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正眼瞧「衣冠禽獸」的「補子」(一)~細說「補子」
2012/08/23 17:36
瀏覽16,942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一品武官麒麟

*

 

*一品文官仙鶴

正眼瞧「衣冠禽獸」的「補子」

 

圖:陳宗嶽、網路 文:陳宗嶽

 

前言:

  原本是想為2003128日拍得的一些官服補子作說明,而動手整理多年前蒐集的資料寫成了這篇文章,沒想文章整理的差不多後,開始核對所拍得的補子圖片時,卻發現圖案化的之後的補子,要辨識它是什麼禽?什麼獸?還真有些困難的,尤其,既有的圖片無法說明文武九品官階的時候,就只有到網路上蒐羅一些圖片彌補不足,不過這些被使用的圖片都有經過我用PS修圖,清晰度較原版還好,特此說明。

.

壹、「衣冠禽獸」的本義

.

  「衣冠禽獸」代表明、清兩代的百官與官服體制,因為在中國明、清兩代服飾制度中,最能顯現階級尊卑的就是文武百官日常穿著的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與其他官服有所不同。

  除了頭戴烏紗帽或襆頭(烏紗帽是用烏紗製成的圓頂官帽,式樣和五代的襆頭基本相同,以漆紗做成,兩邊展角,角長40公分左右)之外,補服的主要區別在其補袍的前胸、後背各綴有一塊方形的補子,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只要一望補子上的紋樣,便可知其人的官階、品位,百姓因而讚羨身著補服的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

.

貳、細說「補子」

.

一、補子的起源

.

  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舊唐書輿服志》記載: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獅子,左右衛飾以對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對豹,左右鷹揚衛飾以對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磐石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因為十分好看,又是御賜之物,所以其他官員紛紛效仿,補子的雛形就從這裡開始。

  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到了元代,在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方補,稱之為胸背花樣另外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被發現,但是這些服飾沒有演進成補服出現,而且這些花卉狀方補多並沒有成為官階的標誌。

.

二、明代始定補服形制

.

  一直要到明代,代表官位的補服才定型。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一般長3440公分,寬36.542公分,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辨別官品。

  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鸂鶒;八品綠袍,繡黃鸝(ㄌ一ˊ,黃鶯);九品綠袍,繡鵪鶉。

  武官:一品與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與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

  另有皇帝賜服上的賜補,繪鬥牛和飛魚兩種。

  因此,當時百姓讚羨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奈何明代到了中、晚期之後,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百姓嫌惡,「衣冠禽獸」因此貶抑成望文生義的「穿衣戴帽的畜生」,實令人遺憾,也背離了原意。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約4042公分,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

.

三、清代的官補形制

  清代的補服,也叫補褂,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為石青色,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與明代相同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但較明代的補子略小而簡單,前後成對,前片為了便於穿著,一般是對開的,以便於解繫紐扣;後片則整片織在一起。

.

  1、傳承馬上得天下

  清朝以馬上得天下,服飾也體現了這種觀點。武官袖子是馬蹄袖,跪下,雙手伏地,如同一匹馬狀。所掛朝珠如同馬韁繩,補子如同馬鞍,臣子五體投地的下伏,就如同一匹馬。所以清代早期,只有武官行補服制,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

  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重新作了規範,除了個別紋樣有所刪改之外,幾近全盤承襲明朝的定制。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

  2、文官補服

  清代將文官的補子從雙飛禽改為單立禽,各品級區別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鷴(ㄒㄧㄢˊ),六品鷺鷥,七品鸂鶒(ㄑ一,ㄔˋ),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

  補子的寓意:

*

 

  一品圖案用仙鶴,取《詩經·小雅》中的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其奏對天子之意。另外,仙鶴在吉祥鳥中地位僅次於鳳凰,而鳳凰是皇后的象徵,故仙鶴有官居一品的寓意。

*

  二品圖案用錦雞,亦稱金雞玉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範,其羽毛色彩絢麗,傳說還能驅鬼辟邪,是吉祥的象徵。

*

*

  三品圖案用孔雀,是一種大賢大德,具有文明意涵的瑞禽,是吉祥、富貴的象徵。

*

*

  四品圖案用雲雁,飛行有序,是文明禮儀的象徵。

*※摘自網路

*

*

  五品圖案用白鷳ㄒㄧㄢˊ),行止嫻雅,又稱義鳥,是忠誠高雅的標誌。

*※摘自網路

*

*

  六品圖案中用鷺鷥,亦稱白鳥,羽毛潔白,飛行有序,寓意廉潔守法。

*※摘自網路

*

  七品圖案用鸂鶒(ㄑ一,ㄔˋ),是一種水鳥,也叫紫鴛鴦,鴛鴦成雙成對,鴛鳴鴦和,象徵堅貞忠心。

*※摘自網路

*

  八品圖案用鵪鶉,寓意平安,是一種吉祥鳥。

*※摘自網路

*

※摘自網路

  九品圖案用練雀,又稱練鵲、綬帶鳥,是權力和富貴的象徵。

.

