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蘭 (Portland) 一年四季分明,春花、夏綠、秋楓,冬雪,是個多樣貌的城市。尤其雨水充沛,一年之中約有八個月在下雨 (年降雨量約940毫米),陰天的日子比晴天多。拜水之賜,此地的森林植被豐富,放眼望去,都是無邊無際的綠。
高聳的松柏杉楊,寂靜的山區小徑,置身其中,既解憂且療癒:眼不酸、頭不疼、腰不痛、腳不麻、吃得下、睡得香、心不煩、氣不燥,很容易就進入了與世隔絕的隱居狀態。
由於鎭日與原始的自然為伍,悠悠閒閒、無憂無慮,幾乎將遠在千里之外的紅麈煩惱拋在腦後了。真如唐人所說: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這是我對波特蘭的第一個印象。
[俄勒岡 (Oregon) 州的縮影 一 波特蘭]
波特蘭是美國俄勒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位於州的西北部,威拉米特河 (Willamette River) 與哥倫比亞河 (Columbia River) 的交匯處,也是該州第一大縣的默特諾瑪縣 (Multnomah County) 的縣治所在地。在2024年時,波特蘭市人口總數為 639,448,是美國第26大,也是西海岸的第六大城,僅次於洛杉磯、聖地牙哥、聖荷西、舊金山和西雅圖。波特蘭大都會區約有240萬人口,在美國都會區裏排名第25,而俄勒岡州約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此,因此波特蘭堪稱俄勒岡州的縮影。
波特蘭是太平洋西北地區的重要經濟和文化中心,其城市發展的歷史充滿了拓荒精神、商業競爭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它原本是契努克 (Chinook) 和卡拉普亞 (Kalapuya) 等原住民部落的居住地。1805年時,路易士與克拉克探險隊 (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 抵達此地,象徵著歐洲裔美國人對當地探索的開始。後來到了1843年,商人威廉奧維頓(William Overton)和來自緬因州波特蘭的商人阿薩洛夫喬伊(Asa Lovejoy)共同購買了威拉米特河沿岸的土地。兩人以擲硬幣決定城市名稱,而洛夫喬伊贏得命名權,因此他將該地取名為「波特蘭」。
波特蘭於1851年2月8日正式建市,並成為姆爾特諾默縣 (Multnomah County) 的首府。由於本身優越的地理位置 (兩大河交匯處),它迅速發展成為美國西北部的主要港口,出口木材、小麥和鮭魚。可惜在1890年代,隨著鐵路延伸至更優良的天然港西雅圖,波特蘭失去了西北地區最大港口的地位,從此它開始力拼從港口城市轉型為工、商業城市。
下圖 (公共領域) 為1898年時的波特蘭河岸碼頭的景觀。
在1905年舉辦的路易斯與克拉克世界博覽會 (Lewis and Clark World Fair) 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民間投資者,使波特蘭人口在1900-1906年間翻倍,遂開始對其基礎設施進行現代化改造,增加公園、道路、橋樑和有軌電車線路,同時推廣並鞏固了「玫瑰之城」的稱號。二戰期間,波特蘭成為造船和軍工生產中心,戰後波特蘭成為了一個區域製造業中心,尤其是木材產品、鋼鐵和農業機械等產品。1980年代後,耐克(Nike)、英特爾(Intel)、阿迪達斯(Adidas)和哥倫比亞 (Columbia) 等運動、科技以及休閒企業在波特蘭設立總部或重要基地,繼續推動經濟轉型至今。
下圖 (公共領域) 為今日波特蘭河岸碼頭的景觀。
波特蘭的人口結構一直以來都以白人為主。在早期的1940年代,白人佔全市人口的 98% 以上。曾經有個對美國40個最大城市進行的調查顯示,以波特蘭的白人居民比例為最高,以致有些學者稱整個太平洋西北地區是「美國最後的白種人堡壘之一」。即便如此,其佔比仍然不敵近年來的多元化的浪潮而緩慢下降。據2020年人口普查顯示,該市白人已降至74%、拉丁裔占10%、亞裔8%、非裔6%、美洲原住民1%、太平洋島民佔0.5%。華人的移入始於19世紀中後期,大量華工曾參與了橫貫大陸鐵路的建設,其中有部分人後來定居於波特蘭,在木材廠、漁業和服務業工作。今天波特蘭的人口雖已變得更為多樣性,但它仍是白人的優勢聚落,新移居到波特蘭的人口中白人比例依然很高,此現象在整個俄勒岡州人口的結構中也可以觀察到。
美國西北部的俄勒岡和華盛頓兩大州地形多山,而波特蘭正位於這兩州的交會處,所以為群峯所環繞。就在距它三小時車程的半徑内,一共涵蓋了五座主要山脈,全部屬於北美洲喀斯喀特火山群 (Cascade Volcanoes)。其中在俄勒岡州有兩座:胡德山 (Mount Hood) 最近 (1.5 小時車程) 在東和傑弗遜山 (Mount Jefferson) 在東南;在華盛頓州則有三座:聖海倫斯山 (Mount St. Helens) 、亞當斯山 (Mount Adams) 和瑞尼爾山 (Mount Rainier) 在東北。這五座山在氣候良好的時候,唯有胡德山和聖海倫斯山目視可及,一東一北,隨時會映入你的眼簾。
「胡德山」
下圖可見聳立在波特蘭市城中區以東70哩的胡德山 (Mount Hood),海拔有11,249呎,為俄勒岡州的最高峰。它是一座終年積雪的休眠火山,既是戶外愛好者的天堂,也是鏡頭下的永恆主角。無論是夏日登山、冬季滑雪,或純粹遠眺其壯麗輪廓,胡德山都展現著太平洋西北部大自然的狂野與靈性,頗有睥睨天下之姿。
飛機一降落在波特蘭國際機場 (PDX),胡德山像是頂著皓首的老叟一般,總是親切地在遠處招手。
胡德山壯麗的輪廓,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清晰可見,乃波特蘭人心中的「城市守護神」。
虛無縹緲玉龍蟠,終歲銀冠映日寒。
夏日的胡德山,積雪較少,是登山健行的好季節。山脚前方的矮圓小丘也是一座休眠火山,林木葱鬱,成了美麗的休閒公園。
尤其是秋高氣爽之際,胡德山會呈現色彩斑爛的變裝,赭紅色峯頂已見純白的積雪,而滿山遍野皆覆蓋著絢麗的紅毯,加上蔚藍天空下挺立的蒼翠綠松,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對登山客超療癒的。
還有橙色和金黃色的樹木參雜其中,完美搭配著常青樹永恆不變的色調,拱出褐白斑駁的雪峰,形成強烈的對比。
特别是它晨曦夕暉的壯麗,其氣象萬千,永遠教人驚歎!
