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Venice)本島遊記
2024/01/19 12:45
瀏覽1,470
迴響1
推薦29
引用0
過去蜜月時,義大利曾是首選,但是後來因為回台灣機票順路的原因,於是把蜜月地點改成夏威夷,多年以後與老婆來義大利,多了一個小跟班,我們輪流提醒小跟班她有多幸運,把我們的蜜月選擇當年度旅遊來玩。另外,為了配合小跟班的上學時間,只能選擇寒暑假來訪,也是不得已的選擇。
這次10天的北義大利之旅參訪了威尼斯本島(Venice)、穆拉諾/布拉諾(Murano/Burano,威尼斯外島)、比薩(Pisa)、波焦.艾.拉吉(Poggio Ai Laghi)酒莊、錫安那(Siena)、聖吉米娜諾(San Gimignano)、佛羅倫薩(Firenze/Florence)、五漁村(Cinque Terre)、米蘭(Milan)等地。除了體驗名不虛傳的美景、豐富的文藝復興文化之外,也嘗遍了該地的著名美食(除了佛羅倫薩的帶血低脂牛排)。因為剛加大升級了硬碟空間,所以除了拍攝相片,也肆無忌憚地錄影,雖然選片花了不少時間,但是爲了美麗的回憶作總結也是甜蜜的負擔。
由於內容太多,所以分成威尼斯本島、威尼斯外島、佛羅倫薩、比薩/波焦.艾.拉吉酒莊、錫安那/聖吉米娜諾、五漁村、米蘭7次來貼,現在開始介紹威尼斯本島。
威尼斯歷史
威尼斯名稱源自於公元前10世紀居住在該地區的古代威尼蒂人。從810年到1797年,這座城市在歷史上是威尼斯共和國的首都近千年。它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金融和海上強國,也是十字軍東徵和勒班陀戰役(Battaglia di Lepanto)的集結地。從13世紀到17世紀末,這裡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尤其是絲綢、穀物和香料以及藝術中心。威尼斯城邦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興起於9世紀,並在14世紀達到鼎盛時期。這使得威尼斯在其大部分歷史中成為一個富裕的城市。幾個世紀以來,威尼斯擁有亞得里亞海沿岸和義大利半島內的眾多領土,對今天仍然可見的建築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除此之外,威尼斯兵工廠被多位歷史學家認為是歷史上第一座工廠,也是威尼斯海軍力量的基地。
美洲以及通往東印度的大西洋新航路的開闢,象徵威尼斯作為海上共和國開始衰落。它在地中海的勢力與疆域也因奧斯曼帝國的持續攻擊而萎縮。1797年,威尼斯共和國被撤退的奧地利和法國軍隊洗劫,隨後被拿破崙一世入侵,威尼斯共和國被分為奧地利威尼斯省、法國附庸國奇薩爾皮納共和國以及法屬伊奧尼亞群島。19世紀,義大利統一後,威尼斯成為了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
威尼斯素有「主宰之城」、「寧靜之城」、「亞得里亞海女王」、「水城」、「面具之城」、「橋樑之城」、「漂浮之城」、「人類之城」等美譽。運河、潟湖和潟湖內的城市歷史部分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佔地70,176.4公頃(173,410英畝)。鑑於威尼斯及其潟湖在生態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不斷受到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在審查威尼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威尼斯的部分地區以其美麗的環境、建築和藝術品而聞名。威尼斯因幾次重要的藝術運動而聞名,尤其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並在器樂和歌劇音樂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巴洛克作曲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 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四季》而聞名於世)的出生地。
在21世紀,威尼斯仍然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和主要的文化中心,並多次被評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它被《泰晤士報》描述為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並被《紐約時報》描述為「無疑是人類建造的最美麗的城市」。
威尼斯地理
威尼斯瀉湖位於波(Po)河與皮亞韋(Piave)河口之間的一個封閉的海灣,威尼斯城(本島)就坐落在威尼斯瀉湖的淺灘上。威尼斯城是在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地中海的海上強權,他的主要島嶼像一條頭向左的魚(魚身中倒S型的消化道即大運河[Canal Grade]),被大大小小的運河分隔並由橋梁相連的121座小島組成。威尼斯城也是沒有車的都市,連腳踏車都沒有,這讓他與眾不同,但是,如果把船當車,水道當馬路,一切都變得合理。
德國作家湯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1955,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威尼斯之死》:「只有走海路由正面登岸,才能充分體悟到這座城市的美;搭火車來威尼斯,簡直就像是從後門走進這華麗的宮殿。」而我們住宿地點是本島的聖瑞吉斯(St. Regis)飯店,如果坐火車走後門到聖露西亞車站,會把行李箱拖行在坑坑巴巴的石板路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是直接在威尼斯機場搭乘水上巴士直接在聖馬可廣場「正面」上岸,再走5分鐘就到飯店辦理入宿手續,也算是與作家英雄所見略同。
在威尼斯所遊歷的景點大致有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鐘樓(Campanile)、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總督宮(Palazzo Ducale)、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大運河沿岸、學院橋(Ponte dell Accademia)、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安康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及多處可見的岡多拉(Gondola)等等。
2020年,約258,685人居住在大威尼斯或威尼斯市,其中約51,000人居住在歷史悠久的島嶼城市威尼斯 (centro storico),其餘人居住在大陸 (terraferma)。 威尼斯與帕多瓦和特雷維索市一起被納入帕多瓦-特雷維索-威尼斯大都會區(Padova-Treviso-Venezia:PaTreVe),被認為是一個統計大都市區,總人口為260萬。
