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故事對話者丨黃瑞怡
2025/01/21 12:35
瀏覽48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對少數族裔來說,古老文化傳說故事不僅是身份認同的指引,也是其他人群瞭解自己族裔的橋樑。當古老故事被注入新活力時,會誕生出怎樣的新故事? ‍‍‍

一人一青春,一書一世界。以文學共讀,敲響少年心門。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YR110《樂讀少年寫實小說》。

當一個地域絕大多數人民是同一種族、同一膚色時(比如台灣九成五是漢族,越南86%是京族,北歐各國幾乎全為日耳曼人),因為主流與非主流比例懸殊,不同族裔之間激蕩的水浪通常沒有那麼高,少數族裔對自己身份認同的反思火花也不那麼頻繁進入公眾視野。

與這些地區不同,美國由各地移民組成,種族多元。發展至今,原本佔大宗的歐裔白人比例漸減,其他族裔漸增;這個持續流動的歷史和社會現實帶來活力和機會,也難免產生族裔間的誤解、矛盾和掙扎。美國歷史上,亞裔長時間被視作「模範少數」沉默少數」。即便承受著內外壓力、誤解,甚至歧視,在公共空間往往還是低頭默然不語。

沉寂多年的北美亞裔,近年有更多人在不同領域,以不同方式揚聲。仿佛夜空中閃爍著越來越亮的星子,文學藝術工作者借著作品,向世界舉起手來說:「我在這裡。」本文評介兩位出色的亞裔青少年文學創作者,她們不約而同地在代表作裡,經由與傳統民間故事的對話,向多元讀者群分享故事的新生命。

華裔中生代作家林珮思(Grace Lin,1974—)

林珮思的父母是來自台灣的第一代專業移民。他們沒有落腳在相對多元的東西岸大都會,而選擇在紐約州北邊小城安家。當年林家是小城唯一華裔,珮思與手足是班上絕無僅有的黑髮黃膚孩子。她曾經想做一根外黃內白的「香蕉」,盡全力融入社區主流文化。五年級時,學校籌劃《綠野仙蹤》音樂劇,所有女孩都拚命練習主題曲《飛越彩虹》,希望能擔綱主角桃樂絲。就在甄選前夕,同學轉身對興致勃勃的珮思說:「別做夢了,你絕對不會被挑中,哪有黑髮黑眼睛的桃樂絲?」

站不了舞台中央位置,不服輸的林珮思繼續磨鍊其他才藝。她自幼顯露美術才華,夢想成為童書家,甚至說服父母讓她大學進入「讀這個以後要幹什麼?」的羅得島藝術學院插畫系。然而畢業後她沒有如願進入創作領域,找其他工作也一波三折。寄出千封求職作品後,終於有一家賀卡公司回應。數年後資遣失業,將她推回原點,重拾做書夢想。

《月夜仙蹤》,小天下出版社

1999年,自寫自畫的繪本《醜青菜》(The Ugly Vegetables)出版了。作品取材於珮思童年時與母親後院種菜的經歷,視角獨特,寓教於樂,讓她正式步入專業童書創作道路。耕耘多年,能寫能畫的她跨越繪本、橋樑書、知識性讀物和少年小說。2010年獲美國紐伯瑞銀牌獎的《月夜仙蹤》(Where the Mountain Meets the Moon,2009)——被不少評論家比喻為「東方版《綠野仙蹤》」——讓她終於躋身一流亞裔作家行列。

《月夜仙蹤》故事大要

在貧窮的無果山村,獨生女敏俐和父母住在大風一刮就搖搖晃晃的小屋裡。就像村裡其他家庭一樣,他們從早到晚在泥濘及膝的水稻田裡工作。母親咳聲嘆氣,抱怨做不完的農活和填不飽的肚子。

敏俐和灰撲撲的村民不同的是,除了碗裡的稀疏米粒,父親常常在晚餐後「餵」她故事。這些故事讓她腦海中幻想飛舞,眼睛裡流光閃耀。直到有一天,敏俐決心悄悄離家,尋找傳說中掌握生死簿的月下老人——她相信如果有誰能改變自家和全村命運,能讓媽媽臉上出現笑容,那一定是這個神秘人物。