日出的金碧輝煌
日落的胭脂盡染
在胡德山國家森林 (Mount Hood National Forest) 裏的鮭魚河 (Salmon River) 和砂河 (Sandy River) 也是著名的鮭魚返鄉產卵的場所。
每年9月底到10月初,在太平洋中已生活了3到5年的多種鮭魚會溯流150哩到此出生地產卵,完成最後的任務,隨後力竭而亡。肉身分解回歸溪流,成為滋養幼魚的養分。然後新生代長大游向诲洋,重複生命週期的故事,既殘酷且壯美。
胡德山是美國冰川密度最高的山峰之一,擁有一座北美唯一全年開放的滑雪場。通常雪季落在11月至4月之間,積雪深厚,供滑雪、雪板以及雪地健行等活動,老少咸宜,非常受到歡迎。
「聖海倫斯山」
平常在好天氣時,在波特蘭市中心向北就可遥望聖海倫斯山的皚皚山頭。
聖海倫斯火山是一座活火山,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市以南189哩、波特蘭市東北75哩處。它在1980年5月18日曾經大爆發過一次 (見下圖,公共領域),成為美國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火山災難,造成57人死亡、數百平方哩植被盡遭摧毀,並引發大規模山崩和火山碎屑流。噴發釋放能量相當於2.7萬枚廣島原子彈。火山灰柱衝高達17哩,影響範圍遠至俄列岡州和愛達荷州。
1980年大爆發前海拔9,678呎,爆發後降至8,366呎,形成寬0.93哩、深410呎的馬蹄形火山口。下圖 (摘自Wikipedia) 展示了毀滅性的火山錐、向北敞開的巨大火山口、內部的噴發後熔岩穹頂以及圍繞熔岩穹丘的火山口冰川。左邊的小照片是在火山爆發前在 Spirit Lake 前拍攝的,右邊的小照片是在火山爆發後從大致相同的位置拍攝的。在更大的圖片中還可以看到 Spirit Lake,以及遠方的瑞尼爾山和亞當斯山。
由於聖海倫斯山峰頂圓頂外圍的對稱性和大面積的冰雪覆蓋,有人暱稱它為「美國的富士山」。每年5月至10月開放登山,每日限100人,需提前申請許可證。路線以「南坡」為主,但因浮岩鬆散和地形陡峭,對登山客是個極大的挑戰。這座火山隨著内部岩漿的持續活動,將來仍可能再度甦醒,這已成為科學的偵測研究與防災準備的長期課題。
[橋之城 (Bridgetown)]
波特蘭位於威拉米特河 (Willamette River) 與哥倫比亞河(Columbia River)的交匯處。威拉米特河是哥倫比亞河的主要支流,佔其流量的12%至15%,經由哥倫比亞河往西流入太平洋。這條南北向的河主幹流長187哩,全部位在美國俄勒岡州西北部。它和支流在俄勒岡海岸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之間向北流動,形成了威拉米特河谷。此河谷住有俄勒岡州三分之二的人口,包括了州最大的城市波特蘭以及首府塞勒姆 (Salem)。
威拉米特河將波特蘭分為東、西兩部分,而哥倫比亞河則構成俄勒岡州與華盛頓州的天然邊界。為了連接兩河兩岸的交通。政府在貫穿城市中央的威拉米特河和沿走北緣州界的哥倫比亞河上建交了密集的橋樑,其中12座位在威拉米特河上,兩座横跨哥倫比亞河,因此波特蘭素有「橋城」(Bridgetown) 之稱。這些橋樑不僅是交通樞紐,也是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它們各有興建的歷史背景、風格各異,功能也不盡相同。
下圖 (公共領域) 可見位於波特蘭市區内橫跨威拉米特河 (Willamette River) 的橋樑群。位在最下方也是最北方的是的弗里蒙特 (Fremont) 大橋。右上角的高樓群集中在城中區一帶。

「弗里蒙特橋 (Fremont Bridge)」
波特蘭鋼橋建於1912年,是北美第二古老的垂直升降橋,已被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它橫跨威拉米特河,是波特蘭市中心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波特蘭的地標之一。這座橋以其獨特的鋼結構設計和多功能性著稱,共分兩層:上層承載公路交通 (US Route 30);下層則供鐵路交通 (Union Pacific Railroad和TriMet 的 MAX 輕軌) 及行人、自行車道使用。鋼橋長1,243呎,最高可升至163呎,以讓大型船隻通過。而且可以分段調高,以適應不同高度的船隻之通行需求 (見下圖)。

「霍桑橋(Hawthorne Bridge)」
霍桑橋全長1,383呎,寛72呎,是波特蘭最繁忙的橋樑之一,設有車道、自行車道和人行道,每天承載著大約川流不息的 30,000 輛汽車和卡車、800輛市營的 TriMet 巴士、8,000 輛自行車和不計其數的行人跨越威拉米特河。霍桑橋跨越橫跨威拉米特河,並銜接東岸的列岡科學工業博物館和西岸城中區的霍桑大道。如果騎自行車或安步當車過橋,可以從容地欣賞到河流壯濶盪漾和城市天際線的壯麗景色。

霍桑橋橋建於1910年,是美國現存最古老的垂直升降橋。與其他橋樑相比,河流交通的垂直淨空較低,以致每月需要開孔多達200次。橋高於水面平均約49呎,而其主跨段可升高110呎,以允許船隻從下方通過。
「馬誇姆橋 (Marquam Bridge)」
馬誇姆橋於1966年建成通車,全長約1,650呎,是一座雙層鋼桁架橋 (Steel truss bridge) 。此橋做為一座純粹能性的高速公路橋樑,乃美國西部貫穿太平洋沿岸各州的5號州際公路的重要跨河載具。設計上以實用為主,上層承載南行車道,下層則承載北行車道,每日車流量極大,是波特蘭地區最繁忙的橋樑之一。
提利庫姆橋是波特蘭地區最新的橋樑之一,於2015年正式通車。它橫跨威拉米特河,連接了波特蘭市區的南部與東南部地區,也是美國首座專為公共交通、自行車和行人設計的大型橋樑,禁止私家車輛通行。橋樑設有兩條電車軌道(用於波特蘭的MAX輕軌和街車)、寬敞的自行車道以及人行道,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過河方式。這種設計不僅減少了私人開車,還促進了綠色大眾運輸的永續發展。
建於1931年,位於威拉米特河最北端近哥倫比亞河交匯處的聖約翰大橋 (下圖) 乃是一座哥德式雙塔懸索橋,主要用於連接波特蘭的西北部和北部的聖約翰社區。橋樑全長約2,067呎,主跨長度為1,207呎,橋面距離河面約205呎,為船隻通行提供了足夠的空間。這座橋樑以其獨特的設計和壯美的景觀而聞名,是波特蘭的視覺地標之一。每當金風送爽之際,高聳的青銅色橋頂尖塔與週邊秋色盡染的森林相映成趣,成為波特蘭最美的風景之一。從橋上可以俯瞰瑰麗的山河,尤其是在日出和日落時分,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聖約翰大橋的橋身氣勢十分雄偉,橋樑的兩座哥德式塔樓高達400呎,塔頂裝飾有綠色和金色的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這種獨特的設計賦予了橋樑一種中世紀的古色古香風格,使其成為波特蘭天際線中的重要成分。 聖約翰大橋的橋面寬闊,設有行人道和自行車道,方便市民和遊客步行或騎行穿越橋樑,同時得以欣賞威拉米特河的美景。
在威拉米特河東岸欣賞西岸城中區無敵的夜景。左邊可見霍桑橋。
[格林傑克森紀念大橋 (Glenn L. Jackson Memorial Bridge)]
格林傑克森紀念大橋有如一條巨蟒,盤足在寛廣的哥倫比亞河上,承載著 I-205 州際公路,連接了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都會區和華盛頓州的溫哥華 (Vancouver) 市。它不僅是車輛通行的要道,還設有自行車道和人行道,方便行人和騎行者的使用。因為位在波特蘭國際機場的東側,因此飛機一起飛,就可以俯瞰它蜿蜒曲折的雄姿 (見下面在航機上的空拍圖),非常壯觀,千萬不可錯過。
[玫瑰之城]
波特蘭被譽為「玫瑰之城」,緣起於20世紀初。因為受到當時世界大戰的影響,歐洲戰場凋蔽、满目瘡痍,許多玫瑰愛好者極力提倡在新大陸推廣英國品種的玫瑰,以防萬一。而在美國西北岸波特蘭的被發現氣候非常適合玫瑰的生長,其溫和濕潤的環境為玫瑰提供了理想的生長條件。因此眾人開始在波特蘭廣泛種植玫瑰,並舉辦許多玫瑰展覽和節日,進一步推動了玫瑰的普及。當時熱愛園藝的波特蘭市民也都有志一同,熱烈響應,許多家庭和社區都積極參與玫瑰的種植和維護。玫瑰逐漸成為波特蘭的象徵,出現在城市標誌、宣傳資料和各類活動中,進一步鞏固了這一聲譽。
在1907年,波特蘭玫瑰節協會成立,在六月時波特蘭舉辦了第一屆正式的波特蘭玫瑰節,成千上萬的遊客和當地居民齊聚一堂,參與為期數週的慶祝活動,從此成為一年一度的盛事。