聖瑞吉斯(St. Regis)飯店
聖瑞吉斯飯店是我們這三天在威尼斯島上的住所,他位於大運河沿岸,步行到聖馬可廣場僅需6分鐘,佔盡地利之便,我們這幾天就去了三次廣場,感覺就像自家的「大客廳」一樣方便。我們最後離開威尼斯時,在飯店「正面」搭船經大運河(Canal Grande)到聖露西亞(S. Lucia)車站搭高鐵到佛羅倫薩。
聖馬可廣場
在拉斯維加斯的時候,威尼斯人賭場外面原封不動地仿造了聖馬可廣場周圍的主要地標,包括鐘樓、總督宮、兩棟石柱,讓我在海上接近正牌的聖馬可廣場時,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同的是,寬廣的聖馬可廣場是難以複製的,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一點都不誇張。廣場被行政官邸大樓、聖馬可鐘樓、聖馬可大教堂、聖托達洛柱及總督宮所環繞,相互輝映,這些建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精品或重建。值得一提的是,此廣場是威尼斯的最低點,每年冬季常有水患,去年水漫聖馬可廣場,今年運氣很好,沒有下雨,但是不知道是否是廣場大規模施工的原因,始終呈現潮濕的現象,在夜晚,潮濕的廣場反映了周遭建築的燈光,一片金碧輝煌,更坐實了「歐洲最美的客廳」。
其中新檢察院(Procuratie Nuove)、全新檢察院(Procuratie Nuovissime)和舊檢察院(Procuratie Vecchie)分別構築成聖馬可廣場的三面,另外一面由聖馬可鐘樓及聖馬可大教堂所構成。檢察院(英語:Procuracies)是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週邊的三座相連的建築。其中舊檢察院新檢察院由聖馬可檢察長建造,他們是威尼斯共和國政府中的第二高要人,負責管理聖馬可教堂的財政部以及代表宗教和慈善機構設立的州立病房和信託基金的財務事務。
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聖馬可鐘樓高98.6公尺,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柱狀建築,每邊長12公尺,高50公尺;上方則為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築,外牆分別由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徵(正義女神,la Giustizia)所妝飾。鐘樓的最上方則是金字塔狀的尖塔,塔尖端上則有一個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狀的風向標。現在看到的聖馬可鐘樓造型是1514年建造的,不過聖馬可鐘樓在1902年突然倒塌,後來在1912年重建完成。
聖馬可大教堂
829年,两個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卓港将聖馬可的遺體偷運回威尼斯,成為城市的守護聖人。這是為了抗拒拜占庭帝國的統治,爭取宗教獨立的用意所致。為了安置聖人的遺體,威尼斯總督因此花費大量资金建造了聖馬可大教堂。象徵聖馬可的帶有翅膀的獅子像目前仍是威尼斯的市徽。最初建造的大教堂因為火災被燒毁,於十一世纪時以君士坦丁堡的十二使徒教堂為樣本再建造的聖馬可大敦堂,是以希臘十字形為平面、5個圆頂設計、作為總督的私入禮拜堂建成的,於1807年才成為市民使用的教堂。一直到十五世紀為止陸續改建,依時代的變遷加入了羅馬模式、拜占庭樣式、哥德式、文藝復興等建築樣式。模仿回教寺院的正面拱形與圆頂充滿了濃厚的東方味。主祭壇裡的黄金壁畫更是整個大教堂的最大寶物,祭壇右手遗的寶物館裡展示的拜占庭工藝亦不可錯過。
教堂外中央上方的四匹馬原品過去一直矗立在聖馬可大教堂的涼廊(loggia)上,直到1977年。經過精心修復,1982年出於保護原因,它們被移至博物館,並以複製品取代。該團體是從古代雕像中流傳下來的唯一一個四人一組的例子。它採用所謂的間接法,採用銅含量非常高(96.67% 至 98.35%)的合金透過失蠟鑄造製成,這是「汞」鍍金製程的要求。表面刻意刻劃是為了減少光線的反射。四馬車的年代尚不確定。一些學者現在認為它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紀下半葉至三世紀初的羅馬帝國時期;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四世紀。對碳14的分析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初。據推測,這些馬匹來自康士坦丁堡的競技場,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1204年)期間,總督恩里科.丹多洛(Enrico Dandolo)作為戰利品運往威尼斯,並在軍火庫保存了五十多年。很可能是在拉丁帝國法(1261)之後,它們才被放置在大教堂上,在宗教和政治意義上都具有相當大的語義價值:拜占庭皇權延續的遺產和象徵;多明尼四馬車的形像以及透過四位福音傳道者的工作傳播聖言的寓言。
雙守護神門柱
河邊有兩根威尼斯著名的白色石柱,一根柱子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前任守護者聖狄奧多(San Teodoro),另一根柱子上雕刻有威尼斯現任守護者聖馬可(San Marco)的飛獅,這兩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門,威尼斯的貴賓都從石柱中間進入城市。不過,這裡也曾經是威尼斯執行死刑的地方。
總督宮
威尼斯共和國由總督(Doxe)統治,由威尼斯大議會的成員選舉,城內的商人和貴族形成寡頭政治。威尼斯及其他義大利地區的海上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居民逐漸開始支持這套治理體系。總督宮是威尼斯共和國時期最高領導人辦公、居住的地方,由於最高領導人由商人和貴族選舉產生,所以類似總統府,而非王宮。
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與斯基亞沃尼河濱(Riva Degli Schiavoni)
嘆息橋位於總督宮法院與監獄之間,判決完畢,過此橋就是牢獄生涯,嘆息乃無奈之舉。
岡多拉(Gondola)
之前對岡多拉的印象來自拉斯維加斯的威尼斯人賭場,裡面室內的船夫個個都有一好副歌喉,所以先入為主地認爲真正的威尼斯岡多拉船夫歌藝驚人,事後證明我錯了,威尼斯船夫會安靜地划船穿過大大小小的河道,搭船前宜確認價格,通常一船半小時90歐元(可搭乘最多5人),但是不會找零,這是要注意的地方。
Venchi
Venchi是義大利著名的巧克力及冰淇淋品牌,義式冰淇淋(Gelato)和一般冰淇淋都是冷凍甜點,但它們的成分、質地和製備方法有所不同。與冰淇淋相比,義式冰淇淋通常含有較高比例的牛奶和較低比例的奶油,導致乳脂含量較低。還有,義式冰淇淋的攪拌速度較慢,加入的空氣較少,因此質地更緻密、光滑。此外,義式冰淇淋的食用溫度比冰淇淋稍高,增強了其奶油稠度的穩定性和濃鬱的風味。
小巷弄與小店櫥窗
威尼斯的小店充滿著獨特性,幾乎找不到兩家一模一樣的店面,種類繁多琳瑯滿目,有藝術品、餐館、奢侈品、甚至為數不多的雜貨店,應有盡有。這時的在小巷中穿梭盲走有了無限的樂趣,就算是迷路,也會有意外的驚喜。
