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和閱讀?莫非老師說,「『蜂房下滴的蜜』不只存在於詩篇裡,也藏在一行行人寫給人的文字中,在那裡,祂仍輕聲說話。」
以永恆在心,解讀自我與世界。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R100《讀者課程》。
有沒有一種閱讀,不為講章,不為知識,而為更深地靠近——人,也靠近神?
文學也許不會給我們答案,卻常常給我們空間; 給我們安靜凝視的可能,給我們在語言裡重新呼吸的餘地。
這是一門關於閱讀的課。更準確地說,是一門讓信仰學會閱讀世界的課。
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
有人說:「神學幫助我們認識神,文學幫助我們理解人。」
有位學員課後留言說,她從小在教會長大,講得出許多經文,也能清楚分辨對與錯。但進入這堂課後,她「突然覺得自己像被邀請重新看世界——不是用批判的眼光,而是用一種更安靜的凝視,帶著信仰的溫度」。
她說的是詩,也是福音的樣子。
文學不是用來論斷世界,而是讓我們在故事裡學會同理,在詩的隱喻裡學會聆聽那些尚未說出口的祈禱,在小說的情節裡學會等待一顆心緩緩轉向的瞬間。
一門閱讀課,也是一場屬靈的操練
這門課從一個問題開始:「基督徒,要怎麼讀?」
我們談想像力,談語言的信仰性,談文學中的暴力與情慾——不是為了迴避,而是為了明白:當我們進入世界的文字時,也是在訓練靈裡的辨識力。
我們一起讀詩:李白的《將進酒》,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鄧約翰的信仰辯證。我們讀隱喻、讀節奏、讀沉默中的空白,也讀那些沒有寫出來,卻等待我們用信仰去回應的餘韻。
我們也讀散文。從魯迅的深刻、龍應台的觀察,到張曉風的溫柔與張愛玲的冷靜——都像一面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人,看見時代,也看見自己還沒學會說出的心情。
小說部分,我們進入海明威筆下受傷卻不說話的人,也進入喬伊思筆下庶民生活的複雜日常。我們發現,有些段落讀來平凡無奇,卻像主在加利利湖畔的腳步,溫柔、真實、耐心。
那些文字裡,有等待福音被「翻譯」進去的縫隙。
這堂課,不只是給會寫的人
不是作家才能來,不是語文好的人才適合,而是給所有想重新與「語言」和解的人。
給願意慢下來聆聽的人。給在信仰裡走久了,但想讓自己的話語更真實、更溫柔、更能靠近人心的人。
我們讀文學,不只是為了豐富思想,而是為了讓心靈找到一個可以安放的地方。我們閱讀,更是為了讓福音在日常的語句中,有光,有方向,有觸動人心的力量。「蜂房下滴的蜜」,不只存在於詩篇裡,也藏在一行行人寫給人的文字中,在那裡,主仍輕聲說話。
因此,這不是一門完成後就結束的課,而是一道打開的門,邀請你開始另一種閱讀,也是一種更深的信仰實踐。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