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影像」群戰後的新時勢
—2006年攝影頭條大事紀
※註:本文係應中華攝影報前社長
自二十世紀末,數位影像崛起並逐漸侵蝕傳統的光學影像世界,著名的柯達、富士、柯尼卡、愛克發等傳統軟片製造大廠與德、日等知名相機製造廠商,即面臨一波波的影像數位化衝擊,一些電腦資訊製造廠商與影音
在歷經2003年快速發展,2004年流血競爭,2005年重新洗牌,時至2006年的今日,配備五百萬畫素CCD鏡頭的照相手機也來軋上一腳,使預期銷量將是數位相機2.5倍的照相手機也成了數位相機銷量的毀滅殺手,讓已然是群雄並起的影像世界,更是如同戰國時代一般,重新進入洗牌盤整的階段。
在這一陣子慘烈競逐之後,能存活下來的數位相機製造廠牌屈指可數;影像沖印大廠,也只有黃色包裝的伊士曼柯達(Eastman Kodak)與綠色包裝的富士軟片(Fuji Photo Film);也真應驗了市場競爭只有第一、第二,沒有第三的箴言。但是,台灣產製的數位相機,不論是代工或是自有品牌,也在技術上乘與成本較低的交集之下,獲得大幅成長的空間;只是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不論是生產規模或是消費能力都已經直追、甚而超越了台灣,令人不得不關切台灣相機產業的未來發展?
其間,新力所產約5000萬件問題CCD中的十分之ㄧ,因為焊接粘合劑老化而可能產生影像嚴重偏色、影像全黑、影像損壞等問題,影響7
壹、愛克發軟片的分
愛克發這一軟片業耳熟能詳的名字註冊於1897年,它是世界上最早生產彩色軟片的企業,在世界彩色軟片市場占有率達10%。事實上,在彩色軟片這個市場上,一直都維持「兩個半」撐天下的局面,一個是柯達,一個是富士,還有半個是愛克發,其他企業包括日本的柯尼卡在內,無論是技術和規模都不能與之匹敵。
惟
另據德國媒體報導,愛克發軟片的破產財產接管人Andreas Ringstmeier表示:公司根據類似於美國破產法第11章的程式,主動申請破產;經過臨時破產程式當中的盤點程式,目前該公司的產品生產、銷售及零配件供應、維修支援服務均恢復運作。
依據愛克發諮詢委員會副主席FrankLoell的說法,雖然2005年4月份業績稍有下降,但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業務已強勁回升。愛克發攝影的軟片業務與柯達、富士軟片銷量下降的同時,因搭上「OEM(代工生產)」快車,成為目前軟片OEM市場中佔據份額最大的一
事實上,從2001年愛克發公司宣佈裁員4000人向數位影像轉型開始,即遭遇到比較大的困難,自2005年2月宣佈放棄製造數位相機,6月全面停產愛克發軟片,都只是全球傳統影像企業艱苦轉型過程的血淚史。譬如2004年,英國生產感光材料的老牌企業、世界最大的黑白相紙生產商依爾福公司,在銷售連年大幅度下挫後,宣佈進入破產程序。同一時間,美國華爾街日報在不顯著的地方披露了一則消息,以即時成像技術而聞名的美國拍立得公司正面臨著破產的危險。
同為競爭對手的柯達與富士,均表示不便對此作出評論,但是都同樣表示:不會對一般性消費軟片事業作出調整。
貳、柯尼卡。美樂達的合併與退出傳統市場
2003年9月,生產日本1903年的第一張相紙和1940年的第一支彩色軟片的柯尼卡(Konica),以交換持股方式,正式併購同屬日系血統專事生產相機與影印機的美樂達(Minolta),合併後的新公司,以Konica Minolta為新企業識別標誌,一舉躍升為日本第四大相機與影像設備大廠,使其在既有的沖印及軟片服務外,亦能有完整的傳統與數位相機產品線。但是在增加企業營收與降低人力重疊兩項因素考量下,Konica Minolta當時決定在兩年內裁減4,500位員工,將整體人力降至33,800人。
合併之餘,雙方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於同步於深圳建立Minolta Consulting公司,加強影像資訊產品的電子原物料採購及設計優勢,新的Konica Minolta,甚至宣佈與美商惠普結盟,未來雙方除了在客戶群上可更加整合外,也將合作研發新款影印機推至市場。
其他競爭廠商對此紛表樂觀其成,只是私下表示:目前軟片製造與沖印商只有富士、柯達與柯尼卡三
