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宋江陣的兵械概述
2008/03/19 11:11
瀏覽7,12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宋江陣的兵械概述
一、中華傳統兵械簡史
中國傳統兵械,歷史源遠流長。兵械源自古代人民的生活工具,在原始社群裡,生活工具與戰鬥武器是不分的,其後才逐漸演變成戰鬥武器。由於時代與戰鬥型態的演進,一部分兵械因功能喪失而匿跡;一部分仍被沿用於軍事用途;一部分演變為自衛的器械;一部分演變為強身的器材。
我國兵器發展史,可概分為四個階段:石兵器時期、青銅兵器時期、鐵兵器時期、火器與冷兵器併用時期。茲分述如次:
(一)石兵器時期
史前時期的原始人類,最先用石塊與木棒進行狩獵,和飛禽猛獸搏鬥,其後懂得利用現成的鋒利石材,或經初步加工後,製成銳利鋒矢與鋒利邊緣的石器,做為生活用具與戰鬥工具;當時打獵和捕魚的生產工具,同時也是禦敵或戰鬥的武器。
到了舊石器晚期,人們將加工的銳利石器,綁在竹竿或木棒頂端,製成了石矛、石斧、石標等兵器,並利用巧手、智慧與長期累積的經驗,發明了弓、弦、箭等遠距射程的兵器。後來,隨著磨製技術的進展,磨製出石斧、石刀、石戈、石矛、石彈、石刃、石鏟、石錛、石匕首、石鐮刀、石臂筒等石兵器。
(二)青銅兵器時期
青銅兵器時期,約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千六百餘年間。所謂青銅兵器,就是用青銅製造的兵器。青銅是銅、錫、鉛的合金,合金的比例依武器類別而配製,兵器顏色呈青灰色或青綠色,故名青銅兵器。青銅兵器的種類多樣,質地精良。青銅兵器的出現,使兵器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從考古文物觀之,夏代大致沿用石製兵器,青銅兵器較少,有弓、矢、矛、斤、鉞、盔、短刀、大刀、兵車等;商代已有銅矛頭、銅勾、銅戚、銅刀、銅斧、銅鏃、銅鉞、銅戈、銅頭玉矛等青銅兵器;西周在青銅兵器的製作技術超越商代,這個時期的長兵器有戈、戟、鉞、矛、斧等,短兵器有刀、劍、雙鉤等;春秋時期,是青銅兵器發展的全盛時期,兵器的冶鑄技術相當成熟,無論形制、數量、質量皆有長足進步,兵器輕薄靈巧,殺傷力強。
(三)鐵兵器時期
從戰國時代開始,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到唐末火器出現為止,是為鐵兵器時期。鐵兵器堅韌犀利,質地優良,成本低廉,易於鑄造。
戰國時期青銅兵器與鐵兵器並存,主要鐵兵器有劍、刀、戟、矛、鏃、匕首、鎧甲和頭盔等;漢代實戰的兵器主要有矛、戟、刀、劍、弓、弩、盔、甲、鐵鉤、鑲等;三國時期與兩晉南北朝,武器質量的精進,促進使用者武藝之高超;隋唐五代時期,長兵器以矛、槍和長刀為主,短兵器以刀為主。
(四)火器與冷兵器併用時期
唐末火器出現,揭開了我國兵器發展史的光輝篇章;宋、元兩朝,兵器械更為豐富與成熟。
宋代兵器據宋人曾公亮《武經總要》記載,長杆鐵槍有十八種,長柄鐵刀有八種,各種短兵器有十七種,如手刀、大斧、鐵劍、鐵鞭、鐵蒺藜、鐵鐗、鐵棒、烈鑽等;元代兵器據《武備志》記載,各種鐵槍六種,各種刀七種,以及鐵戟、梨花槍、馬叉、飛鉤、飛錘、鐺、狼箲等四十九種;明代兵器據《五雜俎》記載,所謂十八般武藝是,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筒、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十七棉繩套索、十八白打;至清代兵器種類更多,冷兵器有刀、盾、斧、鉤、抓、拐、弩、叉、殳、棒、鐺、鈀、刺、鐗、鈸、鉞、齒、鏟、錘等。