玫瑰節的核心活動包括盛大的花車遊行、玫瑰皇后選拔、以及各種音樂和藝術表演。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花車遊行,數十輛裝飾華麗的花車沿著市區街道緩緩行進,車上佈滿了各式各樣的玫瑰花,令人目不暇給。此外,玫瑰皇后選拔也是節日的重頭戲之一,來自各地的年輕女性競逐這一榮譽,最終勝出者將代表波特蘭參與各項活動。除了這些傳統活動,玫瑰節還設有嘉年華會、美食攤位和家庭娛樂區,適合各個年齡層的遊客參與。無論是欣賞美麗的玫瑰花,還是享受熱鬧的節日氛圍,波特蘭的玫瑰節都能帶給人們難忘的體驗。
「國際玫瑰試驗園 (International Rose Test Garden)」
波特蘭擁有著名的國際玫瑰試驗園 (International Rose Test Garden),位於西北區的華盛頓公園 (Washington Park) 裏,是全美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公共玫瑰園。約4.5𠺖大的園內種植了超過650個品種、1萬多株玫瑰,每年的花季都吸引了大批遊客和園藝愛好者。這座花園不僅是「玫瑰之城」美譽的來源,更因其獨特的歷史使命與絢麗的景致,成為波特蘭自然與人文魅力的象徵。
國際玫瑰試驗園成立於1917年,最初是為了保護歐洲瀕臨戰火摧殘的玫瑰品種而設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歐洲玫瑰育種家擔心珍貴品種滅絕,便將玫瑰送往試驗園這片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的土地進行培育。時至今日,這裡仍承擔著「玫瑰試驗」的功能,每年引入全球新品種玫瑰進行耐候性與美觀度測試,並評選出優秀品種推廣至世界。
玫瑰試驗園裏風景如畫,香氣四溢,是俄勒岡州最熱門的免費景點之一。玫瑰盛開期為5月至10月,於6月達到巔峰,整座花園宛如繽紛的花海。從經典的雜交茶香玫瑰到罕見的古老品種,總是五顏六色、香氣襲人。尤其以「波特蘭金獎玫瑰」(Portland Gold Medal Roses) 展示區最受矚目,這裡匯集了歷年獲獎的頂級品種,争奇鬥妍,令人目不暇接。。
其他的主題區包括充滿文學浪漫的莎士比亞花園 (種植莎翁劇作中提及的玫瑰與植物)、古典優雅的皇家玫瑰園 (種植以歐洲皇室命名的玫瑰品種) ,以及迷你玫瑰園 (如下圖所示,用以測試迷你玫瑰的商業用途)。
錦簇攢成七彩霞,園中各競妙年華。
東風若解療憂法,先賞人間百色花。
「其他玫瑰園」
波特蘭到處都是玫瑰園,有些是公家的,有的是私人的,更多是社區的。很多人都知道壯觀的國際玫瑰試驗園,但還有很多鮮為人知但同樣美麗的玫瑰園。另外許多社區公園和小型花園也種植了玫瑰,雖然規模較小,但充滿當地特色,能帶給喜歡探索的遊客額外的驚喜,如此滿城儘見玫瑰花,真不愧「玫瑰之城」之譽!如果你喜歡玫瑰,這些地方都能讓你感受到波特蘭的浪漫與自然之美。
舉例説:
《半島公園玫瑰園 (Peninsula Park Rose Garden)》
位於波特蘭東北區的半島公園 (Peninsula Park),是一個社區公園,環境優美。這是波特蘭最古老的玫瑰園,建於 1913 年,比國際玫瑰試驗園還要早。園內有一座古典的噴泉和涼亭,種植了超過 5,000 株玫瑰,品種繁多。
《拉德附加玫瑰園 (Ladds Addition Rose Garden)》
這座玫瑰園位於波特蘭東南區歷史悠久的 Ladds Addition 社區,建於20世紀。園内種植了多種玫瑰,嬌美爭艷,賞心悦目。周遭環境寧靜,是居民喜愛的休閒場所。
《華盛頓公園玫瑰園 (Washington Park Rose Garden)》
雖然國際玫瑰試驗園是華盛頓公園內最著名的玫瑰園,但公園內還有其他小型玫瑰園和花壇,點綴在步道和草坪之間。它們與國際玫瑰試驗園相鄰,適合順道參觀。
1850年代波特蘭開始大規模的開發,需要砍伐原生森林,因建設的速度太快,城鎮邊緣的樹樁因來不及鏟除而被留下,在下圖中清晰可見 (摘自 Oregon History Project 網站)。 建造新城鎮還有很多事務要做,清除樹樁是一項可以稍後再做的工作,當時波特蘭就有了「樹椿之城 (Strumptown)」 的別稱,一直留傳至今。
店内設計裝璜十分簡約復古,常舉辦藝術展覧、咖啡品鑒會,成為本地創意人群聚集所在。也常有觀光客上門打卡。
俄勒岡州的森林覆蓋了陸地近一半的面積,其氣候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合種植花旗松 (Douglas fir) 和黃松 (Ponderosa pine) 等具有商業價值的樹種,有史以來是全美木材生產最多的一州,從伐木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是該州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年產值達2,820億美元,雇用員工約95萬人。
波特蘭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有人居住,木材產業是早期經濟的主要力量。當時因為距離俄勒岡小徑 (Oregon Trail) 的盡頭很近,水路交通便利的波特蘭遂成了木材運輸的樞鈕。為了彰顯這輝煌的歷史,波特蘭國際機場設計並建造了美國第一個擁有木材屋頂的航站大厦。
耗費20億美元,2024年8月14日落成的新航站大厦天花板的面積達9𠺖,一共採用了一千八百萬磅、來自方圓三百哩内原住民部落、公共和私人森林的木材 (如花旗松) ,模仿森林情境和自然光,營造出溫馨舒適的氛圍,讓旅客有回到家的感覺。
由以下兩圖可見柔和的自然光透過大天窗洩入大廳,緩解了旅客焦急的情緒,同時也節約了大量的能源。
高級木材的構造散發出自然質感,也因為大量使用本地木材以減少碳足跡,幫助機場減碳,預計在2030年可以達到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PDX 連續多年被「旅遊+休閒 (Travel+Leisure)」雜誌評為「美國最佳機場」(2020年和2021年均位居榜首),堪稱實至名歸。如今又有了原木造的天花板,更是錦上添花。
機場大廳陳列了大量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木雕藝術品。
[波特蘭城市標誌「Portland Oregon」]
波特蘭的城市標誌 「Portland Oregon」又稱白鹿標誌 (The White Stag Sign),是一個發光的霓虹燈和白熾燈泡標誌,因其上有隻飛躍的白鹿而得名,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打卡景點,位於波特蘭市中心,西南區的第五大道 (SW 5th Avenue) 和泰勒街 (Taylor Street) 的交會處。這塊招牌始建於1940年,最初作為商品的廣告,至1957年成 White Stag Sportswear 的内容,並加一隻白鹿於上方。此後雖然産權幾度易手,但白鹿標誌仍然屹立不倒,成了波特蘭的象徵。波特蘭市議會在2010年買下白鹿標誌的招牌,並将内容改成了「Portland Oregon」,仍然保留了白鹿。
這個標誌以其獨特的設計和醒目的位置,成為波特蘭的城市象徵之一,吸引了無數遊客和當地居民前來拍照留念。標誌背後是波特蘭市中心的建築群,遠處還可以看到威拉米特河和山脈的輪廓,為拍照提供了絕佳的背景。
夜裏點亮後,更為光彩奪目,十分顯眼。
從1959年起,每年的感恩節前夕,雄鹿的紅鼻子會被點亮,24小時全天候地模仿著紅鼻子馴鹿魯道夫,在夜晚閃閃發光,成為波特蘭的假日傳統。在1977 年,這個標誌被指定為波特蘭市歷史地標。2014 年,威拉米特周刊將著名的白鹿標誌稱為「波特蘭天際線中最容易辨認的部分之一」。
入夜後點了燈,字的顏色也會變化。只有白鹿的紅鼻子維持不變,在夜空中裏閃閃發光。
標誌也會被路過的車燈光照亮,相互輝映,在漆黑中別有一番風味。每逢佳節來臨,紅鼻白鹿的印象,往往成了波特蘭離家遊子的一種鄉愁。
[波特蘭的主要地理社區]
波特蘭市是一個社區城市,在傳統上,可分為六個主要地理區域 (Geographical Sections) - 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和南區。全市以伯恩賽德街 (Burnside Street) 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以威拉米特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因此多數波特蘭市的街名都先冠上區別,譬如說 SW Market Street 即指此街位在西南區。
「東北區 (Northeast)」
「西北區 (Northwest)」
西北區歷史悠久,轄内以珍珠區 (Pearl District) 、諾布山 (Nob Hill) 和老城 (Old Town) 為主要社區,前兩者以擁有高級公寓、藝廊和精品店而遠近聞名。區内有許多維多利亞式建築和綠樹成蔭的街道,並有眾多時尚、現代化的咖啡館和餐廳,悠閒氛圍,特别適合安步當車。
