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大明天啟丁卯(1627年)孟臣製」款朱泥壺解析
2012/10/05 10:15
瀏覽10,099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

*

*

*

「大明天啟丁卯(1627年)孟臣製」款朱泥壺解析

圖文:陳宗嶽

*

  十年前收到一把“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款的朱泥小壺,當時只確定它是一把老壺,也沒多想,就隨手收進一堆壺中。

  近日整理藏壺,找出這把壺,查了一下相關資料,發覺這把壺很有玄機,尤其它的做工,完全不同清中期以後的壺。為了方便研究,尤其避免光線造成的色差,特別挑了一個有太陽光的星期天,將壺的各個角度都拍下來,再逐步比對探究。

  我目前的認定:製作年代大約在清初之前。也因此登載此壺照片與相關資料如后,就教各方。

 

  目前存世相同“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款朱泥壺,有在日本的朱砂梨皮小壺(《宜興陶器圖譜》116及《陽羨砂壺圖考》)。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為了推求孟臣壺的可靠年代,曾將館藏的四把孟臣壺進行熱釋光科學鑒證,結果是各壺年代早晚不一。其中:大小相若的兩把梨形壺,熱釋光測定年代的平均值是1820年和1920年,相差為一百年;另外一把年代較早的壺,測定年代的平均值為1770年,卻是一把高身的紫泥小圓壺,底刻款為“南湖秋水夜弄煙,孟臣製。”

 

 

 

 

*

一、惠孟臣生平

  惠孟臣傳為明代天啟、崇禎間(16211644)宜興製壺名手。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所製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流傳作品中小壺為多,可圓、可扁、可束腰平底,後世倣製者多,也係後世水準壺的前身,名頌千古。

  清代有兩位文人在文章中提及惠孟臣。一位是文學家吳騫,在所著《陽羨名陶錄》裏說:「惠孟臣不詳何時人,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海寧安國寺,每歲六月廿九日,香市最盛,俗稱齊豐宿山,于時百貨駢集,余得一壺,底有唐詩『雲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製』,十字皆行書,字渾樸,而筆法絕類褚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後一名手也。」另一位是吳騫的好友張燕昌,其說:「少年得一壺,底有真書『文杏館孟臣製』六字,筆法亦不俗,而製作遠不逮大彬。」

  這是有關惠孟臣最早的文字記載,這兩位文人是在確認其作品精美後,才為他留下一段文字,這種敘述應該說是比較可靠的。

  「孟臣」姓惠,是從聽泉山館珍藏的白砂大壺中得知的,因為此壺底款為「天啟丁卯年荊溪惠孟臣製」楷書十一字。

二、孟臣壺

  惠孟臣壺藝出眾,獨樹一幟,作品以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製茗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善於配製多種調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壺式有圓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尤以所製梨形壺最具影響,十七世紀末外銷歐洲各地,對歐洲早期的製壺業影響很大。據說安妮皇后在定製銀質茶具時,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壺。

  孟臣所造小壺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製小壺馳名於世,後世稱為「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於飲功夫茶,因而風靡南國。後期專製朱砂幾何形小壺,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這種壺式為後世水準壺的前身。孟臣壺工藝手法極洗煉,富節奏感,尤其是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成為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惠孟臣製壺除注重壺體渾樸精妙外,尤注重銘刻的書法。他的刻款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筆法絕類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惠孟臣製」、「孟臣製」。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水浸一天星孟臣」、「葉硬經霜綠孟臣製」、「煙村四五家孟臣」或「雲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詩句,一般是在十幾字組成的詩句或吉祥語閑章下鐫刻孟臣製,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並用鈐印。

  今天我們所見有惠孟臣印款的茗壺最早為天啟丁卯(1627年),最晚的已是雍正二年甲辰(1724年),現存的一件磨光束腰小壺刻有「雍正二年甲辰惠孟臣元茂(製)」字樣。前後相距近一個世紀,而惠孟臣的創作生命決不會如此之長,那麼束腰小壺只能斷代為清壺,不是明壺。清代還有許多刻有「孟臣」或「惠孟臣」款的作品,它們只能說是惠孟臣後人所製,隨著後人延續沿襲此名仿造,孟臣壺成了明清紫砂壺傳世名作中的品牌名壺。

三、孟臣壺的鑒定

  在惠孟臣死後三百多年,許多有「孟臣」款的小壺仍在不斷出現,且不限於宜興一地。在廣東潮汕和福建閩南一帶及臺灣地區盛行功夫茶,茶具四大件中「壺必孟臣壺」,民間崇尚,流行甚廣,翻起壺底,蓋有「孟臣」印記的,幾乎家家都有一兩把,可見孟臣小壺名流衍之久遠。也因此「孟臣壺」成為紫砂名壺鑒別上最難斷代的一種壺。

  孟臣壺代代都有仿品,因此鑒別上很難斷代,但仍可從以下一些細節特徵上去鑒別:

  1、製工,孟臣壺渾樸工致兼而有之,不可能太精工。製壺史上在明末清初這個階段,壺內底面均不甚精細,因為清初壺內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後壺內才以竹、刀修刮。

  2、造型上,把圈的位置略高,有向上提的感覺。

朱泥壺蓋內有水準字樣,最早到道光十三年。

  3、明末清初的小壺蓋唇不長,一直要到道光開始蓋唇才有長唇。

  4、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

  5、晚明時期壺的容量很少有低於140毫升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抵是清代中葉以後的作品。

  6、朱泥壺在雍正、乾隆時,曾有部分作品以化妝土做表皮,以至表裡顏色略有不同。

  7、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是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8、銘刻的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等。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等,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具書法韻味,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並用鈐印。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古壺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