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蝸牛殼長毛了
2025/07/26 11:03
瀏覽466
迴響1
推薦19
引用0

蝸牛殼長毛了

在台灣,蝸牛是常見的物種,我這外行人把它大別為大蝸牛和小蝸牛。大蝸牛又有大大蝸牛,中蝸牛和小大蝸牛;小蝸牛有大小蝸牛和小小蝸牛。因為蝸牛實在太常見了,物多不為貴,也就不會想拍攝。

蝸牛可以在小樹枝幹上、在牆上、在菜上、在路上看見。在路上也不時可見被踩破踩碎的蝸牛,蝸牛就應走“牛”路,偏偏來走“馬”路、“人”路,難免遭殃。

那天走著,忽然在牆壁上看到一隻小蝸牛,按照慣例,應該是視而不見,見而不理,可是硬是讓我停下腳步靠近去看。為什麼呢?因為蝸牛殼好像長毛了。難道是台北這幾天一直下雨,蝸牛殼就發霉長毛了?

拍下相片送上google進行圖片比對,原來不是長毛,而是一種叫“盾蝸牛”的物種,蝸牛殼本來就長著毛。

大自然總是隨時可以帶來驚喜,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長毛的蝸牛殼。

盾蝸牛基本資料

以下摘自台灣環境資訊協會https://teia.tw/archives/natural_valley_star/ao2023-04-01 2023.04.17楊家豪撰寫的“台灣盾蝸牛”一文:

台灣盾蝸牛,別名:馬氏環肋螺。科名:扁蝸牛科。

蝸牛是腹足綱軟體動物的一種,…盾蝸牛是蝸牛的一個屬,而台灣盾蝸牛則是台灣北部最常見的蝸牛之一。

台灣盾蝸牛的殼是平躺著的,如同圓形盾牌一般地護在身子上,殼的周圍則有殼毛,讓盾牌看起來更加威武。台灣盾蝸牛喜愛生活在中低海拔山區的林下,潮濕落葉堆或是矮灌叢也可以發現牠的身影,與多數的蝸牛(包含蛞蝓)一樣,牠們需要潮濕的環境,來確保活動過程不會變成蝸牛乾,因此當天氣乾燥或過於炎熱時,牠們也會選擇休眠來避免脫水而亡。

台灣盾蝸牛平時的移動是依靠腹足,利用腹足的前後蠕動使身體前進,行進過程分泌黏液則是為了降低行進時的摩擦,也因此經常在走過的路上留下黏液痕跡。中國古代的文人看到蝸牛移動留下的的黏液如同篆文一般,又經常在使人憂愁的雨天出現,所以又將蝸牛稱為「篆愁君」。

一、盾蝸牛

二、一般小蝸牛

三、大蝸牛

有誰推薦more
迴響(1) :
1樓. blackjack
2025/07/26 11:16
以前我看到蝸牛會覺得他們還蠻可愛的,後來知道他們身上帶有寄生蟲,台灣還有那個金蘭醬油家族的故事,澳洲有個年輕人吃了蛞蝓變成植物人,從此我都不會去摸他們了OMG

我雖不排斥蝸牛

但我做多只敢碰它們的殼

據說還有提煉蝸牛黏液當保養品的

想養就起雞皮疙瘩

人間無味2025/07/26 16:04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