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座談會上時,有人問說,哥有沒有遇過拒絕訪問的人?有的,我娓娓道來,當我提出邀約要碰面採訪時,對方回應說:「謝謝哥,但是我不想紅。」對方的回應是中性態度的拒絕,後來碰面仍然相談甚歡,有許多聊天。
倒不是紅不紅,我提醒他,立意是想要保持低調,不要有曝光。因為一個人要紅起來真的是百般困難啊!
因為久居運動產業,對運動員比較有感,而對甚麼網紅、藝人或明星就比較無感。倒不是藝人明星網紅不好,只是我身處的環境往往更貼近運動人。最常發現的,就是很多藝人明星網紅都開始跑步──我的朋友說,這叫運動洗白──如果你是一個負面、備受爭議的網紅或藝人,可以透過跑步彰顯正面形象而洗白、重新喚回人心。我倒沒有特別的想法,畢竟運動是個人選擇。
看到網路上有人去嘴在台新女子路跑-半馬跑 2 小時 30 分的女網紅,即便曝光度高到爆表,但成績卻是相當平凡。『鄙視鏈』從來都不曾少過,跑半馬瞧不起跑 10 公里的,成績 100 分鐘瞧不起跑 120 分鐘....我不意外,也看得很正常。但是,在這現象的背後,我有很深的體悟。
你不是不夠好,只是對手更會說故事
早在社群媒體還沒出現的時代,運動員只要表現不差,消息有見報,就能獲得很好的曝光效果。但社群媒體上場之後,即使有了中上水準的表現,運動員光彩仍會被其他網紅、外力吸引走。有個前輩曾經為現今的運動員叫屈:「大家都說現在的長跑運動員不比當年水準,但是,現在長跑運動員面對的大環境、面臨的問題比過去還要複雜得多。」早期時代是成績掛帥,但現在的運動員還要關注 PR (公共關係),必須建立社群與粉絲互動,必須要能因應不同的客群有不同的論述等等。
在巴拉巴西博士著述《成功的條件: AI時代的5個大數據必勝法則》指出『成功者』的關鍵要點:如果成功可以被量化,那麼量化指數最高的人就是成功者。如果成功無法被量化,那就是社群度則決定你的成功。
我們用學校做例子,譬如在考試成績中 (可被量化) 最高分的人,往往是最容易被重視、也比較能就讀好學校的人。而不容易被量化的模範生、班長、在班級上如意見領袖的人,他們不一定是考試成績最高的人,但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被看見、社群度比較高的人,這個例子的反例是,有些學生課業爛到要死,但在班上就是深獲大家認同與喜愛,甚至比模範生更屌。
成績已經不夠用了,你還得建立公關關係,除非你的成績是金銀銅。
擁擠的名氣時代
對現今的運動員來說,不只是競爭更多也更為複雜。較為通俗的說法是,除非運動員能獲得極端的成就,譬如國內前三名、或是國際賽事的前百分之十。否則對一般人來說相當無感。這倒不是第 4 名不重要,或是大比賽的前 11 % 不重要,只是人的記憶有限,通常不會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像是在國內的馬拉松比賽,往往都是前三名會被記住,對第一名印象深刻、第二名次之,第三名更是微弱,第四名第五名就會被淡忘掉,在大型的國際賽事也是。請參照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馬拉松賽場上,獲得第六名跟第一百六十名,成績自然是相當大的差異,但在社群上的效用度相差無幾。
因為馬拉松是以『時間』作為量化指標,要在此脫穎而出,若不是顯赫的成績,就會是極大的社群知名度、社群人氣。撇開成績之外,這份人氣可能來自於性別、顏值或思想傳遞,或者是你為自己撰寫的故事、或社群為你撰寫的故事。這也解釋了一件事,在社群平台時代,明星或網紅可以透過跑步大幅加分正面形象,而運動員卻很難透過明星塑造而獲得同等的效用──也就人們常說的,成績普通的跑步網紅,受關注度比成績卓越的女運動員更高。
