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不丹》揭開古國神秘面紗的「塔宗國家博物館」
2025/07/06 12:00
瀏覽1,979
迴響0
推薦50
引用0

▲不丹國家博物館收藏了許多罕見珍寶,代表整個國家的文化遺產▼

▼不丹國家博物館的入口(右)和出口(左),保留了由古碉堡轉換利用的特徵

▼不丹國家博物館從前是瞭望塔,經過「地脈封印」守望有龍脈的帕羅地區

先不說考古直接證據發現不丹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間接證據4700年),僅從宗教文化角度來算,不丹約有1300年的歷史;若從政治國家形成來算,不丹也有大約400年的歷史。

19世紀中後期,在英國進軍攻打之下,才被迫開放門戶的不丹,一直是高度封閉,與外界接觸極為有限的國家。

就連到了今天,身為聯合國成員的不丹奉行「謹慎外交政策」,也只與56個國家+ 歐盟建交。你想不到不丹與中國、美國還沒有正式邦交吧?

基於文化保護、環境保育、維護社會穩定與公共資源等多方面考量,不丹一年才讓30萬遊客入境,每晚收100美金的可持續發展費(SDF),加上導遊與包團要求,就是不想淪於觀光商品化的國度。

順便提醒,不丹政府將在2027/08/31之後,針對觀光人數重新評估SDF是否改收每晚200美元 !!人家說了「不丹刻意限制觀光人潮,強調的是深度體驗與尊重在地文化,而非大量觀光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想要了解不丹的快捷方法,就是去參觀國家博物館。否則好不容易去一趟,只去不明究裡的吃喝打卡就可惜了。

而且,不丹國家博物館非常特別,外部有點像蒙古包,內部卻是海螺形狀!

原來,它曾是17世紀的軍事古碉堡,且是世界唯二將古碉堡完整轉型為國家級博物館的範例。(另一是馬爾他)

因此,當地人稱它為「塔宗∕Ta Dzong」。不丹語意是「瞭望堡壘」。

塔宗是不丹第一個國家博物館,也是不丹唯一一座涵蓋歷史、宗教、自然、考古與藝術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代表整個國家的文化遺產。

博物館內收藏了許多稀奇古怪的寶物(完全是我的菜),根本就是一個隱藏《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寶庫。

譬如說,不丹博物館裡有一個「預言者畫像與神祕面具」的展廳,裡面的展品可精彩了。

對不丹宗教和文化有著深遠影響的蓮花生大士,預言了不丹會被統一建國;蓮花生大士也預言了「佛法將在北地(藏地)衰敗,最後轉向西方」。

不丹建國者夏仲阿旺朗杰是竹巴噶舉派的活佛,他在生前預言了不丹將經歷政教分離的轉變,最終由神王統治成為世襲君主制。他也預言了西藏宗教與政治將會混亂,並可能失去獨立性。

這些都一一實現了。不可思議吧?

▲站在塔宗的位置,適巧拍到這樣的景觀 ▼塔宗與帕羅宗堡上下遙望,有地下密道互通,戰爭時可以彼此支援。

不丹國家博物館為何不設在首都廷布,而設在帕羅,故而被稱為「帕羅塔宗」(Paro Ta Dzong)呢?

簡單說,帕羅地區是古代進入不丹的門戶,自古是貿易要道,也是戰略據點,更是所謂的「祖傳聖地」(考古發現帕羅谷地是早期定居農耕文明發展地區之一),因此從來是全國宗教與政治重鎮。

帕羅地區有兩座軍事堡壘,一是兼具軍事和宗教中心的「帕羅宗堡」,一是作為瞭望塔和軍事指揮中心的「帕羅塔宗」。兩座堡壘一在山上、一在谷底,遙遙相望,有秘密地道互通,作戰時可以互相支援。

巧合的是,宗堡是不丹建國者夏仲阿旺朗杰下令建造於1644年;塔宗是第一任總督丹增·德魯扎 (La Ngonpa Tenzin Drugdra) 建造於1649年,後者是夏仲的同父異母兄弟,也是夏仲圓寂之後,不丹進入三體攝政的臨時統治者。

