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日本威逼袁世凱同意21條要求,今有美俄向澤倫斯基迫簽28點和平計畫。兩事時隔百年,然而其歷史性質、對主權的侵害程度,以及背後的地緣政治邏輯上,卻存在驚人的相似性。中國的袁世凱尚因此留名歷史侮辱至今,烏克蘭的澤倫斯基一旦簽字同意,恐怕其在烏國歷史的汙名只會不下於袁。那麼,其3年多來的戰爭堅持所為何來?如果澤倫斯基早晚都要接受和談,為何不早點接受?何苦造成全國數千萬人百萬家庭的天倫破碎,此時才願意接受事實?關於這點,澤倫斯基之於烏克蘭人,實是歷史罪人無疑。

觀其「28點和平方案」核心內容:割讓領土、凍結戰線、限制軍備、斷絕盟友、取消制裁,本質上與當年日本對華「21條要求」的霸權條款別無二致,說穿了,就是簽下投降的不平等條約。差別不過在於,當年袁世凱面對的是「若不接受,日本直接開戰」的軍事威脅;現在澤倫斯基面對的則是「若不接受,美國切斷援助」的生存威脅。如此說來,美國川普在俄烏戰爭事件處理的歷史惡性上,與日本軍國主義者是處於同一水平。

對於烏克蘭人而言,這份「28點和平方案」帶來的屈辱感與危險性,與當年中國知識分子看到「21條」時的悲憤是完全一致的,即國家命運被強權在談判桌上當作籌碼交易掉了。儘管如此,烏克蘭人與澤倫斯基皆該為自己所犯下的政治幼稚病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埋單,那就是對於地緣政治過於天真,自以為虛無的西方民主價值同盟之可恃,將國家命運寄託在一個可隨政黨輪替大幅改變國際政策的國家身上。就這點而言,烏克蘭人民不幸成為政客政治豪賭下的犧牲品,雖令人同情,卻也因盲目信任錯誤的盟友而難辭其咎。

局勢至此,所謂的「28點和平方案」不過就是比較體面的投降代稱。任何國家對於投降者皆有加重嚴懲的刑罰立法,烏克蘭也不例外。然而澤倫斯基走到這步,已是到了事無可為的絕境,降則身敗名裂,自證多年來的決策錯誤白忙一場,往後更不無可能被政敵以投降叛國加以清算;不降則俄禍延續肆虐烏土,所謂的盟國皆撒手不管,直到烏克蘭被支解併吞。如選擇後者更因此而死,對於澤倫斯基可能還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絲光榮名聲,卻是拿烏克蘭人千萬傷亡為其埋單,這種虛假的光榮得之何用?

回到台灣與國際形勢的連結上,一旦烏克蘭接受這份形同投降的「28點和平方案」,將會是象徵自越戰結束與阿富汗撤軍以來,美國外交戰略最大的轉折點。亦即:一、美國承認已無力改變各大地緣政治鬥爭中所造成的「既成事實」。二、西方的紅線不再有嚇阻力。三、肯定了擁核自尊、鼓勵了中大型國家擴核。如此,則世界已然步入約翰•米爾斯海默所撰「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預言了未來大國加速追逐鞏固權力,小國淪為談判籌碼「可割可棄」的國際強權政治格局。

只是,不論是多年前的「喀布爾時刻,台北時刻」,還是當下的「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顯然都沒有給予台灣目前的執政者民進黨,帶來太多的思考反省價值。也因此,賴清德總統仍於今日站上火線,宣布將推出歷史性的400億美元補充國防特別預算,顯示台灣捍衛民主的決心。

賴此舉,無異於當年慈禧太后「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以為討好美國就能換來一陣喘息。然而清朝終究沒有因此逃過了滅亡的命運,如今賴卻執意步入慈禧的後塵,結局豈能不同?

以上澤倫斯基數年下來的執政之失,完全足以作為總統賴清德避免兩岸走向衝突之借鑑。賴如能因此更弦易轍,則亡羊補牢尚猶未晚。如不然,則台灣命運恐怕也不能自異於烏克蘭之外,僥倖而存了。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