綜觀上述,中國傳統兵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由於戰爭的需要,不斷發明各種武器,有的兵器稍縱即逝,有的兵器風靡一時,有的兵器逐漸被淘汰,有的兵器形成演練的套路,有的兵器成了鍛鍊身體的器材,有的兵器成為武術表演或武術比賽的項目。
二、宋江陣長兵械種類
宋江陣是武術團體的一種集體表現,不管時間流變、區域差異、師承不同等因素,宋江陣所持的兵器還是大同小異。
宋江陣兵器的特色,與水滸傳各好漢所使用者類似,如大統領宋江發號施令的頭旗、副統領玉麒麟盧俊義的雙鐧、黑旋風李逵的雙斧、大刀關勝的大關刀、花和尚魯智深的月牙鏟、母夜叉孫二娘的雙劍或雙刀、一丈青扈三娘的雙口日月刀或菅刀、母大蟲顧大嫂的雨傘、鼓上蚤時遷的雞蒂、行者武松與浪子燕青的齊眉棍;也與鄭成功寓兵於農的訓練有關:如雨傘既能防雨又兼攻防作用;月牙鏟、杈是民間用來叉草用的;齊眉棍能用來驅趕來襲之動物;刀、斧是農家常用的工具,以及藤牌刀與「藤牌舞」和「藤牌兵」有關等等。由此可知,宋江陣所持的兵器與宋江崇拜、軍旅訓練和農家生活息息相關。
宋江陣的操練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單人操練、雙人兵器套招、全陣團體操練。宋江陣操練,每人最少選練一種兵器,兵器的種類因地域與師承有些許差異,較普遍使用的兵器大致可區分為長兵械與短兵械:
長兵械係指兵械之長度等於和超過持械者直立時眼眉的高度,此類兵械通常用雙手舞動,如大刀類、槍類、矛類、殳類、棍類、棒類、鏟類、大斧類、鉞類、叉類、鈀類、戈類、戟類、槊類、譡類、撾(抓)類、鐮類、鏨類、錘類、鉤類等皆屬長兵械。宋江陣的長兵械,一般為關刀、鉤鐮刀、斬馬刀、長槍、旗槍、鉤鐮槍、齊眉棍、月牙鏟、鈀、杈、雨傘、丈二等,茲分述如次:
(一)關刀
「關刀」屬於長兵械的長刀,柄長,又稱大刀,多為馬戰使用。我國各朝代均有不同風格的長刀:三國時代有偃月刀;唐代有陌刀;宋代有筆刀、掉刀、鳳嘴刀、偃月刀、眉尖刀、戟刀、屈刀、驩耳刀等;明代有鉤鐮刀、偃月刀等。
大刀的結構由刀頭、刀身、刀柄等部分所組成。大都由大將軍使用,操練使用時,刀勢既大,威風凜凜,氣勢雄偉。
宋江陣所使用者為「關刀」,關刀是三國時代關羽所用;也是《水滸傳》關勝所持有,故又稱「關刀」。其刀身狹長,刀形如偃月,刀背有青龍圖案,又稱「青龍刀」或「偃月刀」。其刀頭有回鉤,刀背有突出鋸齒狀利刃,又名「冷豔鋸」。其柄因人而製,一般人直立,左手握住刀盤之下刀柄處,左臂向左側伸直,刀鐏靠著左掌測,刀盤的高度與肩齊,刀刃之長為刀柄五分之二長。
關刀之刀法,相傳是三國時代關羽所創,基本用法有十二字訣:劈、砍、磨、撩、削、裁、展、挑、拍、掛、拘、割等。關刀有輕型的和重型的分別,是攻擊性武器的主力,在宋江陣中由身體健壯的人使用。
(二)鉤鐮刀
鉤鐮刀亦稱鉤,刀背中部有一突出側鉤,有刃,便於鉤割之用。鉤鐮刀由一般隊員使用。刀法用劈、砍、鉤、割等。為臨陣時方便使用,其刀背處附鐮刀狀側鉤之設計,可用來掃馬腿或鉤取敵人的武器。
(三)菅刀
菅刀、掃刀、踢刀、撻仔刀、斬馬刀,各地俗稱互異,而刀狀近似。斬馬刀為唐代有名的步戰用刀,從唐代陌刀演變而來;陌刀是長刀的一種,為兩刃長刀,唐代軍中大量配備,唐代以後逐漸消失。
