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已近4年,川普突然拋出「28條和平協議」,要求澤倫斯基盡快簽署同意全盤接受,否則美國將棄之不顧,不再提供情報、武器等軍援。事後經折衝修為19點,面對如此戲劇般的轉折,台灣當局應從中認知到幾件事。

縱觀該和平協議,可歸納4點結論:普丁大贏、美國認輸、烏國投降、歐洲哭暈。

就普丁而言,當年他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是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並去軍事化與去納粹化。就先前的和平協議內容審視,不但達到作戰目標,所攻占領土將被視為事實領土,且可重返全球經濟體,可視為大贏。

慫恿挑起戰事的美國,對烏提供逾千億美元軍援仍無法打敗俄羅斯,北約依舊散沙一盤,如今擬定和平協議逼迫烏克蘭同意,可說是認輸。

烏克蘭打了戰爭,付出慘重代價,結局竟然是連上談判桌的資格都沒有,被迫同意名為和平、實為投降的協議,如此結局可以說比投降更悲慘。

就北約而言,戰爭期間各國各自盤算,未見團結,如今對和平協議的擬定也只是局外人,甚至是媒體報導才得知,如此殘酷的事實,豈不哭暈?

至於台灣,當年俄烏開戰之際,綠營力挺烏克蘭,林飛帆當時還喊出「我們都是烏克蘭人」;如今林飛帆高升國安會副祕書長,對台灣國安團隊而言是何其諷刺。台灣應從這些慘痛經驗體悟到幾個事實。第一,國際政治是現實的,各國最終還是以本身利害關係為考量。就像北約,當初為自身安全拱烏克蘭加入北約,開戰後卻未派一兵一卒進入戰區,台灣當局還能寄望若大陸對台動武,美日等國會派兵協防嗎?

二,戰火殘酷無情,烏克蘭國破家亡,世人有目共睹;台灣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執政當局防衛作戰構想居然是想藉城鎮戰遲滯共軍,頑抗等待美軍介入,此種以民眾生命財產當盾牌的戰法,台灣人民是否認同?

三,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戰場是現實的,是講實力的,不是講法、講理、講情的地方。近日我執政當局在美國要求之下,答應要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5%,但軍中人員編現比嚴重不足,志願役賠錢也要走人;義務役更因少子化逐年遞減,就算買了武器也無兵操作,一旦共軍武力犯台,台灣軍隊真有對抗實力嗎?

四,當初烏克蘭是美國為了削弱俄羅斯國力而被推入戰場,打了一場代理人戰爭。如今美國最大威脅是中國大陸,美方會不會為削弱中國國力,複製俄烏戰爭,拱火台海發生衝突,藉機從中得利?看烏克蘭如今的下場,台灣會不會成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值得國人深思。

(作者為陸軍退役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