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墨緣齋製』、『福記』款鐫刻書畫朱泥握杯」考-顧景舟與宜興上袁村書畫鐫刻家的聯手創作
2014/08/15 17:48
瀏覽4,960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墨緣齋製』、『福記』款鐫刻書畫朱泥握杯」考

-顧景洲與宜興上袁村書畫鐫刻家的聯手創作

 

圖文:陳宗嶽

  201489日週六下午,依例與老友小余、元孝、太座在一起啜茶賞壺,品味的第一項課題就是評賞晚清至民初的朱泥握杯,因此稱的上「啜茶賞杯」。

  宜興紫砂茶杯,比起茶壺,實在太少被世人關注,但是有茶杯配對的茶壺,不論是價值還是價格,都是單獨一把茶壺的兩倍以上,因此,好茶杯值得被關注與收藏。

  茶杯的斷代與茶壺相同,看形、泥、工、款,只是有杯底印款的杯子多始自民初,因此一只刻著「雪泉甘露」的杯子,當屬清代,但是,比較起來,還是有明確刻款如~岩如、少亭、潛陶、東溪等屬於民國初年刻字名家款的比較容易斷代,因為書法的時代風格是後代難以模仿的,尤其老的朱泥、紫砂現已絕礦,都令老朱泥、老紫砂杯令人激賞!

  想想一杯好茶在手,品完茶!再賞玩杯上的字畫,多愜意!

※壹、鑑賞朱泥握杯

  這次共賞鑑15只朱泥握杯,2只紫砂握杯,除了刻著「雪泉甘露」底款者屬清代之外,其餘都屬於民國初年的1930年代,甚至其中14只朱泥握杯就是1932-1933年代產製的杯子,其中2只紫砂杯,因為其中1只底款落有「金鼎商標」,所以明確指出它的產出年代在19261939年間,因此,類似杯子是可以互為佐證的。

*

*

  在探究這14只朱泥握杯時,第一眼看到的是-都落有「墨緣齋製」、「福記」底款章,代表它們來自同一時期與同一地方。其次以杯上鐫刻字畫的落款名家生卒來比對,首先摒除了此批「墨緣齋製」是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製作的可能,因此只剩下是「顧景舟在1718歲(19321933)首次製作朱泥壺用章的唯一可能。

  其次,東溪(趙松亭,1853-1934,宜興上袁人)、岩如(邵雲如,1885-1937,宜興上袁人)、少亭(陳少亭,1885-1960,邵雲如師弟)、潛陶與跂陶(任淦庭,1889-1968,邵雲如師弟),以及「福記」(約19121937,創始人程壽福定居上袁村)都在顧景舟1718歲(19321933)時有時間上的交集,加上都與顧景舟生長的宜興上袁村有地緣關係,以及顧景舟父親顧炳榮曾懇託陳少亭收顧景舟為徒的因緣,在這種天時、地利、人和的交會下,由「福記」下訂單,初試啼聲的顧景舟承作朱泥杯胚,再委由「上袁村」的刻壺書畫名家鐫刻,才完成這些如今看來-標記著文人趣味的朱泥握杯。

  80年後的今天,審視這些朱泥杯,除了讚嘆名家鐫刻書畫的舒暢與秀麗之外,也嘆息這樣堅實潤澤的朱泥如今已不復見,當然這些更是20世紀紫砂泰斗-顧景舟初試啼聲的代表作。

  一本在20081015日由天地方圓雜誌社出版的「紫韻雅翫-中國紫砂精品珍賞」一書中,編號4950的兩把福記款朱泥小壺,底款就是「墨緣齋意堂製」與「福記」的把款,證明了顧景舟早年曾以「墨緣齋意堂製」與「福記」合作過製壺,因此,「墨緣齋」與「福記」的合作並不陌生,而「墨緣齋製」則比「墨緣齋意堂製」再早上12年。

  另外,同書中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潘持平所撰的「顧景舟壺藝風格及形成之初探」一文中,提及「顧景舟自稱在和沈孝鹿聯手製壺時,每天要作30把水平壺。」由此可見,顧景舟早年作的壺有相當數量,只是不是在使用中被損耗了,就是還沒被發掘出來,這批朱泥握杯就是這樣因緣際會的被發掘出的。