斬馬刀主要攻擊點為敵人腰部,以及砍斬馬腿。其結構皆由刀尖、刀身、刀柄等部分所組成。斬馬刀為單刃,刀尖銳利,刀身狹長,刀柄為長木柄。其結構如大刀,但形狀較小,重量較輕,適合中型身材者使用。主要刀法有劈、砍、斬、掃、削、架、托、挑等。
(四)長槍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器,由槍尖、槍庫、槍纓、槍杆等組成。槍尖亦稱槍頭,式樣為棱形,脊高刃薄頭尖;槍庫為槍頭與槍柄的卯榫的部分;槍纓為槍頭下的裝飾物,常以紅色紗、絲製成,其用途在於搏刺時,抖動槍纓以迷亂對方,壯聲勢,並能檔血;槍杆多為木製,槍杆要直而不曲,細而不折。
漢代的槍與矛的形制相似,多以長木杆或竹竿,裝配槍頭與槍纓製成。其長度因用途而不同,用於車戰、騎戰、守城者較長,用於步戰者較短。
(五)旗槍
旗槍是為頭旗,總司令旗,出征指揮之用,由宋江這個角色所持。槍頭下槍纓部位有一面三角形旗幟,旗幟為陣頭標幟,並與槍纓作用相同,壯聲勢,迷亂對方。
頭旗是領導指揮中心,引領全隊且帶動全隊士氣。進攻時頭旗在全隊的正中央,拿頭旗的人,必須反應靈敏,武藝高強,而且具有領導能力。操練頭旗是槍法、棍法並用,虎虎生風。
(六)鉤鐮槍
鉤鐮槍之槍頭較普通槍頭長,槍頭上部尖銳,下部有測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槍頭裝在木製長柄,其主要結構由槍頭與槍杆所組成。鉤鐮槍由一般隊員使用,主要用法有刺、扎、點、挑、撥、拉、鉤、攔、舞花等,
(七)齊眉棍
棍有木製和金屬製兩種,木製的如齊眉棍、三節棍、二節棍等;金屬製的棍有鐵頭棍、混鐵棍、混銅棍等。木棍是原始人類使用最普遍的兵械。棍的構成為棍頭、棍根、棍稍三部分。棍頭是棍杆較細的頂部;棍根是棍杆較粗的底部;棍稍是棍杆中細的一頭。
「棒齊胸,棍齊眉」,齊眉棍為木製長兵械,粗盈把,長與人眉齊,故得此名。棍術的技擊特點是,出似猛虎,掃如疾風,行似巨龍,絕不虛打。持棍者,通常須身手矯健,反應靈敏。棍術的流派很多,其用法主要有劈、崩、掄、掃、纏、繞、絞、雲、攔、點、撥、挑、撩、掛、戳等。
在宋江陣中,棍是其代表性兵器。拿齊眉棍的角色有打虎的武松,花和尚魯智深和燕青及一般隊員皆可。齊眉棍攻防並兼,其任務是守衛頭旗和雙斧,為最後防衛的武器。
(八)丈二
丈二為木製,以白蠟木製者為佳,其長度為一丈二尺,前細後粗,握手處粗可盈把,往上漸細。棍術特點是活動範圍大,陣仗用途有限,通常在表演中使用,要求勢勢相連,一氣呵成。耍弄者其腕與腰均需具有好功力,一般兒童不易舞動。其主要用法有出、歸、起、落、吞、吐、沈、浮等。
(九)月牙鏟
《武備志》:「鏟似灣月,月牙朝上,鏟柄長小尺一丈,尾有刃,以便後刺。」
「鏟」是由生產工具演變而成的古代戰爭兵器,也是古代百姓和僧侶隨行的護身武器。遠在原始社會就有石鏟,目前一般均為鐵製鏟頭,為薄體闊刃木製鏟柄的長兵器。鏟似灣月,月牙朝上,刃薄而銳,向後漸厚,月牙鏟因其狀如半月形而得名。
鏟頭一般均是鐵製,但杆有木製和鐵製兩種。月牙鏟由禪杖變化而來,是佛家防身的兵器。月牙鏟既可攻亦可守,是攻守兼具的兵器。《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魯智深擅此械。主要擊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戳、挑、撥、劈、沖、搖等。
(十)大斧
大斧是古代長兵器的一種,明代時,大斧的種類有「開山斧」、「靜燕斧」、「日華斧」、「無敵斧」、「長柯斧」等,式樣與宋代相似。