身為警報與防禦系統的塔宗,位於海拔約2500 公尺的陡峭山丘之上,正對著帕羅河與整個帕羅谷地,可監視整個帕羅城鎮、河谷與周圍山脈的軍事動向,具有絕對的視覺優勢,是傳統守望塔的最佳位置。

前文介紹過帕羅宗是龍脈交匯之處,塔宗作為監視敵人來襲的瞭望台,故有守護龍脈和觀照全境的角色與責任。

也因為有龍脈,相傳建造塔宗時,曾進行密宗的「地脈封印」儀式,請來神靈作為守護。

你知道台灣台北關渡山、淡水河口與八里地區、霧社與合歡山區等,也都做過「地脈封印」吧?

中世紀教會常在異教聖地上建堂,藉此轉為基督信仰空間,開堂典禮通常會由主教主持,包含灑聖水、十字塗抹、安置聖物等聖化行為,以祈求驅逐邪靈,封印不潔之力。

伊斯蘭教也有類似觀念,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蘇菲亞大教堂改成清真寺,西哥德王國基督教堂改為哥多華大清真寺,你以為都沒有舉行過象徵性的淨化儀式?

雖然「地脈封印」是把不好的氣或靈體“鎖住”或“壓制”,「淨化儀式」是把不好的能量“驅散”或“消除”, 但歸根究柢都是一種信仰上的觀念與行為。

距今376年歷史的帕羅塔宗,從軍事用途轉化為文化教育用途,不僅展現了不丹「建築、宗教、文化三位一體」的精神傳統,也深層宣示了不丹「永續與和諧發展」的治國理念。

▲不丹國家博物館保有塔宗入口的管控設計 ▼堡壘堅厚石牆擋住地震災害

▼堡壘的窗口為了監視與防禦功能,多顯得狹長窄細

▲博物館內部中央為實心圓柱,呈放射狀延展出去,樓層之間以木梯相連▼

▲堡壘展覽的空間有限,環廊和夾間角落都被利用當展示▼

塔宗外型有幾分像蒙古包,圓形堡壘以石頭與木材為主,厚牆凸窗的特點為了防火、防震、防敵攻擊。入口狹小且高懸於地面,進出受控的設計都有軍事防禦考量。

講到塔宗有厚達2.5米的石牆,採用了大小不一的堅固石材砌築,並在不同間距處用精湛的工藝砌築牆體。這使得塔宗在不丹歷史上發生多次大地震中,躲過了所有摧毀性破壞。

塔宗外表裝飾上,窗框雕有宗教圖騰與神獸,牆體上有描繪神明與歷史的彩繪與泥塑。最特別的是→塔頂有佛教意涵的「金屬塔剎」(金剛寶塔),代表鎮守四方、破除邪氣。這也是少數博物館頂部仍保留宗教象徵的例子。

據說塔宗的建築形制,是三維立體曼陀羅的具體呈現。中央圓形塔心為宇宙之軸(須彌山),內外雙重結構如結界層次,四方門樓象徵通往中心的修行之門,同心圓區代表不同階層、法界、煩惱或清淨境。

再聽導覽說,沿著塔內圍牆由下往上盤旋參觀,猶如從外部世俗世界,層層向上走向覺知與中心真理。細心感受的話,不僅是文化體驗,更像一次內在轉化的旅程。

聽到這些介紹,唉,我這頑石還在茅塞不通,可聽到有老外跟導覽討論起展示在牆上的菩薩畫作,說是從細微鑑賞藝術價值,頓時覺得會跑來不丹參觀這些東東的老外,一定有些非凡根器吧?

