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Michel)聳立在諾曼第海岸時常瀰漫的薄霧中,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漂浮仙境的童話城堡,與其充滿傳奇的崛起神話相互輝映!
聖米歇爾山的神話起源
聖米歇爾山的花崗岩原名托姆貝山(Mont Tombe)。西元 708 年,傳說天使長米迦勒(拉丁語:Michael,法文:Michel)向阿夫朗什(Avranches)的主教奧貝爾(Aubert)顯靈,請他以自己的名義在此地建造一座教堂,成為朝聖地。托姆貝山因此得名聖米歇爾山。
9 世紀,隨著維京時代的到來,這裡成為諾曼第農民的避難所,修道院下方形成一座村莊。西元 966 年,一個本篤會修士團體成立,並建造了第一座教堂,山下的村莊開始迎接第一批朝聖者。從那時起,這座巍峨的花崗岩山峰經歷了一段興衰起伏的歷史,最終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朝聖地之一。
11 世紀,隨著朝聖者的增加,教堂完成偉大擴建:在岩石頂端建造了四個地下室,然後在上面建了一座大型修道院教堂。13 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Philippe II Auguste)征服諾曼第後,捐資興建了哥德式的「奇蹟修道院」(La Merveille),完美融合軍事要塞的雄偉氣勢與宗教建築的簡潔風格。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成為著名的學術中心,然而,百年戰爭(1337-1453)迫使聖米歇爾山建造了一系列軍事設施,以抵禦近 30 年的圍攻。17 世紀,朝聖活動逐漸式微。18 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修道院世俗化,並改作為監獄,數以萬計的囚犯經過這座「海上巴士底獄」。
1863 年,應浪漫主義作家和藝術家的要求,監獄永久關閉。修道院於 1874 年被列為歷史古蹟。隨後展開修復工作,聖米歇爾山週邊地區也得到了開發,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批遊客。
1966 年,為慶祝修道院的千禧年,法國政府批准恢復聖米歇爾山的修道院生活。如今,有十幾位修士和修女居住在這座國家歷史遺跡中。197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聖米歇爾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聖米歇爾山與羅馬以及聖雅各之路,並列為西方最重要的中世紀天主教朝聖地。島上還存有 11 世紀羅馬式中殿和 15 世紀哥德式唱詩班席、13-15 世紀的部分防禦城牆及哥德式修道院圍牆等。修道院的建築形式也因其多樣性而令人嘆為觀止!當前,修道院正進行多項修繕工程,力求保留其獨特的風貌,並使其保持最佳狀態。
獨特的地理奇觀
除了神話色彩的歷史,聖米歇爾山更擁有獨特的地理奇觀。早在 8 世紀之前,聖米歇爾山周邊並非是今日所見的沙洲,而是一片青翠的森林,但不明的原因使森林沈入陸地,造成這座周長 900 公尺、高 88 公尺的花岡岩小山孤立於沙洲之上。此外,聖馬洛海灣漲潮迅猛,潮汐之間的落差超過 15 公尺,滿潮時聖米歇爾山便會成為一座汪洋中的孤島,像海中仙境蔚為奇觀;退潮時,又會露出與本島接壤的坦蕩大道。(下圖載自網路)

2025/06/18
鹽沼綿羊午餐
來到聖米歇爾山正是午餐時間,餐廳與聖米歇爾山隔著青翠的草地遙遙相望。餐點是當地著名的烤舒芙蕾蛋捲及鹽沼羊肉。由於海水偶爾覆蓋,這裡的草類賦予鹽沼綿羊低脂且細嫩的肉質。

聖米歇爾山海灣是一片生物多樣性的綠洲,許多生物和植物種類在這裡和諧共存。在陸地一側,可以看到著名的鹽沼綿羊在梯田上吃草。
等待甜點上桌期間,很幸運地看到鹽沼綿羊出現在窗外的草地上,忍不住離座步出餐廳觀賞這群可愛的黑面羊。羊群由遠處慢慢地來到餐廳外面,看著牠們低頭吃草的模樣安詳而與世無爭,想起剛剛吃下肚的美食,不由得感到有點罪過!

一座令人難以置信的修道院
午餐後搭乘接駁巴士到達聖米歇爾山下的人行棧橋,接下來的朝聖之路就得靠自己的雙腳了!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仰望中跟著大批遊客朝著聖米歇爾山移動。

