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作者的深度生命思考和自言自語。在下一直想嘗試寫一篇0瀏覽、0回應、0推薦、0引用的文章,好吧,就是這一篇了!
我呼吸,我吃飯,我成長,我讀書,我工作,我交友,我戀愛,我甚至結婚生子,但是我能證明我真的存在人世間嗎?到目前為止我還不能!
我有視覺能看,聽覺能聽,嗅覺能聞,味覺能嘗,觸覺能摸索,我有一個能思考的頭腦和一顆會跳動的心。我還可以移動身體,會開車,會說話,會寫一些不知所云的文章。
這視、聽、嗅、味、觸五覺提供資訊給我的頭腦而讓我產生感覺,感到人世間的七情六慾。
般若心經有在描述這種狀況,可是並無法說服我是存在的。我出生以前當然不存在,我死亡以後也不存在。我空手來到世上,也將空手離開。我的“自我意識”是在宇宙的某一個時空點突然間無中生有地出現,然後在另一個時空點有中變無地消失。這個“自我意識”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到何處去?就是此時此刻,我的“自我意識”也無法確定是否存在?
我怎麼能確定、能證明此時此刻我的“自我意識”不是一場夢,或是一種幻覺?
我提不出可靠的證據去證明我的存在。
這有點像電影“Matrix”所企圖表現和詢問的情形─What is the Matrix?
沒有了“自我意識”,我的身體只是一堆物質。
想像一種尷尬情形:你今天出門以後就一直沒有人理你,你對人打招呼別人卻似乎沒看到你,你說話沒人應,你成了透明人。你是不是心慌了?是不是只要別人不承認你的存在,那麼你就像空氣一樣地消失了?
這種情形顯示一種很麻煩的狀況,那就是你的存在建立於別人對你的認可和互動。為了跳出這種尷尬情形,笛卡兒悟出「我思故我在」,如此我們就可以完滿地不用依賴別人去說服自己的確存在。
但是笛卡兒的方法也不是萬靈丹,既然「我思故我在」,那麼「我不思故我不在」,那樣是不是太方便了?就跟電燈開關一樣,我思就在,不思就不在,問題是在思與不思之間你的“自我意識”跑到那裏去了?笛卡兒的“存在”變成一種斷斷續續的“存在”。如果“存在”是有連續性的,則笛卡兒的理論就有缺陷。
莊子也曾經陷入這種困境,他不能證明到底他是存在於蝴蝶的夢中,還是蝴蝶存在於他的夢中?我認為莊子的問題,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也仍未解決。
我仍未領悟“無限大”、“零”和“永遠”的真實涵義,而和它們一樣奇妙的就是“意識”。
我們可以渾渾噩噩地過一生,不知所以地來到人間,無可奈何地離開人世。
甚至我們可以完全不理會“自我意識”而活一輩子,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就是這麼幹的。
我呢?我卻不想這麼幹。
我的“自我意識”認知還遙遙無期,但是我已可以稍微運用意識去“調節”一下生活的“態度”和“角度”,譬如說我可以把一位美女看成美女而產生愛慕之意,也可以把一位美女看成姿色平凡的女子而對她絲毫不動心。因為“美女”只不過是一種幻像和相對的認知。
不管一位美女有多美,對鱷魚和獅子而言美女只是“食物”。在鱷魚和獅子的認知中,人類的美與醜毫無意義。
我的“自我意識”認知能幫助我減少在人世間的苦痛。
然而在“無限大”、“零”和“永遠”之前,我一無所有。
如果你要提出神和佛的存在,那又是另一種奇妙。
“無限大”、“零”、“永遠”、“神”、“佛”、“存在”、“意識”。
七種無限的可能〈註〉。
而人,就像是一粒塵埃,也許連塵埃都不是。
註:可以把“零”視為“不存在”。
- 18樓. 稻柏臨2007/06/14 03:48Deep
Starting from Existentialism.
And, touched Aristotle's metaphysics...
And, some of the Zen essences.
Good article. At least it is short enough...
- 17樓. 瑰寶2007/05/13 21:15的確
看似艱深難懂。
不過感覺更像一篇 sophistry。像:
假設A=人、B=豬、C=動物
A=C、B=C
所以
A=B
這一類的。:D
寫文章夢想三宅一生,搞出版弄得四庫全書。 - 16樓. 竹林過客2007/05/12 17:24神龍見首不見尾
瞎兄光臨小弟網誌,來去之間神龍見首不見尾,有如連聶隱娘都忌憚三分的妙手空空兒。
妙手空空兒之神術,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能從空虛之入冥,善無形而滅影。
瞎兄妙文,小弟必當拜讀。
- 15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07/05/12 17:00不見盧山真面目,
只因心在此身中。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mbr8879576&f_ART_ID=247053
懇請不吝賜教? - 14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07/05/12 16:55妳打麻將嗎 ?