安康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安康聖母聖殿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築的傑作。其修建目的卻與黑死病的兩次襲擊脫不了關係,在1347年黑死病爆發的一年半間,威尼斯人病故五分之三;1630年,黑死病再度肆虐威尼斯,奪去三分之一的人口,威尼斯共和國元老院在第二次黑死病爆發時向聖母瑪利亞許願:若能庇佑威尼斯,要為她興建一座教堂。事後兌現教堂興建的還願承諾,由名設計師巴爾達薩雷·隆格納(Baldassarre Longhena)設計,落成於1687年,位於威尼斯大運河和威尼斯潟湖的聖馬可內港之間風景優美的狹長的尖角地帶,從水路進入聖馬可廣場者都可以一睹其風采。它擁有 次級聖殿的地位,其富麗堂皇的外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義大利最上鏡頭的教堂之一,與聖馬可廣場廣場周遭古建築群隔大運河遙望,相互爭輝。著名的觀望視角除了對面的聖馬可廣場或飯店之外,學院橋上也是必去的站點。
大運河(Canal Grande)岸之其他建築
倒S形的大運河長約3.5公里,是威尼斯城的「水上高速公路」,也像是威尼斯城這條大魚的吞吐消化食道,深約6公尺,河寬最寬處約100公尺,最窄處的里亞托橋約40公尺,兩旁有100間以上12世紀到18世紀建造的館邸建築,呈現出超現實的美感。我們在離開威尼斯的那一天乘坐聖瑞吉飯店的專艇由大運河南端一路向北行駛到羅馬廣場的聖露西亞車站,前往下一個住宿點-佛羅倫薩(Florence/Firenze)。在此介紹安康聖母聖殿以北的一些大運河兩岸建築:
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
里亞托橋是原建於13世紀的木橋,也是威尼斯本島第一座橋樑,15世紀中因為一次大型活動,橋上民眾太多而踩壞了木橋才開始擴建。水都經撾了七十多年的比稿與爭論之後,終於在1591年完成這座石橋,當年建橋撾程中所耗掉的經費,换算成今天的幣值,相當於兩千萬歐元。屬於文藝復興風格的里亞托橋,白色的身影高雅地横跨於大運河上,橋上店家林立,兩旁活潑的市場及餐廳也經常聚集大批人潮,是最能看到水都生命力的地方。這裡也是威尼斯重要的商業中心,許多公司行號及金融機構都設立在周邊。距離此橋北邊不遠有個魚市場,其大運河對面就是黃金宮(Galleria Giorgio Franchetti alla Ca dOro)。
在威尼斯三天的晚餐選擇
女兒喜歡吃墨魚麵但是墨魚麵只有威尼斯及佛羅倫斯才有,趁著這次旅行好好大快朵頤。
這次旅遊我的廣角鏡頭是Nikon 16-35mm VR,但是遠不如iPhone 14的13mm廣角廣,在白天光線充足的環境下,不可忽視iPhone 14廣角端帶來的視覺效果。另外,我們在本島待兩天,外島待一天,在本島遊歷的景點仍有遺珠之憾,例如總督宮內部及安康聖母聖殿內部都無暇造訪,但願將來有機會重新造訪這個獨一無二的美麗水都。
隨行視頻
Piazza San Marco
Piazzetta
Gondola 1
Gondola 2
View from Ponte dell Accademia
Canal Grande - Venice
View from Punta della Dogana/ F. Pinault
View from San Marco Campanile 1
View from San Marco Campanile 2
Ponte di Rialto
Basilica di San Marco
Italian - English Translation
下列一些義大利語與英語的翻譯是我在出行前準備的,結果用到的機會並不多,原因是在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這幾個觀光區英文基本上通行無阻。
Belli: beautiful
Bello: handsome
Calle: narrow street
Campanile: bell tower
Campo: square (in Venice)
Casa: home
Chiesa: church
Ciao: hi/goodbye
Duomo: cathedral
Ferrovia: railroad
Fiore: flower
Fiume: large river
Gelato: ice cream
Giglio: lily
Grazie: Thank
Mercato: market
Oro: gold
Palazzo: building
Piazza: square
Ponte: bridge
Rio: small river
Salute: Health
Traghetto: ferry
Uffizi: office
Vecchio: old
Via: street
這次10天的北義大利之旅參訪了威尼斯本島(Venice)、穆拉諾/布拉諾(Murano/Burano,威尼斯外島)、比薩(Pisa)、波焦.艾.拉吉(Poggio Ai Laghi)酒莊、錫安那(Siena)、聖吉米娜諾(San Gimignano)、佛羅倫薩(Firenze/Florence)、五漁村(Cinque Terre)、米蘭(Milan)等地。除了體驗名不虛傳的美景、豐富的文藝復興文化之外,也嘗遍了該地的著名美食(除了佛羅倫薩的帶血低脂牛排)。因為剛加大升級了硬碟空間,所以除了拍攝相片,也肆無忌憚地錄影,雖然選片花了不少時間,但是爲了美麗的回憶作總結也是甜蜜的負擔。
由於內容太多,所以分成威尼斯本島、威尼斯外島、佛羅倫薩、比薩/波焦.艾.拉吉酒莊、錫安那/聖吉米娜諾、五漁村、米蘭7次來貼,現在開始介紹威尼斯本島。
威尼斯歷史
威尼斯名稱源自於公元前10世紀居住在該地區的古代威尼蒂人。從810年到1797年,這座城市在歷史上是威尼斯共和國的首都近千年。它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金融和海上強國,也是十字軍東徵和勒班陀戰役(Battaglia di Lepanto)的集結地。從13世紀到17世紀末,這裡也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尤其是絲綢、穀物和香料以及藝術中心。威尼斯城邦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興起於9世紀,並在14世紀達到鼎盛時期。這使得威尼斯在其大部分歷史中成為一個富裕的城市。幾個世紀以來,威尼斯擁有亞得里亞海沿岸和義大利半島內的眾多領土,對今天仍然可見的建築和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除此之外,威尼斯兵工廠被多位歷史學家認為是歷史上第一座工廠,也是威尼斯海軍力量的基地。
美洲以及通往東印度的大西洋新航路的開闢,象徵威尼斯作為海上共和國開始衰落。它在地中海的勢力與疆域也因奧斯曼帝國的持續攻擊而萎縮。1797年,威尼斯共和國被撤退的奧地利和法國軍隊洗劫,隨後被拿破崙一世入侵,威尼斯共和國被分為奧地利威尼斯省、法國附庸國奇薩爾皮納共和國以及法屬伊奧尼亞群島。19世紀,義大利統一後,威尼斯成為了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