旅途中敏俐遇到了各種奇特人物和生物:想跳過龍門的金魚,不會飛但成了她忠實旅伴的祥龍,桃林裡貪婪的猴群,期待與織女相聚的善良牧童,溜出宮殿變魔術的寂寞郡王,意外發明龍井茶的慷慨村民,殘暴縣令化身的恐怖虎妖......這些角色述說的民間故事,又給了她和祥龍往前走的線索與勇氣。

《月夜仙蹤》情節出神入化,語言生動活潑,意象豐滿精緻,工筆插畫色澤如寶石;言行充滿現代感的敏俐更無縫接連了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和當代元素。民間故事有強烈圖騰性與象徵性,但人物相對扁平沒有血肉;而《月夜仙蹤》人物鮮活,顯然林珮思在閱讀大量民間故事後融入自己的想像,也以個人經驗為角色增添骨血。

少數讀者對林珮思系列小說連獲殊榮有些保留,認為《月夜仙蹤》和其姐妹作《繁星之河》、《燦銀之海》(暫譯)情節中嵌入許多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原創性不夠。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選擇要把哪些故事放進來,放在哪裡,是否也需要創意?而主人翁的故事和傳統故事交錯,如同新舊交替的經緯線織出引人入勝的繡圖,這豈非也為許多孩子感到遙遠陌生的老故事注入新鮮活力?

韓裔新星作家泰·凱勒(Tae Keller,1993—)

比北方背景的林珮思年輕幾乎二十歲,德韓混血的泰·凱勒在四季和暖的夏威夷成長。薯條可樂是她的飲食日常,但餐桌上出現韓國泡菜、水餃和年糕時,她會開心又熟練地拿起筷子。個性害羞的她中學常被欺負,不曾深思多族裔邊緣身份,也不願深究韓國外婆那方的歷史與文化底蘊。但成年之後,外婆反覆述說過的民間故事和她語焉不詳的痛苦經歷,浸泡過時光藥水後,彷彿從模糊的底片轉化成照片,變成她推敲身份認同的指引,甚至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

泰·凱勒(Tae Keller)

《遇見虎靈的女孩》(以下簡稱《虎靈》)(When you trap a tiger, 2020)是泰·凱勒的第二本少年小說,讓她27歲就成了萬眾矚目的紐伯瑞金獎得主。這部將她推向國際圖書界聚光燈的作品,卻也是她春蠶吐絲的私房作,如她在序言裡分享的:

親愛的讀者,我一直在思考我要對你們說什麼。我想我要說的是,我很害怕寫這本書。我差點就做不到。有好幾次,我幾乎就要放棄了。這個故事太私人,太毫無保留,我很怕我會搞砸。不過,我卻始終放不下它。

雖然故事情節虛構,但毫無疑問,《虎靈》故事的靈魂,就是作者自己生命敘事的靈魂。她藉著筆揭開一層層布幔,直到與讀者素顏相見;她借著先人經歷和童年聽聞的故事,挖出自己的根,再種植回長出新故事的土壤裡。

《虎靈》故事大要

從加州開向華盛頓州陽光鎮海莫尼(韓語,外婆)家的漫長車程終於到了最後一段。窗外雨下個不停,十二歲的莉莉蜷縮在後座,躲過了車外滂沱,卻躲不過開車的母親和前座姐姐的爭吵風暴。莉莉再一次發揮「隱形」超能力,經驗教會她一聲不吭是最佳對策。突然,她看到一隻碩大無朋的老虎擋在路中央,便忍不住驚呼。母親似乎沒聽見,徑直向老虎開去!嚇壞了的莉莉不確定哪個問題更嚴重——是忽然出現又消失的老虎,還是家人似乎完全看不見這頭猛獸?

老虎又是哪裡來的?是動物園逃出來的,還是從海莫尼講述多遍的韓國神話裡走出來的?

到了陽光鎮,莉莉明白了母親匆忙搬遷的原因:海莫尼得了腦瘤,醫生說只有幾週到幾個月的壽命。那隻別人看不見的行蹤飄忽的老虎,雖然讓她簌簌發抖,卻應許莉莉,只要她找回當年海莫尼偷走的故事,它就能為海莫尼帶來療癒的盼望。這就帶出更大的難題——莉莉要冒險跟老虎打交道,還是躲回無聲角落裡?