 

 

貳、朱泥握杯上的鐫刻名家

  一、東溪:趙松亭1853-1934年)-宜興上袁人,集製坯、書畫、鐫刻諸藝於一身,號九齡,刻款常署「友(記載多誤以為「)泉、東溪、東溪氏、東溪生、東溪漁隱」等,是晚清至民國初年的著名紫砂藝人、實業家。清光緒19年(1893年),曾受蘇州大收藏家吳大澂(18351902年)之聘,至吳府仿造古器。其作品典雅富文人蘊含,尤其他集詩書畫印的金石氣和書卷氣為一體的紫砂陶藝,在毛胚上刻陶如同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一般遊刃有餘,不僅廣受文人雅士的鍾愛,更是一些藏壺家努力追尋的藝術珍品,其作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館、香港茶具博物館均有收藏。

  二、岩如:邵雲如1885-1937年,邵雲如之孫邵新和回憶錄中認為邵雲如生卒年為1888-1937,但是參酌同文所述:邵雲如與同門師弟-陶刻名家陳少亭【1885-1960】的年齡相仿,比任淦庭【1889-1968的年齡大,故推定邵雲如出生於1885年比較合理,另一種記載的1879年又太早了些。),宜興上袁人,是清末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清嘉道壺藝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家傳壺藝,宜興書畫家,拜當時宜興書畫名家盧蘭芳(1870-1930)為師,與韓泰(1864-1926年)結為摯友,雅號逸然軒、半山房主,是職業刻字畫的第一人,自他開始紫砂業才有專門的"刻字先生"稱謂,曾使用"岩如""岩如生""岩如主人""北岩""北岩氏""均儒""雲如氏"等刻款。

  1916年,邵雲如任宜興省立陶業工廠技師。同年,邵雲如將近現代書畫大師徐悲鴻的名畫《倉頡》,在紫砂陶板上用彩釉彩繪成功,並獲得1600元大洋的稿酬。他把這筆錢全部贊助了徐悲鴻,作為他考察日本的費用。1919年,邵雲如任宜興利用公司技師,並為陶工傳習所培訓藝徒。這時邵雲如的陶刻作品文氣芊芊,優雅瀟灑,文心刀法已達巔峰之態。

  明清以來,邵家壺藝源遠流長。藝分兩支,有的製壺見長,如邵大亨,有的陶刻出色,如邵二泉,在從藝的同時還有擅長經營的,如邵大赦。邵雲如深得家傳,他既是陶刻名家,也是管理幹才。民國初年,邵雲如曾任宜興陽羨紫砂陶業公司的經理,為宜興紫砂業的發展做出過很大貢獻。1937年,辛勞一生的邵雲如病逝,其傳器有觚菱提梁壺、大柿壺、筆筒等。

  另有記載:蔣永西(1900-1957),邵雲如弟子,17歲(1917)拜邵雲如為師,長期受聘於宜興利用公司、毛順興,也為鐵畫軒、陳鼎和、吉德昌、立信陶器裝飾。曾使用"岩如""石生""聚蓮老人""企陶"等刻款。

  1943年以後,任淦庭受聘於蜀山“毛順興陶器廠”為技師,與蔣永西結為至友,並長期與蔣永西搭檔合作。先由任淦庭在胚體上作畫後由蔣永西刻,蔣永西刀法嫻熟,擅長填色勾染,自成一格,作品常落店號或"漱石"款。如是任淦庭自畫自刻的作品,就落款"石溪",而蔣永西就落款"岩如"

  三、少亭:陳少亭1885-1960年),宜興西鄉人,字穎川,號羽林逸人、於陵子,出身陶藝世家,其父陳伯亭為清末紫砂陶刻名家,善製壺,精陶刻,並首創陳氏獨門陶刻鑿砂、鏤砂、透雕工藝。陳少亭幼時聰慧過人,在宜興有靈童子之美譽,他讀古文、習碑帖、臨花鳥,傳統文學功底深厚。16歲(1901年)經邵雲如介紹師從金石書畫名師盧蘭芳,晚年棄藝從醫。

