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恆久遠」神話的幻滅!
~2025.3.5 陳宗嶽寫於台北
你有多久沒聽到「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句在1948年創造出來的「A diamond is forever」鑽石行銷廣告辭,因為「恆久遠」跟「永浴愛河」掛上了勾,所以成為求婚者表示真心的必備「求婚鑽戒」。
然而,當近五年:
1.人造鑽石品質超越天然鑽石,價格又只是天然鑽石的1/10以下。
2.天然鑽石巨頭戴比爾斯(DeBeers)天然鑽石銷售額下跌60%,逼得DeBeers自己進入人造鑽石市場,推出品牌Lightbox,以每克拉800美元的價格銷售人造鑽石。
3. 蘇富比拍賣行2023年天然彩鑽成交額同比下跌42%,佳士得停拍5克拉以下白鑽。
4.天然鑽石的二手市場價格進一步下滑,回收價跌至原價10%-20%,典當行拒收3克拉以下鑽石案例激增。
我不得不關心曾經宣稱「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手上原本號稱「可以永久珍藏」的天然鑽石,如今還有多少市場價值?30年前售價新台幣15萬元左右的一克拉天然鑽石,如今可能連打對折都難以被回收。一些1-10分的小鑽、碎鑽,回收價更是從50元-1000元變成無價值,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原來鑲嵌碎鑽的K金,因國際金價飛漲到每英兩2900美元而價格翻了5-10倍,以及K金飾品手工費的漲價,都彌補了原有金飾上天然鑽石的跌價,算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以下是我這二天花費了一些功夫,編寫整理出來的心得,試著闡述人造鑽石對當前世界鑽石珠寶市場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與改變。
一、人造鑽石的發展歷程與技術突破
人造鑽石(Lab-GrownDiamond,LGD)從最初的工業用途,逐步發展到可以媲美天然鑽石的珠寶市場。其發展歷程如下:
1.1950年代以前:早期實驗階段
科學基礎:18世紀末科學家證實鑽石由純碳構成,但早期嘗試(如英國化學家Hannay在1879年的實驗)僅能合成微小碳晶體。
2.1950年代:人造鑽石的誕生
二戰期間軍用切割工具需求激增,推動美國通用電氣(GeneralElectric,GE)科學家H.TracyHall於1954年成功以高壓高溫法(HighPressureHighTemperature,HPHT,HPHT)製造出首顆工業級人造鑽石。主要用於工業用途,如切割、研磨和電子產品。當時的人造鑽石顏色偏黃、雜質多,不適合珠寶市場。
3.1980-1990年代:品質提升,但仍主要用於工業用途
HPHT技術進一步發展,使人造鑽石的品質提升,但仍與天然鑽石存在較大差距。1990年代,出現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CVD方法通過在低壓環境中將碳氣沉積在晶種上生長鑽石,相較HPHT更具靈活性,能控制鑽石的純度和形狀。雖然早期CVD鑽石仍以工業用途為主,但這一技術為後來的寶石級人造鑽石生產開闢了道路。
4.2000年代:進入珠寶市場
2000年代初,這些鑽石進入珠寶市場,但因價格仍高昂,且消費者認知度低,市場接受度有限。此時,人造鑽石多定位為小眾產品,天然鑽石仍占主導地位。
2000年代化學氣相沉積法(CVD)突破,可在低壓環境下以甲烷氣體生長鑽石,可生產更大、無色透明、幾乎無雜質、純度超越天然鑽石的鑽石。
2005年,美國GIA(寶石研究院)開始提供人造鑽石鑑定報告,正式將人造鑽石納入市場規範。
5.2010年代:價格下降,市場接受度提高