在珍珠區,威拉米特河岸的裝卸碼頭和鵝卵石街道暗示著這個舊倉庫區的過去,而時尚的酒吧和閃閃發光的高級閣樓樓則指向未來 (背景是弗里蒙特橋)。
老城為波特蘭最早的市區,擁有鐵路交通的樞紐 - 波特蘭聯合火車站 (Portland Union Station) 。它於1896年開始啟用,至今已超過百年,仍舊是客運的重要中轉站及貨運的集散中心。車站採用羅馬復興式建築風格,外牆以紅磚和砂岩裝飾,並帶有古典雕刻的細節。其標誌性的鐘樓高達150呎,是波特蘭的地標之一。
老城位於威拉米特河的西岸,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當時波特蘭還是一個新興的港口小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成為商業和文化的中心,也見證了波特蘭從一個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大都市的過程。現今的老城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觀光景點,還有許多藝術畫廊、博物館和劇院,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和當地居民。
老城的建築風格多樣,從維多利亞時代的磚石建築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應有盡有。許多建築物都保留了原始的設計元素,如磚牆、拱形窗戶和裝飾性的立面,這些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氛圍。
《鮑威爾書城》
成立於1971年,坐落於波特蘭市中心、West Burnside Street 上的鮑威爾書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獨立二手書店和新書店,佔據了整個城市街區,擁有多層樓的空間。
鮑威爾書城以其龐大的規模和多樣化的藏書而聞名,共有新書和二手書超過一百萬冊,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書迷。
道可道,非常道。只要讀者想得到,我們都找得到。就連宗教經典作品,也被收納於此。
除了書籍,鮑威爾書城還設有咖啡廳,讓顧客可以在閱讀之餘享受一杯咖啡,放鬆身心。
波特蘭秋冬多雨,是讀書的季節。窗外風聲、雨聲,聲聲入耳;窗内書香、咖啡香,縷縷縈心。
鮑威爾書城擁有九個顏色 (珍珠色、紅色、紫色、咖啡色、金色、藍色、綠色、橙色和玫瑰色) 編碼的房間和超過3,500個不同的領域,可滿足各種興趣和愛好,包括文學、兒童和青少年、科幻和奇幻、神秘、浪漫、圖畫小說、歷史、政治、宗教、健康和保健、哲學、美術、工藝品、科學、娛樂、烹飪、園藝、新書、暢銷書、舊書、小型印刷品和禮品等等,應有盡有。另外闢有一間珍本室,收藏了大量絕版和罕見的書籍。以上全部十個房間均對外開放。
剛出版尚熱騰騰的新書區
禮品區
迷路了嗎?這是該店最原始的手繪指南。
書店還經常舉辦作者簽書會、讀書會和其他文學活動,進一步豐富了波特蘭的文化生活。作者簽書會的行程排得满滿的,很難想像在多媒體和生成 AI 爆發的當下,愛書的讀者還有這麽多。
鮑威爾書店也常見小朋友席地而坐,手捧心愛的書,靜静地閲讀良久。可見波特蘭人對書的癡情,是不分老少的。
鮑威爾書店在波特蘭市除了在 Burnside Street 的總店外,共有4家分店,下為位於 Cedar Hills Crossing 的一家門市部。麻雀雖小,但也五臟俱全,比起幾近絕跡的一般連鎖書店來,仍是齊全得多。鮑威爾書城不僅是書迷的天堂,也是波特蘭的文化地標之一。如果你有機會造訪波特蘭,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充滿書香氣息的寶地。
波特蘭的老城涵蓋了中國城 (Chinatown) 和著名的蘭蘇園 (Lan Su Chinese Garden)。這兩個地方為該區增添了豐富的中華文化特色。
波特蘭的中國城位於老城的核心地帶,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中國城之一。這裏曾經是華人移民的聚集地,見證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華人社區的繁榮與變遷。如今多數華人新移民已遷至郊區,然而中國城仍保留著許多具有東方特色的建築和標誌,例如傳統的中式牌樓、餐館和商店。雖然規模不如鼎盛時期,但依然是波特蘭多元文化的重要象徵。
《蘭蘇園 (Lan-Su Garden)》
蘭蘇園 (取名由波特蘭和蘇州各取一字) 是位於波特蘭中國城內的一座蘇州風格的傳統園林,乃是北美洲六座主要的中國庭園之一 (其他五座為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内的明軒、美國紐約斯坦頓島植物園內的寄興園、美國加州聖瑪利諾市亨廷頓圖書館內的流芳園、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西華園以及加拿大溫哥華中山公園內的逸園;除了西華園是巴蜀風格以外,其他均屬蘇州風格的園林)。
這座鬱鬱蔥蔥、城市街區大小的花園是波特蘭市中心一處寧靜的休閒勝地,為遊客提供遠離城市喧囂的片刻安寧。蘇州以其精緻的古典園林聞名於世,這座園林由中國蘇州的工匠和波特蘭的設計師合作建造,完美融合並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精髓與自然之美,成就了一顆精雕細琢的明珠。它於2000年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波特蘭市重要的文化地標之一。
園林佔地約1𠺖,雖然面積不大,但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園林「以小窺大」的哲學理念。園內有精緻的亭台水榭、蜿蜒的小徑、曲折的池塘和豐富的東方植物景觀如垂柳、風荷、睡蓮等,到處可見中國本土的花草樹木,還有石馬賽克、木雕、雕塑石窟、太湖石和瀑布等精美的中國古典建築元素,美不勝收。置身花園裡並意識到它就在城市中心,感覺如同闖入了紅塵中的淨土,眾生皆醉我獨醒,感覺真是太奇妙了。
秋日的蘭蘇園,宛如一卷緩緩展開的丹青詩畫,每一處景致都浸染著深情的浪漫。一踏入園中,丹楓似火,撲面而來,點燃了靜謐的熱情。那楓葉在風中輕舞,擁抱著天空與大地,染成一片緋紅,彷彿為這座園林披上了一襲華美的錦袍,令人久久不忍移視。
沿著蜿蜒的石徑前行,亭臺樓閣、水榭池塘,漸次映入眼簾。飛簷翹角,雕欄玉砌,每一處細節都透著古樸的雅緻。池前幾盆秋菊靜靜綻放,金黃的花瓣在微風中輕顫,散發著淡淡的幽香;像是秋的靈魂,在這異國的土地上,依然守候著那份屬於東方的風骨與韻味。
水榭旁,一池碧水如鏡,倒映著天光雲影。層楓的倩影在水中搖曳,與亭臺的輪廓交織成一幅生動的畫面。幾盞殘荷靜靜佇立水上,雖已褪去了夏日的繁華,卻依然腰桿挺直,彷彿在訴說著生命的堅韌與從容。池中,片片睡蓮輕臥水面,潔白的花瓣如夢似幻,為這秋日的和煦抹上了點點溫柔的色彩。
池邊的太湖石,背負著歲月刻下的印記。它們是否也曾飄洋過海來到異鄉?如今只能落寞地聆聽風聲、水聲,以及時光的低語。遠處的瀑布從假山間潺潺流下,水聲清脆,如琴弦輕撥,為這喧囂的人間增添了一絲清音。水珠飛濺,映著陽光,宛如撒落的珍珠,閃爍著一池的光芒。
漫步園中,秋風拂面,帶著一絲涼意,卻又讓人感到無比舒暢。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在訴說著東方的美學與哲思。蘭蘇園的秋,在這異國的角落悄悄地綻放;將東方的韻味與秋日的深情,融為一體,化作波特蘭人心中永恆的風景。
《森林公園 (Forest Park)》
西北區內除了上述的蘭蘇園之外,尚有一座渾然天成的森林公園,幅員廣大、綠意盎然,可説是波特蘭的都市之肺。這片寬廣的保護區位於城市的西北隅,佔地5,156𠺖,是美國最大的城市森林之一,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就近脱離城市生活的休憩空間,為112種鳥類和62種哺乳動物提供了棲息之所,同時也充當了天然的空污清淨機。
森林公園擁有70哩的步道,是徒步者、騎自行車者、騎馬者、和賞鳥者的天堂,即使是被蹓的狗也可以欣賞它的壯麗景色,感覺很幸福。
《皮托克大廈 (Pittock Mansion》
在森林公園東南側的邊緣的山丘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豪宅叫做皮托克大廈,不但富麗堂皇,而且擁有無敵的城市全景和自然風光。
這座豪宅建於1914年,由當地著名的報業大亨皮托克 (Pittock) 家族建造,顯示了20世紀初期的建築和奢華風格。