—博物館底層(農具、鍋具及器皿)—

▲大型容器主要用於儲水,也用於為大型聚會烹調食物,這些由銅和青銅製成的器皿,是古代不丹金屬製品的典範 ▼地下室有兩間牢房,曾被用來關押戰俘。如今收藏著各種類型的火砲、長矛、火繩槍和其他古代使用的武器。

—博物館一樓(藤/竹製品、手杖物品)—

—博物館二樓(郵票、珠寶、錢幣)—

▲不丹郵票實在太有名,特有創意,我要專文介紹


▲不丹貴族配戴的貴重金屬首飾,樣式特別 ▼不丹錢幣的樣式也很多

—博物館三樓(皇家文物、各地區人民服飾)—


有七層樓高的塔宗,內部核心是實心石柱,呈放射狀延伸出去,周圍以廊道繞行。每層空間由螺旋梯與木梯連接,有些梯子又窄又陡,不適合行動不便的遊客參觀。

塔宗的厚牆阻隔了光線進入,作為反擊敵人的窗戶又呈狹縫狀射孔,室內光線比較黯淡,優點是起到保護文物的作用。這跟西方現代博物館比較起來,有很大的區別。卻也讓人深刻感受到軍事堡壘的環境。

既是軍事設施,塔宗作為博物館沒有太多展覽空間,環狀的通道走廊牆面,包括一些較寬的窗台,都轉變成為展示用途。只有臨時或常設的守衛住宿區,以及儲藏武器糧草的房間,才被闢為展覽專區。

按照展件內容的屬性,博物館每一層有其主題:底層展示農具、鍋具及器皿;1樓展示武器和藤竹製品;2樓展示郵票、珠寶、錢幣;3樓展示皇家文物、不丹服飾;4樓展示史前文物、宗教物品;5樓展示財神、唐卡;6樓展示寺廟建築模型、佛教法器、宗教書籍;7樓收藏密室不公開。

你有興趣的是哪層主題?是不是五樓?

台灣主祀「財神爺」(包含五路財神、文財神、武財神、土地公等),加上附祀的廟宇可能百間以上。而且,玉皇大帝、三清道祖、媽祖、觀音等道觀寺廟都附設有補財庫服務。

塔宗博物館的五樓環殿,供奉騎乘雪獅的財神主尊–「沙門天」(Vaishravana),又稱「多聞天王」他是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守護神,掌管人間財寶與正義,兼具戰神與護法神,他的八大化身代表不同形式的財富。

五樓殿堂的牆壁上,還可以欣賞到各種由珍貴金屬鑄造的神聖古董雕像,包括十世紀的噶當佛塔、刻在石板上的21度母像。還有唐卡畫廊,展示了提升修行者修行境界的唐卡藝術。

▲博物館五樓有財神殿和唐卡畫廊,唐卡另文介紹▼

▲殿堂環壁上,有各種珍貴金屬鑄造的古董雕像和古老的佛塔▼

▼這位就是有八種化身(代表八種財運)的不丹財神–毗沙門天

我有興趣的是4樓和6樓收藏史前文物、宗教聖物)。

根據目前已有的考古與文物研究,不丹境内最早的史前人類痕跡,直接證據是兩千年前的石器工具和紅色岩畫,但在高山谷地的沉積物中,發現公元前4700年前後的木炭層,屬於人類活動導致植被改變與用火痕跡。

我認為這個時間點應該更早,因為西藏高原出土了3萬至4萬年前的人類遺址,印度北部也發現10萬年前的人類活動痕跡,不丹在兩地之間的過渡地帶,絕對還有沒被發現的上古秘境和遺跡。

最精彩的是六樓!有一個「預言者畫像與神祕面具」的展廳,展品主題與不丹的宗教儀式、神祕傳承、巫儀和神諭文化有關,形同人間與神界、現世與預知之境的交界。

「預言者畫像」就是傳說中有預言或通靈能力的高僧,展櫃旁通常附有解釋預言與神通、占卜儀式的文字與圖示。其中不少來自伏藏師,他們在預定時間挖掘出寶藏與經卷,也有關於地脈、國運、敵軍入侵、佛法興衰等議題相關的預言內容。

有些具有靈性的物品,據說是從天上掉落的金屬法器,帶有神祕能量,僅高僧可碰觸。其中有一把護法神金剛善的聖匕首(金剛橛),尤其傳說有靈性,我認為極可能是以隕鐵或至少部分隕鐵製造而成,以增強其“鎮邪”能量。

