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伏莖白花菜不開白花
平伏莖白花菜並不少見,但不容易被發現,因為莖是平伏在地面上,因為花小,因為大部分長在低海拔路旁,溪流兩岸和荒廢地等不會被人們注意的地方」。
近日在一處公園的岩壁上發現平伏莖白花菜,它原來是長在公園階梯旁的花台,後來被除掉了,改種桂花和仙丹花。沒想到近日它竟然在岩壁上另謀活路,長出了葉,開出了花。也就是因為它紫色的小花吸引了我的注意,靠近岩壁才發現平伏莖白花菜存活了。往階梯上走再看看兩旁占了平伏莖白花菜地盤的桂花和仙丹花叢,裡面竟然硬生生擠出一兩株平伏莖白花菜,這種生命力令我佩服。
平伏莖白花菜名字有何說法?
明明不開白花,也不是人吃的菜,為何取名白花菜?
一、以下摘自2020年08月30日環境資訊中心刊載【自然谷之星】“”平伏莖白花菜 台灣紋白蝶的最愛(文:吳佳奇(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專案經理)(https://e-info.org.tw/node/)一文:
命名非常有趣,名字有「白花菜」,但花色卻非為白色,然後也非可以吃的野菜;名字中有「平伏莖」,又確實描述了這植物的特性,不難發現,平伏莖白花菜的莖就是這樣臥倒、平伏、散開在地面上,但又不屬於匍匐莖。
平伏莖白花菜別名「皺子白花菜」,因其種子外表具有許多脊狀皺紋。平伏莖白花菜還有一個別名「皺子鳥足菜」,這個別名就沒有落入「白花」的認知錯亂。
二、以下摘自2012.09.09(https://www.moxa.org.tw/)石英“平伏莖白花菜”一文:
對植物較陌生的人初聽白花菜之名,應該都會認為這是一種開白色花的植物,說不定還會以為是菜市場裡賣的白色花椰菜。待實際見到平伏莖白花菜的紫色花朵,不免會懷疑是不是自己認錯了?不然就是取名的人辨識色彩的能力有問題!
其實它是冠上「屬」名的植物名稱,這類型的植物名稱其實相當常見,像懸鉤子屬裡面 41 種植物中就有 33 種植物以○○懸鉤子做為植物名。植物分類階層上的「屬」在命名時,需要從該類群的植物中選定一個物種做為屬的模式依據,而白花菜便是這白花菜屬的模式種,台灣有三種較常見的白花菜屬植物,
其中只有模式種白花菜是白色花,而平伏莖白花菜是淡紫或粉紅色,另一種則是開黃色花的向天黃,而冠上「白花菜」的植物確實容易讓人對花色有所誤解!
從第二段來看,同屬白花菜屬的向天黃(又名黃花菜、黃花草)也沒有因為是白花菜屬,就在名字上冠上“白花菜”。所以開紫花的平伏莖白花菜的名字為何冠上“白花菜”,或許還另有說法吧?
平伏莖白花菜奇妙的種子傳播
以下摘自2012.09.09(https://www.moxa.org.tw/)石英“平伏莖白花菜”一文:
仔細看平伏莖白花菜的種子,每顆種子在靠近種臍的地方彷彿戴上一個白色頭冠,這可不是為了美觀之用,它其實是富含蛋白質與油脂的油質體(elaiosome),這對螞蟻相當有吸引力,牠們會把種子搬回巢穴儲存起來當食物,不過牠們只對油質體的部分有興趣,其餘的部分則棄置於巢穴中,而這樣的舉動等於幫平伏莖白花菜直接播種在土裡一樣,看來有效率又省事。
平伏莖白花菜基本資料
山柑科白花菜屬。別名:皺子白花菜。原產地:熱帶非洲至澳洲北部,目前廣泛歸化於亞洲各地。
莖:草本,全株散生毛,莖 5 稜,多分枝。莖直立、開展或平臥,分枝疏散,高達 90 公分,無刺,莖、葉柄及葉背脈上疏被無腺疏長柔毛,有時近無毛。
葉:互生,具 3 小葉,小葉橢圓狀披針形,有時近斜方狀橢圓形,頂端急尖或漸尖、鈍形或圓形,基部漸狹或楔形,幾無小葉柄,邊緣有具纖毛的細齒,中央小葉最大,側生小葉較小,兩側不對稱;側脈明顯 8~9 對,葉緣疏生毛。
花:花單生於莖上部葉具短柄葉片較小的葉腋內,花梗纖細;花瓣 4,粉紅色或淡紫色。
果實:果為角果,線柱形,表面平坦或微呈念珠狀,兩端變狹,頂端有喙;果瓣質薄,有縱向近平行脈,常自兩側開裂。花果期 6~9 月。
用途:蝴蝶食草:八重山粉蝶,紋白蝶,黑點粉蝶,台灣紋白蝶和紋白蝶幼蟲的食草。
以上資料摘自http://kplant.biodiv.tw/
一、平伏莖白花菜的花
二、平伏莖白花菜的果實(因其種子外表具有許多脊狀皺紋,故又名「皺子白花菜」)
三、平伏莖白花菜在岩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