如今該大廈已成為一座博物館,向公眾開放,讓遊客可以探索其豐富的歷史和精美的內部裝飾。
皮托克大廈周邊的景色同樣令人驚嘆。豪宅比鄰森林公園,茂密的大自然世界有如它的後院。從它的花園和露台,你可以360度俯瞰整個波特蘭市區、威拉米特河以及遠處的喀斯喀特山脈 (Cascade Range)。尤其是在晴朗的日子裡,甚至可以看到東方白雪覆蓋的胡德山和聖海倫斯山,是觀賞波特蘭絕景最佳之處。皮托克大廈絕對值得到此一遊,既能發思古之幽情,又能感受大波特蘭的壯麗。
波特蘭的東南區(Southeast Portland)是一個多元化且充滿了活力的地理社區,這裏氛圍友好且包容,充滿創意和活力。以其獨特的藝術氛圍、美食文化和自然景觀聞名。
[俄勒岡科學與工業博物館 (Oregon Museum of Science and Industry, OSMI)]
俄勒岡科學與工業博物館毗鄰波特蘭市中心,位於威拉米特河東岸的柬南區,始建於1955年,歷經多年的規畫發展,設施功能逐臻完善,奠定了其作為美國西北地區推廣科學教育的樞紐地位。
目前它包含三個禮堂、一個大螢幕劇院、天文館和主題展覽廳,容納了各種可親身體驗的永久性展覽,重點關注自然科學探索、創新技術、生命科學實驗等,而臨時展覽則涵蓋了更廣泛的學科。
OSMI 館外停泊有美國海軍退役柴油潛艇藍背號 (USS Blueback SS-581),可讓人進艙参觀,深入了解深海航行技術與軍事科學;也提供每日導覽服務和過夜服務。
這艘潛艇曾出現在1990年由史恩康納利主演的的電影《獵殺紅色十月 (Hunt for Red October)》中。
1994年2月,OMSI 購買了這艘潛艇,並於1994年5月向公眾開放,最後它在2008年9月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
駕駛潛艇的親身體驗,已經令人大呼過瘾。
更何况可以見識到重達660磅的大型魚雷!
《塔博爾山公園 (Mount Tabor Park) 》
塔博爾山公園是位於波特蘭市東南區中央、靠近市中心的一座獨特而美麗的城市公園,以其火山地質景觀、茂密的植被和豐富的休閒活動聞名。佔地約190𠺖,以一座休眠火山塔博爾山 (Mount Tabor)為核心。它是一座更新世時期的火山錐,由玄武岩構成,最後一次噴發約在30萬年前,乃全美少數幾個位於城市範圍內的火山之一。如今公園裏已遍植道格拉斯冷杉、楓樹等原生樹木,綠意盎然,不復原始的火山地貌景觀。園内多條步道貫穿森林和火山坡,適合徒步、跑步或越野自行車,老少咸宜。
塔博爾山的海拔高度約為643呎,雖然不算特別高,但由於其位於波特蘭市區內,山頂的觀景台能提供絕佳的 360度全景視野,可俯瞰波特蘭市中心、威拉米特河。
晴天時也可遠眺遠處的胡德山和聖海倫斯火山。尤其雪山秋色,風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
《水晶泉杜鵑花園 (Crystal Springs Rhododendron Garden)》
撲面清香飄四野,蝶舞蜂擁。
歲月幾匆匆,依舊芳容,年年綻放笑東風。
有幸此身相左右,共賞花濃。
水晶泉杜鵑花園是波特蘭東南區一座獨特的植物園,以其壯觀的杜鵑花 (Rhododendron) 和自然景觀聞名,被譽為波特蘭市的「隱藏寶石」。1950年由波特蘭市府授權予波特蘭杜鵑花協會開發,最初作為杜鵑花試驗園,1964年正式定名為水晶泉杜鵑花園。
四月東風起,在橋上、在橋下,那萬紫千紅、高高低低、大大小小、深深淺淺的的杜鵑忽然就沸騰了起來。把小徑燒成蜿蜒的胭脂河。
整個水晶泉杜鵑花園約9.5𠺖大,園內有一個廣大的天然泉水湖泊水晶泉湖 (Crystal Spring Lake) ,連結曲折蜿蜒的溪流,涵蓋了整個公園。
如此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了超過90種鳥類前來棲息,它們包括:鴛鴦水鴨、加拿大雁、鷺鷥、紅翅黑鸝等。偶爾也可見海狸、麝鼠、松鼠等動物
這些天之驕子在清澈的溪流上划行覓食。水晶泉杜鵑花園距離威拉米特河東岸約只有2哩,似乎可考慮與 Sellwood Park 的河濱綠地,以及 Oaks Bottom Wildlife Refuge的濕地保護區相結合,成為一次豐富的親水、賞鳥之旅。
水晶泉湖清澈如鏡,松柏倒影皆入畫中。
一山晴翠一湖烟,湖畔點燃紅杜鵑。莫是春神多醉酒,亂抛火種落花前。
瀑布與石造景觀所用的的石塊來自胡德山和亞當斯山。
小橋幽徑,流水潺潺。
洋溢著喜感的杜鵑花叢,簡直是為婚禮與攝影量身打造的。
幻想新人在兩側杜鵑花仙子的注視祝福下,走上人生的旅程,多麽浪漫!。
步道上的每一轉角就是一場顏色的饗宴。
絳霞流火綴春枝,粉嫩嫣紅百態奇。
誰遣霓裳天上色?碎揉虹彩化鵑痴。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宋黄庭堅詞)。
春天的新生之美,儘在水晶泉杜鵑花園展現,教人悸動,教人流連忘返。
「西南區 (Southeast)」
波特蘭的西南區是是城市的精華地帶,涵蓋市中心和珍珠區的南半部、南濱水區 (South Waterfront)等核心區域,以都市風貌、文化設施和自然景觀而聞名。
《先鋒法院 (Pioneer Courthouse) 和先鋒法院廣場 (Pioneer Courthouse Square)》
『先鋒法院』
先鋒法院是波特蘭最具歷史意義的聯邦建築,也是太平洋西北地區最古老的聯邦法院,完建於1875年,建築採意大利式風格。它最初作為聯邦法院、郵局、海關和稅務辦公室的綜合建築,象徵聯邦政府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權威,現在第九巡迴上訴法院仍在此開庭。先鋒法院見證了波特蘭從邊陲小鎮發展為現代城市的歷程,1977年被列為國家歷史地標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大廳及圓頂觀景台每天均開放参觀。
『先鋒法院廣場』
自 1984 年建成以來,先鋒法院廣場一直被親切地稱為波特蘭的「客廳」。廣場是一座佔地4萬平方呎的城市公園,位於市中心的核心地帶,自1984年盛大開幕以來,一直是波特蘭社區成員和遊客的公共聚集場所。先鋒法院廣場每年舉辦300多場活動,接待超過一千萬遊客,是俄勒岡州遊客最多的公共場所之一。
廣場最初的建設資金部分來自「先鋒廣場之友」的資助,廣場上嵌有刻著拼贈者名字的磚塊。
《波特蘭美術館 (Portland Art Museum, PAM)》
波特蘭美術館位於波特蘭市中心威拉米特河畔,佔地240,000平方呎,其中畫廊空間超過 112,000平方呎。美術館成立於1892年,是美國歷史第七悠久的美術館,也是西海岸最古老的美術館,目前規模位列全美第25位。
美術館設有美洲原住民藝術中心、西北藝術中心、西北電影中心、現代和當代藝術中心、亞洲藝術常設展覽以及戶外公共雕塑花園。早期收藏以歐洲古典藝術品為主,後來逐步擴展至全球多元藝術類別。 永久收藏的藝術品超過42,000件,内容橫跨古今與地域,主要分為以下幾類:歐洲藝術、美洲原住民藝術、亞洲藝術以及當代藝術。
馬克大廈 (Mark Building, 下圖) 鄰近磚紅色建築的本舘,兩者以地道相通。它以前曾是共濟會會堂 (Mansonic Temple),1992年被波特蘭美術館收購並予以重建成為主館。其建築以簡約的現代主義風格聞名,外牆採用當地石材與玻璃幕牆,自然採光與展廳布局相得益彰。 目前美術館正在進行擴建,將地面上的本館和馬克中心連接起來,並增加100,000平方呎的公共和畫廊空間,將於2025年底向公眾開放。
《華盛頓公園 (Washington Park)》
位於東南區的華盛頓公園是波特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園之一,佔地410𠺖,位於市中心以西僅2哩處,集自然景觀、文化設施與歷史遺跡於一體。華盛頓公園擁有三座自然植物園,包括國際玫瑰試驗園、霍伊特植物園 (Hoyt Arboretum) 和波特蘭日本花園 (Portland Japanese Garden) 。另外還有俄勒岡動物園 (Oregon Zoo) 和世界林業中心探索博物館 (World Forestry Center),整座公園每年吸引超過350萬遊客。
『霍伊特植物園 (Hoyt Arboretum)』
霍伊特植物園是波特蘭華盛頓公園內的一座「活體樹木博物館」,成立於1928年,旨在保護瀕危物種和教育社區。植物園佔地189𠺖,擁有來自全球六大洲的2,300多種樹木和灌木,其中包括67種瀕危或稀有物種。植物園闢有12哩的步道系統,幽美而寧静,是自然愛好者、科學研究者和家庭遊客流連忘返之所在。
霍伊特植物園擁有全美最豐富的針葉樹收藏之一,包括海岸紅杉、巨杉、和黎明紅杉等。
霍伊特植物園的竹林在多年經營後才在2016年開放,共有30個以上的品種。
霍伊特植物園的楓樹步道(Maple Trail)種植近130株、超過70種的楓樹,有糖楓、日本楓等。秋來色彩斑斕,紅色、黃色、橙色、紫色⋯到處都是秋天的色彩!