2010年後,人造鑽石產業迎來爆發式成長,技術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CVD法尤其因其高效和可擴展性成為主流。同時,隨著年輕消費者對可持續性和倫理問題的關注增加,人造鑽石因「無衝突」(conflict-free)和環保優勢受到青睞。
2015年美國DiamondFoundry實現IIa型無色鑽石量產,天然鑽石僅2%屬此類,摩氏硬度達10,折射率2.42與天然無異。
2018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修訂指南,將人造鑽石正式納入「鑽石」定義,去除「天然」限定,承認人造鑽石與天然鑽石化學組成相同,進一步推動其合法性和市場認可,允許人造鑽石進入市場。
2018年,DeBeers推出Lightbox品牌,主打平價人造鑽石,價格遠低於天然鑽石,顯示鑽石巨頭開始接受這一趨勢。
2020年代,人造鑽石的品質已能超越天然鑽石(純度更高、無雜質),價格卻僅為天然鑽石的1/10甚至更低,導致市場發生劇變。
2022年全球人造鑽石產量達2,000萬克拉,中國(鄭州三磨所)、印度(Greenlab)佔全球80%產能。
二、人造鑽石對鑽石市場的五大衝擊
1.價格體系崩解
定價邏輯反轉:天然鑽石「稀缺性溢價」瓦解,1克拉D色VVS1淨度人造鑽石僅需300美元(天然鑽石約5,000美元)。
二級市場崩盤:二手天然鑽石回收價跌至原價10%-20%,典當行拒收3克拉以下鑽石案例激增。
2.消費行為革命
Z世代偏好轉移:貝恩諮詢2023年調查顯示,18-35歲消費者選擇人造鑽石比例達68%,主因「環保」(減少礦坑開採)與「性價比」。
快時尚珠寶崛起:潘朵拉(Pandora)2021年全面轉型人造鑽石,推出「月產10萬件」的可替換式鑽飾,單品均價壓至50美元以下。
3.產業鏈權力重組
礦業巨頭潰退:戴比爾斯(DeBeers)天然鑽石銷售額下跌60%,從2019年46億美元暴跌至2023年18億美元,被迫關閉加拿大SnapLake礦場。
技術公司上位:美國Lightbox(戴比爾斯子公司)與中國中兵紅箭(HPHT法龍頭)主導新供應鏈,掌握晶種培育與離子摻雜調色核心專利。
4.行銷話術戰爭
天然鑽石陣營:國際鑽石協會(NDC)斥資1.2億美元發起「RealisRare」運動,強調天然鑽石「地質奇蹟」與「情感永恆性」。
人造鑽石反擊:實驗室培育鑽石協會(LGDA)以「EthicalOrigins」標籤認證,揭露天然鑽石礦場的碳排放(每克拉57kgCO₂)與童工問題。
5.投資市場質變
金融屬性剝離:蘇富比拍賣行2023年天然彩鑽成交額同比下跌42%,佳士得停拍5克拉以下白鑽。
新型資產誕生: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首支「人造鑽石ETF」,追蹤培育鑽石技術專利組合與碳權收益。
三、人造鑽石對世界鑽石珠寶市場的影響
1.造成消費者行為的轉變
價格敏感性:人造鑽石的低價使得更多消費者能負擔高品質鑽石,尤其是自購珠寶和時尚珠寶的需求增加。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選擇價格親民且符合倫理價值觀的人造鑽石,而非傳統上視為「永恆」象徵的天然鑽石。
倫理與可持續性訴求:人造鑽石被宣傳為無礦業開採、無環境破壞的選擇,迎合了現代消費者對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因素的關注。這削弱了天然鑽石的道德吸引力,儘管後者試圖通過「可追溯性」認證挽回信任。
2.價值觀念的顛覆
稀缺性神話的破滅:天然鑽石的價值長期依賴「稀缺性」和DeBeers「鑽石恆久遠」的營銷。人造鑽石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且品質可控,價格也比天然鑽石便宜數倍甚至十倍以上,使消費者開始轉向人造鑽石。這直接導致天然鑽石的市場需求下降,價格開始下跌。人造鑽石的無限供應和高品質使鑽石從投資品轉向消費品,天然鑽石的二手市場價格進一步下滑,而人造鑽石幾乎無轉售價值,改變了消費者對「價值」的認知。2023年,DeBeers和Alrosa(世界兩大天然鑽石供應商)被迫降價,以應對人造鑽石的競爭。