威尼斯素有「主宰之城」、「寧靜之城」、「亞得里亞海女王」、「水城」、「面具之城」、「橋樑之城」、「漂浮之城」、「人類之城」等美譽。運河、潟湖和潟湖內的城市歷史部分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佔地70,176.4公頃(173,410英畝)。鑑於威尼斯及其潟湖在生態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不斷受到威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在審查威尼斯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威尼斯的部分地區以其美麗的環境、建築和藝術品而聞名。威尼斯因幾次重要的藝術運動而聞名,尤其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並在器樂和歌劇音樂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巴洛克作曲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 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四季》而聞名於世)的出生地。
在21世紀,威尼斯仍然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和主要的文化中心,並多次被評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它被《泰晤士報》描述為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並被《紐約時報》描述為「無疑是人類建造的最美麗的城市」。
威尼斯地理
威尼斯瀉湖位於波(Po)河與皮亞韋(Piave)河口之間的一個封閉的海灣,威尼斯城(本島)就坐落在威尼斯瀉湖的淺灘上。威尼斯城是在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地中海的海上強權,他的主要島嶼像一條頭向左的魚(魚身中倒S型的消化道即大運河[Canal Grade]),被大大小小的運河分隔並由橋梁相連的121座小島組成。威尼斯城也是沒有車的都市,連腳踏車都沒有,這讓他與眾不同,但是,如果把船當車,水道當馬路,一切都變得合理。
德國作家湯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1955,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威尼斯之死》:「只有走海路由正面登岸,才能充分體悟到這座城市的美;搭火車來威尼斯,簡直就像是從後門走進這華麗的宮殿。」而我們住宿地點是本島的聖瑞吉斯(St. Regis)飯店,如果坐火車走後門到聖露西亞車站,會把行李箱拖行在坑坑巴巴的石板路很長的時間,所以我們是直接在威尼斯機場搭乘水上巴士直接在聖馬可廣場「正面」上岸,再走5分鐘就到飯店辦理入宿手續,也算是與作家英雄所見略同。
在威尼斯所遊歷的景點大致有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鐘樓(Campanile)、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總督宮(Palazzo Ducale)、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大運河沿岸、學院橋(Ponte dell Accademia)、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安康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及多處可見的岡多拉(Gondola)等等。
2020年,約258,685人居住在大威尼斯或威尼斯市,其中約51,000人居住在歷史悠久的島嶼城市威尼斯 (centro storico),其餘人居住在大陸 (terraferma)。 威尼斯與帕多瓦和特雷維索市一起被納入帕多瓦-特雷維索-威尼斯大都會區(Padova-Treviso-Venezia:PaTreVe),被認為是一個統計大都市區,總人口為260萬。
威尼斯本島像一條魚頭向左的魚, 注意魚身中倒S型的消化道(即大運河)。 | |
旅遊精華區集中在南方的魚腹部分 | |
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 |
一下飛機出機場時就看見威尼斯大運河沿岸的 巨幅相片貼在牆壁上,圖中所示最高建築為格利曼尼 館(Palazzo Grimani di San Luca),是威尼斯總督 格利曼尼的官邸,屬於16世紀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築。 | |
由威尼斯機場搭乘水上巴士 前往聖馬可港站。 | |
聖馬可站的前兩站是兵工廠站(Arsenale), 鎖鏈聖比亞西奧橋(Ponte San Biasio delle Catene) 下方的空隙依稀可見兵工廠「雙塔」的其中之一 | |
每一個「水」車站差不多都長這樣, 右邊是聖馬可站的前一站S. Zaccaria的月台 |
聖瑞吉斯(St. Regis)飯店
聖瑞吉斯飯店是我們這三天在威尼斯島上的住所,他位於大運河沿岸,步行到聖馬可廣場僅需6分鐘,佔盡地利之便,我們這幾天就去了三次廣場,感覺就像自家的「大客廳」一樣方便。我們最後離開威尼斯時,在飯店「正面」搭船經大運河(Canal Grande)到聖露西亞(S. Lucia)車站搭高鐵到佛羅倫薩。
聖瑞吉斯飯店「背面」。 | |
飯店的正面。 | |
飯店有免費接駁船到穆拉諾(Murano)島。 | |
房間上方有三條原木大樑。 | |
3D地板 | |
飯店其他剪影。 | |
飯店的對面就是安康聖母聖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
聖馬可廣場
在拉斯維加斯的時候,威尼斯人賭場外面原封不動地仿造了聖馬可廣場周圍的主要地標,包括鐘樓、總督宮、兩棟石柱,讓我在海上接近正牌的聖馬可廣場時,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同的是,寬廣的聖馬可廣場是難以複製的,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是唯一被稱為「Piazza」的廣場,其他的廣場無論大小皆被稱為「Campi」,拿破崙曾稱讚其為「歐洲最美的客廳」,一點都不誇張。廣場被行政官邸大樓、聖馬可鐘樓、聖馬可大教堂、聖托達洛柱及總督宮所環繞,相互輝映,這些建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精品或重建。值得一提的是,此廣場是威尼斯的最低點,每年冬季常有水患,去年水漫聖馬可廣場,今年運氣很好,沒有下雨,但是不知道是否是廣場大規模施工的原因,始終呈現潮濕的現象,在夜晚,潮濕的廣場反映了周遭建築的燈光,一片金碧輝煌,更坐實了「歐洲最美的客廳」。
其中新檢察院(Procuratie Nuove)、全新檢察院(Procuratie Nuovissime)和舊檢察院(Procuratie Vecchie)分別構築成聖馬可廣場的三面,另外一面由聖馬可鐘樓及聖馬可大教堂所構成。檢察院(英語:Procuracies)是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週邊的三座相連的建築。其中舊檢察院新檢察院由聖馬可檢察長建造,他們是威尼斯共和國政府中的第二高要人,負責管理聖馬可教堂的財政部以及代表宗教和慈善機構設立的州立病房和信託基金的財務事務。