耀眼的小徑上,除了色彩繽紛的楓樹外,白蠟樹和樺樹也呈現明亮的黃色。
霜染層林作錦霞,金緋交織競風華。
天工巧弄丹黃筆,寫盡秋光不用花。
頂著頭上紛紛的落葉,行走在色彩斑斕的地毯上,散步詠涼天是波特蘭人的日常。
『波特蘭日本花園 (Portland Japanese Garden)』
波特蘭日本花園位於華盛頓公園內的一個山谷之中,佔地 12.5𠺖,在1967年對外開放。其造景藝術,包羅萬象,與時俱進,集日式庭園之大成,被譽為「日本境外最正統的日式庭園」。
入口的花園規劃有小徑沿著陡峭的山坡蜿蜒盤旋而上,最後再接到石階梯而進入平坦的文化村平台。
沿途縟麗燦爛的秋色,讓人走在圖畫中,為之陶醉。
古樸的山門静静地迎接遊客。
參天的古木、楓群和西北本土植物參差錯落地在山坡生長,迎接穿越而來的陽光。沐浴其中,讓訪客在前往花園的途中心靈沈靜,抖擻起精神來。
日本花園原由日本東京農業大學的遠野琢磨教授設計為五個獨立的日式花園:平庭 (Flat Garden)、築山庭 (Hill and Pond Garden,又稱 Strolling Pond Garden)、茶庭 (Tea Garden)、自然庭 (Natural Garden) 和砂庭 (Sand and Stone Garden),佈局五種不同的庭園風格 (見下圖)。這與日本通常遵循單一風格的花園有很大不同。他的意圖是展現日本園林建築的不同歷史發展,並透過傳播日本文化來創造東西文化交流。
平庭 (Flat Garden):以「枯山水」為靈感,用砂石模擬水流,搭配修剪整齊的灌木與石燈籠,呈現禪意。
築山庭 (Hill and Pond Garden): 經典的池泉迴遊式庭園,包含瀑布、錦鯉池和拱橋,象徵「山水畫」的意境。
茶庭 (Tea Garden):通往茶室的石徑兩側種滿楓樹和苔蘚,營造「侘寂」(Wabi-sabi)之美。
自然庭 (Natural Garden):模仿日本鄉野景觀,利用原生植物與溪流,展現未經雕琢的自然韻味。
砂庭 (Sand and Stone Garden):極簡主義的枯山水庭園,白砂象徵海洋,岩石代表島嶼,引發冥想與沉思。

隨著五個花園的發展,也添加了其他建物結構。位於平庭花園中心的展館畫廊是遠野教授最初的規劃,直到1980年才完工。
在2015年,跟上潮流的日本花園與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隈研吾合作,融合了傳統日本美學與太平洋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建立一座日本文化村,以供遊客沉浸在日本的藝術和文化中。新的文化村有三座新建築,均經過 LEED 綠色建築認證,與自然和諧共存,作為觀賞周圍景觀美景的簡單框架,均於2017年4月開放。
日本文化村(Japanese Cultural Village)包含展覽廳、教室、畫廊、禮品店、咖啡館和禮賓服務台,建築採用木材與大片的玻璃窗門,採光非常好,融合了現代與傳統的東瀛風格。
和紙燈籠用以傳達温暖的人間煙火,黄昏時散發的光暈令人產生冥想。
文化村定期提供茶道體驗,可自費預約參加茶會,在茶室中體驗「一期一會」的精髓。也常有日本傳統音樂演奏會,在霜紅满天的秋意裏,聽得雅人們個個如癡如醉。
《波特蘭空中纜車 (Portland Aerial Tram)》
波特蘭空中纜車是波特蘭市西南區的一種獨特的公共交通方式,連接南水濱區 (South Waterfront) 和馬侃山 (Marquam Hill) 上的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 (OHSU) 校區。
空中纜車的起站位於靠近市中心的威拉米特河西岸,跨越5號川際高速公路,抵達馬侃山的 OHSU 校區。它的擁有權在波特蘭市而實際上由 OHSU 負責經營,兩者合作於2005年8月動工建設,2007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建造的主要目的是為 OHSU 的師生、醫院的患者和訪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時緩解該地區的交通壓力。
纜車線路全長約3,300英呎,垂直高度差約500呎,採用電力驅動系統,比傳統交通工具更環保。其速度每小時22哩,全程約需4分鐘。操作時間從早上5:30到晚上9:30,班次非常密集。現在它不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波特蘭市現代化和永續發展的象徵。無論是通勤還是觀光,纜車都為乘客提供了獨特的體驗。不管是白天或夜晚,搭乘電車幾乎都可以欣賞到城市和周邊地區的全景,包括威拉米特河、市中心天際線和遠處的喀斯喀特山脈 (Cascade Range)。每當秋風吹起,俯瞰纜車下方遍地鋪滿了不同層次的紅黄橘綠,令人心曠神怡,非常療癒。要去大學醫院看病的患者,病情先好了一半。因此很多觀光客也都慕名至此打卡。
好天氣時,東方的胡德山會映入眼簾。
馬誇姆山 (Marquam Hill) 也是住宅區、自然步道密布,風景秀麗。
纜車過處,秋景如畫,猶如飛越過一幅錦繡斑斕的大地毯。
「南區 (South)」
波特蘭南區位於威拉米特河以南,涵蓋多個高端住宅區與自然景觀,以優質學區、河岸/湖畔生活和高品質社區聞名。包括了坐擁湖畔豪宅區、學區全州頂尖的奧斯威戈湖 (Lake Oswego)、還有歷史悠久的河畔小鎮,以安靜的住宅環境著稱的西林 (West Linn) 、較較平民化的密爾瓦基 (Milwaukie) 以及文藝氣息濃厚、有復古商店和河濱公園的塞爾德 (Sellwood) 等。南區乃波特蘭最昂貴的住宅區之一,獨棟屋中位價約 $800K–1.2M,尤其是奧斯威戈湖私人碼頭、高爾夫球場林立,其湖景豪宅房價可達 $2M+,可謂蛋黄中的蛋黄。
波特蘭南區的自然與休閒活動豐富,威拉米特河 (見下圖) 提供划船、釣魚、河濱步道健行等活動的空間;奧斯威戈湖 (Oswego Lake) 則提供划船、釣魚和游泳等休閒活動,不過因為是私人湖泊,通常僅居民可使用,外人必須申請;另外尚有一座森林公園「泰倫溪州立自然保護區 (Tryon Creek State Natural Area)」,適合健行、騎馬或單車等運動。
《奧斯威戈湖 (Lake Oswego)》
奧斯威戈湖 (Lake Oswego) 社區環繞著405英畝的奧斯威戈湖 (Oswego Lake),該湖並非人工湖,屬冰川時期形成的冰磧湖,水源來自地下泉與雨水。湖中棲息虹鱒、大口黑鱸等魚種。
奧斯威戈湖始建於1847年,經歷了從原住民聚居地、鐵礦工業中心到現代高級住宅區的轉變。1890年時生產量高達12,305噸的生鐵,是俄勒岡州鐵工業的樞紐,曾帶動小鎮繁榮,擁有銀行、歌劇院等設施。19世紀末鐵礦業衰退後,在1920年代轉向房地發展,塑造「居住與休閒結合」的高端社區形象,一直到現在。社區擁有坐落在雲霧繚繞的山丘中的美麗住宅以及餐廳和商店遍布的迷人市中心,今已成為波特蘭一個富裕的郊區,充滿了精緻小鎮的魅力、生活藝術的氛圍、自然美景的薰陶,創造出一個無以倫比的高品質居家環境。奧斯威戈湖的學區也有優良的學風,轄下的奧斯威戈湖高中長久以來都被評為俄列岡州最好的公立高中。
