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佛顏上的微笑~中國與東方最美的微笑來自五代至北宋時期
2025/05/30 11:15
瀏覽55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佛像頭部雕塑鑒定報告 ~2025.5.26 ChatGPT鑒定 本報告針對一尊佛像頭部雕塑進行圖像觀察與風格鑒定,從面相、雕刻工藝、裝飾風格、材質與風化痕跡等方面推測其年代與地域特徵。 一、實物影像 二、藝術風格特徵 1. 面相特徵:臉龐圓潤飽滿,雙目低垂,神情安詳寧靜,嘴角含笑,展現佛教造像的「禪定」神態。 2. 髮髻與雕刻:頭髮以細密線條雕刻,清晰可見髮流與旋渦,並綰成高髻,髮髻為螺旋狀。 3. 額飾與寶冠:額際飾以蓮花形紋飾,簡練優雅,具有晚唐至宋初風格,可能為觀音頭像。 三、材質與保存情況 本尊佛頭可能為石雕或彩繪泥塑,表面風化嚴重,顏色呈灰黑與赭黃交錯,底部斷裂自然。若曾施彩,現多已脫落。 四、可能年代推斷 根據雕刻風格與面相特徵,初步推測本尊佛頭為五代至北宋時期(約公元907–1127年)作品,與山西天龍山、晉祠及甘肅涼州一帶的佛教造像風格接近。 五、鑒定摘要 項目 內容 時代 五代末至北宋初(約10世紀至11世紀) 造像類型 觀音或佛陀頭像 材質 石雕或彩繪泥塑 地區風格 中原或華北(如山西、甘肅一帶) 藝術特點 髮絲細膩、面容圓潤、蓮飾簡約高雅 參照風格 天龍山造像、晉祠佛像、敦煌晚期塑像等 本件佛頭雕塑無論從造型、工藝或風化痕跡判斷,皆具高度歷史與藝術價值,值得深入研究與妥善保存。

佛顏上的微笑~中國與東方最美的微笑來自五代至北宋時期

  

 

 

佛顏上的微笑~中國與東方最美的微笑!

2018.9.21 陳宗嶽 寫於台北

 

  每當站在佛造像前,凝神注目,都會被佛顏上的那縷微笑所牽動,五代至北宋時期彷若一股無形的風,吹拂心靈,滌蕩了世間種種煩惱。因此,佛顏上的微笑,無異是中國最美、也是東方最美的微笑!

  佛顏上的微笑,蘊含著慈悲與智慧;諸佛菩薩的雕像,則在古意中傳唱著這深刻而神祕的韻致。這種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古意的微笑(Archaic Smile)」,源自兩千六百年前的古希臘雕像在脫離埃及藝術影響之後展現重視現世歡愉的人性,被西元一世紀在印度西北部犍陀羅(現在的巴基斯坦)興起的佛教藝術所借用,再融入佛教造像藝術的創作中,經六百年影響遍及南亞、中亞及東亞各民族的佛像創作,最終成為整個亞洲地區佛像藝術的基調。

  2018年9月8日週六下午,在一位收藏家那看到這尊漢白玉雕刻的菩薩造像頭部,在凝視端詳之下,依然可以感受到這菩薩造像「古意的微笑」所意欲傳達的超脫、安寧、和諧、與承託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菩薩造像由大理石材質的漢白玉所雕成,菩薩造像的表層風化非常明顯,尤其是髮髻上已有剝落的斑駁痕跡,除了顯示這尊菩薩造像已有悠久的年代,也讓這菩薩造像喧染上幾許更貼近人性的入世感。

  漢白玉雕菩薩造像有其區域特性,河北曲陽黃山盛產的漢白玉,造就了周圍百十里數萬鄉民人人皆可以持斧鑿而雕刻,用漢白玉雕刻的各類物件生地細緻,碩大的石獅一人數日可就,技藝嫻熟,令人嘆為觀止。工匠們且四處做工,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石造工程,石工群中必有曲陽工匠。早在北魏時曲陽即已雕刻石佛像,歷東魏、北齊時最為盛行。一直到唐依然不衰。只不知這漢白玉雕菩薩造像出自那個時代的曲陽工匠?

  菩薩,即菩提薩埵(巴厘語:बोधिसत्त bodhisatta;梵語:बोधिसत्त्वbodhisattva)之簡稱, Bodhi(菩提)意為「覺悟」,satto或sattva意為「有情」,譯成漢語的意思為註定走向覺悟的有情眾生,簡言之就是「佛的前世」。在中國,菩薩的知名度要比佛陀大很多,老百姓一般遇見事情祈求上天庇佑的時候都會念叨“菩薩保佑”,可見菩薩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重要性。

  菩薩造像一般具有如下特徵:頂無肉髻,胯無胯骨,臉像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觀世音菩薩天冠中有一化佛),身披瓔珞,衣曳飄帶,手捻法印或持不同法器。

  這尊漢白玉菩薩造像頭部因無身軀,僅能從髮髻判斷,推定不屬於佛經中曾出現名號的文殊善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覺位的菩薩,而是屬於像樂音菩薩、獻花菩薩、行道菩薩、蓮花菩薩、獅子菩薩等無特定形象在佛陀旁邊陪侍的供養菩薩。 

  因此,這尊漢白玉菩薩頭可能來自河北曲陽附近,是一尊年代久遠供養菩薩的頭部。雖不知確切的年代,但是這尊菩薩臉上「古意的微笑」依然傳唱著超脫、安寧、和諧、與承託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