2004年1月,柯美宣佈全面退出傳統軟片相機市場,主攻數位相機市場。2月份,柯美在上海成立統管中國大陸整體業務的公司,全面開打從沖印設備耗材到創業加盟費的價格戰。但是到2004年11月,柯尼卡美樂達集團即預估到2005年三月止的財季報會虧損470億日元(約4.079億美元),因為集團在整頓生產、沖銷資產和裁減相機及軟片業務部門人手上共花費900億日元。因此,柯美總裁岩井直夫更即對外表示:將會大幅縮減一直虧損中的相機及軟片業務的規模,甚至乾脆地結束這項業務,但並沒有打算全面關閉。放棄虧損業務,能讓柯美將資源集中在彩色影印機、液晶顯示材料、醫療設備和光學設備等更有前景的業務領域。2005年起,柯尼卡美樂達就開始有計劃的大幅縮小新品研發與市場投入力度,一些銷售專櫃僅能看到X1、Z6、X60、A200等四、五款產品,競爭力大大削弱,惟仍在七月中,與新力簽約合作開發數位單眼反光相機(DSLR),柯美將為新力生產數位單反相機機身及鏡頭。
雖然2005年11月市場傳言柯尼卡美樂達可能退出數位影像產業的消息時,柯美立即做出了回應反駁:「柯尼卡美樂達不會放棄數位相機市場」。然而數位相機業務導致柯美連續幾年虧損,僅2005上半財年就淨虧損34.8億日元(約2957萬美元)的沉重負擔,三個月後的2006年1月20日,柯尼卡美樂達仍石破天驚的宣佈:將徹底停止所有消費性數位相機、相紙的生產和銷售,沖印、感光軟片等全部由諾日士接手,柯美完全退出影像市場。2006年
此正如柯尼卡美樂達公司總裁岩井直夫所感歎:「儘管我們擁有頂級的光學、機械和電子技術,但是在今天的數位相機時代,公司仍難於及時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以支援盈利。面對日益下滑的業務,只有斷腕自救,在全球裁減影像相關工作人員3700人,中國大陸松江的影像工廠將裁員1000人。」
雖然這也意味著,自2006年4月開始,新力就要正式接手柯美,新力將有大堆問題要解決,除了帳務清算外,最重要的莫過於如何整合柯美遺留的全線產品及市場資源,尤其龐大的產品線及潛在的售後問題,都令新力難以在短時間內消化柯美所留下的攤子。
儘管如此,柯美要全面撤出軟片與相機業務的最終決定,還是讓分析
只不過,柯尼卡美樂達這個品牌將從此在攝影行業消失,這意味著「柯尼卡始於1903年;1962年美樂達相機被攜入美國第一艘有人操作的宇宙飛船『友誼7號』;1985年美樂達推出世界第一台自動對焦單眼反光相機並銷售了一千六百萬支可交換鏡頭。」的一個傳奇故事從此結束。
參、起個大早終趕上晚集的柯達
2003年9月,曾經是傳統軟片、相紙和顯影工業象徵的柯達,在承認其軟片相機業務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坡路之後,開始了艱難的數位轉型,除了積極拓展消費性、商業和醫療影像三個市場,也著手強化顯示器和噴墨列印的市場。
只是,當時外界對此一片質疑聲,甚至有輿論批評說:柯達只不過是在「等死」和「找死」間作了一次選擇,意思是:不轉是「等死」,而放棄優勢要在已有主導廠商的數位相機市場後來居上,則是「找死」。
2004年全年,柯達全球銷售額達到135.17億美元,比2003年的128.93億美元增長了5%;2004年全年淨利潤為6.49億美元,這個數字在2003年為2.65億美元。以上是柯達實施數位轉型的第一年成果,僅僅2004年一年,柯達數位相機就開始在市場上建立起信用,幾乎柯達所參與的每一項數位業務都增長了市佔率,在柯達數位產品高達42%的收入增長率的推動下,柯達公司實現了5%的收入增長率。在柯達盡力維持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傳統影像業務的市佔率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拓展中國、巴西、印度、俄儸斯等新興市場消費性軟片的銷售,並獲致增長。
依據
柯達是到2001年才推出低價且易用的數位相機,2002年柯達在美國數位相機市場的佔有率為13%,2003年成長至17.9%,2004年更急速成長至21.9%,並取得市場龍頭的地位。新力在佳能與柯達積極的追趕下,2004年只有433萬台,市場佔有率只剩下19.4%;第三名的佳能市場佔有率從2003年的15%增為2004年的16.1%,第四名的奧林帕斯則從11.6%滑落至10.4%,第五名的惠普(HP)為8.1%,第六名的富士為8%,第七名的尼康為6.2%。