  四、潛陶、跂陶:任淦庭1889-1968年),近、現代陶刻宗師,宜興陸平人,字缶碩、號石溪、缶石、一孤、聾人、左民、左道人,出身書香世家,15歲(1905年)經邵雲如介紹,師從金石書畫家盧蘭芳,藝成後任吳德盛公司技師,雕刻作畫謀生,吳德盛公司製品上的企陶落款多為任淦庭所刻,以“陶”為主的有“跂陶”、“歧陶”、“企陶”、“潛陶”等,以“石”為主的有“漱石”、“漱石氏”、“缶石老人”、“石溪”、“缶碩老人”等,以及"缶碩""淦庭""友竹""松道人"等刻款,早期用“跂陶”頗多,晚年用“缶碩老人”。

  另有-潛陶:邵宏俊 (18821942),宜興川埠潛洛人,是一位有骨氣的紫砂陶刻藝人,15歲拜陳伯亭為師,民國前後使用「潛陶」,有「潛洛陶人」之意,20年代底至30年代時興上釉彩繪壺,有許多是卲宏俊署名「潛陶」的作品裝飾,一般都是鐵畫軒產品。

  五、盧蘭芳

  盧蘭芳(1870-1930),著名紫砂彩繪陶刻書畫家。

  盧蘭芳經常至蜀山、上袁、潛洛一帶彩繪陶刻,亦經常至上海為戲院劇團畫佈景。1901年收授陳少亭(1885-1960年)為徒,1905年收任淦庭(1889-1968年)為徒,在盧蘭芳悉心調教下,任淦庭配合陳少亭做下手,配畫料作佈景畫,配彩釉作紫砂彩繪。因盧蘭芳對顏色搭配比較講究,任淦庭往往要花費很大精力,才能調試出比較滿意的色彩。師兄陳少亭對任淦庭十分關心愛護,對畫面的佈局,山水花卉、樓臺亭閣及人物等基礎技法毫無保守,一一傳授于任淦庭。

  據邵雲如的孫子邵新和在家史中說:「邵雲如自幼喜愛書畫,拜當時宜興書畫名家盧蘭芳為師。盧蘭芳先生不從事雕刻,專業在上海為各大公司或大商號畫佈景,廣告。每年回來幾次,一住幾天。每次回來都由我家負責吃住一切。同祖父一道精心研討交流技藝。盧蘭芳來蜀山時,(祖父)也經常叫任淦庭來家中領教受益。由此,任淦庭稱盧蘭芳為老師,也稱我祖父為老師。」邵雲如於解放後“七輔導”之一任淦庭的成長有伯樂和培養之功。後來任淦庭又收邵雲如的孫子邵新和為徒,並傾心傳藝使之成才,譜寫了陶刻技藝傳承的佳話。

  盧蘭芳與邵雲如談書論藝,唯任淦庭不在其身邊。邵雲如問明究竟,知道任淦庭有耳聾毛病,自卑避人,十分疼惜,經常關心照顧任淦庭,並盡力耐心講解,用筆墨、竹刀作示範,傳授技藝,使任淦庭得益匪淺。是以任淦庭曾回憶說:邵雲如亦算得上半個師傅。

  民國(1911)以後,盧蘭芳被聘至上海永安公司任專職畫師,任淦庭才逐漸自立,自刻自畫為生。

  民國五年(1916)“宜興吳德盛陶器行”(或稱店)創辦,老闆吳漢文,著名陶刻名家、收藏家、經營家、陶坊主,擅陶刻、能製壺,閱歷廣博,交友甚眾。“吳德盛”創辦之始,聘請邵雲如、盧蘭芳、崔克順、陳研卿、陳少亭等為陶刻客師,聘任任淦庭為陶刻技工,長年替吳德盛製品陶刻裝飾。

 

