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有一句話說「老修行脾氣大」,其實不唯在家居士如此,連出家師父也不例外,《楞嚴經講座南懷瑾先生講述》:「呵,要罵人的藝術,我們中國禪宗祖師第一等,都可以拿獎牌,奧運獎牌都可以拿的。」有人會說,是這些人功夫未到所以動了氣,可《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七二》也記載:「(佛)作是念:眾中有少諍事,我責諸比丘,然彼眾中多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見大師,或起悔心,愁憂不樂。我已長夜於諸比丘生哀愍心,今當復還,攝取彼眾,以哀愍故。」說佛陀教團的年輕比丘為了一點小事起爭訟,所以佛陀責備了他們,之後獨自外出化緣,之後又心軟,回去幫他們教化,可見佛也有氣。
其實,我是滿可以理解老修行脾氣大的原因在於他們是修入靜法的,包括:性喜寧靜、偏愛獨處,周邊的人也都禁語或輕短語,功課就是打坐、禪修(學僧則專心佛學)。一般人如想要安靜地專心讀書、做事、搞研究而被打擾了都會一股暴氣上來,何況是修靜法的人回到塵世要面對那麼多繁雜的俗務,會多麼煩躁不安!
所以《六祖壇經》便說:「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亦即,坐禪不限定是打坐入禪,只要心念不起、自性不動都是禪,行住坐臥都可以入禪,把禪的定義層次更提升一大步。不過話講回來,世俗人面對的也不只是行住坐臥這樣簡單的生活問題,更有繁多的業務壓力、人際糾紛,甚至小人為了名利權勢而發動的攻訐與陷害,莫名又被迫地捲入糾纏與官司。
就我個人而言(這句很重要,以下是我個人看法),如果環境嘈雜的話,不一定要修入靜法,而是把重點擺在「如何心平氣和圓滿的處理這些紅塵的俗務和糾紛,乃至為眾人創造更大的福利」,我覺得這比修入靜法更難!其實在佛陀教法裡,解脫有定解脫、慧解脫,而要達到阿羅漢的條件是慧解脫,或定慧雙俱,可見慧才是決定解脫的必修,定反而不是(可加選修,但非必修或必選),所以與其修靜法,不如修圓滿處事的智慧,免得總是壞脾氣。
註:慧解脫原意是指完全領悟聖教空義並修行徹底,此處借用為領悟聖教義法並於人間圓滿實踐,這也是人間佛教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