大斧斧重柄長,斧頭有銅製和鐵製兩種,其下裝有木柄。其式樣為一面成扇形刃,一面為長方形。大斧出自宋代,用於儀仗之兵,也用於騎兵攻城斬關或先鋒拔寨之用。大斧的用法有劈、砍、剁、摟、砸、斬、掃、削、架、托、挑等。
(十一)叉
叉為武術長兵器。在遠古時代,叉是捕魚狩獵的生產工具,而後演變為一種兵器。叉由叉尖和叉把兩部分組成,三股叉中股直而尖,兩側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後粗前尖。叉把木製或鐵製,把粗盈把。分為輕重兩種,輕者用來清掃戰場陣亡屍體;重者用來衝鋒陷陣。叉的主要擊法有轉、滾、搗、搓、刺、截、攔、橫、扦、捂、挑、掏、貫、拍等。
(十二)鈀
鈀為古代長兵器,原為農具,後演變為兵器。由鈀頭、鈀柄兩部分組成,鈀頭有木製和鐵製兩種,鈀柄以硬木製。鈀為一般隊員皆可使用,其用法有擂擊、撞擊、築擊、反擊、格、架、挑、撥、檔、劃等。擊法有推牽、倒頭打、大斜壓扁身殺。武術套路有單練與對練,對練有鈀對籐牌刀、鈀對槍、鈀對鉤鐮槍、鈀對躂仔刀等。
三、宋江陣短兵械種類
短兵械係指兵械之長度比持械者直立時眼眉的高度還低者,此類兵械通常用單手即可使用,如短刀類、短斧類、劍類、鞭類、鐗類、鉤類、錘類、鐮類、拐類、杖類、扇類、盾牌類等均屬短兵械。
(一)雙刀
《水滸傳》中,扈三娘持用雙刀。
雙刀屬於短刀類,短刀的刀身長於刀把,刀把的寬度可容單手或雙手把握。刀由刀鞘、刀柄和刀身所構成,刀柄包含刀彩、柄首、握柄與護手;刀身包含刀刃、刀背與刀尖。
短刀可分為單刀與雙刀,單刀樣多量重,雙刀式樣少,重量輕。單刀與雙刀均為單刃兵器。單刀一般為單使,也有與其他兵器結合使用的,如籐牌刀、單刀夾鞭等;雙刀有鴛鴦刀、蝴蝶刀等。其主要用法有劈、砍、扎、撩、絞、格、攔、推、架等。
(二)雙劍
《水滸傳》中,孫二娘持用雙劍。
劍產生於商代,素有「百兵之君」的美譽,為古兵器之一。古代的劍較短,長約20至40公分,因戰爭需要而不斷加長,至漢武帝時期,劍長有超過3尺,現代用劍的長度,規定以持劍者反手直臂持劍,劍尖達於耳垂為準。
劍由劍鞘、劍柄和劍身所構成,劍柄包含劍穗、劍首、握柄與劍盤;劍身包含劍脊、劍刃與劍尖。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劍柄),莖端設環處稱鐔(或稱護手、劍格、劍盤),劍鞘為附屬品,劍穗則為裝飾物。
東漢時期,劍慢慢退出了戰爭舞台,成了作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之用。劍受到民間武術家青睞後,逐漸演變成「鬥劍」和「舞劍」兩種。「鬥劍」發展成現今的擊劍比賽項目;「舞劍」則發展成現今的劍術套路和舞劍的藝術表演形式。
劍術的套路有:七星劍、青萍劍、崑崙劍、太極劍、八卦劍、武當劍、達摩劍、三才劍、盤龍劍、峨眉劍、八仙劍、醉劍、對練劍等。
(三)雙鞭
鞭為古代兵器之一,起源較早,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隋唐五代,將士尤善使鐵鞭;宋朝時代,鞭是軍隊的兵器之一;明朝時代,鞭的種類發展已極為繁多;清朝時代,鞭因受到滿族人喜愛而流傳較廣。
鞭有軟硬之分;軟鞭多為皮革編製而成,硬鞭多為銅製或鐵製。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謂之軟鞭;而常人稱「鞭」多指硬鞭。硬鞭一般用於馬戰與步戰,持鞭者多持硬鞭,硬鞭沈重無刃,以力傷人。鞭由鞭身、鞭把和鞭尖組成,鞭身有節狀形、寶塔形、圓形和方形等多種,鞭身前細後粗;鞭把與劍把相同;鞭尖細銳。常用的鞭法有:劈、掃、扎、抽、劃、架、拉、截、摔、刺、撩等。