這張經典的畫面攝自從聖瑞吉飯店前往穆拉諾島 的免費專艇(這家飯店對自家房客很是貼心), 這艘輕艇的行駛路線與聖馬可廣場岸邊平行 (因為沒有要在此靠岸),容易捕捉到理想的畫面。 當初搭乘水上巴士從機場在聖馬可上岸時, 行駛路線與聖馬可廣場岸邊有一個非平行的角度, 不容易照出理想的相片。 | |
新檢察院(左,Procuratie Nuove)、 全新檢察院(中,Procuratie Nuovissime) 和舊檢察院(右,Procuratie Vecchie)。 攝自聖馬可大教堂的露台 | |
從聖瑞吉斯飯店走到廣場會先穿越 科雷爾博物館(Museo Civico Correr), 原為全新檢察院(Procuratie Nuovissime) | |
花咖啡館(Caffè Florian,位在 圖中六個上方有布幔的連續拱門後方) 是位於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新檢察院(Procuratie Nuove)的咖啡館, 成立於1720年,是義大利持續經營的 最古老的咖啡館 | |
花咖啡館特寫 | |
以舊檢察院(Procuratie Vecchie) 為背景的人物照。 | |
舊檢察院的夜景 | |
聖馬可鐘塔(Torre dell Orologio) 為設有機械鐘的文藝復興時期塔樓。 | |
鐘塔上的摩爾人定時敲鐘 | |
下方有像徵威尼斯的聖馬可飛獅市徽。 | |
鐘塔上的黃道十二宮特寫 | |
鐘塔下方的拱門有一條通往 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的路。 攝自聖馬可大教堂的外陽台。 | |
從17世紀起,威尼斯每年二月的嘉年華會就會讓 聖馬可廣場門庭若市,遊客川流不息。 | |
「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這六詞中把人家改為船家、微風取代西風、 瘦馬換成肥鴿就是我對威尼斯的印象。 話說...有人給鴿子飼料千萬不要拿啊 |
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聖馬可鐘樓高98.6公尺,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柱狀建築,每邊長12公尺,高50公尺;上方則為拱形鐘樓,共放置了5座鐘,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築,外牆分別由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徵(正義女神,la Giustizia)所妝飾。鐘樓的最上方則是金字塔狀的尖塔,塔尖端上則有一個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狀的風向標。現在看到的聖馬可鐘樓造型是1514年建造的,不過聖馬可鐘樓在1902年突然倒塌,後來在1912年重建完成。
聖馬可鐘樓 | |
鐘樓頂部特寫 | |
由聖馬可鐘樓望向總督宮 | |
由聖馬可鐘樓望向聖喬治馬焦雷 (San Giorgio Maggiore)島 | |
由聖馬可鐘樓望向岸邊 | |
遠方狹長一片的島嶼為麗都(Lido)島, 圖中「L」下方的建築為德拜斯飯店(Hotel Des Baius), 以電影《威尼斯之死》的拍攝地而聞名。 | |
在聖馬可鐘樓頂只能看見聖馬可廣場 的一部分,因為被它自己擋住了一部分。 | |
只有聖馬可鐘樓才可能對 聖馬可大教堂的五個圓頂俯視 |
聖馬可大教堂
829年,两個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卓港将聖馬可的遺體偷運回威尼斯,成為城市的守護聖人。這是為了抗拒拜占庭帝國的統治,爭取宗教獨立的用意所致。為了安置聖人的遺體,威尼斯總督因此花費大量资金建造了聖馬可大教堂。象徵聖馬可的帶有翅膀的獅子像目前仍是威尼斯的市徽。最初建造的大教堂因為火災被燒毁,於十一世纪時以君士坦丁堡的十二使徒教堂為樣本再建造的聖馬可大敦堂,是以希臘十字形為平面、5個圆頂設計、作為總督的私入禮拜堂建成的,於1807年才成為市民使用的教堂。一直到十五世紀為止陸續改建,依時代的變遷加入了羅馬模式、拜占庭樣式、哥德式、文藝復興等建築樣式。模仿回教寺院的正面拱形與圆頂充滿了濃厚的東方味。主祭壇裡的黄金壁畫更是整個大教堂的最大寶物,祭壇右手遗的寶物館裡展示的拜占庭工藝亦不可錯過。
教堂外中央上方的四匹馬原品過去一直矗立在聖馬可大教堂的涼廊(loggia)上,直到1977年。經過精心修復,1982年出於保護原因,它們被移至博物館,並以複製品取代。該團體是從古代雕像中流傳下來的唯一一個四人一組的例子。它採用所謂的間接法,採用銅含量非常高(96.67% 至 98.35%)的合金透過失蠟鑄造製成,這是「汞」鍍金製程的要求。表面刻意刻劃是為了減少光線的反射。四馬車的年代尚不確定。一些學者現在認為它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紀下半葉至三世紀初的羅馬帝國時期;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四世紀。對碳14的分析可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初。據推測,這些馬匹來自康士坦丁堡的競技場,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1204年)期間,總督恩里科.丹多洛(Enrico Dandolo)作為戰利品運往威尼斯,並在軍火庫保存了五十多年。很可能是在拉丁帝國法(1261)之後,它們才被放置在大教堂上,在宗教和政治意義上都具有相當大的語義價值:拜占庭皇權延續的遺產和象徵;多明尼四馬車的形像以及透過四位福音傳道者的工作傳播聖言的寓言。
聖馬可大教堂正面 | |
上圖右下角拱門上方有一幅17世紀的馬馬賽克壁畫, 展示了聖馬可的屍體從埃及亞歷山大港被運走,據說是 夾在豬肉片下偷渡並騙過穆斯林衛兵的。其實威尼斯作為 十字軍東征的最前線,自然是不免與回教帝國之間的征戰 與掠奪,不但自豪於搶自異教徒的寶物,也並對偷盜 異教徒管理下之耶穌高徒聖馬可遺體的行為視為正義之舉, 其這幅彩繪在正面的「瞞天過海」壁畫可以證明。 | |
其餘四個拱門上方也有生動的壁畫,中世紀時代 不認識字的人有很多,插圖壁畫成為理想的傳教工具。 | |
大教堂的圓頂要要有一定的距離才能看見。 | |
中央拱門上的聖馬可雕像是15世紀初增加的 | |
聖馬可大教堂側面(注意右側牆角不起眼的紅色大理石雕) | |
上圖右側這兩組鑲崁在牆角的紅色大理石年代可溯及 西元300年,是由埃及人所雕的羅馬帝國的四位皇帝。 他們原本是康士坦丁堡某廣場的裝飾,於1204年 被掠奪帶到威尼斯,並鑲崁在聖馬可大教堂的西南牆角。 這座迷人的斑岩(porphyry)雕塑群被認為代表 戴克里先(Diocletian)、馬克西米安(Maximian)、 瓦萊里安(Valerian)和康士坦丁(Constantine)。 他們統稱為四大分封君主(Tetrarchs),統由 戴克里先任命幫助統治羅馬帝國。 | |
