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COP30決定在亞馬遜雨林旁舉行的那一刻,世界其實已經意識到,這場會議註定成為一個象徵。外頭是潮濕悶熱的雨林、正在失去生物多樣性的地球肺;河岸停泊著卻是一艘艘豪華遊輪,裡頭冷氣強勁、美酒佳餚排碳足跡不知凡幾。真實發生在11月中旬巴西貝倫的會議現場。這種反差的彆扭之中,COP30給世界敲響了一記強烈的警鐘:全球已經從「承諾時代」正式跨入「落實時代」。

這次會議揭示四個重要訊號,在吵雜的會場與豪華遊輪燈光下,格外地清楚。「全球將在2035年前,把調適資金提高三倍」,象徵未來的氣候資本將全面流向韌性、基礎設施、公共衛生與水資源安全。「各國減碳計畫(NDC)改為逐年檢視」,意味著世界將不再容忍長期喊口號、短期無成果。「貝倫使命要求所有政策、投資與國家行動全面對齊1.5°C」,使得「科學基礎路徑」成為國際涵構的最低標準。最後,「資訊誠信被列為新治理核心」,亦即反漂綠不再是道德勸說,而是各國開始立法、稽查、開罰的正式監管領域。

這些訊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直接攸關台灣的下一步。我們如果不在此刻回頭審視警惕自己,豪華遊輪與雨林的矛盾,將會在台灣的能源政策、碳定價、產業競爭力與永續金融中,以另一種形式再次上演。

台灣的碳費依然停在每噸300元,約9美元。當全球朝向2030年每噸兩百美元以上的水平邁進,台灣卻似乎還在用另一個刻度的溫度計測量世界。這樣的碳價低到無法改變企業決策,更無法讓國際供應鏈相信台灣的減碳決心。當歐盟已經用70美元的碳價調整市場競爭力,台灣若再延遲,只會讓產業失去未來的成本競爭空間。

這次會議最值得台灣重視的或許是反漂綠。歐盟以《綠色聲明指令》要求企業若未提供可驗證證據,便不得宣稱其環境效益,違者可裁罰或撤下產品;在英國最高可裁罰企業整年度全球營收的10%。凸顯反漂綠不再是企業公關的問題,而是氣候治理的根本。台灣目前只有「防漂綠參考指引」,欠缺實質法律效果,這使真正投入轉型的企業反而吃虧,也將影響國際投資人對台灣市場的信任度。

同樣急迫的,是調適政策。台灣是氣候變遷下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島嶼之一,暴雨、乾旱、淹水、熱浪衝擊醫療體系與長照系統持續發生,今年尤其嚴重。COP30把調適資金提高三倍,象徵各國開始認知:調適不是補強,而是國安。台灣的調適政策必須更積極,從城市排水、水資源治理,到醫療韌性、基礎建設防護,都需要用國安級的思維來規劃。

而所有這些轉型的核心,其實都握在永續金融的手中。資金是轉型的工程款,但政府監管的15兆元四大基金目前仍未受永續金融規範約束,也未設定符合1.5°C的投資路徑。當全球大量資金流向氣候韌性、低碳產業、再生能源與永續科技時,台灣的退休基金若無法跟上,就會讓整個國家在國際金融版圖中失去位置。

豪華遊輪上的冰涼香檳與亞馬遜濕熱的空氣,形成了一場刺耳的對比。然而對台灣而言,真正的對比是我們願不願意從「試行、建議、自願」的年代跨入世界期待的「落實、強制、對齊科學」的年代。世界已加速,而我們不能還在起跑點整理鞋帶。

在承諾時代,我們可以遲疑;但在落實時代,我們必須前進。雨林與遊輪的距離,是世界的矛盾;台灣與世界的距離,則取決於我們願意改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