(四)雙鐧
「鐧」為古兵器,鐧因其外型為方形有四棱,形狀似簡,故亦稱「簡」。兩晉南北朝,鐧就有所見,當時北齊大將秦旭,善使雙鐧,為北齊建業立功;唐宋時期,鐧還做為帝王御賜權臣信物;宋朝時期,鐗多為鐵製;明清兩代,鐗在軍中和民間皆為流行。
《武備志》載:「鞭、簡、蒺藜、蒜頭,皆為短兵器最短者,以力士求之,奮揚可前,足以靡三軍,其製大同小異。」鐧為銅製或鐵製,由鐧身、鐧把和鐧尖組成,鐧身為正方有四棱形,有棱無刃,前細後粗;鐧把有圓形和劍把形兩種;鐧尖細銳成方錐形。鐧多雙鐗而用,用法有:擊、梟、點、攔、格、吹、劈、掃、架、蓋、截、滾、壓、刺、撩等。在《水滸傳》中,盧俊義持用雙鐧。
(五)雙斧
斧為古兵器,遠在舊石器時代,就出現石斧,以作為耕耘狩獵之用。至商代,由於冶銅業的發明,軍隊中就有青銅斧和銅鐵相間斧的兵器;周代斧在軍中逐漸退為次要兵器,大都做為飾物或權力的標誌或斬殺的刑具;秦漢三國時代,由於鐵器製造業的發展,鐵斧的質量和重量提高,殺傷力也相對提高;隋唐五代,斧的代表式樣有鳳頭斧、長柯斧等,更具砍殺效能;清朝時期,斧被編進十大類軍器之中。
斧為一面呈扇形刃,一面為長方形,下部裝有木柄。以長度而言,斧有長短之分,柄長4尺者為長斧;1尺6寸者為短斧。短斧是為雙斧,重約1斤,斧刃甚小,攜帶方便,使用靈活。
在《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持用雙斧。持雙斧者,是全隊武藝最高強的人。在宋江陣的陣式中,所站的位置在頭旗的旁邊,有保護頭旗的功用,「持輔佐三軍,霜清天北門」,在肉博戰中可做最後的格鬥,以免頭旗被奪。拿雙斧的人地位極為重要,必須具有正義感、膽識過人之忠義之士。
(六)盾牌刀
盾亦稱盾牌,是一種手持格檔、抵禦兵刃、矢石,掩蔽身體,防禦性的兵械。盾牌有長方形或圓形兩種,其尺寸大小不等。盾牌以藤條、皮革、杞柳、木板或銅、鐵製成。盾牌的中央向外凸出,形似龜背,內面有繫帶或握柄,稱為「挽手」,以便使用時抓握。
歷代軍隊,都大量運用盾牌作為防護武器,盾牌配以刀槍,更能發揮攻防功能。宋江陣一般以盾牌配牌刀,亦稱「盾牌刀」,又因盾牌由藤條編製而成,又稱「藤牌刀」。藤牌呈圓形,內以大藤為骨架,再用藤條編制而成,具有體輕質韌等特點。據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一《藤牌總說篇》載:「以藤為牌,近出福建。」
使用者一手抓握藤牌掩身或格檔對方兵械,或做騰、躍、撲、滾、伏、竄、踔、蹲等動作;一手執牌刀,配以劈、砍、扎、撩、絞、格、攔、推、架等刀法,乘虛攻敵,攻擊對手下半身。宋江陣中,由一般隊員使用,拿這種兵器的人,稱為籐牌兵;籐牌兵攻守兼具,致勝亦高。宋江陣雙人對練套路有:盾牌刀對齊眉棍、盾牌刀對關刀、盾牌刀對菅刀、盾牌刀對槍等。
(七)雨傘
傘是少林兵器之一。雨傘是母大蟲顧大嫂在《水滸傳》中慣用的兵器,它既能防雨,又兼具攻防功能。宋江陣舞弄的雨傘為木雕製品,其狀如未撐開的雨傘,全長若一般雨傘的長度,傘身比握柄略粗,約佔三分之二長度,柄短,粗可盈把。雨傘是舞蹈性的道具,為增添宋江陣表演的效果。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體育論述
上一則: 宋江陣的器械套路
下一則: 宋江陣的歷史源流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