聖馬可博物館的4頭青铜馬像是西元前四到三世紀 古代希臘風格時期的作品,於第4次十字軍東征時 從拜占庭帝國掠奪而來的。1797年被拿破崙拿去巴黎, 後來法蘭西帝國解體又歸遗回威尼斯。從青铜馬像的 露台可以眺望廣場景色。 | |
教堂外露台的4頭青铜馬像則是仿製品 | |
教堂內的大穹頂特寫 | |
教堂內信眾席上方的另外一個大穹頂特寫 | |
教堂內的光明燈 | |
教堂東側最裡面可見14世紀哥德式的屏幕, 屏幕立了8根紅色大理石柱,上方橫樑立了 十字架和一整排雕像,是Pier Paolo和 Jacobello Dalle Masegne的作品。屏幕後方 是安放聖馬可(San Marco)遺體的祭壇, 據說聖馬可的遺體曾在976年的火災中消失, 新教堂建成後又重新出現。聖馬可石棺上方是 黃金祭壇(Pala dOro),是拜占庭藝術的傑作, 高1.4公尺,寬3.48公尺,上面共有1300顆珍珠, 300顆祖母綠,400顆紅寶石。 | |
大教堂與鐘樓。 | |
由大教堂露台向岸邊遠眺 |
雙守護神門柱
河邊有兩根威尼斯著名的白色石柱,一根柱子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前任守護者聖狄奧多(San Teodoro),另一根柱子上雕刻有威尼斯現任守護者聖馬可(San Marco)的飛獅,這兩根石柱是威尼斯官方城門,威尼斯的貴賓都從石柱中間進入城市。不過,這裡也曾經是威尼斯執行死刑的地方。
雙守護神門柱 | |
雙守護神門柱(鐘樓視角) | |
前任守護者聖狄奧多(San Teodoro) | |
象徵現任守護者聖馬可(San Marco)的飛獅 |
總督宮
威尼斯共和國由總督(Doxe)統治,由威尼斯大議會的成員選舉,城內的商人和貴族形成寡頭政治。威尼斯及其他義大利地區的海上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居民逐漸開始支持這套治理體系。總督宮是威尼斯共和國時期最高領導人辦公、居住的地方,由於最高領導人由商人和貴族選舉產生,所以類似總統府,而非王宮。
總督宮 | |
海上視角下的總督宮 | |
總督宮側面與裝飾的聖誕樹 | |
附近的賣畫翁。 |
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與斯基亞沃尼河濱(Riva Degli Schiavoni)
嘆息橋位於總督宮法院與監獄之間,判決完畢,過此橋就是牢獄生涯,嘆息乃無奈之舉。
嘆息橋最佳的觀測位置是在麥稈橋 (Ponte della Paglia)上,麥稈橋為 19世紀重建的古老人行道。 | |
嘆息橋:左法院,右監獄。橫批...? ... ... 左右為「難」。 | |
嘆息橋右邊的鐵窗-插翅難飛的囚徒 | |
沿著麥稈橋繼續往斯基亞沃尼河濱以東走就可到 達維托里奧.艾曼紐奧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 紀念碑。艾曼紐二世是義大利王國第一位國王 | |
兩棟建築之間連接的封閉式路橋在此地非常常見 | |
再往東走就可以看見大悲聖母降臨教堂 (Chiesa della Pietà - Santa Maria della Visitazione) | |
上述教堂裡面有韋瓦第《四季》的演奏, 韋瓦第是巴洛克音樂三巨頭之一, 而他也是威尼斯人。 |
岡多拉(Gondola)
之前對岡多拉的印象來自拉斯維加斯的威尼斯人賭場,裡面室內的船夫個個都有一好副歌喉,所以先入為主地認爲真正的威尼斯岡多拉船夫歌藝驚人,事後證明我錯了,威尼斯船夫會安靜地划船穿過大大小小的河道,搭船前宜確認價格,通常一船半小時90歐元(可搭乘最多5人),但是不會找零,這是要注意的地方。
水鄉澤國 | |
岡多拉剪影之一。 | |
岡多拉剪影之二。 | |
岡多拉剪影之三(碼頭)。 | |
岡多拉剪影之四。 | |
岡多拉剪影之五。 | |
岡多拉剪影之六。 五以下為船上視角 | |
岡多拉剪影之七。 | |
岡多拉剪影之八。船夫特寫。 一般來說他們都是穿條紋制服。 但是天氣太冷,所以穿著厚外套 | |
岡多拉剪影之九。 | |
岡多拉剪影之十。 | |
商家門面 | |
小橋倩影 |
Venchi
Venchi是義大利著名的巧克力及冰淇淋品牌,義式冰淇淋(Gelato)和一般冰淇淋都是冷凍甜點,但它們的成分、質地和製備方法有所不同。與冰淇淋相比,義式冰淇淋通常含有較高比例的牛奶和較低比例的奶油,導致乳脂含量較低。還有,義式冰淇淋的攪拌速度較慢,加入的空氣較少,因此質地更緻密、光滑。此外,義式冰淇淋的食用溫度比冰淇淋稍高,增強了其奶油稠度的穩定性和濃鬱的風味。
這家Venchi距離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不遠。 | |
義式冰淇淋比在美國便宜了一半 |
小巷弄與小店櫥窗
威尼斯的小店充滿著獨特性,幾乎找不到兩家一模一樣的店面,種類繁多琳瑯滿目,有藝術品、餐館、奢侈品、甚至為數不多的雜貨店,應有盡有。這時的在小巷中穿梭盲走有了無限的樂趣,就算是迷路,也會有意外的驚喜。
小巷弄之耶誕氛圍 | |
小巷弄之水陸並進 | |
異國風情 | |
畫作 | |
仿真 | |
雕塑 | |
五線譜? | |
小商品剪影之一 | |
小商品剪影之二 | |
小店甜點。Casa fondata nel 1750 (這棟房子建於1750年) | |
六六大順 |
安康聖母聖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安康聖母聖殿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築的傑作。其修建目的卻與黑死病的兩次襲擊脫不了關係,在1347年黑死病爆發的一年半間,威尼斯人病故五分之三;1630年,黑死病再度肆虐威尼斯,奪去三分之一的人口,威尼斯共和國元老院在第二次黑死病爆發時向聖母瑪利亞許願:若能庇佑威尼斯,要為她興建一座教堂。事後兌現教堂興建的還願承諾,由名設計師巴爾達薩雷·隆格納(Baldassarre Longhena)設計,落成於1687年,位於威尼斯大運河和威尼斯潟湖的聖馬可內港之間風景優美的狹長的尖角地帶,從水路進入聖馬可廣場者都可以一睹其風采。它擁有 次級聖殿的地位,其富麗堂皇的外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義大利最上鏡頭的教堂之一,與聖馬可廣場廣場周遭古建築群隔大運河遙望,相互爭輝。著名的觀望視角除了對面的聖馬可廣場或飯店之外,學院橋上也是必去的站點。
安康聖母聖殿仍在整修,外圍保護板繪有原建物的外觀, 倒像是帶有彩繪的護膚面膜,也像是無縫天衣, 絲毫不覺得殺風景或突兀。 | |
安康聖母聖殿-遠景 | |
安康聖母聖殿-夜景 攝自影星入住歷史悠久的格瑞蒂宮飯店 Hotel Gritti Palace | |
格瑞蒂宮飯店歷史悠久,眾多好萊塢影星曾下榻於此。 如老牌影星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Rosemond Taylor, 1932-2011)、卓別林(Charles Spencer Chaplin, 1889-1977)、羅伯特.華格納(Robert John Wagner, 1930 - )、湯姆.克魯茲。 | |
湯姆.克魯茲在2023年上映的Mission Impossible 7 曾在格瑞蒂宮飯店屋頂取景(左圖右半)。 https://www.atlasofwonders.com/2023/07/ where-was-mission-impossible-dead-reckoning-filmed.html | |