2005年開始,柯達數位相機的銷售繼續大幅上升,全自動可攜式相機第一季的銷售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1%,市佔率從18.1%升至20.4%。佳能市佔率繼柯達之後排在第二位,新力銷售量從第一跌至第三,一時間,柯達彷彿從傳統影像企業成功的轉型成數位影像企業。但是到四月,柯達卻公佈了一份讓人「大失所望」的財報。由於傳統軟片銷售下滑超過預期,2005年第一季,柯達扣除一次性支出後虧損了1.42億美元,國際評等機構標準普爾將其公司債評級降為「垃圾級」,還作出「核心業務加速下滑」的評語。只是柯達對於糟糕的業績,除了由總裁彭安東出面安撫投資者之外,沒再作更多的表示,仍埋頭執行既定的策略:軟片業務仍非常重要,應當繼續爭取從其身上汲取利潤,用於投資、併購和開發新型數位產品。
2005年7月20日,柯達公司宣佈:該公司向數位業務轉型的速率加快,這與該公司期望繼續擴展數位市場業務的目標完全一致,當年數位相機銷售量預估為2730萬台。同時,依據柯達公司2005財年第二季的報告,總收入為36.86億美元,比去年增長6%,只是每股仍淨虧損51美分,虧損的主要原因,來自柯達對傳統業務進行改造、投資中國樂凱軟片公司(用一億美金取得樂凱20%的股份)與推動企業收購所帶來的。為了加速轉型與因應消費性軟片市場的快速滑落,柯達將繼續推動2004年1月所宣佈的重組計畫,只是裁員人數將從預估的15000人增長到22500~25000人;傳統製造業務也將從預期減少29億美元縮減為減少10億美元。因此,柯達總裁彭安東說:「2005年是柯達公司125年歷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捩點,不僅數位業務的銷售額首次超過傳統業務,數位業務利潤的增長也超過傳統業務下降的幅度,柯達有信心在2007年6月完成重組計畫後,能在數位市場上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回顧從前,早在一九六五年就率先發明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的柯達,只是因為在傳統影像市場的龐大占有率而猶豫再三、裹足不前,反倒使柯達成為這場數位化盛宴的遲到者。如同光電科技工業協進會(PIDA)產業分析師葉德川所指出的:1999年,美國傳統底片市場的銷售成長率仍高達14%,至2000年初,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新相機中,數位相機還僅占二十分之一,直到2000年底,傳統底片的市場需求開始停滯,只是前一年傳統底片的銷售佳績讓柯達的判斷出現錯誤,柯達以為這種停滯狀況是整體經濟衰退所造成的,加上之後發生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使柯達將傳統底片的衰退歸罪於當時哀鴻遍野的美國經濟環境。
尤其一直以傳統軟片製造商自居的柯達,始終懷著「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想法,對於數位相機取代傳統相機的積極性計畫一直裹足不前,這一猶疑,讓其他競爭對手有了可乘之機,所以說:在柯達身上,可以清楚看到數位化所形成「創造性破壞」的特點,這一特點,甚至還威脅到了柯達的生存。面對數位化影像技術的風起雲湧,柯達被迫將主戰場轉到數位化領域,在以往將近一個世紀以來,柯達面對富士、柯尼卡、愛克發等眾多廠牌打群架式的包圍戰,始終能維持「誰與爭鋒」的身段,但在此番數位化趨勢的衝擊下,百年根基也不得不隨之重整。
在調整全球化佈局的同時,柯達把眼光放在中國大陸,除了是柯達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也是柯達全球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如同坐落在大陸廈門的一次性相機廠,不僅是柯達在亞洲最大的感光材料生產基地,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一次性相機工廠,
既是生產基地也是廣大市場的中國大陸,約有76%的人口從來沒有享受過拍攝高品質照片的機會,因此柯達認定傳統相機和軟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這些人「第一次體驗會使用柯達傳統影像」,與此同時,「喜歡傳統柯達的人更可能選擇柯達數位影像」。也如柯達所堅持的經營理念—要讓人人都享受到攝影的樂趣,所以柯達在中國大陸仍然兼守傳統與數位兩個影像市場。