1886年,窄軌鐵路 (見下圖) 連接了波特蘭市中心與奧斯威戈湖,並於1890年代由南太平洋鐵路 (Southern Pacific) 收購並電氣化,促進住宅發展。
湖畔豪宅每户都擁有私人的碼頭,平均中價住在$3.2M左右。
奧斯威戈湖社區裏茂林幽深的連結道路。
奧斯威戈湖是划船、釣魚和游泳的熱門地點,周圍有無數的公園和小徑可供戶外休閒。
橋西的湖畔豪宅
湖上的表演舞台
寂静的西奧斯威戈湖
小鎮中心廣場全年舉辦各種活動,如奧斯威戈湖農貿市場、藝術節以及星條旗遊行和慶典。
「泰倫溪州立自然保護區 (Tryon Creek State Natural Area)」
泰倫溪州立自然保護區是俄勒岡州唯一一座位於大都會區內的州立公園,距離波特蘭市中心僅15分鐘車程,鄰近奧斯威戈湖北側,佔地658𠺖,可説是其後院;以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溪流和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聞名。它提供了總長8哩的健行步道、3.5哩的騎馬小道以及3哩的自行車道,沿途可觀察野生動植物和溪流生態,享受運動健身的好處或深度探索自然的樂趣。
悠然自得,尋幽而去,直入林深不知處。
保護區內是瀕危植物延齡草 (Trillium) 繁殖地,每年春季 (2-4月) 是延齡草 (Trillium) 盛開的季節,花朵從白色逐漸轉為粉紅色。區方每年舉辦「延齡草節」(Trillium Festival) 以宣揚保育活動。
[哥倫比亞峽谷 (Cloumbia Gorge)]
哥倫比亞峽谷 (Columbia River Gorge) 是美國西北部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距離波特蘭市中心僅30哩,被譽為「太平洋西北的皇冠明珠」。這條峽谷位於俄勒岡州與華盛頓州交界處但卻橫跨兩州,從波特蘭東北區向東延伸長達80哩,直到最東端的達爾斯 (The Dalles) 社區為止,
哥倫比亞峽谷景觀開闊,擁有瀑布、森林、火山地貌與葡萄酒園區等多樣景觀,1986年被列為 「國家風景區 (National Scenic Area)」以資保護,是美國第一個獲頒此稱號的地區。峽谷春來百花鳴放,綠野蒼蒼,峡高谷深,水遠流長,宛如世外桃源,一遊驚艷難忘。
約1.4萬年前的冰河時期,經由災難性的冰川湖潰決洪水 (名為米蘇拉洪水 (Missoula Floods))的多次沖刷,切割出深達 4,000呎的哥倫比亞峽谷。沿途從西半段的長滿青苔、森林密佈的瀑布群轉變為東半段的乾旱半沙漠,其生態轉換的多樣性使峽谷變成了一個奇妙的戶外仙境,深受健行者、觀光者、划船者和騎自行車者的喜愛。
哥倫比亞峽谷的瀑布走廊 (Waterfall Alley) 位於峽谷西段,是俄勒岡州最壯觀的自然景觀之一,順著哥倫比亞河歷史公路 (Historic Columbia River Highway) 延伸8.5英里,沿線聚集了 90多座瀑布,其中必訪的有下列四座 (見下圖):
1. 馬特諾瑪 (Multnomah Falls):高的620呎,是俄勒岡州最高的瀑布,也是全美第二高瀑布。
2. 拉圖雷爾瀑布 (Latourell Falls):以其柱狀玄武岩構造而聞名。
3. 三重瀑布 (Triple Falls):此瀑布由三層階梯狀水流組成,從陡峭的岩壁分級傾瀉而下,形成獨特的層疊景觀。
4. 馬尾瀑布 (Horsetail Falls):因其水流形態酷似馬尾而得名,瀑布落差達176呎。
皇冠角的維斯塔樓 (Vista House at Crown Point) 是在1918年建成的圓頂觀景台,提供 360度視角的峽谷全景。
穹頂建構十分古典。
登高遠眺,峽灣美景一覽無遺。
馬特諾瑪 (Multnomah Falls):分上下兩段,旅客可步行至賓森橋 (Benson Bridge) 上近距離觀瀑。它擁有鋪砌的小徑和適合輪椅通行的觀景台,吸引著各種類型和年齡層的遊客。也有陡峭的健行步道一直通往山頂和上瀑布。美麗的瀑布受到雨水和融雪水的滋潤,水流終年不息,使其成為全年的旅遊景點。冬季和春季水量最多。此外,在冬季最冷的時候,瀑布有時會部分結冰。

「胡德河鎮 (Hood River)」
胡德河鎮位在哥倫比亞峽谷東段中點,因常刮強風被譽為「全球風帆運動聖地」,可體驗風箏衝浪或立式划槳。
胡德河鎮也有胡德河鎮水果圈 (Hood River Fruit Loop),提供約35哩的農場巡禮,包括27個指定果園、水果攤、蘋果酒廠、麵包廠和釀酒廠;夏季採櫻桃及草莓,秋季摘蘋果。
[運動品牌之都]
波特蘭被譽為「全球運動品牌之都」,孕育了 Nike (耐吉)、Columbia (哥倫比亞)、Adidas America (阿迪達斯) 、Keen Footwear (敏銳鞋業) 等國際知名運動品牌,其中 Nike 全球總部和 Columbia 總部都在波特蘭,更是運動產業的核心。
「Nike 全球總部」
Nike 企業王國於1972年正式成立,其全球總部座落在波特蘭都會區靠近西邊的比弗頓 (Beaverton),距離波特蘭市中心約15分鐘車程。它佔地約400𠺖,涵蓋了辦公大樓、研發中心、運動場館與生態保留區 (人工湖和森林步道) 等,容納員工約12,000-14,000人,是波特蘭都會區的最大雇主之一。主要建築物以網狀地下隧道連接,員工可以風雨無阻地穿梭往來各處。
Nike 擁有 75+ 棟建築,多以傳奇運動員命名 (如 Michael Jordan、Serena Williams 大樓等)。下圖為現代化的拉布朗創新中心 (LaBron James Innovation Center)。
人工湖畔的辦公大樓
「Columbia (哥倫比亞) 全球總部」
Columbia 成立於1938年,最初生產雨衣,現為全球頂級戶外品牌,年營收 24.6億美元。旗下品牌包括 Columbia、SOREL (雪靴)、Mountain Hardwear (登山裝備)、prAna (瑜伽服) 等。Columbia 全球總部不開放公眾參觀,但粉絲們可在波特蘭市中心 Columbia 旗艦店 (下圖) 體驗產品。
[波特蘭的街頭餐車 (Food Cart) 美食]
波特蘭的街頭餐車文化,是一場街頭的美食革命,也是這座城市自由靈魂的味覺縮影。
