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孔子遇上Z世代 (世界日報家園版)
2025/10/03 06:30
瀏覽56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孔子遇上Z世代(世界日報家園版)

 

如果孔子活在二〇二五年,他會是頂尖大學校長?還是網紅教育家?這個有趣的問題來自大華府(Washington D.C.)地區日前一場獨特的文化比賽——第六屆「儒家思想及中華文化多媒體簡報比賽」。作為評審之一,我驚喜地發現,年輕學子用創意重新定義了儒家思想,讓千年智慧在現代煥發新生。 

這比賽鼓勵學生以現代視角詮釋儒家思想,評分標準包括創意表現、演示技巧、內容深度及多媒體運用。令人欣喜的是,參賽者不僅有中文學校學生,更有來自美國主流學校的非華裔學子——包括白人、黑人及西班牙裔學生,他們學習中文僅一至四年,卻展現出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隊名上已見巧思,「杏壇二子」充滿文化隱喻,「國際火花」似呼應孔夫子週遊列國,而「正式結盟」(鄭施、杰孟的諧音)更展現語言遊戲的趣味。在選題呈現上,學生們將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巧妙連結。選擇「我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理解」的隊伍,以幽默風趣的方式想像孔子若生於現代,肯定會很「牛」,可能會成為「網紅教育家」或「頂尖大學校長」,這種跨時空的創意聯想讓評審們會心一笑。

而探討「學習六藝的意義」的團隊,則賦予傳統六藝嶄新的時代內涵:有學生將「禮」詮釋為跨文化餐桌禮儀,把「御」與騎單車時的危機應變相結合,更令人驚喜的是,一位學生當場以琵琶彈奏《小蜜蜂》,生動演繹「樂」的現代詮釋,讓傳統文化瞬間鮮活起來。

最動人的莫過於一組跨族裔搭檔,他們以「我最敬愛的老師」為題,以活潑生動的方式描繪他們的湖南籍中文老師。從「無辣不歡」的飲食特色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諄諄教誨,兩位學生不僅口條清晰、台風穩健、說唱俱佳,結尾時合唱一曲《朋友》,真摯情感讓在場評審為之動容。

這些非母語學生帶著各式各樣的口音,穿中式傳統服飾,自信表現的背後,是對中華文化的真誠熱愛。有學生因《花木蘭》動畫或中國功夫的吸引力而接觸中文,透過YouTube中文教學頻道自學,逐漸深入理解中華文化內涵。也有學生坦言中文很難,聽力尚待加強,特別感謝老師「因材施教」——課堂上刻意放慢語速,讓他們能清晰理解。一位將中文作為第三語言的西班牙裔女孩,分享了她暑期將赴台學習的計劃,當她以生澀的中文談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評審席上一位長者眼眶泛淚——這句穿越兩千年的箴言,此刻在異國少女的口中獲得了新生。

這些年輕學子不僅學習語言,更主動探索文化背後的哲學思想,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文化洞察力,李氏基金會的李博士感動地表示:「看到這麼多各族裔的年輕學生以創意方式詮釋儒家思想,證明文化傳承的工作充滿希望。」她強調基金會將持續支持這項極具意義的活動,為跨文化對話搭建更多平台。

這場比賽證明,儒家思想不是博物館裡的古董,而是持續流動的智慧長河。當Z世代用AI重塑孔子、以琵琶解構六藝、用《朋友》歌聲跨越種族隔閡,我們見證的不只是文化傳承,更是一場始於春秋時代的對話,而年輕世代,正為這場對話寫下嶄新註腳。

(寄自維吉尼亞州)

9/7/2025刋載在世界日報家園版)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52/8975334?from=wj_catelistnews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杏壇教學
下一則: <開學日的光痕>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