瑪利亞的虔誠。如今所看到的皇冠,是在1940年德國人來臨前所制作的複製品,真正的皇冠則在2017年被盜走,至今仍在尋找中。

洗禮池。

中殿走道地板的圖樣之一。

聖母院內部兩側牆壁上,由查爾斯·拉梅爾(Charles Lameire)和喬治·德科特(Georges Décote)創作的六幅50平方公尺的馬賽克鑲壁畫,左側描繪了聖母瑪利亞與教會的關係,右側描繪了聖母瑪利亞與法國的關係,見下列:

以弗所會議:在431年這場早期基督教辯論的核心問題是耶穌的人性和/或神性,會議中瑪利亞神聖母性的定義被宣布給基督徒。

勒班陀海戰:1571年聖母瑪利亞化身為戰士,率領艦隊在希臘海岸附近的勒班陀海戰中擊敗了鄂圖曼帝國艦隊。

聖母無染原罪的宣告:1854年教宗庇護九世發布《莫可名言之天主》(Bulla Ineffabilis Deus)通諭,正式宣告「聖母無染原罪」為「當信的道理」。

路易十三的願望:1630年路易十三征戰義大利時,在里昂停留期間染上重病,得聖母保佑才奇蹟般康復。

聖女貞德凱旋抵達奧爾良:1428 年,年輕的貞德召集了幾位牧師,組成了一個神聖的營隊,在軍隊的最前面行進,唱著聖歌,車隊在六千人的護送下,穿過敵人的中間,聖女在奧爾良受到凱旋式的迎接。

主教聖巴田諾(Saint Pothinus)乘船到達里昂。聖巴田諾為里昂的首任主教,里昂主教座堂建立者。177年,教難爆發,里昂大部分神職人員均遭逮捕下獄,主教與五十多位教友一同殉難。 

宣講台。

上下兩座教堂由一座巨大的雙邊樓梯連接。

下層教堂,供奉的是聖母瑪利亞的丈夫聖若瑟。建築師皮埃爾·博桑(Pierre Bossan)相信朝聖者必須先透過聖若瑟才能見到瑪利亞,也就是從地下墓室的黑暗過渡到主教堂的光明。

下層教堂不僅是上層教堂的地基,也是一座獨立的教堂,拱頂不到10 公尺高,兩側由38根的石柱所支撐,並以7扇窗戶照亮聖所。

下層教堂的後殿,祭壇周圍環繞著精緻的新拜占庭式(Neo-Byzantine)馬賽克、優雅的雕像和大理石柱子。拱頂以不同種類的大理石和硬石製成的金色、青綠色馬賽克裝飾,形成許多幾何與花卉圖案。

聖約瑟祭壇,下方有保羅·埃米爾·米勒福(Paul-Émile Millefaut)雕刻的《約瑟之死》。後方牆壁為紀念里昂以外地區所有捐贈教區的教區,這些教區的名字都刻在大理石上,就像還願一樣。

祭壇上由法比什(Fabisch)創作的聖若瑟與聖子雕像,有聖家族的意寓。

小型禮拜堂Chapelle des fidèles défunts祭壇之「聖殤」雕像。

描繪《孔波斯特拉的聖雅各生平》馬賽克壁畫,為拉里薩·佩雷克雷斯托娃(Larissa Perekrestova)於2004 年之作。

地下室周圍側殿裡面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朝聖地的聖母像複製品共11尊──↑圖為馬尼拉的海軍聖母,後方牆上記錄著捐贈和得到回應的祈禱。

義大利的洛雷托聖母。

聖托馬斯小堂(Chapelle Saint-Thomas),改供奉聖瑪利亞後,稱之「聖母禮拜堂(La chapelle de la vierge)」,始建於1174年,在1562年宗教戰爭期間部分被拆毀,後來重建。

聖母禮拜堂(La chapelle de la vierge)中殿,自17世紀末起,教堂牆上便開始布滿信徒的還願文字。

聖母禮拜堂主祭壇。祭壇和主祭壇均出自巴洛克建築師約翰·德拉蒙斯(Jean Delamonce)之手,2007-2008年間進行了全面修復。

金碧輝煌的巴洛克式主祭壇。

富維耶聖母院博物館。

聖母院北側有個很大的觀景台,可以俯瞰里昂全城。

眺望老城區。

左側為市政廳與新歌劇院方向。

羅納河/隆河(Rhône)流淌,左方為阿爾方斯·朱安橋(Pont Alphonse-Juin),右側窄橋為聖喬治橋,只能走行人和腳踏車。

後方現代建築群為里昂的「拉帕爾迪厄商業區(La Part-Dieu Business District)」,兩座高樓是城市大廈(La tour Incity)與里昂信貸銀行大廈(Tour Part-Dieu)。 

 前方是聖若翰洗者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Jean),右方可看到百花廣場/白萊果廣場(Place Bellecour)。

夜幕下的富維耶聖母院。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