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文以何取人? ——读刘荒田散文有感 / 劉菲
2025/06/25 18:29
瀏覽65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去年十月到达旧金山,走在机场大厅觉得人杰地灵的。墙上的大壁画,窗外远处的海景,一股清流带来“哇,旧金山!”的感觉。心想:这是个什么样的城市,蕴育了邻近的硅谷,也蕴育了刘荒田、楊秋生这样的海外华人作家呢?生活城市与作家之间定有关联吧?饮此地水呼吸此处空气,眺望沿岸海阔天空,那心绪、精气神儿定会非同一般吧?

   我问过一作家老师:您怎不评一下刘荒田啊?她回答:评不了,他"太大"啦!我愣了。是太大了!刘荒田文章众多,主题多样,体裁常变,“繁复厚重,灵动深邃”。评完这篇,还漏了更多!像走进一座硕大的森林,虬枝盘绕,茂密非凡,想要理出个头绪、探出路径,相当困难。那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随时光飞逝走着看着,旨意渐渐浮出水面;毕竟多种角度、成岭成峰,都是一片风景啊。

    

   认真读刘荒田的第一篇是《于是,我们抵达》。这一篇一下子就击中我。很少读到作家如此写移民后的融入,他把旧金山新巷旧里的芸芸众生都带到读者面前来,用类似“72家房客”般的众生相做切面,表现了移民们的生活状态。通过细腻平实的笔触,呈现了他与周围邻居、以及自己与移民身份的关系,探讨了“抵达”的多重含义。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到对移民生活的反思,文章构建了一个充满个人记忆与文化交织的生活画面。          

    疫情中去老屋修理排水管,他走进上世纪八十年代购买的老屋似走近四十年前那个老旧的自己。与邻里们招呼之间,似与自己八十年代初次抵达的过往对话。由于这栋老房,边走边聊边忆,从房想到了旧日的和正住的人们,从一代想到几代,从房东到租客的琐事……这群人中,有干着电焊工,至今开着破车,飘流过海“终于,抵达这里”的俄国后裔老小伊凡;他们生儿育女,一代代过着蓝领的生活;直到孙子读完书,做上了IT电脑科技的工作。“树犹如此”,以柳树的飘零自况;“人何以堪?”,留白的是抵达以后生命之磨合、艰苦,入境随俗和融入之乐。

    文章描述了老伊凡颠簸流离的家世和非凡的动手能力。曾经的白俄后代,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偶然机会来到美国在农场一干就是三十年,年迈了仍样样自己动手修理。第二代移民小伊凡找丁香花的细节也是感人,寻找渺小的五瓣丁香花,“几十年过去,在美利坚找到了。”小伊凡一语双关!可见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情趣, 丁香花生长的土壤隐喻着移民们在美利坚的认同和归属感。小小丁香花在作者眼里、在这个家庭承载了历史分量。

    老小伊凡形象是近景特写,而在背景群像中,我们看到的是老屋周边邻里的速描。其中有拼命赚钱,一人打两份工,相信“力去力返”却不幸早逝的雷姓同乡;有租客凯奇夫妇,连租金都不见大涨,一租就是25年;还有吵闹的皮特大家庭。有白人老板、越南华裔难民一家;有病逝的唐人街歺馆老板,更有香港移民夫妇,羞于告知在大厦做清洁工为职业,却已经省吃俭用买了三栋房子!活脱脱像走过任意一个灯火阑珊的唐人街,看到那不屑一顾的一群,却过得乐不思蜀,在这片土地上组成我们生活图景的父老乡亲们。

     家家户户度过千辛万苦,面临在“抵达”以后的孤独与无奈,有走不过移民这条道而去世的,更多是吃苦耐劳扛过来而融入的。一天天捱过的日子,一代代生命的延续,把“抵达”后的日子过好了的大有人在。在刘荒田笔下老房子成了一个象征。修修补补的老屋养育了新抵达的人们,和更多前赴后继正在大批赶来的。正象旧金山,繁荣都市大墙背后收留了多少不同族裔的家庭;美利坚合众国也正是这样的马赛克,多种文化与种族并存,每人背后都有辛酸和奋斗的故事。

  刘荒田在老房周边人像群的铺垫不是目的。凸显主旨才是他的要义。他首先呼应前文提到的“抵达”,而后如此点题:

    “我们穿越世界,穿越苦难,穿越政治和文化,在这里定居。尘世最后的落脚点。”

“‘如果我们美国失去了自由,人们将无路可逃,这是地球的最后一站。’美国总统里根这么宣告。他当选的1980年,我一家抵达。我的邻居,白俄的后代老伊凡也好,阿根廷来的老皮特, 以 ‘没有出生证’自嘲的凯奇和她的丈夫,都聚集在这里。

顿时,我感到这块土地的神圣。”

一幅老房的众生相,触动了移民们抵达后的深刻主题。

 

   为自由女神像底座写诗的诗人是艾玛·拉扎鲁斯(Emma Lazarus)。她的诗《新巨人》("The New Colossus")写于1883年,诗中描述了自由女神像作为欢迎世界各地移民的象征,尤其是描绘了它作为庇护所的角色。诗中的名句至今广为人知,体现了自由与接纳的精神:

 

    “留下,古老的国度,你的传奇盛世!” 她低声喊道。

    “给我你的累,你的穷,

     渴望自由呼吸的众民,
 
     你们那满是苦难,海岸上的可怜人,

     把这些无家可归、受风暴摧残的人送到我这里来,

     我在金门旁提灯!"

    

    这是移民们心酸中带有的唯一甜蜜和期望。

    这个国家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可是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属。移民是懂得感恩的。刘荒田通过对移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一个很深刻的思考——并非所有人都渴望极致的“成功”,仅仅在生活的平凡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与满足已经足够。

    很值得安慰:《于是,我们抵达》与上述诗篇异曲同工!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不分類1
上一則: 雨後的國藥廣場 / 艾斌
下一則: 人生如牌 / 思南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