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耳的話,心的鏡子:觀察聽的智慧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古訓提醒我們,
那些真正對我們有益的話,往往聽起來不太舒服。
它們刺痛我們的耳朵,甚至戳中了我們不想面對的地方。
但正因如此,它們才有力量讓我們看清盲點,調整腳步。
不過,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忍受忠言」的層次,就容易
忽略一個更深的契機。其實,每一句讓我們抗拒的話,
無論是不是忠言,都可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的內心。
而這正是「觀察聽」所要提醒的:
不要只看說的人,更要看聽的自己。
忠言逆耳:外在的提醒
當別人對我們提出批評,例如:「你最近是不是太急了?」
第一時間我們可能覺得刺耳,甚至立刻想辯解。
但若退一步去想,這或許正是生活送來的提醒。
忠言雖逆耳,卻常像一盞燈,照亮我們忽視的角落。
觀察聽:內在的覺察
「觀察聽」則把焦點拉回到自己身上。
它不是只針對忠言,而是任何讓我們心裡不舒服、
不願聽下去的聲音。為什麼我會抗拒?它觸動了什麼?
這些問題,比話語本身更值得關注。
就像當有人說:「你不夠自信。」我們可能馬上反駁,
但若停下來觀察,會發現心裡的確有一個脆弱的自己,
正在渴望被理解。那份抗拒,正好揭開了心中需要照顧的部分。
當我們能靜靜地把聲音聽進來,不急著下判斷,
這些「逆耳的話」便不再是威脅,而是引導我們靠近內在真實的鑰匙。
外在與內在的橋梁
可以這麼說:
●忠言逆耳提醒我們,不要拒絕外在善意的提醒;
★觀察聽則進一步告訴我們,去看清自己心中的抗拒。
兩者結合,就像一面外在的鏡子和一面內在的鏡子,
一起讓我們更完整地看見自己。
日常的練習
1:先停一口氣 ~
當有人說了讓你不快的話,
不要急著回應,先安住自己。
2:問自己:
這句話為什麼讓我不舒服?
是提醒,還是觸動了心中的某個傷口?
3:嘗試完整地聆聽 ~
不急著判斷,
讓聲音先進來,等心靜下來後再消化。
這樣的練習,會讓我們慢慢發現:原來最不想聽的聲音,
往往正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指引。
「逆耳的話」是一面外在的鏡子,讓我們看見不足;
「觀察聽」則是一面內在的鏡子,讓我們看見抗拒。
當兩面鏡子同時展開時,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看見自己,
並把那些原本令人不快的聲音,化為成長與安定的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