1. 妳可以 扣一張花, 老娘(賊)不胡了. 因為妳有這個自由,証明妳存在。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mbr8879576&f_ART_ID=288104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mbr8879576&f_ART_ID=242221
2. 妳也可以不吃不喝,.....因為妳有這個自由,証明妳存在。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mbr8879576&f_ART_ID=932755
3. 妳也可以 "觀自在",看自已的靈魂 (明心見性)。
妳看不見,不代表別人都如此。因此,看得見自己的靈魂的人,心知肚明存在。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mbr8879576&f_ART_ID=277444
生命只要閃爍,片刻便是永恆。 (妳死了就知道)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mbr8879576&f_ART_ID=247053
懇請不吝賜教? - 13樓. 竹林過客2007/05/08 19:43奈米科技
惟柔的奈米科技讓我傷腦筋了!
我要以一個符號告訴妳,那邊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存在。但只要有個符號出現,那妳就要說因為有“0”所以“0”不是“0”。
所以我只好告訴惟柔,一個圓圈表示不存在。
但是這個圓圈只存在我們想像當中,它不佔體積,沒有質量,不隨時間改變,它只是個抽象涵義,代表不存在。
- 12樓. Eliza2007/05/08 19:17零~
無法不存在!
至少0 需要一筆劃~
⋯⋯⋯⋯⋯⋯⋯⋯⋯⋯⋯⋯⋯⋯⋯⋯⋯⋯⋯⋯
發自內心的善念善行
就是此生最好的修行 - 11樓. 竹林過客2007/05/08 17:22欣然同意
其實我用“出世”與“入世”之分也正落入了泥土兄1/2法的矛盾而出現缺陷。泥土兄以我之矛攻我之盾,在下可陷入了矛盾之中了!
佛入世以教化眾生,但不入世則何以助眾生出世?
另者,佛是悟道的眾生,那麼佛是經入世修行、累世修行〈多次的入世〉才能成佛,那麼佛是出世還是入世呢?恐怕如你所說“出世”與“入世”很難簡單地作1/2劃分了。
所以泥土兄的說法,在下欣然同意。
- 10樓. 泥土‧‧‧郭譽孚2007/05/08 15:51.試續談──
請原諒可能我有點文不對題──不過我仍想續談些──
過客兄說
「但是如果不談出世的“自我意識”而談入世的“自我肯定”,‧‧‧」
「本文談的是“自我意識”,我們是不是能藉由主觀或者客觀的認知來肯定自我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很困難。人的自身是個小宇宙,因而這問題就像是是宇宙可以瞭解宇宙“自己”嗎?我不知道。」
我的觀點是,由我說的概念「一半」,和實際的「半個」之虛實關係,反思我們透過語言思考問題時,所可能出現的問題,其實是由於語言概念設定之初,其與實際的關係不夠嚴謹而造成的;
即:1/2絕對等於1/2;1/2加1/2絕對等於1;但是,現實中,這半個餅的重量很難絕對等於另半個餅;因而這半個餅加另半個餅,很難絕對等於一個餅的重量;我以為這是我們在生活上習於順手使用1/2這個概念而造成的──現實中可能根本沒有那種可能性?
換言之,在過客兄的論點中,我想請問所提的「出世與入世」的觀點,是否可能是一種不夠嚴謹的概念?我滿喜歡佛說過那句「佛在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的話;總將之做為一種跳出二分之「出世與入世」觀點的註腳。
換言之,我喜歡素樸的感覺與意識,不加懷疑;但我由感覺中的矛盾,追究該感覺中矛盾,使我發現理性邏輯的存在;我不喜歡把感性與理性二分。
另方面,我把古往今來的世界都看成是大自然,億萬年前的大自然,植物成為煤炭,動物成為石油;百萬年前出現人類祖先,萬年內人類演化加快,出現文明;近百年終於有了水泥叢林的誕生‧‧‧因而,我喜歡大自然,雖不喜歡水泥叢林,但我拒絕以太單純的二分法處理這個繁複的發展過程‧‧‧
因而,我不喜以「出世與入世」思考問題;我感覺、我思考,我們努力做我們覺得自己該做的,在無限地愛與悔恨裡,在那悔恨與愛裡──我們應該真誠地──
泥土囈語
- 9樓. 竹林過客2007/05/07 11:45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Wit ~
千萬絕對不要以“鱷魚或獅子的眼光”去看你可愛的老婆或女友,她們會被嚇到。
這招“意識轉移大法”只是用來幫助我們達到佛門高僧和柳下惠的境界,最好不要隨意使用。
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在下道行還差得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