3.訂婚與日常珠寶市場變化
年輕消費者對天然鑽石的興趣減少,願意選擇價格更低但視覺效果相同的人造鑽石,特別是在訂婚戒指和日常珠寶領域。部分市場調查顯示,Z世代與千禧世代有超過70%願意購買人造鑽石,而不是天然鑽石。因此人造鑽石將主導中低端市場,並取代天然鑽石在婚戒市場的地位。
4.珠寶品牌重新調整市場策略
部分品牌擁抱人造鑽石:如Pandora、Signet、BlueNile等珠寶商開始銷售人造鑽石,甚至全面停產天然鑽石飾品。天然鑽石巨頭如DeBeers已進入人造鑽石市場,推出品牌Lightbox,以每克拉800美元的價格銷售人造鑽石,試圖將其定位為「時尚珠寶」而非訂婚戒主流。這顯示傳統企業不得不適應市場變化,但也可能進一步壓低人造鑽石價格。但是高端品牌仍強調「天然」稀缺性,如Tiffany、Cartier依然堅持天然鑽石,並強調可持續性和稀缺性,以維持其高端市場定位。因此天然鑽石價格可能繼續下跌,但高端收藏級天然鑽石仍會保值,雖然天然鑽石試圖維持高端奢侈品定位,但其溢價空間將縮減。
5.傳統鑽石行業的反擊與轉型
DeBeers改變策略,不再完全反對人造鑽石,而是進軍低價市場,利用品牌優勢與新興品牌競爭。天然鑽石供應商加強鑑定技術,以確保市場區分「天然」與「人造」。產地認證、區塊鏈溯源技術興起,強調天然鑽石的「唯一性」和「歷史價值」。珠寶零售商普遍面臨庫存貶值壓力,尤其是持有大量天然鑽石的商家。同時,因人造鑽石利潤率較低,銷售員傭金結構也需調整,可能影響行業人才吸引力。另外,天然鑽石開採國,如博茨瓦納、南非等,經濟高度依賴鑽石出口,如博茨瓦納約80%的出口收入來自鑽石。人造鑽石的普及將導致這些國家收入下降,影響就業和基礎設施發展。
6.新興生產國的崛起:人造鑽石生產商,如美國的DiamondFoundry、印度的眾多CVD工廠,因技術門檻降低和市場需求增長而快速擴張。中國企業憑藉六面頂壓機量產優勢,其中全球95%設備來自鄭州三磨所,掌控了CVD法關鍵氣體純化技術,引發歐美「鑽石供應鏈去風險化」政策。中國和印度已成為人造鑽石的主要生產國,年產量超過100億克拉,其中雖多為工業級,但寶石級比例上升。
7.鑽石市場分化為二區塊
天然鑽石退守頂級收藏,以5克拉以上FancyVivid的彩鑽為主,將更加依賴品牌故事與情感價值。但是天然鑽石的價格自2010年代以來持續下降,例如,1克拉天然鑽石的平均零售價從2018年的約6600美元跌至2023年的約5500美元,而同品質的人造鑽石價格僅約800-1000美元。這種價格差距迫使天然鑽石供應商(如DeBeers、Alrosa)採取減產或降價策略以穩定市場。
人造鑽石崛起:主導日常消費,形成類似「天然珍珠vs養殖珍珠」的階層分化。人造鑽石根據市場數據,2023年人造鑽石占全球鑽石珠寶市場的銷售額約20%,而在美國市場的滲透率更高,接近50%的訂婚戒指銷量(按數量計)。這表明人造鑽石正在迅速搶占天然鑽石的市場份額,尤其在年輕消費者中。
四、結語
人造鑽石品質超越天然鑽石且價格僅為1/10以下,對世界鑽石珠寶市場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它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選擇偏好,也重塑了行業的競爭格局和價值體系。過剩供應可能導致人造鑽石價格繼續下跌,市場最終或將穩定在一個以成本而非稀缺性為基礎的新平衡點。對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則好消息,但對傳統鑽石產業來說,則是一場生存危機。
事實上,人造鑽石風暴的本質是「稀缺性霸權」的終結~當技術能將大氣中的CO₂轉化為璀璨晶體,珠寶業百年來建構的階級符號被迫重寫。這場革命已超越商業競爭,成為數位時代「物質虛擬化」的預演:如果連最堅硬的天然礦物都能被完美複製,人類文明對「真實」的定義將迎來根本性質疑。鑽石恆久遠的,或許只剩碳原子本身的物理特性,而非資本敘事賦予的幻影價值。
