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李⽩與孔⼦ / 漢湘
2025/03/20 20:59
瀏覽58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少年李⽩⼗五歲離開家,和道⼠東巖⼦隱於戴天⼭求仙學道,在成⾧的過程中受道家思想薰陶,⼀⽣以道家⾃然超脫的思想為本,與講究禮法矩度的儒家看似格格不⼊,《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李⽩是真的不尊崇儒家嗎?

在李⽩的詩篇裏,提到歷史⼈物次數最多的就是孔⼦。《古⾵ . 其⼀》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聖如有⽴,絕筆於獲麟。」 以繼承孔⼦刪述六經為⼼志,若能達成,可以絕筆。「⼤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實以孔⼦的傳⼈為⼰任。

《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 「禮樂⼤壞,仲尼不作,王道其昏乎?」 讚揚孔⼦倡導周公制禮作樂的貢獻。《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 「仲尼,⼤聖也,宰中都⽽四⽅取則。」 尊稱孔⼦為「⼤聖」,對孔⼦極為崇敬。

李⽩讀莊⼦《逍遙遊》,感應⼤鵬馳騁於宇宙天地間,來去⾃如,無所侷限,此後以⼤鵬⾃由開闊的形象,做為⾃我精神的圖騰。《上李邕》 「⼤鵬⼀⽇同⾵起,搏搖直上九萬⾥。」 以⼤鵬⾃喻,對渝州刺史李邕表⽩並⾮平凡之輩:「宣⽗猶能畏後⽣,丈夫未可輕年少!」 唐朝尊稱孔⼦為宣⽗,李⽩在詩中明確樹⽴⾄聖先師孔⼦是世⼈應該效法的楷模。

李⽩在多⾸詩⽂中對孔⼦的遭遇⼼有戚戚焉,《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聖猶不遇,⼩儒安⾜悲。」 《送魯郡劉⾧史迂弘農⾧史》 「魯國⼆杯⽔,難容橫海鱗。仲尼且不敬,況乃尋常⼈。」 ⼤聖孔⼦處世間 「猶不遇」,世⼈對⼤聖孔⼦ 「且不敬」,更何況初初涉世的李⽩呢?《紀南陵題五松⼭》 「時命或⼤謬,仲尼將奈何。」 《古⾵ . ⼆⼗六》  「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聖賢共淪沒,臨岐胡咄磋。」 歎世道淪喪,聖賢亦被辱沒。李⽩⾮不敬儒家,只是對死讀儒家經典⾷古不化 「⽩髮死章句」 的腐儒不敬!

李⽩曾移居離孔⼦家鄉曲⾩不遠的任城,是以不僅在儒家學說中識得孔⼦,也在移居任城期間體會到當地⼈對孔⼦的熱愛,並且⼀步⼀腳印親⾃⾛過⿑魯的⼭⽔和孔⼦當年⾏過的⾜跡。相隔⼀千多年時空,李⽩越到晚年,越強烈感受到他與孔⼦竟有著類似的命運,他們都具有安天下的宏志,獨⽴的思想,和⽤世治國的抱負,卻皆得不到施展;他們都有過與執政者對話的機會,但是都不被執政者重⽤。李⽩⼀⽣懷著平亂安邦的宏偉抱負,到最後卻落得附逆罪名,歷經幾番⽣死流離,⾃夜郎遇赦回返後,寫下震撼古今的詩句:「我本楚狂⼈,狂歌笑孔丘!」

楚狂⼈是春秋時代楚昭王時字接輿的楚國⼈陸通,他因政治腐敗佯裝瘋癲不肯出仕,孔⼦周遊列國到楚國時,接輿唱鳳歌笑孔丘,意謂世道已衰不要從政以免招禍。《廬⼭謠寄盧侍御虛⾈》 猶如李⽩的⼀幅⾃畫像,全詩起句就運⽤這個歷史典故,表⾯上帶著嘲弄儒家的意味,其實是李⽩歷經⽣死的政治批⾾後,內⼼懷著巨⼤痛苦⽽產⽣的⾃我嘲諷,李⽩既是楚狂⼈接輿,同時⼜是在亂世仍汲汲於濟世的孔丘,是對接輿唱鳳歌笑孔丘在政治上的幡然體悟。

李⽩病逝前寫下《臨終歌》 對孔⼦泣訴:「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魯國抓到⼀條麒麟,孔⼦認為麒麟在不該出現的時候忽然出現,哀世道將亂因⽽⼤哭,如今世無孔⼦,李⽩這隻⼤鵬 「中天摧兮⼒不濟」,還有誰能為這隻⼤鵬的摧折⽽痛哭流涕? 這是李⽩⼀⽣抱負不得施展,懷著壯志未酬的憾恨,最後對⼈世的沉痛控訴。

《臨終歌》 是⼀⾸輓歌,在這⾸詩裏,李⽩對⾃⼰做了有始有終的回顧,「⼤鵬⾶兮振⼋裔」 李⽩的雄⼼壯志終究未能⼀⾶衝天,終於中天摧落,然⽽ 「餘⾵激兮萬世」,理想幻滅了,餘⾵仍可激盪千秋萬代,⾯對死亡,李⽩超脫⼀切之上的不折不屈精神再次凌駕絕望,深信⾃⼰的詩⽂必獲後世尊崇,必在世間永不⽌息地被流傳、被歌詠。李⽩⽣前⾯對的現實是險惡的,艱困的,但不論世態如何炎涼,世⼈如何冷嘲熱諷,李⽩始終堅持捍衛⼤鵬⾃由不受羈束的尊嚴, ⼤鵬的精神是和李⽩的詩⽂並存永遠光照⼈世!

從李⽩的詩中,由 「宣⽗猶能畏後⽣」 到 「狂歌笑孔丘」 到最後 「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可知具有道家思想的李⽩,只是不苟同拘逆於禮法矩度⾷古不化的腐儒,實際上是將儒家的孔⼦引為知⾳,⾃深⼼裏尊崇敬佩孔⼦。

《論語⼦罕篇》 ⼦貢⽈:「有美⽟于斯,韞櫝⽽藏諸?求善賈⽽沽諸?」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李⽩《淮南臥病書懷寄暑中趙徵君蕤》 「古琴藏虛匣,⾧劍掛空壁。」 詩中流露出的,是與孔⼦ 「我待賈者也」 卻不遇的相同情懷。⾃李⽩的詩⽂中,可以感受到孔⼦對李⽩的影響實深遠⽽巨⼤,可知李⽩並不是不尊崇儒家,相反的,李⽩是以儒家⼊世的學說,為其⼀⽣不變的⼼志。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漢湘的文章
下一則: 道範永昭 - 敬悼楊德進先生 / 漢湘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