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俗辣」,正確應寫作「豎子」
常聽到臺灣人用臺語「俗辣」罵人,即罵人愚弱無能、孬種之意。
不僅口語聽到,且文字幾乎都寫成「俗辣」。
不僅一般大眾這麼寫,連新聞報導、資深媒體人都這麼寫(見下面新聞連結),實在貽誤大眾。
搜尋網路,尚未見有學者專家討論之文。本人遂有感而整理辭典古籍等資料,以辯正國語文之用法。
【新聞案例】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514003799-260407
中時電子報
拔管後 李艷秋:那些面目猙獰的「俗辣」
2018年05月14日 21:32 中時電子報 黃麗蓉/整理報導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以「面目猙獰」來形容拔管事件,資深媒體人李艷秋在臉書不禁說,單單教育部「面目猙獰」嗎?還有做出拔管決定的跨部會諮詢小組,至於誰是面目猙獰的俗辣,自己心知肚明!
李艷秋點出,這些面目猙獰的公務員,幹了多少「俗辣」事?
~~~~~~~~~~~~~~~~~~~~~
【自在老師辯正】
臺語「俗辣」,正確應寫作「豎子」!
[典籍資料]
(一)《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豎」:
(動詞)使物體直立。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四上.釋詁》:「豎,立也。」
(名詞)
(1)一種書寫筆法。指由上到下的直筆。如:「一橫一豎」。
(2)宮內小臣。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晉.杜預.注:「豎,左右小吏。」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
(3)家中未成年的僮僕。
《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
「豎子」:
(1)兒童。
《左傳.成公十年》:「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
(2)童僕。
《莊子.山木》:「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3)罵人愚弱無能。
《戰國策.燕策三》:「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何物豎子?為此浮言,以沮我師!」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三國演義》第三○回:「忠言逆耳,豎子不足與謀!」
「逆豎」:
叛逆的人。
宋.文天祥〈正氣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二)《康熙字典》:
「豎」:
《說文》:「豎立也。」《徐曰》:「豆器,故爲豎立。」《字彙》:「直也。」
又《廣韻》:「童僕之未冠者。」
《列子·說符篇》:「鄰人亡羊,請楊子之豎追之。」
又內廷之小臣也。
《周禮·天官》:「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註》豎,未冠者之官名。」
《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註》:「豎,左右小吏。」
又凡卑鄙者皆曰豎。
《史記·留侯世家》:「豎儒幾敗乃公事。」
《晉書·阮籍傳》:「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通鑑》龎涓曰:「遂成豎子之名。」
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
[整理結論]
「豎」字的本義是「豎立」、「直立」的意思。
也用來稱「童僕」、「宮內小臣」,皆是身分卑賤者。
所以引申為「凡卑鄙者皆曰豎」,遂用「豎子」來「罵人愚弱無能」。
猶如「小人」原指身分上的平民百姓,而也用來稱「無德智修養、人格卑劣的人。」
查《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豎」音 sū
所以臺語音的「俗辣」,正確文字就是「豎子 sū-á」(或音sut8-a2)。
[小叮嚀]
「豎子」為貶義,是罵人的語詞,請審慎使用,以免觸法被告,新聞多有法院判決案例(罵人「俗辣」),慎之。
自在老師解說
(2018/9/19於自在精舍)
..................................................
◎本文為2018/9/18個人臉書貼文與留言的補充整理:
- 3樓. domingo2020/09/08 23:08
閩南語是很文言的....豎子就是豎兒,確實發音是sut a.我原先也以為是卒子,可是古籍沒記載,小說也不見卒子用法,反而豎子這個用法,小說裡很常見....
(domingo.linn@gmail.com) - 2樓. hwp2020/06/12 10:23是不是錯誤難講,因為台語的"俗辣",意思是沒種沒用之意,和"卒子"之意比較像,而和"豎子"之意比較不像(像小兒一樣成不了大事)!!
你可能沒有完整看完我的解說!
「豎子」一詞,辭典的解說明明寫著:「罵人愚弱無能」,
就是台語罵人「沒種、沒用」的意思!我還用紅色標出!
請再仔細看看!
自在老師 於 2020/06/14 15:40回覆 - 1樓. no name2020/03/01 16:30su7 a2和 sut8 a2發音顯然不同不應該是同一個詞,「豎」在閩南語口語很罕用,su7是它的讀音,也就是朗讀古書時的發音,「豎子」出現於文言文,發音是su7 tsu2,不是sut8 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