臉書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JoGA37ks9/?mibextid=wwXIfr
※附錄:近十年天然鑽石的市場行情
以下是1克拉、D色、VVS1淨度天然鑽石國際行情的逐年整理。由於天然鑽石價格受多重因素影響,如市場需求、經濟狀況、供應量、切工品質等,且公開數據通常不提供逐年精確價格,以下根據歷史趨勢、行業報導及當前市場資料進行合理推估,並以美元為單位列出大約的價格範圍。這些價格假設為圓形切割(RoundBrilliantCut)、優秀切工(ExcellentCut)、無螢光(NoFluorescence)的天然鑽石,並參考國際市場(如美國、歐洲)行情,逐年國際行情(推估),以下價格範圍基於Rapaport價格報告、歷史市場分析及當前趨勢,反映批發價(零售價通常高20%-50%):
2015年:約$9,000-$11,000
◦背景:2015年天然鑽石市場相對穩定,但受到中國經濟放緩影響,需求略有下降。1克拉D色VVS1屬高端規格,價格維持高位。
2016年:約$8,800-$10,800
◦背景:全球經濟復甦緩慢,鑽石價格略有回落,但高品質鑽石仍具保值性。
2017年:約$9,200-$11,200
◦背景:市場需求回升,尤其是亞洲市場推動價格小幅上漲。
2018年:約$9,500-$11,500
◦背景:天然鑽石供應穩定,高端市場保持強勁,價格略有增長。
2019年:約$9,000-$11,000
◦背景: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奢侈品市場波動,高品質鑽石價格趨於平穩。
2020年:約$8,500-$10,500
◦背景:新冠疫情爆發,全球珠寶零售受重創,價格下跌,但高端鑽石跌幅較小。
2021年:約$9,000-$11,000
◦背景:疫情後經濟復甦,婚慶市場需求反彈,價格回升。
2022年:約$9,500-$11,800
◦背景:通脹壓力下,天然鑽石作為投資品受到關注,價格達到近年高點。
2023年:約$8,000-$10,000
◦背景:人造鑽石競爭加劇,天然鑽石價格承壓,尤其是中小克拉數下跌明顯,但D色VVS1仍保持相對穩定。
2024年:約$7,500-$9,500
◦背景:根據2024年市場報導,天然鑽石價格整體下降約15%-20%,受人造鑽石衝擊及經濟不確定性影響。1克拉D色VVS1價格隨之下調。
2025年(截至3月4日):約$7,000-$9,000
◦背景:當前市場趨勢顯示天然鑽石價格穩定但偏低,1克拉D色VVS1價格預計在這一範圍,具體視國際經濟形勢而定。
價格影響因素與趨勢分析:
1.4C標準:D色(無色)和VVS1(極微瑕)是頂級規格,價格遠高於平均1克拉天然鑽石(約$3,500-$6,000)。但切工、對稱性、拋光等也會影響最終價格。
2.市場競爭:人造鑽石的崛起顯著拉低天然鑽石價格,尤其是2023-2024年,1克拉人造鑽石(同規格)僅約$1,500-$3,000,對天然鑽石形成壓力。
3.歷史波動:2015-2022年,天然鑽石價格整體呈緩慢上升後穩定的趨勢,但2023年起因供應過剩及需求疲軟而回落。
4.數據來源:以上推估參考了Pricescope、StoneAlgo、RapaportDiamondReport等行業資料,並結合當前市場觀察。
5.價格範圍:上述為批發參考價,零售價可能因品牌、認證(如GIA)、地區差異而增加。例如,在美國知名珠寶商處,2025年的零售價可能達$9,000-$12,000。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AU1ghUDXS/?mibextid=wwXIfr
YouTube :
https://youtube.com/shorts/rMN6htT2Pjw?si=oNf6J9U17-_Woc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