數十年來屢見於旅遊文宣的聖米歇爾山,一朝赫然聳立眼前,此情此景雖非寤寐以求,但依然令人感到無比震撼!午後是退潮時段,沙洲上的聖米歇爾山沒有海水包圍,似乎少了海上聖山的仙氣!
聖米歇爾山擁有無與倫比的中世紀建築群,其垂直性是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教堂高高聳立於陡峭的山頂,下方是修道院建築群,防禦城牆和村莊則位於最底層,構成了複雜的疊合和蜿蜒結構。修道院與村莊在既有範圍的小島內和諧共存且佈局獨創,自然環境和宗教建築的獨特結合,構成聖米歇爾山令人嘆為觀止的壯麗景觀。
崇高的聖山 平凡的村莊
聖米歇爾山不僅是法國最偉大的精神和旅遊景點之一,同時是一個真正的村莊,擁有自己的市政廳、民選官員、教區教堂和墓園。中世紀時期,這塊岩石上居住著 400 名居民,而修道院被用作監獄期間,則有超過一千人居住於此。幾個世代以來,少數幾戶人家在城牆的庇護下,維持著這座中世紀村莊的生計。
村莊由三道連續的城門守護。先鋒門(Porte de lAvancée)可供車輛和行人通行。穿過林蔭大道門(Porte du Boulevard),面對的是一座被稱為「王門」(Porte du Roy)的吊橋。

通過「王門」吊橋後,進入村莊的主要道路——大路(Grande Rue)。通往修道院的大路,兩旁林立著美麗古老的建築,並保留了中世紀的商店和招牌。如今它們已被改建為博物館、餐廳、旅館和商店,滿足遊客朝聖之餘的世俗需求。

狹窄陡峭的村道,昔日絡繹不絕的是朝聖人群,如今萬頭鑽動的是觀光客,有人戲稱它為「法國的九份老街」!領隊快速走在前方,眾人亦步亦趨緊跟在後,彷彿急行軍!

埋頭疾走到達修道院的入口平台,距離預約的參觀時間還有一個小時,領隊宣布自由活動。剛剛走過的老街,如果能夠悠閒漫步其間、逛逛特色小店,肯定是美事一樁。然而,午後陽光熾熱,街道人潮洶湧,埋頭快步爬坡之後不僅氣喘吁吁,更是滿身大汗。如果要回頭去逛老街,意味著辛苦的爬坡必須重演一遍,光想著就腿軟,頓時感覺有種被戲耍的頹然!
入口平台不大,但卻是陡峭山區一處難得的平地。就近攀登平台附近的城牆梯道,遊客也可以透過城牆進入修道院。瞭望塔台是觀測潮汐的絕佳地點,但此時只見廣袤無垠的沙洲。

修道院位於海灣中心的戰略要地,在中世紀時期也是諾曼第公國的堡壘。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儘管該地區爆發了無數衝突,聖米歇爾山仍頑強抵抗,除了有堅不可摧的城牆守護,也要歸功於潮水的不斷漲落。

最後,選擇在耶穌十字架下方席地而坐,躲避熾熱的太陽,打發百無聊賴的等待時光!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是一座歷經千年、經過多次改建和擴建的建築群,主要由「羅馬式修道院」與「奇蹟修道院」兩個不同的部分組成。
羅馬式修道院及教堂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但必需爬上數百階樓梯的教堂是否更加神聖有靈?聖米歇爾山的朝聖之路,就是一條爬不完的階梯之路!登高必自卑,參觀之路始於「大階梯」(Grand Degré)。


爬上大階梯頂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修道院教堂南側的雄偉外觀。石砌教堂堅實厚重,乍看樸實無華,但其實不乏精緻細節。經過整修的外觀明顯看出不同時期的牆面,歲月斑痕略顯滄桑,也滿載歷史光華!

參觀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只能透過租借的導覽器獲得導覽資訊,然而導覽器是掛在脖子上的平板,耳機是全罩式,加上相機、背包…披披掛掛後感覺自己彷彿被上了緊箍咒,動彈不得甚且狼狽不堪!後來只得改變策略,友伴負責操控導覽器,Bianca 負責拍攝。
修道院西側的露台,擁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開闊視野,可以盡攬修道院教堂立面及聖米歇爾山海灣的壯麗景色,也是悠閒小憩的好所在!
聖米歇爾山海灣綿延近 500 平方公里,直達英吉利海峽。極目遠眺,圍繞聖米歇爾山的沙洲及草地一望無際,庫埃農(Couesnon)河口以及連接聖米歇爾山和陸地之間的道路、棧橋也清晰可見,而遊人則變成猶似螞蟻的小黑點。
轉身回頭,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教堂立面以及天使長腳下的哥德式尖頂,在寬闊平台的烘托下更顯氣勢雄偉!


