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於1997年發表】
人口密度是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Demographia網站(http://www.demographia.com/index.html)最近完成了一份人口超過50萬之世界各「都市帶」的人口報告(http://www.demographia.com/db-worldua.pdf)。該報告所指的「都市帶」並不等於政府行政區。例如,台北市的資料包括了週邊的台北縣都市地區,東京都市帶包括了與之相連的橫濱。
據此,香港勇得第一,孟買、澳門以及一些大陸城市緊跟在後,台北都市帶也不遑多讓,與韓國的一些高科技城,都是屬於高密度的都市,在每平方公里1萬5千人上下。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東京、橫檳、大阪、神戶,美國紐約、洛杉磯這些超級大都市的人口密度也才在1750-5000之間!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新竹市(5600)、台南市(5300)、台中市(5100)的人口密度是和倫敦(5300)相去不遠的。但是都市景觀完全不一樣,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如果吾人進一步去分析「區級」(市的下一級)的人口密度。可以發現:上海的金陵東路街區(1992年資料)勇得第一名,竟然高達每平方公里11萬人,簡直令人無法置信!上海、香港的街區的密度都偏高,在每平方公里45000-82000人之間。台北縣永和市是台灣地區的第1名(每平方公里41334人),人口密度和香港觀塘、黃大仙、尖沙嘴、油麻地、旺角區、巴黎密度最高的第11 區、上海蘆灣區不相上下。台北縣市的其他行政區已在每平方公里2萬人上下,但是比東京新宿、倫敦西敏寺區(二者均是該市人口密度最高之地區)還高!
近來都市計畫學界有人跟著英美在喊compact city,看了這些資料,或許我們需要思考一下,我們在這個議題上還要跟著英美喊compact city嗎?或者應該致力於探討如何在如此高密度的現實下,創造出適於人居的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