安康聖母聖殿-黃昏(淡妝版) | |
安康聖母聖殿-黃昏(濃抹版) | |
安康聖母聖殿距離Dorsoduro 最東邊的三角尖端不遠。 此尖端可遙望對岸的聖馬可廣場 | |
最陽春快速的岡多拉,往返於 安康聖母聖殿與聖馬可廣場,每人兩歐元。 |
大運河(Canal Grande)岸之其他建築
倒S形的大運河長約3.5公里,是威尼斯城的「水上高速公路」,也像是威尼斯城這條大魚的吞吐消化食道,深約6公尺,河寬最寬處約100公尺,最窄處的里亞托橋約40公尺,兩旁有100間以上12世紀到18世紀建造的館邸建築,呈現出超現實的美感。我們在離開威尼斯的那一天乘坐聖瑞吉飯店的專艇由大運河南端一路向北行駛到羅馬廣場的聖露西亞車站,前往下一個住宿點-佛羅倫薩(Florence/Firenze)。在此介紹安康聖母聖殿以北的一些大運河兩岸建築:
左側的朱斯蒂尼安府邸(Palazzo Giustinian), 華格納在此譜寫「崔斯坦與伊蘇黛」第二幕。 朱斯蒂尼安宮毗鄰福斯卡里宮(Ca Foscari), 是15世紀威尼斯哥德式(Venetian Gothic)建築 的最佳典範之一,也是阿圖瓦路易絲公主 (Princess Louise of Artois,1819-1864)的 最後住所。阿圖瓦路易絲公主是一位公爵夫人, 1854年至1859 年,在她兒子未成年期間, 她成為帕爾馬(Parma)的攝政王。 | |
紅V下的建築為 康塔里尼.法桑宮(Palazzo Contarini Fasan) 是義大利威尼斯的一座15世紀小型哥德式宮殿, 位於聖馬可區,俯瞰大運河。這座宮殿也被稱為 苔絲狄蒙娜之家(the House of Desdemona), 曾經屬於Contarini家族。幾個世紀以來, 這座宮殿作為莎士比亞戲劇《奧賽羅(Othello)》 中角色苔絲狄蒙娜的家而引起了廣泛關注。據傳說, 1500年代對抗土耳其戰爭中著名的英雄領袖 尼古拉.康塔里尼(Nicola Contarini)曾居住在 這座宮殿中。據說他的皮膚很黑,因此被暱稱為 “摩爾(Moor)”。 | |
佩姬古根漢美術館(Collezione Peggy Guggenheim) 是18世紀的一層樓花園別墅,為威尼斯少見的單層建築, 1949年被美國富家女佩姬古根漢買下,裡面收藏了 兩百多件現代繪畫和雕塑名作,包括畢卡索、達利、 夏卡爾等現代藝術家的作品,有別於威尼斯的中世紀畫派, 花園裡有排列整齊的雕塑,佩姬古根漢也葬在此地。 | |
中間的巴巴羅宮(Palazzo Barbaro)乃歌德式建築, 三樓有威尼斯特有的開放式迴廊設計,小說家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於1888年 在此寫作《阿斯彭文件(The Aspern Papers)》。 左側則為卡瓦利弗蘭凱蒂宮(Palazzo Franchetti), 是新古典風格的活動與會展中心。 這兩棟建築就在學院橋旁邊。 | |
學院橋(Ponte dell Accademia)是威尼斯的四座 橫跨大運河的橋梁之一,位於大運河南部的尾端。 學院橋直到1854年才建造完成,原本是由鋼所構成的, 不過在被破壞之後,學院橋在1930年代被重建成一座木橋。 後來這座重建的學院橋因為結構不穩,所以在1985年再度被重建。 | |
如果從聖馬可廣場步行到學院橋,會經過這個 聖斯德望廣場 (Campo Santo Stefano) | |
學院橋上的猜盒子套路騙局,只有他們自己的 暗樁會贏錢,其他真正的客人會輸錢。 | |
由學院橋遠眺安康聖母聖殿是著名的一道風景。 | |
在電影《威尼斯魅影謀殺案 (A Haunting in Venice, 2023)》 的片尾中,男主角與客戶在大運河皮薩尼宮飯店 (Palazzetto Pisani Grand Canal)的白色屋頂天台 (圖中下方處)。與上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 |
雷佐尼科宮(Ca Rezzonico)由17世紀建築師 巴爾達薩雷·隆格納(Baldassarre Longhena)設計的 巴洛克建築,於18世紀中葉竣工,內部則收藏18世紀 美術品。此宮是詩人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ing, 1812-1889)和他的兒子潘(Pen)在威尼斯的最後住所。 | |
右邊的佛司卡力宮(Ca Foscari)為1437年時為總督 佛司卡力而建,與左側的秋斯蒂娘宮(Palazzo Giustinian) 連成一氣,合為雙子宮。其蛋型的尖拱窗與鏤空十字葉裝飾 為歌德式,而最上層的三葉狀尖拱則是威尼斯所獨創。 此宮現為威尼斯大學的一部分。 | |
皮薩尼宮(Palazzo Pisani Moretta)由本博家族 (Bembo family)於15世紀下半葉建造的歌德式樣建築, 為兩層樓的開放式迴廊,與被稱為「花飾窗格」的 細緻裝飾窗。很快就成為貴族皮薩尼家族 莫雷塔(Moretta)分支的住所。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 這座宮殿經歷了翻修、修改和擴建,最終在18世紀 呈現出現在的面貌。許多珍貴的室內裝潢都可以追溯到 18世紀。 | |
帕帕多波利宮(Palazzo Papadopoli)屬於巴洛克風格。 此宮是由寶石商Coccina家族於16世紀中葉委託建築師 Giangiacomo dei Grigi建造的,宮殿於1570年竣工, 現在建築物的部分為威尼斯大學所使用。 |
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
里亞托橋是原建於13世紀的木橋,也是威尼斯本島第一座橋樑,15世紀中因為一次大型活動,橋上民眾太多而踩壞了木橋才開始擴建。水都經撾了七十多年的比稿與爭論之後,終於在1591年完成這座石橋,當年建橋撾程中所耗掉的經費,换算成今天的幣值,相當於兩千萬歐元。屬於文藝復興風格的里亞托橋,白色的身影高雅地横跨於大運河上,橋上店家林立,兩旁活潑的市場及餐廳也經常聚集大批人潮,是最能看到水都生命力的地方。這裡也是威尼斯重要的商業中心,許多公司行號及金融機構都設立在周邊。距離此橋北邊不遠有個魚市場,其大運河對面就是黃金宮(Galleria Giorgio Franchetti alla Ca dOro)。
里亞托橋 | |
此橋左右及兩端盡是商家,充滿人間煙火與地氣。 | |
里亞托橋下也是燈紅酒綠。 | |
圖中里亞托橋左側的威尼斯德國商館 (Fontego dei Tedeschi)位於大運河畔。 它曾是該市德國商人的總部和受限制的生活區。 該建築建於1228年,1505-1508年於火災後重建, 屬於典型的文藝復興風格,圍繞著一個宏偉的 內庭院。如同土耳其商館,德國商館兼作倉庫、 市場和受限制的生活區。一樓可經由水路到達, 用於存儲,二樓用作辦公室,上部則包含約 160間宿舍。在20世紀初該建築曾為義大利郵政 的威尼斯總部。如今,建築內設有 T畫廊免稅店, 隸屬於DFS集團(DFS Group)。 | |
右側的黃金宮(Galleria Giorgio Franchetti alla Ca dOro)。外牆原本貼著金箔,儘管如今被大水不斷 侵蝕而失色,精雕細琢的窗台仍然十分驚艷,典型的 威尼斯歌德式建築是大運河上最美的宮殿之一。1420年, 威尼斯的貴族孔塔里尼(Marion Contarini)新建這棟 豪宅時,用了當時最昂貴的塗料,還加入了金箔, 使得外牆有如黃金斑耀眼奪目,但多年來經過屢次的 修改和整建,再加上大水不斷侵蝕,黃金屋已經褪色不少。 尤其是1864年,一個俄國芭蕾舞伶成為他的屋主時, 像發瘋似的大肆破壞此宮,後來在1915年由法蘭克提男爵 將他捐給威尼斯政府之後才得以保存,而成為今日的 美術館。黃金屋所藏多是15世紀的雕塑及繪畫,以 提香(Tiziano Vecelli)的畫最著名。 | |