走向露臺北側,還可以看見「奇蹟」修道院的三層結構及迴廊的窗台。

修道院教堂建在岩石頂部,高達 80 公尺,以傳統的十字架設計為基礎,修築於 80 公尺長的人造平台之上,十字的交叉處為山頂岩石的尖端。這項壯舉得益於中世紀建築者的智慧,他們在岩石上層周圍建造了四個地下室(禮拜堂)以支撐山頂的龐然建築。1421 年百年戰爭期間,教堂的羅馬式唱詩班席位倒塌,直到一個世紀後,以華麗的哥德式風格完成重建。

唱詩班席位坐落在低矮的「巨柱禮拜堂」之上,以因應教堂與外部地面之間的高低差。巨柱禮拜堂最初是建於 11 世紀的羅馬式空間,15 世紀改造為哥德式風格,支撐著教堂的哥德式唱詩班。這個房間有十根圓柱,其中八根非常巨大,排列成半圓形;兩根較細的中央柱子被稱為「棕櫚樹」。

修道院教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樓梯迷宮的中心。從這裡可以攀升至唱詩班席位的平台,也可以通過 Ranulphe 樓梯進入修道院深處,前往三聖殿或地下聖母院。
支撐教堂的地下禮拜堂之一 聖馬丁禮拜堂

貨梯的石頭坡道上有一個用來當絞盤的「松鼠籠」。貨梯大約設計於 1819 年前後,當時修道院被改建成監獄,用於運送囚犯。五到六名囚犯在「松鼠籠」內不停行走,確保貨梯的旋轉和運作。名為「poulain」的木製推車,可以沿著花崗岩坡道來回拉動兩噸重的貨物。
下圖左為「松鼠籠」,下圖右為貨梯坡道。

聖米歇爾山的「奇蹟」 La Merveille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龐大的建築群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氣勢恢弘的「奇蹟」。1204 年,法王腓力二世征服諾曼第,戰火燒毀了修道院北側建築。戰後腓力二世資助重建(1211-1228 年),在原本的羅馬式建築外加蓋了哥德式建築,命名為「La Merveille」(奇蹟)。(下圖左側,圖片載自網路)

奇蹟樓由兩座三層建築組成,是 13 世紀建築大師精湛技藝的宏偉見證。建築外觀樸素,展現出堡壘的威嚴,內部的哥德式風格則更為精緻典雅。由上而下依序為:迴廊和食堂;騎士廳和賓客廳;地下室和牧師住宅。所有功能完美融為一體,但這三層樓也象徵著中世紀的社會階級制度。
第一層:地窖和牧師住宅
地窖用於儲存食物,牧師住宅也作為迎接朝聖者之處。這一層有厚實的牆壁與拱頂,支撐著上方的騎士大廳等建築。

第二層:賓客廳和騎士大廳
賓客廳,用來接待尊貴的賓客。其佈局與位於下方的牧師居室相似,但賓客廳擁有精美雕刻的肋拱,六根立柱和兩座中殿,還設有一個巨大的雙壁爐,堪稱富麗堂皇。

騎士大廳,是當時修道院的書房及保存文書紀錄的場所,也作為抄寫間供修士閱讀及研究。它之所以被稱為騎士廳,是因為路易十一於 1469 年創立了聖米歇爾騎士團。這間大廳是典型的諾曼哥德式建築,由四個寬度不等的中殿組成,柱頭雕刻精美。兩個巨大的溫暖壁爐,讓抄寫的僧侶們保持手指靈活,大面積的窗戶則提供了必要的光線。

第三層:迴廊和僧侶食堂
僧侶食堂,無疑是「奇蹟」中最華美的殿堂(維護中)。它由雙中殿構成,兩面牆上佈滿了細長而通透的窗戶,空間宏偉明亮。

修道院迴廊位於「奇蹟」的最頂層,靠近天堂,也靠近上帝!迴廊由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構成。與傳統佈局不同,並不位於修道院的中心。這個開放空間既是聚會場所,也是冥想之地。

卡昂石(Caen)是一種質地柔軟的石灰岩,由技藝精湛的藝術工匠精心雕琢而成。迴廊的雕塑精美絕倫,拱門、拱肩以及繁茂的花卉裝飾在在令人讚嘆!

這座中世紀花園在 20 世紀進行了重建。黃楊木、大馬士革玫瑰、藥用植物、香草和鮮花…營造出修道院中的一片綠洲。迴廊還有三個拱門面向大海,為僧侶們開創一個寧靜祥和的靈性空間。

事實上,參觀路線並非依照樓層按部就班。走不完的通道,爬不盡的樓梯,上上下下之間早就暈頭轉向!有些空間只是路過,來不及細究。「奇蹟」修道院,著實是一座巧妙的樓梯迷宮!

聖米歇爾山修道院位於奇蹟建築的山頂,猶如一座天空與大海之間的懸浮花園。昔日僧侶們置身於一個適於冥想的懸浮空間,透過向天空開放的花園,或許更接近上帝!

順著「大路」老街步出聖米歇爾山,此時雙腿已經疲憊不堪,面對老街兩側的眾多商店,完全可以不為所動!

出得城門,終於拍到一張堪稱淨空的「王門」吊橋。
臨別再看一眼!崇高的宗教聖地,堅強的防禦堡壘,歷經千年歲月的興衰起伏,聖米歇爾山修道院依然巍峨聳立,只不過,已跟隨時代腳步轉化為觀光勝地。神話傳說不滅,遊客在飽覽奇特自然與宗教建築構成的壯麗景色之餘,油然而生仰之彌高的虔敬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