※叁、朱泥握杯底款印章

一、「墨緣齋製」

  1、首見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

  「墨緣齋製」款的紫砂器最早出於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開設之壺肆的專製陶器、茶葉罐、紫砂壺上,通常在器底蓋陰刻「墨緣齋製」四方型印款。最初以紫砂為主,後因潮、汕閩人講究以朱泥所製之小壺沖泡工夫茶,才有「墨緣齋製」朱泥壺的出現,後因受日人的喜愛而成銷日主產品。

  2、顧景舟1718歲(19321933)的作品用章

  顧景舟(1915910-1996)宜興上袁村人,其父顧炳榮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古訓,要顧景舟發奮讀書,用知識出人頭地,「墨緣齋」是顧景舟就讀蜀山東坡書院時的書齋題名。顧景舟從小學文習字,每日啜墨不止,取名「墨緣齋」激勵自已用功學習。民國13年、14年(19241925)江浙軍閥齊盧之戰,禍及丁蜀地區,使顧氏家道中落。三年之後,顧家發生一場火災,家中財物化為灰燼。顧家無力供奉顧景舟繼續讀書,顧炳榮即要顧景舟在家中研習,繼續在「墨緣齋」自學深造,以待業與資足再就學機會。

  因家境困窘,受生活所迫,顧景舟祖母說服顧炳榮,在1932年初帶顧景舟學製水準茶壺。數月後,顧景舟學成後自製水準茶壺,即在壺底使用「墨緣齋製」印款。其後陸續在壺底使用「墨緣齋景堂製」、「墨緣齋意堂製」印款,並在壺把或壺蓋上使用“景記”印款。款章都是顧景舟親自鐫刻的。

  1933年下半年,顧炳榮為顧景舟的前途著想,先後懇請陶刻名手陳少亭、書法家潘稚亮、以及製壺名家程壽珍收徒傳藝,皆末成,直到蜀山製壺好手儲銘受顧炳榮之邀到顧家邊製壺邊傳授顧景舟技藝,顧景舟才有正式的師承。

二、「福記」(約19121937

  創始人程壽福(有記載為陳壽馥,1853-1926),是製壺名家程壽珍之兄,原籍為浙江杭州,7歲時跟隨祖輩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惠孟臣後裔的義子,是製作朱泥小壺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獨到之處。

  1920年代程壽福在蜀山南街成立陶器店,自做自銷,大多銷往南洋及日本等地,所作水平壺上底款鈐「荊溪惠孟臣製」,壺柄上落「福記」二字印款。子程金茂(1891-1938)、程金土,繼承父業,都用「福記」款製作朱泥壺,所製之朱泥水平壺胎薄精細,靈秀挺拔,在1920年代初期風糜上海,至抗戰期間落敗。

  程壽福之孫~程真慶,生於1907年,少年時跟隨祖父程壽福學製朱泥小壺,年輕時幫「吳德盛」製壺,27歲時由王寅春作媒,與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鳳娣結婚,生有一女(周志華)一子(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廠之職工。曾聘王寅春(1897113日~1977411日)製作水平壺,把下落「福記」小章;王寅春後來遭同行挖角,趙松亭(約在1914)特別為他刻製「陽羨惜陰室王」作底款,蓋內落「寅春」之小章。

  「福記」印款的朱泥壺橫跨1910年~1950年代,使用此款印的店家也有好幾家,包括:徐錦森,以及其子徐祖安、徐祖純俩兄弟於民國4年(1915年)創設的「福康紫砂」使用過;程壽福、程金茂、程金土也用過,其中還有當時名家為其製壺,因此「福記」款茗壺價格懸殊很大,以30年代前後的「富貴不斷頭圖案之福記」和程壽福父子的「福記」最為有名、稀罕。

肆、參考:

邵雲如~一位直得壺癡們追思的藝人

  陳茆生、范偉群、陳家穩、周榮、楊世明於20091014日訪談。

  邵雲如是清代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是邵大亨的侄子,惜英年早逝,享年僅48歲,於1937年前去世。