中國大陸的軟片市場,最早是由富士、柯達、愛克發、柯尼卡與樂凱形成的五強爭霸局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富士和柯達逐漸控制了整個市場,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90%。但在1998年,柯達攜10億美元鉅資與中國政府達成了「全行業合資計畫」(俗稱「98協定」),中國承諾在「98協定」簽訂後的3年內,不允許其他外資進入中國的感光材料行業。市場從此發生了逆轉,富士逐漸退出,到2003年,柯達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已超過60%,快速沖印店從1500
繼續向數位攝影轉型的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
此外,柯達也決定2007年停止傳統Kodachrome Super8軟片的生產,而轉向生產Ektachrome Super8產品。雖然Kodachrome Super8軟片的色彩效果十分出色,但由於相關沖洗設備的排汙對環境污染過重,全球具備沖洗能力的商
因此,在未來的日子裡,人們熟悉的柯達「金軟片100」的廣告將永遠消失,預期柯達不會再將品牌宣傳的成本投入到傳統影像部分,這也正代表「一個舊影像時代的結束」。
肆、始終早先一步的富士
回想1990年代初,富士在中國大陸軟片市場上的市佔率曾經高達60%,但隨著競爭對手柯達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擴張,富士軟片相對「淡出」。對此,富士首席執行長古森重隆作了如下的說明:「現在,軟片收入只占富士軟片總銷售額的5%~6%,在2004財年(2004年4月~2005年3月)236億美元的銷售額中,攝影只佔了29%。」事實上,富士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攝影、資訊、印刷、醫療影像的製造和服務供應商之一,其產品包括攝影(照相器材、膠捲、數位相機)、資訊(磁性記憶產品)、印刷(PS版、製版機、CTP無版印刷電腦)、醫療影像(X光片、醫療周邊產品)等四大領域,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227,每年都投入6~7%在技術研發上,僅2003財年就投入約2000億日元在新技術的開發上,因此始終站在世界技術的前端,除已進軍生命科學等本世紀最尖端的領域,在數位影像、光學電子和高性能材料上亦取得了業界矚目的成果,其崛起、發展、成熟、抉擇、轉型等過程,無疑也是一段軟片、沖印、相機與數位影像發展的綜合編年史。
富士軟片創立於1934年,前身是日本塑膠的「軟片試驗所」。1919年開始研究製造軟片的技術。1922年開始研究感光乳劑,1925年在積累照相工業的經營訣竅的同時,成立了「軟片試驗所」,正式開始研究製造軟片。
當時,以美國柯達公司為首的照相業界都對自有技術實行保護主義,自力更生、自行開發技術成了富士軟片的唯一選擇。1972年,富士軟片以自有技術成立商品開發中心,拓展市場。1976年9月,率先發表F-Ⅱ 400高感光度彩色軟片,轟動一時,使富士立刻成為世界上最早開發出高感度彩色軟片的廠商。1979年11月,富士為了掌握顧客的需求與強化促銷活動,更成立專門的宣傳中心向世界市場發展。1987年成立13個地方分公司和辦事處向世界120個國
2002年,富士軟片公司的年收入為159億美元,華爾街股價年終收盤33.06美元,市場價值為170.14億美元,已超過柯達。但從2003年開始,富士的收益與利潤呈現增收減益的狀況,顯示業務開始走下坡,尤其在一般消費性軟片市場特別顯著,利潤也逐漸轉向數位相機業務,至2005年,數位相機銷售的年增加台數達21%,軟片的銷售額也減少了23%;在富士年銷售總收入236億美元中,彩色軟片僅占6%左右,數位相關產品則已占了70%。
根據富士公佈的2005年財報顯示,銷售額比去年增加2%,營業利潤卻比去年減少22%,純利潤更比去年減少26%。在4月~9月的期中結算,增收減益更明顯,其中銷售額與上年同期相比雖增加4%,但營業利潤卻減少40.8%,這種減益幅度在第二季更擴大。如同柯達軟片一般,富士的軟片事業已完全依靠非軟片類業務來支撐,傳統行業的虧損雖被辦公列印領域的獲利所掩蓋,但相較轉型後的柯達數位相機市場佔有率的持續增加,2005年富士在數位相機業務上,因為通路與產品的優勢不再,令富士不得不將年出貨量從預期的770萬台下調至650萬台,同時計劃在2006年3月底將日本國內之軟片相機之出貨量提升14%至17萬部。
