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USCC)日前發布2025年年度報告,除點出2027年、2035年和2049年等三個共軍可能犯台的時間,並表示2027年未必是開戰時間點;同時也強調,共軍已有能力在幾個小時內執行對台的海上封鎖,並且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轉換成攻台行動。同時建議國務院與台灣啟動合作,開啟對外軍售(FMS)合作新模式,由台灣出資支持第三國軍事項目。

平心而論,報告關於武力犯台時間點的分析,與共軍的討論內容大致吻合,但報告認為共軍可在很短時間內轉換成攻台行動,現階段還有待商榷;至於由台灣出資支持第三國軍事項目,除了我方可能無多少財力可援助他國外,被報告點名的可能受援國是否願意,也不無疑問。

共軍2027年犯台機率為何偏低

中共雖然對目前兩岸情勢感到不滿,但短期內把武力犯台列為優先選項的可能性仍舊偏低。

首先是軍事上,共軍2027年應該還無法具備武力犯台時,能在美軍干預產生足夠影響前,於台灣周邊創造絕對有利態勢的把握。

共軍學者關於武力犯台的論述,都強調這個作戰是「在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威脅,而其他手段不能解除這種威脅時組織實施的」,其作戰目的是「奪佔和控制全台灣,以便能徹底屈服、摧毀台灣本島的分裂勢力,不讓分裂勢力有死灰復燃的機會」;同時認定在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受「國際政治與外交鬥爭的制約」,特別是「強敵軍事干預」和「連鎖效應」,為避免外力干預與連鎖效應獲得更多準備時間,應力求透過快速的決定性作戰,於最短時間內瓦解國軍有組織的抵抗。

共軍武力犯台要能速戰速決,必需先在幾項關鍵戰力指標上能符合一定的門檻,包括戰略投送能力、指導管制現代大規模聯合作戰的能力,和後勤與動員的效率等;但最起碼在2027年前,共軍還無法達到應有的標準。

更重要的是,現階段北京之所以將「和平統一」列為優先選項,並不完全是統戰口號,而是服膺對國家目標的追求;也就是習近平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所提,到2035年時「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將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然後在2049年前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共領導階層清楚,過程中若在周邊爆發中等規模以上的戰爭,甚至與美軍兵戎相見,國家目標的達成勢必大幅推遲。這意味著北京雖然不會讓統一問題無限期拖延,但現階段還是以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為主,會盡量避免在周邊捲入大規模的軍事衝突;除非兩岸局勢出現北京無法忍受的劇烈變化,例如台灣追求法理台獨,或華府跨越「一中政策」的紅線。

2035年可能是和統與武統之間的關鍵轉折點

至於北京何時會考慮將武力犯台改為優先選項?筆者的看法與報告類似,即2035年會是一個關鍵轉折點。

首先,共軍多項建軍與改革計畫,都將完成時間點定在2030至2035年,屆時若共軍在戰略投送能力、指導管制現代大規模聯合作戰能力、後勤動員效率與武力投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重大進展,對武力犯台速戰速決的信心將明顯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習近平已將2049年「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兩岸統一綁定的情況下,若2035年時,兩岸政治情勢仍未出現符合北京期待的發展,在離2049年只剩15年的情況下,不論領導人是誰,北京的急迫感、焦慮感,尤其是領導人所受的壓力,恐怕會與日俱增。

換言之,在2035年後,隨著中共在軍事上「速戰速決」的信心增加,與領導階層對2049年國家統一的焦慮感快速上升,確實有可能讓北京開始考慮將犯台列為優先選項!

共軍仍無法在短時間內轉換為攻台作戰

至於報告指出「共軍已有能力在幾個小時內執行對台的海上封鎖」,也符合當前的台海軍事形勢。最重要的指標,是共軍在台灣周邊常態性部署軍艦的數量,已從2022年8月裴洛西(Nancy Pelosi)議長訪台後的平均每天4艘,增加為平均每天7至8艘。

以今年1到10月為例,共軍在台灣周邊海域部署的軍艦高達2193艘次,平均每天7.21艘次;這些中共軍艦常態性部署的海域,幾乎都在武力犯台作戰時,具有重要性的戰術位置附近。換言之,只要北京一聲令下,這些在台灣周邊巡弋的軍艦,即能於短時間內佔領這些戰術位置,開始執行切斷或干擾台灣對外海空交通的任務。此外,共軍目前也以平均每月約3次的聯合戰備警巡,強化其海空軍戰備部隊於接獲命令後,迅速出動的能力,增援前述在台灣周邊各戰術位置就位的軍艦。

但報告認為當前共軍有能力在很短時間內,轉換成攻台行動,則有言過其實之虞。因為照共軍學者的論述,一但決定犯台,作戰目的就只有軍事占領全台灣、一勞永逸解決台灣問題。因此共軍要發動海上與空中作戰時,必須同步在東南沿海完成大量人員、裝備與物資的集結,在當前共軍後勤與動員體系尚未完成改革的情況下,這仍需一定時間,最起碼不低於72小時;且因為動員與運輸的規模十分龐大,連共軍學者都承認,整個過程根本無法隱瞞。

但我方仍需警惕的是,依照共軍計畫,希望在後勤與動員體系的改革完成後,能在24小時內完成集團軍所需作戰物資的準備,大幅縮短我方反應的時間。

資助第三國軍事項目宜從長計議

關於報告建議,應開啟對外軍售合作新模式,由我方資助第三國的非武器支援服務項目,以強化美菲達成的加強國防合作協議(EDCA),與美國在日本西南島鏈的戰略布局,並與承認台灣的太平洋島國合作,則應從長計議。

雖然在未來數年,我國防支出應會明顯成長,但在支應國軍各項戰力整建計畫,包括待遇調整、新增與復編單位的裝備與後勤支出、持久戰力與後備戰力的強化、戰備與防禦設施整建、大量新興武器系統的採購與維護支出、C5ISR系統現代化、強化戰時通訊韌性,與應付共軍與日俱增之襲擾所需後勤支出後,應該已無餘裕能資助第三國;除非是用於興建美軍預先儲存在菲律賓與日本,有狀況時將緊急運交我方的彈藥及零附件儲藏庫。

但更關鍵的是,報告中被點名的菲律賓與日本,未必敢接受我方的財政援助,因為這勢必會引起中共的強烈反彈與報復。至於與我方有邦交的太平洋島國,例如帛琉,若有強化軍事設施以支援美軍的需求,可直接透過外交部既有的援外計畫機密預算進行,更能確保我方權益。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美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