  民國初期著名陶刻家、紫砂史上企業職業培訓的第一位專職“陶刻技藝”教師邵雲如。

  20091014日,陳茆生、范偉群、陳家穩、周榮、楊世明一行5人,到邵雲如的後人邵新和家中調查,找到了四個方面的重要史料。

  一、1910年邵雲如參加“南洋勸業會”的“入場券”。這是一件不僅對考證邵雲如生平有價值,對清末民初紫砂史也有重要意義的史料。

  二、邵雲如孫子邵新和毛筆手書的家史。

  三、邵雲如進行陶刻設計、創作的大量手稿。

  四、一批邵雲如的陶刻作品。

  從這些史料和邵新和家人的回憶,弄清了邵雲如的基本情況。

  邵雲如名字中是“如”不是儒

  1909年,潘寶仁創辦了“陽羨紫砂陶業公司”。在幾部紫砂著作中有“陽羨紫砂陶業公司”聘用邵雲如的記載,但不具體。根據這張入場券可知“陽羨紫砂陶業公司”聘用邵雲如任公司經理,兼作刻字先生。

  1910年“南洋勸業會”的入場券是帶有照片的。邵雲如的入場券上的姓名是“邵雲如”不是邵雲儒。照片的右側有“筠如”二字,當為“字”。資格一欄裏寫著:陶器公司經理。

  據邵雲如之孫邵新和回憶錄記載,邵雲如是清代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是邵大亨的侄子,惜英年早逝,享年僅48歲,於1937年前去世。據此推算,邵雲如生於1888年左右,190920多歲時,陶刻技藝已聞名鄉里,且組織管理能力也很出色。

陶刻專業化的開山宗師

  民國初期的宜興紫砂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陶刻家群星璀璨,且形成了專業行當。作為年輕有為的邵雲如為紫砂文化,為陶刻藝的發展,作了四件當載入紫砂史史冊的業績。

  其一,1850年在英國興起國際博覽會。

  1910年清政府組織了第一次國際博覽會—“南洋勸業會”。邵雲如任經理的陽羨紫砂陶業公司參加了這次盛會。作為經理邵雲如組織公司的技師范大生、俞國良、江案卿和[作者]在內的隊伍,創作紫砂作品參加“南洋勸業會”,並獲得了“奏獎”。“奏獎”在《丁蜀鎮志》等書中均記載為“秦獎”。據我們考證,“秦獎”為“奏獎”之誤。“南洋勸業會”設立奏、超、優、金、銀等五個獎項。其中“奏獎”為清朝廷獎,是一等獎。邵雲如是組織者,又是陶刻手,也是大賽的參與者,“奏獎”有他特殊的貢獻。這在清末民初期陶刻界是第一人。

  1913年成立的“宜興利永陶器股份公司”組織范大生、程壽珍、俞國良創作作品參加“巴拿馬國際大賽”奪得大獎。根據邵雲如長期同范大生合作的經歷,可以推斷范大生得獎的作品,或有邵雲如的陶刻。

  邵新和在家史中說,邵雲如曾得過四塊獎牌,惜已散失。從陶刻家和陶藝家合作、組織參加國際大賽來說,邵雲如當是參與最早、成就最高的一位。

  其二;1921年宜興利永陶器公司創辦“利永陶工傳習所”,開創了企業培養藝徒的先河。“傳習所”聘請了“六位老師”,邵雲如被聘為專職的“陶刻藝”老師,成為陶刻藝教育的第一位專業教師。

  其三;邵雲如自幼喜愛書畫,拜當時宜興書畫名家盧蘭芳為師。從年齡來看邵雲如同民國的陶刻名家陳少亭(1885-1960)相仿,為同門師兄弟。邵雲如比任淦庭1889-1968年)大。據邵新和在家史中說:“盧蘭芳先生不從事雕刻,專業在上海為各大公司或大商號畫佈景,廣告。每年回來幾次,一住幾天。每次回來都由我家負責吃住一切。同祖父一道精心研討交流技藝。盧蘭芳來蜀山時,(祖父)也經常叫任淦庭來家中領教受益。由此,任淦庭稱盧蘭芳為老師,也稱我祖父為老師。”邵雲如於解放後“七輔導”之一任淦庭的成長有伯樂和培養之功。後來任淦庭又收邵雲如的孫子邵新和為徒,並傾心傳藝使之成才,譜寫了陶刻技藝傳承的佳話。