這是一個家族三代的故事,鋪陳在日常生活人與人的互動裡。

這是一個半大不小少女走出個性、習慣、認知舒適圈,嘗試建立新關係,並給破損舊關係重生機會的故事。

這也是一個發現童年時長輩講的床邊故事,與民族、歷史、文化千絲萬縷的牽繫,以及與自己生命定位的關聯。

《虎靈》故事行進著,讀者和莉莉一邊尋找海莫尼藏起來的秘密故事,一邊納悶:老虎究竟是誰?老虎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林珮思《月野仙蹤》的主人翁敏俐,離家尋找能改變父母貧困命運的寶藏。在上天下地的旅途裡,那些跨越時空的奇幻角色對她的善意善行,他們講述的傳統故事裡埋藏的信息,以及她在恐懼失望交織中為朋友做出的犧牲......最後使敏俐領悟到改變全村命運的秘密;也體會到,當她離家,邁出冒險第一步時,其實也踏上了回歸家園的第一步。

《遇見虎靈的女孩》,三民出版社

泰·凱勒《虎靈》敘事的現實空間不出小鎮方圓幾裡,人物也是生活裡再尋常不過的普通人。但是藉由從傳統故事裡走出來的魔幻老虎(和歸還給老虎的既古老又私密的故事),主人翁莉莉看見了自我身份的遼闊版圖,創世神話的無垠想像。當她能擁抱看不見的寶藏,能有勇氣愛不完美的家人和朋友時,她也開始卸下了隱形鬥篷。莉莉的自我成長和突破,不僅讓她更深刻地看見、聽見所愛的人,同時也讓他人更清晰地聽見、看見了她。

只要在北美居住過一段時日,就難免遭逢其他族裔對亞裔,甚至亞裔對自身的刻板印象和歧視。我和親友也不例外。這些偏見根深蒂固,往往將錯綜複雜的歷史文化、千變萬化的個人經驗,簡單粗暴地化約成一兩個形容詞或者標籤。

當有更多亞裔作家和畫家創作出反映自身真實靈魂的故事,就可能感動更多讀者心靈。心門開放了,眼睛才會明亮,看見自己和他者的相同與不同,看見族群歷史長河的蜿蜒遼闊,看見每一個靈魂的寶貴與尊貴。畢竟,沒有真正深入認識自己的根源,沒有真正說出自己的故事,其實也就無法深入並接納和自己族裔文化不一樣的他者,和他們的故事。

舉世知名的《格林童話》,原本由德國格林兄弟搜羅記錄。格林兄弟並不是文學家,而是歷史法學家和民俗語言學者。他們出版這些故事的初衷也與娛樂下一代無關,而是要保存並宣傳德意志民族精神。從這個角度看,林珮思、泰·凱勒和所繼承的文化遺產深入對話,從舊土壤裡培育出新品種的故事花樹,是比格林兄弟更進一步的努力吧!

她們將現代生活素材揉進了古老民間故事的麵團,麵糰裡滴入她們人生經驗的眼淚和汗水,讓讀者咀嚼故事麵包時,字字句句間有了不一樣的滋味。她們從古老傳說裡挖掘出來的新意,以當代眼光與古老故事對話的誠意,確實值得我們喝彩。

我不禁想問:上帝的孩子聆聽、閱讀自己民族文化傳說與故事時,信仰光照會點亮字裡行間,讓我們讀出新意嗎?祂的孩子改寫古老故事時,自己生命的深度,所處時代的脈動會與筆力結合,讓我們寫出呼喚這一代人的故事嗎?期待更多有屬靈生命的創作者寫出與自己獨特文化相呼應,和讀者靈魂對話直到天光亮起的故事。

(本文選自《尷尬少年遊》一書,橄欖華宣出版)

-END-

作者簡介

黃瑞怡

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語文教育博士,專攻兒童青少年文學。多年在南加公私立中小學任職,現任聯合基督教學校國際學生部主任。台灣《校園雜誌》「尷尬少年遊」「惡水築書橋」專欄作者。曾參與遠東廣播公司童話系列講座。

課程推薦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