審視收益減少的原因,市場環境惡化,原材料價格上升,研究開發費與結構改革費用增加均是,其中數位相機因為使用的便利性、花費代價較軟片低、可及時看到拍攝效果、可立即傳播等因素,使數位相機的銷售台數持續增加,軟片的銷售數額持續減少,雖然這一趨勢早在富士的預料之中,因此,繼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CCD之後,1988年富士的朝霞研發中心即開始數位相機的研發,是較早投入數位相機領域的廠商。1990年12月,富士在日本東京仙台建立的相機與配件生產工廠是富士兩大數位相機組裝生產基地之一(另一
回顧1988年富士與東芝在科隆博覽會上,共同展出協力開發配備40萬畫素的Fujixs(富士克斯)數位相機「DS-1P」開始,當時的富士、東芝、奧林帕斯、柯尼卡、佳能等品牌也相繼發表過類似的試製品:如佳能RC-701、卡西歐VS-101、富士DS-1P、富士DS-X、東芝MC2000等,此後,數位相機開始飛速發展。1994年柯達成功開發出第一台商用數位相機,接下來的兩年間,有將近20
2000年,佳能、新力、尼康三大廠商開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2001年,富士、奧林帕斯、柯尼卡、美樂達、理光等品牌也紛紛跟進,數位相機的風潮至此瀰漫整個亞洲。當時富士率先推出二款具有6倍光學變焦的長焦數位相機FinePix 2800 Zoom和外型由設計保時捷911的F.A.PORSECHE小組所設計且具有情景模式與錄音功能的FinePix 6800ZOOM,也就是這兩款數位相機讓富士更加嶄露頭角,奠定了富士在時尚和高端消費級兩個消費層次的地位。
2002年的數位相機市場,是各大廠商攪在一塊打群架的光景,只是中國大陸數位相機的銷量比2001年上漲217%!富士在這一年從專業單眼反光機到一般
2003年,有120款新品數位相機上市,數位相機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榮景。富士針對照相館推出特別設計的S7000,插點畫素值最大可達1200萬,在當時被譽為價格最低的高畫素機型。接著,具備800萬畫素的新力F828等機型才陸續登台。
2004年S7000後續機型S20 pro誕生,但聲勢和影響力已不如先前的S7000;富士單反新主力S3 pro也在這一年誕生;ISO(感光度指數)最高可達1600的消費級時尚數位相機F700也令人印象深刻;全球第一款16:9液晶顯示幕的數位相機F710也由富士設計誕生;2004年是富士數位相機輝煌的一年。
2005年,越來越多的技術被廣泛採用,高ISO,16:9液晶顯示幕,乃至SUPER CCD等技術都被廣泛仿效,「防手抖動」成了2005年廠商們主要追求的功能,但是富士卻另闢新徑,發佈多款帶有「自然影像技術」的數位相機,且進一步將ISO提高到了3200,力主在高感光條件下仍能保持細膩的畫質。只是2005年因為數位相機各品牌市場策略不均衡,諸多品牌都出現大幅度虧損,富士也未能倖免,只是富士未雨綢繆的先一步先到中國大陸設立了發展基地。
早在1994年,富士就在天津設立了生產數位相機鏡頭和拍照手機鏡頭組件的天津富士能工廠,拍照手機鏡頭組件的市場佔有率也曾佔到70%。1995年,富士在蘇州投資設立富士軟片映射機器有限公司,生產一次成像相機和APS相機。隨著消費影像領域數位化的急速發展,蘇州工廠從1997年開始生產數位相機,2004年,富士蘇州已發展成為一個註冊資本8650萬美元,員工
- 1樓. 有更多的驚喜優惠2025/03/12 01:12
在星惠折上找到的優惠券讓我的購物之旅變得更加輕鬆!這個網站的折扣種類繁多,讓我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心儀商品。每次使用優惠券時,看到價格下降的瞬間,心情都特別愉快。特別是在一些熱門商品上,折扣力度讓我感到驚訝。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驚喜優惠,讓我們一起享受省錢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