  其四;明清以來,邵家壺藝源遠流長,藝分兩支,有製壺見長,如邵大亨;有陶刻出色,如邵二泉;在從藝的同時還有擅長經營管理的,似邵赦大。邵雲如深得家傳,既是陶刻名家,也是管理幹才。邵雲如教子有方,把陶刻家學傳承下來,其子邵洪明能做壺又擅刻;其孫邵新和為當代陶刻藝的名家。邵新和的子嗣,也是一脈相承,成績斐然。

  對於這段歷史和邵雲如,《宜興紫砂史》評說道:“邵雲儒(應為如),民國陶刻名家,系邵赦大之子,又名筠儒(如)、號北岩、岩如,雅號逸然軒、半山房主。從他那個時候開始,紫砂行業中形成了陶刻這個專門工種—陶刻先生。從此,'陶刻'工種師徒承襲,延續至今。”

  陶器上刻上名號,以示負責,古已有之。從時大彬到陳鳴遠則刻字署款已為自覺,到了陳曼生則把陶刻裝飾作了藝術品格的完善、昇華。但陶刻對於紫砂行業來說,民國之前沒有專業陶刻隊伍、成為專門行當。民國初期以邵雲如、陳少亭為代表的陶刻專家隊伍出現,並形成了專業隊伍、專門行當,延續至今。這無疑是民國紫砂業對中華紫砂史的一大貢獻。

  縱觀民國初期專業陶刻先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邵雲如是第一代專業陶刻家的優秀代表,領軍人物,從陶刻專業教育和成果來看,他還是紫砂史上陶刻專門隊伍的開山宗師。邵雲如創作理念和藝術特色:言為心聲,書即心畫。

  從邵雲如留下的大量陶刻設計手稿,可以讓我們探求他那遠去的創作思想、理念。邵雲如手稿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同一壺銘,以不同形態的書法、佈局的設計處理。

  二是同一題材豐富變化的畫面,如竹子的多種表現描述。

  三是研究傳統藝術,把更多的藝術元素引進陶刻創作,如古印、瓦當。

  邵雲如豐富的創作資料,讓我們看到了他為紫砂壺作裝飾時那種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及設計在先、意在筆先的創作理念。陶刻的目的是為紫砂壺豐富文化內涵、深化主題意象,增加審美亮點。因此,設計必須在先,也是成敗的關鍵。成則錦上添花,敗則畫蛇添足。

  邵雲如“陶刻創作,設計在先”的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導價值。

  藝海無涯。邵雲如是深知這一點的。陳曼生的壺銘、書法、鐫刻,瞿子冶的竹影婆娑,似有窮盡中華藝術元素融入紫砂壺之勢。

  壺小乾坤大,紫砂壺還能融入更多的藝術元素。邵雲如作了自己的探索,那古印、瓦當圖文的手稿,即是他研究的心路。這種探索有創新意義,就值得一書。正如當代藝術家韓天衡說傳統是萬歲,創新是萬歲加一歲。邵雲如有“萬歲加一歲”前行的腳印。

  設計在心,陶刻在手。紫砂壺上的作品能否體現設計意圖,並且在實現設計之上,更添華彩,必須有手上的功夫、技巧,達到心手雙暢,出於設計而勝於設計。紫砂壺上的作品能否體現設計意圖,並且在實現設計之上,更添華彩,必須有手上的功夫、技巧,達到心手雙暢,出於設計而勝於設計。

  從邵雲如的傳世作品看,其刀法豐富、刀力雄健、刀下乾淨俐落;其陶刻作品猶如他的書畫作品,筆意濃郁、文氣芊芊、優雅瀟灑。

  20095月新出版的《中國紫砂收藏鑒賞全集》選取范大生製作、邵雲如陶刻的“六方壺”作為《全集》扉頁的形象,看得出著名陶瓷家宋伯胤、黃健亮、吳光榮推崇“文人壺”的編輯思想,也由此可見邵雲如藝術特色之一斑。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收藏
自訂分類:古壺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