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學愛砍樹
國立大學有環境維護經費,經常會進行環境管理。這所大學兩三年來砍掉三四十棵大樹,砍掉後或放任長草,或種灌木類園藝植物。砍掉的樹有木麻黃、馬拉巴栗、掌葉蘋婆、鳳凰木、相思樹、血桐、山黃梔、山櫻花、金鳳花等等,為什麼砍樹?是基於環境管理需要還是景觀?但樹蔭遮蔽率變少,地面反射熱力面積變大是確定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當地的溫度變化資料。
台北捷運士林站到中山北路間的中正路兩邊原來是參天大樹,幾年前也砍光光了,百分之百“透天”光亮,也許是因為老樹阻擋店家視線或者被認定是危樹吧?我不知道。但樹蔭遮蔽率變少,地面反射熱力面積變大是確定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查當地的溫度變化資料。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俗語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不以他人的意志與想法為轉移。這些機關他要種樹,他要砍樹,一樣由不得外人置喙。本來也不想說什麼,但這幾天又有棵台灣欒樹被砍了,看看這棵樹橫切面上的年輪,不知道要幾年才能長成這棵樹?就動念提筆了。
台北百年升溫這麼快很不正常
一、2016-7-18聯合報“台北又破38度! 熱島效應作祟”報導指出,台北氣象站昨又測到卅八點二度,站上史上七月第五高溫。學者分析,台北的高溫跟氣候暖化關係較少,而是熱島效應導致,若是未來不改善,只會越來越熱,不只可能提高用電量,也可能影響人體健康。
台北氣象站六月才出現卅八點七度,打破一百廿年來的六月新高溫,昨天又出現卅八點二度。
中研院院士、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紹臣說,台北夏天溫度飆高,主要是受熱島效應影響;他說,台北夜晚溫度也很高,就是熱島效應結果,因為台北盆地多建築物,白天日曬吸熱,晚上散熱,夜晚還是覺得熱。
劉紹臣說,一九六○年代時,一年中高溫超過卅六度的天數,台北只有四、五天,現在一年超過廿天,而且全台以台北增加最明顯;根據氣象局最新統計,今年超過卅六度的天數已廿五天。劉紹臣指出,高溫天數增加除全球暖化有些微影響,熱島效應是最重要原因。
劉紹臣指出,一般認為氣溫超過廿五度就可以開冷氣,但現在台北市晚上溫度超過廿五度的日子,幾乎是一年的三分之一,若都要開冷氣,是非常大的電量。
二、2025/7/27 20:28中央社“2024年台灣均溫24.6度 氣象署:史上最暖”報導,氣象署統計,去年台灣年均溫為攝氏24.6度,成為最暖的一年,其中台北站累積高溫日數達63日為全台最多。氣象署說明,高溫成因除全球暖化的長期趨勢外,部分也與聖嬰現象有關。
中央氣象署發布「113年氣候年報」,去年台灣年均溫為24.6度,較氣候值(23.9度)高出0.7度,為歷史紀錄中第1高溫。全台22個測站皆高於氣候值,且皆為歷史紀錄的前10名,其中新竹站、台中站、日月潭站、台南站、成功站、台東站及大武站共7站,都打破該站有紀錄以來的平均氣溫紀錄。
就極端高溫的情況,去年高溫(日絕對最高溫四捨五入後高於35度)日數除彭佳嶼、基隆、花蓮及恆春共4站少於氣候值,其餘18個測站高溫日數多於或接近氣候值。台北站年高溫日數達63日為全台最多,比氣候值多19.8日。
三、2024/08/22關鍵評論“天氣又變熱了,從30年資料看台灣六地極端高溫天數變化”一文指出,根據國科會發表的《2024臺灣氣候變遷分析系列報告:暖化趨勢下的臺灣極端高溫與衝擊》(以下簡稱《臺灣氣候變遷分析系列報告》)報告指出,近半世紀以來,每經過10年,夏季就會延長約6.31至12.88天,而冬季則會縮短約6.19至12.2天,而且最低氣溫逐年升高。
台北市從2000年開始,每年的極端高溫天數開始急遽上升,在2020年後,每年極端高溫天數開始下降,維持在25天以下。2020年是台北市極端高溫天數最多的一年,全年更有61天最高溫超過36℃,台北測站在當年的7月24日創下該測站史上最高溫39.7℃的紀錄。
台北站是本文六個測站資料中,高溫天數近30年增長最快的測站,《臺灣氣候變遷分析系列報告》推測是受到都市熱島效應明顯以及人口集中影響,且測站設於盆地內,蓄熱嚴重導致氣溫升高的幅度較其餘5個測站顯著。
四、天下雜誌2023.07.17“台北在悶燒!五大熱風險區都在哪?”一文提到,台北升溫幅度不僅高於全球,更是亞洲第二。我們的城市為什麼這麼熱?台北盆地的五大熱區在哪裡?夏季高溫屢創紀錄,「風」能幫城市降溫嗎?
