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馬齒莧」的台語名稱
2019/06/04 10:52
瀏覽2,912
迴響2
推薦32
引用0
「馬齒莧」的台語名稱,除了「豬母奶仔」與「豬母菜」這兩個之外,還有多個,但可歸納成兩類,您有興趣知道嗎?
在《閩南語辭典》可查到「豬母奶仔」與「豬母菜」這兩個詞條,內容列出如下:
豬母奶仔,音讀是ti-bó-ling-á/tu-bó-ni-á,又唸作ti-bú-ling-á/tu-bú-ni-á、ti-bó-lin-á。釋義是(1)馬齒莧。草本植物。莖下部匍匐,平臥地面,葉小,呈倒卵形,上面深綠,下面較淡,邊有薄翅,性耐旱,味酸性寒。多生於路旁、荒地,以前的養豬人家多常用來餵豬,以促進泌乳。(2)稜果榕。木本植物。樹皮灰白色,光滑,葉有柄,呈卵形或橢圓形,葉面有透明腺點。果實為扁球形,綠色,表面有稜和多數斑點,因為乳汁很多,所以稱為「豬母奶仔」。
豬母菜,音讀是ti-bó-tshài/tu-bó-tshài,又唸作ti-bú-tshài/tu-bú-tshài。釋義是馬齒莧。草本植物。莖下部伏地,平臥地面。葉小,上面深綠,下面較淡,邊有薄翅。花簇生頂端,頂端長而尖細,蒴果橫裂,種子多數。
在《愛台語》網站所列的「馬齒莧」的台語名稱,除了以上所介紹的「豬母奶仔」與「豬母菜」之外,還包括以「馬齒」開頭的「馬齒菜」(bé-khí-tshài)與「馬齒草」(bé-khí-tsháu),以及以「豬母」開頭的「豬母奶」、「豬母草」與「豬母松」。「豬母」一詞的音讀,除了ti-bó/tu-bó,又可唸作ti-bú/tu-bú, 故共有四種唸法。奶字的音讀除了ling/ni,又可唸作lin,故共有三種唸法。至於菜字,音讀是tshài。草字的音讀是tsháu。仔字的音讀是á。
對於「豬母松」一詞,指的可能是松葉牡丹。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它的名稱是「大花馬齒莧」,與馬齒莧同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的植物。
「馬齒莧」的台語名稱,共可分成兩類,即「馬齒菜」與「馬齒草」都是依葉子的外形而言,「豬母奶仔」、「豬母奶」、「豬母菜」、「豬母草」與「豬母松」都是依用途而言。但是,尚有兩種植物的台語名稱,與「馬齒莧」的台語名稱很近似,一是稱為「馬齒豆」的蠶豆,另一則是稱為「豬菜」的番薯藤和葉。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簡稱為《閩南語辭典》)
(2) 《愛台語》網站
(3) 《維基百科》
[相關閱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2) :
- 2樓. 天涯孤鴻···花窗2019/06/15 00:23可以吃
貧窮的歲月
母親摘了做涼拌菜過,可惜我們不愛吃,一定是不好吃吧。
不好意思,直到今日才看到您這一則回應。幾年前朋友曾送我們一些馬齒莧,煮來吃味道酸酸甜甜的,還不難吃。 王國良(阿國) 於 2019/10/21 09:21回覆 - 1樓. 旭日初昇2019/06/05 10:38
感覺這些野草很熟悉,豬母奶仔小時也常聽到,
但離開家鄉後就沒再聽聞這些字眼了。
不曉得老家鄉下還長有這些野草否?
這次端午回鄉可要注意瞧瞧了!!!
歡迎旭日初昇格友回應,在以前,鄉下常見豬母奶仔,但後來因除草劑被廣泛使用,猜想這種野菜應該會變得較少見。幾年前朋友曾經送我家一把他自種的馬齒莧,煮來吃覺得還不難吃。 王國良(阿國) 於 2019/06/08 11:4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