你的故事能不能讓人記住你
對現在的運動員而言,不只是爭取成績,更要學習社群行銷,無論是 YT 、臉書或是 IG 甚至是 threads ,如果可以,也要學習寫自己的故事、甚至是為自己創造故事。
先舉一個例子,在 2020 年臺北馬拉松,穿著橘色背心的汶政在終點前 30 公尺力竭,最終奮力爬行、連走帶爬以個人成績 3 小時 00 分 39 秒跨過終點。在 YT 影片下有人回應說:「破三沒人知,沒破三眾人知,汶政,你紅了。」事實上,汶政本人無論是成績或是個性都非常不錯,我不希望大家認為他是一爬而紅,而是認定他堅持完賽的毅力而紅。卻也必須承認,如果汶政最終是以 2 小時 59 分 50 秒順利破三進入終點,很可能就不會有同樣的社群關注度。這就是故事的力量。
另一個例子,在今年四月份,閱讀由二十張出版的《人設大歷史》中,認識到一個在美國藝人圈子裡的『It 特質』,很難定義這樣的特質,書中寫道:「 It 代表著一種好萊塢化的美式貴族自我成就者的敘事。這種人不費吹灰之力,天生就比別人更優秀或掌握更多權力。然而, It 同時又帶有奇妙的平等色彩。」
我認為,基努·李維 Keanu Reeves 就擁有『It 特質』的藝人,同時跨界演員、導演、製片人、音樂家的基努李維,他被提名多次金酸莓獎最差男主角,演出的大部分電影、出版音樂都相當平庸,甚至談不上叫好、叫座的水準。大部分人會記得他出演的電影約莫是 1994 年《捍衛戰警》、 1999 年《駭客任務》、 2005 年《康斯坦汀:驅魔神探》以及 2014 年《捍衛任務》。 Btw 我特別喜歡 1995 年《漫步在雲端》以及 2000 年《十全大補男》
但是,基努李維擁有相當高的社群人氣,網路上傳頌著他傳奇的人物故事以及暖男的形象,相當高親和力的人物形象等等。他的『迷因』流量之高不亞於復仇者聯盟。有個我很喜歡的迷因是,帶著無限手套的薩諾斯,是因為他沒有遇到拿著鉛筆的 John Wick 。有些人做好自己就會紅,有些人則做自己就不那麼紅。
這兩個例子提醒,如果你無法自己去創造故事、那至少要懂得塑造人設或成為讓人驚鴻一瞥的好人,才有人願意為你說故事。另一個 Btw ,在運動界內擁有『It 特質』大概就是鈴木一朗。
綜觀所有的條件與因素,你會發現運動員,或是一枚素人要『紅起來』真的非常困難。或許在某個社群中擁有很高的流量與粉絲,但只要一跨界基本上就是從零開始。有個很能運動的半個藝人告訴過我,如果把『運動』從他身上拿掉這個標籤,那他就會是非常平庸、不會被太多人關注的一般藝人。
總結一下重點
1. 如果成功可以被量化,那麼量化指數最高的人就是成功者。如果成功無法被量化,那就是社群度則決定你的成功。
2. 知名度採『邊際效用遞減』,你必須要能為自己寫故事,或是為自己創造故事。即使你是第一名,也很可能被有故事的第十名搶走風采。
3. 找尋自己的『It 特質』,或者是建立人設 (有些人做好自己就會紅,有些人做自己就不那麼紅)。
之所以撰寫這篇文章的源頭,是因為看到跑者鄙視鍊,也看我的好友小鐵的限時動態,於是就萌生撰寫本文的想法了。不過,按照商業操作,我應該在文章最末放一個線上課程連結,邀請大家來上課才是。
我們都在為自己的故事奮力奔跑,不一定要紅,但至少值得被理解。
照片:十全大補男
製作預算: 5000 萬美元
票房收入: 5005 萬美元
以好萊塢來說,不是特別好的水準,但鄉民都很愛 (包含我)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