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念成ㄉㄡˋ ㄔˇ或ㄉㄡˋ ㄕˋ,詞義是把黃豆或黑豆泡透,之後蒸熟或煮熟,經發酵而成的食品,常用為菜餚的佐料,有鹹、淡兩種。「淡豆豉」可以入藥。
豉,組字部件是「豆支」,讀音是ㄕˋ,語音是ㄔˇ,當名詞用,字義是動物名,一種浮游在水面的蟲,體大如豆,顏色黑亮;字典未對本字作和豆豉相關的解釋。
豆,組字部件是「一口丷一」,念成ㄉㄡˋ,字義是雙子葉植物中離瓣植物豆科的泛稱。草本、木本均有。葉多為複葉,間或為單葉,葉互生,通常具托葉,花為蝶形,實皆結莢,種子無胚乳,間或含少量胚乳。種類甚多,遍產於世界各地,用途極廣,可供食用、藥用或觀賞等。
支,組字部件是「十又」,當名詞用,字義是旁系、分出的派別。當動詞用,字義是撐持、維持。當形容詞用,字義是別出的、由總體分出來的。「支」字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之下,還有其它字義,本文只列出和豆豉較有關者,其餘省略。
豆鼓,念成ㄉㄡˋ ㄍㄨˇ,字典上無此詞。
鼓,組字部件是「十豆支」,念成ㄍㄨˇ,當名詞用,字義是一是樂器名;字義是二一四個部首之一。當動詞用,字義一是敲擊、拍擊、彈奏;字義二是振動;字義三是激勵、使振作。
到谷歌網站做關鍵字檢索,得到的資料量,在「╱」的左邊是點選「所有中文網頁」,右邊是點選「台灣的網頁」。若輸入”豆豉”得139萬╱7萬,若輸入”豆鼓”得203萬╱24萬。由查得的結果得知,不管在台灣還是在全球,皆以使用” 豆鼓”一詞居多。
「豉」字,可想成是豆子經過蒸煮和發酵,是另一種形式的豆子;也可想成是豆子經過發酵,可以保存較久。「鼓」字,是一個象形字,左邊是一面鼓架在架子上,右邊是手拿鼓槌在擊鼓。
「豆鼓」一詞明明是字典所無者,應該是錯誤的,但在台灣,使用「豆鼓」一詞居然是「豆豉」一詞的3倍有餘,不知是否只是電腦打字才如此,還是連手寫也是如此呢?如果能體會「豉」字和「鼓」字的本義,就不會將這兩個字弄混了。
[相關閱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5樓. 思于2011/02/14 15:42難想像
真的很多人念豆鼓嗎
考過字音字形的
應該會寫豆豉吧
不過
還真像
感謝思于老師回應,阿國不知他們有沒有念錯音,但有如下的可能:(一)Windows XP注音輸入法只安排讀音ㄕˋ,但一般是念語音ㄔˇ,由於無法輸入,故只好打近似的「鼓」字。(二)以倉頡輸入,因「豉」字和「鼓」字類似,故弄錯了。
王國良(阿國) 於 2011/02/18 10:10回覆 - 4樓. 紅茶籽~這個春天‧這個茶2011/02/12 13:41錯把馮京當馬涼
我還真沒仔細分辨過這2個字呢
謝謝分享
歡迎紅茶籽格友回應,「豉」字和「鼓」字,長得實在太像了,難怪不容易分辨清楚。
王國良(阿國) 於 2011/02/12 17:11回覆 - 3樓. 烏拉瑰本尊在此2011/02/12 08:05阿國的精準治學﹐佩服
我想主要是眼誤﹐ 再筆誤﹐最後積非成是。寫苦瓜文時﹐我倒是知道鼓(gu)和豉之別﹐但我先打shi入南極星﹐ 結果無豉字﹐ 後轉念打chi﹐ 才找到豉﹐好像曾聽彼岸同胞發過此音才靈光一閃找到。我音對了﹐ 但以為是二聲。網路人馬良莠不齊﹐我已養成習慣﹐再三查證。例如這個莠字﹐ 也是常常念別了。 阿國的精準治學﹐佩服。
感謝烏拉瑰格友回應,您真的過獎了,阿國實不敢當。「豉」字的ㄔˇ音是口語的念法,至於ㄕˋ音則是文言文的念法。在Windows XP的注音輸入,只能用ㄕˋ音輸入,無法用ㄔˇ音輸入,看來南極星系統和Windows XP正好相反。我遇到不會念的字,或不確定念法的字,習慣查字典,因為字典是最好的老師。
王國良(阿國) 於 2011/02/12 17:12回覆 - 2樓. 彩虹心靈花園2011/02/08 12:48我寫豆豉
謝謝分享
歡迎彩虹格友回應,恭喜您是寫正確的一方。
王國良(阿國) 於 2011/02/08 23:55回覆 - 1樓. 戈壁紅駝2011/02/08 00:49「豆鼓」絕對是因字型相近而筆誤
「豆鼓」絕對是因字型相近而筆誤,現在Google 網頁竟然比正確的「豆豉」還要多,真是積非成是、乞丐趕廟公。
另外一個類似的詞是「即使」和「即便」。像紅駝這輩人,小時候唸課本看書,只有「即使」而從沒見過「即便」。不知道甚麼時候「即使」筆誤成「即便」,現在可能很多人只知「即便」而不懂「即使」了。
然而,「即使」為正「即便」為誤,只是紅駝個人語感,未經 考證。不知格主以前有無談過這個問題?如果還沒有,不妨討論一下。
千里明駝,勇闖山間路。歡迎戈壁紅駝格友回應,您認為「豆鼓」絕對是因字型相近而筆誤,阿國也有同感。關於「即使」與「即便」兩個詞,阿國尚未提過,但字典認為兩詞相通,再查谷歌網站的資料量,以「即使」一詞居多,未來如果能構思完成,就會貼出來和大家切磋。
王國良(阿國) 於 2011/02/08 23:5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