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流行的話題無非是白沙媽進香,於是有一則新聞影片報導(見連結),一位婦人為求白沙媽保佑他病重的父親,於是跪在路中間幾近瘋狂的磕頭吶喊,磕到滿頭是血,旁人見狀有的於心不忍於是去牽扶她,剩餘的信徒則跪在原地齊聲幫她喊加油,果然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但見留言板,有的喊加油;有的嘲諷地說,都什麼時代了還這樣;有的則以得道的口吻開示說,生死本是無常,何須執著……。這不禁使我想起一個佛學上經常有的辯論:學佛看破生死,所以無悲無憫嗎?只能說,你學的是自了的小乘,還是大慈大悲的大乘。
《雜阿含經‧一〇七二》記載,佛陀一個弟子出家前的妻子,抱著年幼的孩子前來勸說該弟子還俗,不然無法養活孩子,該弟子不理不會,於是女人便將孩子放下自己走了,弟子仍不為所動,女人只好又返回抱起孩子走了,佛陀以天耳通知道後表示嘉許,並說出家就是要像這樣斬斷所有塵緣。這就是自了。(這故事老讓我想起弘一法師也是如此決絕,他說目的是為了斷小愛成全大愛,但我老覺得他向來都只是在追求自我完成。)但弔詭的是,佛陀的父王過世時,佛陀還親自抬棺;敵國要攻打佛陀的祖國時,佛陀還特別跑去敵軍經過的道路中間靜坐,阻擾敵軍前進,如此三次。可見,佛陀也不是真的這麼決絕,至於佛陀是否言行不一,見註。
如果決絕就能悟道,那以後也不會發展出觀世音菩薩的「聞聲救苦」,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以及文殊菩薩的「倒駕慈航」(文殊菩薩已成佛,但為了救渡眾生所以降格為菩薩返回婆娑世界),乃至有阿彌陀佛發願接引眾生到西方淨土修行、藥師佛要消除眾生肉身與心理的苦痛……,也不會有後來人間佛教的全球救助志業。這就是《大智度論》說的:「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為什麼般若不是斷捨離而是慈悲?因為如果修練到腦波成一條直線,不再有起伏,也只是無識亦無得而已(非想非非想),木頭也無識亦無得啊,所以這樣並非真的「悟」,唯有慈悲,才能對治貪瞋癡,唯有慈悲才能真正的歡喜施捨,當人能真的做到不再貪瞋癡,能歡喜的全部施捨掉,才是真的了悟空智(做到才是證到),所以慈悲才是悟道之路,因此許多祖師都說,大乘精神乃在四個字:大慈大悲。
因此,佛學不是學到沒血沒眼淚,相反的,越慈悲的人越有菩薩心和佛性呢。不過,慈悲終究只是一個法門,最終還是要「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都是心無罣礙的無相布施,無著布施。
註:前文說過,佛陀認為阿羅漢的戒律可以不用那麼緊縮,因為他已經證得有餘涅槃,並不會再退轉,所以不會再將這些情緒放著,故可較為隨心所欲(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