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涉台言論引發北京激烈反制,賴政府「一邊倒」扈從高市內閣,遭大陸嚴厲的批判。但大陸資深涉台學者劉國深日前表示,「民共交往大門關著、但沒上鎖、用力推就可進來」,代表大陸在東亞劇烈的政治風暴下,仍能精準拿捏分寸,對「同文同種」的台灣依然留有迴旋的空間。

民共交往 門沒上鎖

劉國深提出「民共交往大門沒上鎖」,並非一己之見,也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陸方對台政策的長期倡議。直至今日大陸對民進黨的態度,仍然定調為只要認同一中、或九二共識、或廢除台獨黨綱、或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雙方交往就不存在障礙。這個態度在陳水扁任內如此,在蔡英文、賴清德任內也沒有變,當然,民進黨的拒絕態度也沒變。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蔡政府上任伊始,表示認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劉國深就發表過相同觀點,當時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時任社科院台研所所長周志懷,他曾表示「我們的門還沒有關上,還留了一個縫」。換言之,近10年過去,陸方代表性涉台學者對民共對話態度不變,近兩年也有一些綠營背景人士赴陸參訪交流,說明北京並未放棄這方面的努力。

馬英九時期,民共曾試探破冰,但未能建立互信,很快跌回原點。恢復對話不難,關鍵要找回初心。10年前熱衷於與大陸對話、曾與王毅會晤的民進黨大老謝長廷,此後在駐日期間及卸任後,對北京並未惡言相向,只是大環境每下愈況,謝長廷捲入其中,被大陸官方斥為「台獨分子」。同樣,曾力主凍獨的柯建銘、多次訪問北京的劉世芳,也先後被認定為「頑固台獨」和「台獨幫凶」。

大陸官方認為「回到一中,民共可對話」,涉台學者亦表示「大門沒上鎖」。但事實證明,當初頂住黨內壓力和抹紅,推動民共對話解套的綠營元老們,如今都被視為「敵對分子」。若將心比心,綠營即便有人有意與大陸對話、尋求解套,既要應付獨派的攻擊、還要擔心重蹈黨內登陸前輩覆轍,又要有足夠智慧和善意與陸方溝通、最後還要等待合適時機,真是難於上青天。

祭拜辜汪 和解契機

對大陸來說,「關門」或「上鎖」其實都是假議題,民共對話之門本可以「常打開」,來者是客,願者常來,經常來之,互信善意便可逐步累積,反之若從不來往,形同陌路、相互猜忌乃至仇視,是自然結果。海基會董事長吳豐山一直呼籲兩岸恢復商談,今年10月提出以1993年兩會協議為依據,海協會長張志軍仍以九二共識作為回應。若兩岸當政者從高處、遠處著想,與其糾結「如何恢復商談」的政治前提,不如思考「如何先恢復來往」的現實問題。

具體而言,就在張志軍以九二共識回絕吳豐山恢復商談的倡議後不久,大陸海協會11月初邀請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海基會高層赴上海座談、祭掃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墓園,正巧今年是汪道涵、辜振甫逝世20周年,先人的逝去往往是後人告慰先人英靈、繼承前輩遺志的契機,在中華文化中具有正當性。

人性是兩岸的共同語言。蔡政府任內,大陸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仍能以個人身分弔唁江丙坤,今年2月陸方也派人來台弔唁辜嚴倬雲。今年12月24日汪道涵20周年忌日,吳豐山何不向陸方提議,與海基會同仁以個人身分前來上海祭掃致意呢?海協會若能正面回應,雙方同場祭拜汪老,「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景,不僅是對辜汪二老最好的寬慰,更是為兩岸和平與和解創造契機。

烏克蘭在列強支配下生靈塗炭下、日本右翼引起亞洲各國不安,若兩岸的智者、長者、仁者努力相向而行,在地緣政治風暴山雨欲來之時,將台海轉變為避風港,必將令全世界對中華民族的智慧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