「北京人口超過 2,000 萬、東京也是千萬人的巨型城市,台北人口才 250 萬,百年升溫幅度還可以排到亞洲首都第二名、僅次於北京,」研究氣候變遷超過 20 年的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林傳堯,看到《天下》使用全球氣候研究組織 Berkeley Earth 數據繪製的亞洲百年升溫圖感嘆。
十幾年前,學界就有警告台北出現明顯的升溫趨勢,但怎麼也沒想到, 從 1923 年到 2022 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 1.2 度,但台北溫度卻足足增加了攝氏 1.8 度。
台北百年升溫這麼快,很不正常。
註: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常簡稱為熱島效應,指都市如一座發熱的島嶼,氣溫比周遭地區高的現象。密集的建築物、大量採用蓄熱量高的建材、綠地稀少,都是導致熱島效應的原因,可能導致供電壓力、日夜溫差縮小,還會增強熱對流,使都市強降雨機率提高。
新加坡的經驗
別的國家怎麼做?在我的資料庫中找到一篇2015年6月1日的報導(也就是10年以前),由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與臺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共同主辦《The Urban Greening of Singapore – Past Success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邀請到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陳培育( Dr. Tan Puay Yok ) 並且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廖桂賢翻議,分享新加坡城市綠化的成功經驗。其中提到: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強力執行城市綠化政策,從西元1963年起,種下植樹政策的第一棵樹,以後的每一年種一棵,持續了50年。植樹政策的特色有:
1.新加坡選擇樹種採多樣性,只要能綠化的都可以種,全國擁有7-800不同樹種。
2.每條新建的道路,都要有行道樹。法令嚴格規定,小的道路兩邊要有植栽區,大的道路中間也要有植栽區。新加坡的人口密度非常高,那表示道路的密度也非常高,此項規定,自然增加綠化的區域。其實新加坡綠化的土地只有3.7%,卻能達到這麼好的效果。
3.1990年執行「道路綠化籃圖」要求植栽要有多樣性。要求模仿森林的結構,不再只是遮蔭,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
4.填海造公園,增加綠化面積,目前有名的東海公園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園。1980年起,設計公園不只是休閒,還要創造不同地方的特色。
5.目標九成的人在10分鐘之內可以走到一個公園裡。
6.造新社區的綠地約占了20%,不論私人或政府組屋,規定設計平面圖裡必須包含一定的綠色空間。
7.垂直綠化(或稱摩天綠化)以及屋頂綠化,將綠植栽的元素融入建築,雖然2000年才起步,但至2014年面積已達61公頃,目標在2030年達到200公頃。
註:這些相片都是在這所大學拍的,前面3張相片是這一天照的(台灣欒樹及旁邊的樹),最後一張是兩三年前照的,一次砍掉7棵木麻黃。
- 3樓. vivi 之東張西望2025/09/01 19:16
兒時動不動就攔腰抱住大樹仰頭望向樹頂,好半天的,
就像動不動盡展雙臂抱著高大的父親仰頭心滿意足一般。
這讓我深深愛樹,且一生恨透了砍樹。
不只是每棵樹都是一個大世界和複雜的小故事,
現在,每棵樹都擔著救人濟世的重責大任。
- 2樓. blackjack2025/08/31 12:39
說到樹,我家頂樓女兒牆上長了棵小榕樹,就長在裂縫處,越長越大,還有顆小苗把圍牆撐出一個縫,用鉗子用剪刀用火烤都處理不了,最後搞了很久,才找到一個方法輕鬆移除,可是根已經在牆壁裡面了
醉夢兄拍的這幾棵樹,不知道為何砍掉,但根也不處理一下,這樣看起來真的不美觀
- 1樓. 安心2025/08/31 12:18就樹幹斷面看起來,樹木本身應該是沒有罹患病症,最後一張圖,應該是房子貼靠樹木,為避免蟲蟻小動物入侵,所以把樹砍了!
不知道為甚麼要砍掉前二張圖的樹,沒有重大的危害,應該要盡量保留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