文官職:

  一品文官-仙鶴補服: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殿閣大學士等均穿戴一品仙鶴補服。

  二品文官-錦雞補服:太子少師、少傅、少保、資政大夫、各省總督、巡撫、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等均穿戴二品錦雞補服。

  三品文官-孔雀補服:通議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鹽運使、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備院卿、上駟院卿、按察使,均穿戴三品文官補服。

  四品文官-雲雁補服: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鴻擴寺卿、順天府府丞、陵寢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學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參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儉都御史等均穿戴雲雁補服。

  五品文官-白鷴(ㄒㄧㄢˊ)補服: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各道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各部員外郎、鹽運使司副史、各州知州等均穿戴五品白鷴補服。

  六品文官-鷺鷥補服: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內務府副管領、武備院庫掌、太醫院院判、各王府管領、京府通判、京懸知懸、兵馬司指揮等均穿戴六品鷺鷥補服。

  七品文官-鸂鶒(ㄑ一,ㄔˋ)補服:各州州判、翰林院檢討、書科中書舍人、翰林院編修、通政使司知事、皇史、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務府司庫、各部院七品筆帖式、各懸知懸等均穿戴七品補服。

  八品文官-鵪鶉補服:太醫院御醫、內務府司匠、各懸懸丞、各州儒學學政、鴻擴寺主薄等均穿戴鵪鶉補服。

  九品文官-練雀補服:各部院九品筆帖式、各府知事、各懸主薄、刑部司獄等均穿戴九品練雀補服。

.

  3、武官補服

  武官還是沿用單獸,各品級稍作調整為: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與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

  補子的寓意:

.

  一品圖案用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瑞獸,有仁獸的美譽。以麒麟為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象徵統領仁義之師。

*

*

  二品圖案用獅子,是萬獸之王,是武力和權威的象徵。

*

*

  三品圖案用豹,是孔武有力的猛獸,武官補服圖案排序,豹在獅子之下,在虎之上,可見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十分崇高。

*

*

  四品圖案用老虎,古稱山獸之君,古代勇猛之士被稱為虎賁虎士,《宋書·符瑞志》說: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因此虎不僅象徵威猛,還象徵仁、智、信

*※摘自網路

*

  五品圖案用熊,體形大而且勇猛,它作為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陽剛之意。

*※摘自網路

*

 

*

  六品圖案用彪,是一種兇悍殘暴的猛獸,作為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之意。

*

*

 

  七品與八品圖案用犀牛,角銳皮厚,角可製矛,皮可製甲,象徵兵器犀利。

*※摘自網路

*

*

  九品圖案用海馬,不同於平時常見形體很小的海洋動物,而是傳說中和馬形態相同、背上長出兩隻翅膀的神獸。傳說這種神獸能水陸雙行。用海馬作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在水陸皆可勇猛殺敵之意。

※摘自網路

*

.

※武官職:

  一品武職-麒麟補服:建威將軍、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八旗都統、各省駐防將軍、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補服。

  二品武職-獅子補服:武顯將軍、左右翼前鋒統領、八旗擴軍統領、九門提督、八旗副都統、各省駐防副都統、總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獅子補服。

  三品武職-豹補服:一等侍衛、圓明園營總、擴軍參領、驍騎參領、陵寢總管、圍場總管、參將、一等擴衛、駐防協領、遊擊等均穿戴三品豹補服。

  四品武職-虎補服:二等侍衛、佐領、南苑總管、宮殿總管太監、都司、指揮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補服。

  五品武職-熊羆補服:三等侍衛、步軍副尉、關口守御、守備、守御所千總等均穿戴五品熊羆禮服。

  六品武職-彪補服:藍翎侍衛、親軍校、驍騎校、門千總、營千總、衛千總、步軍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補服。

  七品與八品武職-犀牛補服:城門更、遊牧正尉、把總、武信騎尉、奮武校尉、委署親軍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補服。

  九品武職-海馬補服:修武校尉、各營藍翎長、外委把總、額外外總等均穿戴九品海馬補服。

*

*

附注:

一、本表依據《清會典》製。

二、本表所列為正俸、京官例支雙俸。每正俸一兩兼支米一斛。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俸米再加倍支給。

三、王公百官之補服均石青色,朝服蟒袍為石青色或藍色。

四、風憲官(即監察執法之官)補服繡獬豸,同宋、明之制。

五、武官又有「養廉銀」,如提督880兩,下至把總100兩。

六、五品以上用「花翎」,六品以下用「藍翎」。

 

 

.

四、明、清兩代補子的區別

  1、補子位置

  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繡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繡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的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清代宗室皇子、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親貴族,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一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通常穿著於慶典朝會上。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女補的尺寸比男補要小。凡武職官員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家屬一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閒雅為美,不必尚武。

 

  2、補子格式

    明代補子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五彩繡補較少見。清代補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顏色很深,有青、黑、深紅等,五彩織繡,色彩豔麗。

  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一般不用邊飾。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都裝飾有花邊。明代四品以下文官(四、五、七、八、九品)的補子,常織繡一對禽鳥;而清代的補子都繡織單隻禽鳥。

  明代的補子大約40公分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公分見方;清代命婦禮服也綴有補子,所繡紋飾,視其夫或子的品級而定。武官之母、妻則不用獸紋,只用鳥紋,且尺寸略小,長寬約24公分左右。

 

  3、朝鮮沿襲

  李氏朝鮮作為中國的屬國,官服制度一如明朝,只是官補制度建立較明代為晚,至朝鮮端宗二年(明景泰五年,1454年)方才正式採用。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收藏
自訂分類:文物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