不讓日本的屋台或是台灣的路邊攤專美於前,波特蘭市也有歷史悠久的餐車文化。據載在19世紀末,波特蘭出現第一輛由馬匹拉動的流動餐車,販賣簡單小吃。到了1965年波特蘭第一輛食品車在波特蘭市政廳對面亮相,出售猶太熱狗。由於此時美國大部分城市開始推行道路控管,對餐車的規定十分嚴格;而波特蘭的監管較少,幾乎沒有特殊要求,這使得入行的成本很低,從而導致經營餐車的數量激增。加上市府也持開放的態度,使其集中成有如「美食聯合國」的「餐車聚落 (Food Cart Pods)」,共享座位區與人氣,因此聲勢逐漸大了起來。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因為開設成本遠低於實體餐廳,許多失業者轉向餐車行業,以改裝拖車販售家鄉味或實驗料理,形成微型經濟奇蹟。大量的閒置土地也被改造成餐車聚落,提供地主穩定租金收入,在如此共生雙赢的合作下,市内風格迥異的餐車從100多輛增長至600多輛,大都歸納於100多個餐車聚落中,散佈在城市的廣場、街角、停車場與河畔,用鐵皮屋裡的創意與熱氣,重新規範「快餐」的邊界。
從越南河粉到烏克蘭餃子,從純素甜甜圈到煙燻牛胸肉,單品約 $8–$15,較餐廳實惠不少,方便又快捷,受到普羅大眾的歡迎,形成獨特的街頭美食生態,以及象徵城市的標誌。是故波特蘭被「Food & Wine」評為 「全美最佳餐車城市」,成為觀光必訪景點。在波特蘭各地理區裏都有代表性的餐車聚落,尤以東南區數量最多。這種文化不僅提供多元美食,更成為社區連結、創業孵化與文化融合的平臺。
秋來頂著楓雲逛著餐車街道,落葉飄飄,跟著感覺走,走到那兒,吃到那兒,非常地閒情逸致 (下圖為公共領域)。
「中城啤酒花園餐車聚落 (The Midtown Beer Garden Food Cart Pod)」
座落在西南區的市中心,中城啤酒花園餐車聚落乃由舊名「西南第五大道餐車聚落 (the Southwest 5th Avenue food cart pod)」、也是波特蘭歷史最悠久的餐車聚落在2023年改頭換面而來。
中城啤酒花園餐車聚落可容納30輛以上的餐車和300位以上的食客,主打的是韓國玉米捲、墨西哥和埃及美食,是上班族的天堂。
「波特蘭梅爾卡多餐車聚落 (The Portland Mercado Food Cart Pod)」
波特蘭梅爾卡多美食車聚落是波特蘭最具代表性的拉丁美洲美食與文化中心,位於波特蘭東南區的福斯特鮑威爾 (Foster-Powell) 社區社區,自2015年開業以來,已成為拉丁裔創業者的孵化基地與社區聚集地。
餐車外觀以粉紅、黃、藍綠 等鮮豔色彩塗裝,營造歡樂氛圍。共有13輛以上的餐車提供來自墨西哥、秘魯、古巴、哥倫比亞等地的傳統料理,例如來自哥倫比亞的 Que Bacano,招牌菜包括芝士玉米麵包 (Arepas) 和燉牛肉 (Bandeja Paisa);墨西哥的 Tierra del Sol ,用14吋的脆皮塔拉尤 (tlayudas),搭配新鮮蔬菜與豬皮;古巴的 Havana Station 以經典古巴三明治 (Cubano) 為主。其他尚有各家拿手的好菜,以及精釀的啤酒等, 族繁不及備載。
儘管2024年1月的一場火災損毀了其主要建築,但戶外餐車區3週後已恢復營業,並新增了二樓酒吧與露台,加建帶頂棚的中央廣場,以解決波特蘭多雨問題,方便全年活動。全部重建工作將在2025年全部完成。
「市場,乾杯!餐車聚落 (Prost! Marketplace Food Cart Pod)」
位於波特蘭北區密西西比大道 (Mississippi Avenue) 上的「市場,乾杯!餐車聚落」擁有德式啤酒花園混搭全球街頭美食,招牌菜色包括美式燒烤、墨西哥玉米餅塔可、波斯風味烤肉串、煙燻牛肉三明治與猶太風味醃菜等,應有盡有。
「 市場,乾杯!餐車聚落」被《 Origonian (俄勒岡人報)》評為「波特蘭最佳餐車聚落」,露天木桌旁永遠坐滿鬍子文青與遛狗族。。
凡是有特色,就會做得有聲有色。波特蘭的街頭餐車往往成為創業孵化器,譬如今天知名的 Salt & Straw Ice Cream 就是創始於餐車的知名冰淇淋品牌。
Lardo 三明治店也是發源於餐車之中。
創始人 Nong 原是一位泰國護士,2003年移民美國,落腳於波特蘭,最初在餐廳打工維持生計。後來在2009年時從 Craigslist 以1,300美元 購買了一輛二手爆米花餐車,加以清理改裝後在波特蘭市中心開業,只專心賣一道菜,就是「海南雞飯」,由於口感、質感都好,藉由口碑相傳,讓她一炮而紅。
Nong 在2014和2018年各開了一家實體餐廳;2010年代後期,又開始銷售瓶裝招牌醬料,在全美超市上架。一位移民憑藉一輛餐車和一道菜打造了一個餐飲帝國,成為波特蘭美食文化的象徵,實現了一個美國夢,這是波特蘭的餐車文化所孕育出來的。
[波特蘭的文化]
波特蘭(Portland)是美國西北部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融合了開創精神、多元文化與自然景觀。從19世紀的拓荒者定居到當代的「精明成長」城市規劃,波特蘭始終保持著獨樹一幟的動力與魅力。它在進步的過程中,同時注意到了環境的保護,兼顧群體的和諧包容。
「Keep Portland Weird (讓波特蘭保持奇特)」壁畫是波特蘭市(Portland)的著名標語,位於老城區的 SW 3rd Ave 與 Burnside St 交叉口附近但丁 (Dantes) 餐廳的後牆上 ,正對著 Voodoo Doughnut (巫毒甜甜圈)。
這句口號反映了對非主流文化的包容,如街頭塗鴉、獨立書店 (Powell’s City of Books) 與嬉皮精神等。該標語源自2003年,由當地唱片行老闆 Terry Currier 引進自德州奧斯汀的「Keep Austin Weird」運動,旨在支持獨立商家與非主流文化。強調保護本地獨特性,抵制連鎖店的擴張。如今已成為城市身份認同的核心象徵,代表波特蘭對創意、多元與反叛精神的擁抱。
具體的例子如 Voodoo Doughnut (巫毒甜甜圈) 是波特蘭最具代表性的甜甜圈品牌之一,以搞怪口味、獨特裝潢與嬉皮文化而聞名,被譽為「波特蘭必吃甜點」。自2003年創立以來,它已從一家小店擴展至全美多州,成為國際知名的甜甜圈品牌。Voodoo Doughnut 不僅是一家甜甜圈店,更是波特蘭反主流文化的象徵。它的成功在於將「荒誕、自由與社區精神」融入產品,讓吃甜甜圈成為一場冒險。
兩大必買招牌搞怪口味:巫毒娃娃 (Voodoo Doll) 和培根楓糖條 (Bacon Maple Bar) 。
[結語]
波特蘭的魅力在於歷史的偶然性與人為的精心規劃交織,形成「奇特卻包容」的獨特氣質。這座城市始終在「開拓」與「共生」之間尋找平衡。正如其別稱「玫瑰之城」- 帶刺卻芬芳,波特蘭以溫柔的叛逆,持續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波特蘭的每一座橋、每一輛餐車、每一家商店、每一處市集,都在訴說一個信念:城市可以既進步,又充滿人情味;走過波特蘭每一條松柏林蔭下的小徑,每一片落楓覆蓋著的庭園,都會滿心歡喜:原來緑蔭蔽天的清涼,也能化成落葉繽紛的美麗。
下次當您抵達 PDX (波特蘭國際機場) 時,别忘了先去品嚐一杯 Stumptown Coffee,感受一下波特蘭帶給人無時不在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