另一個角度的黃金宮 | |
佩薩羅宮(Ca Pesaro)建於17世紀下半葉,為聖馬可 大法官佩薩羅的官邸,由威尼斯建築師隆格納 (Baldassarre Longhena)設計,他還設計了安康聖母聖殿 (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和雷佐尼科宮 (Ca Rezzonico),由Gian Antonio Gaspari於1710年完成。 此宮是一座由巴洛克大理石宮殿改建而成的藝術博物館。 與隆格納的雷佐尼科宮一樣,佩薩羅宮拱形窗戶兩側的 巨型柱子(colossal columns)和柱廊雙重排列,重新詮釋了 Jacopo Sansovino主題,隆格納的設計營造出雙涼廊的印象, 橫跨大運河主要臨街面,上方是大膽的鄉村風格地下室。 | |
聖斯達艾教堂(Chiesa di San Stae)。他的巴洛克式教堂 外觀裝飾著珍貴及豐富的大理石雕刻,17世紀完成的 內部裝飾則可看出受到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 1508-1580)的影響,如今是舉行音樂會的場所教堂, 內部陳列18世紀早期的威尼斯畫作。帕拉第奧式建築的是指 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第奧的設計, 帕拉第奧的作品是基於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典神殿建築的 對稱性、透視性和展現的價值來建構的。 | |
建於13世紀的土耳其商館(Fontego dei Turchi)屬於 威尼託拜占庭式(Veneto-Byzantine)風格,於1381年 威尼斯共和國為了費拉拉、摩德納、和帕瑪領主 (lord of Ferrara, Modena and Parma)尼科洛二世.埃斯特 (Niccolò II dEste)而買下,作為土耳其商人的倉庫。 隨著貿易衰退,土耳其商館也逐漸荒廢,後來才由詩人及 藝術評論家魯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重建, 回復昔日的光輝,1890年至1923年間,該地區是 科雷爾博物館(Museo Correr)藏品的所在地,1923年後, 這些藏品被移至聖馬可廣場的新檢察院(Procuratie Nuove) 博物館和阿拉拿破崙博物館(Ala Napoleonica Museum)。 這棟建築的二樓目前是自然歷史博物館 (Museo di Storia Naturale di Venezia)。 | |
聖露西亞火車站旁的第一座橋為赤足橋(Ponte degli Scalzi)。 | |
Ferrovia是一號水上巴士的第二站,也就是聖露西亞火車站 所在位置,火車站對面的淺綠圓頂教堂為 聖小西門教堂(Chiesa de S. Simon),建於18世紀, 仿自羅馬的萬神殿。 |
在威尼斯三天的晚餐選擇
女兒喜歡吃墨魚麵但是墨魚麵只有威尼斯及佛羅倫斯才有,趁著這次旅行好好大快朵頤。
第一天: 普羅梅西.斯波西酒館(Osteria Ai Promessi Sposi) | |
第一天食物集錦 | |
第二天: 吉羅銀行酒館(Osteria Bancogiro, 在里亞托橋附近) | |
第二天食物集錦 | |
第三天: 羅莎羅莎比薩店(Rosa Rossa Pizzeria) | |
第三天食物集錦 | |
這件牛仔外套是強尼戴普(Johnny Depp) 在羅莎羅莎店用餐時留下來的禮物。 | |
提拉米蘇(Tiramesù)的起源是在1960年代 威尼托政區特雷維索市的"Le Beccherie"餐廳 老闆將當地甜點(餅乾+濃縮咖啡+奶油)改良而成。 |
這次旅遊我的廣角鏡頭是Nikon 16-35mm VR,但是遠不如iPhone 14的13mm廣角廣,在白天光線充足的環境下,不可忽視iPhone 14廣角端帶來的視覺效果。另外,我們在本島待兩天,外島待一天,在本島遊歷的景點仍有遺珠之憾,例如總督宮內部及安康聖母聖殿內部都無暇造訪,但願將來有機會重新造訪這個獨一無二的美麗水都。
全文完 |
隨行視頻
Piazza San Marco
Piazzetta
Gondola 1
Gondola 2
View from Ponte dell Accademia
Canal Grande - Venice
View from Punta della Dogana/ F. Pinault
View from San Marco Campanile 1
View from San Marco Campanile 2
Ponte di Rialto
Basilica di San Marco
Italian - English Translation
下列一些義大利語與英語的翻譯是我在出行前準備的,結果用到的機會並不多,原因是在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這幾個觀光區英文基本上通行無阻。
Belli: beautiful
Bello: handsome
Calle: narrow street
Campanile: bell tower
Campo: square (in Venice)
Casa: home
Chiesa: church
Ciao: hi/goodbye
Duomo: cathedral
Ferrovia: railroad
Fiore: flower
Fiume: large river
Gelato: ice cream
Giglio: lily
Grazie: Thank
Mercato: market
Oro: gold
Palazzo: building
Piazza: square
Ponte: bridge
Rio: small river
Salute: Health
Traghetto: ferry
Uffizi: office
Vecchio: old
Via: street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 1樓. Flying Eagle2024/01/22 23:29
我們和你們一樣,蜜月去了夏威夷,但原本首選是去阿拉斯加,因故放棄,直到20年後才成行。
威尼斯不愧是水都,連形狀都像條魚。讀你這篇才知大名鼎鼎的嘆息橋為何得名。你去的時間很好,再過幾個月該市便要開徵入城費了。
「2024年4月至7月中旬將推行試點計劃,凡年滿14歲、假日上午8點30分至中午4點之間進入威尼斯、並且不打算留宿的遊客都需繳付額外入城費」。這種規定可能是想「以價制量」,尤其是應付暑假時海量的觀光客,我們是住在本島的聖馬可區,好像沒影響。我知道很多人住在大陸區然後搭車進本島玩,這就有影響了。記得一位導遊建議不妨住在南邊狹長的朱代卡島(Giudecca),應該也隸屬於威尼斯島區,可能不用交入城費,但是物價比較合理。北邊的威尼斯島區物價太高,很多當地居民都搬走了。
阿拉斯加我是在結婚那年搭郵輪去的(從溫哥華到安克拉治),郵輪上就可欣賞到美麗的峽灣與冰河。
歡迎光臨! fushengpoet 於 2024/01/24 09:5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