還有「雷擊之物」或「天印」法器,就是在雷電擊中聖地後,表面顯現特殊形狀的石頭、金屬塊或法器,被認為是天神賜予的靈性印記。但這類物品會被封存於密室內,日常不公開。

不丹宗教傳統中,「神諭」會在特殊面具與法器協助下,進入出神狀態接收神明指示。神秘面具就是指護法神的祭儀或神諭面具,通常在宗教慶典中使用。

還有些展品曾是不丹國王夢中神諭的啟示之物,後來被尋獲並供奉於塔宗。不丹早期王族也會將戰勝敵人或化解災厄的物件送入此塔保存,使其具備「國運寶藏」性質。

神奇的是,2011年塔宗博物館遭受火災,部分藏品受損,但據說最神聖的法器與唐卡竟都毫髮無傷,被視為神靈護佑的明證。

六樓還有一大型神殿Tshogzhing Lhakhang,由著名泥塑大師洛本·丹秋和他的徒弟工匠花了六年時間完成創作。神殿已以一棵立體的樹形曼陀羅構成,象徵著喜馬拉雅山東部金剛乘佛教的四大教派,即寧瑪派(紅帽)、噶舉派(黑帽)、釋迦派(白帽)、格魯派(黃帽),以及精神導師、守護神和護法神。

▲大型泥塑神殿,象徵著喜馬拉雅山東部金剛乘佛教的四大教派 ▼

▼石頭上自然顯現的金剛菩薩(左上)、石頭上自然顯現的龍圖案(左下)、右方這只馬蛋石(Mare’s Egg)據說是馬生下的蛋?! 而被視為吉祥物。今時學者認為可能是「馬腸結石」或某種自然結成的化石?有待專家進一步驗證。

▼藏傳佛教的修法法器–聖匕首(金剛杵、金剛橛),象徵堅固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具有斷除煩惱、降伏魔障、清淨磁場、護佑平安等功效。

▼1是7–8 世紀鑄造於不丹的銅合金女神像(可能是壇城觀音),代表藏佛女性菩薩或護法神形象,顯現藏傳佛教從印度轉換為藏民族地方文化融合的早期藝術;2是「靈性修行的內在結晶」,Wangril這個字我不太會翻譯;3是裝有高僧牙舍利的法器;4是不丹建國者夏仲的白檀香木雕像,據說是他自己雕的;5是鳥翅狀的鐵劍頭,傳說是史詩英雄格薩爾王的軍隊統帥 Pama Atalumu所使用;6是傳說金剛法王印入石頭的腳印。還有許多奇物,無法一一介紹,自己去參觀吧

▼11世紀高僧為地方統領Shar Razawon家族或部族刻誦六字箴言的板岩版

我這人對武器很有興趣。在博物館參觀展示的古今武器時,聚精會神看了一陣子,有不丹導覽很熱心的過來提供諮詢服務。

不丹導覽介紹不丹傳統的直刃單鋒短劍(Patag),說是有一把劍口類似龍嘴形狀、有特殊雕紋與藏文咒語的「龍嘴劍Lungdri Chenm」,由鍛劍大師 Jangkha Lap 所作,鋒利無比,可「斷人於無形」。

關於鍛劍師 Jangkha Lap,傳說是一位技藝卓絕的劍匠,不丹一些傳統工藝如鐵匠鍛匠行業,至今仍會供奉他為護匠神祇。

這位民間工匠傳奇人物,會選擇特定山谷的鐵礦石,然後在特定天象時刻(如天降流星、月蝕之夜)進行鍛造,最後會唸誦密咒與供奉護法神,以令劍鋒內嵌護法之靈。

據說這樣鍛造出來的劍,可以自行震動以警示危險,且能斬斷非物質的靈體,具有淨化功能。更因曾被蓮花生大士加持,具備驅魔與辟邪之力此,成為高僧驅魔伏妖的神劍。

也因為有「所向無敵,無堅不摧」的傳說,並曾用於抵禦藏軍和邪靈入侵,故而有「不敗之劍」和「護國之劍」的稱號。

天啊,聽得我恨不得拜求一見。當然,像這樣的神器都會收在密室,與我這無名小卒緣慳一面。

但就令我想起中國傳說的軒轅劍、湛盧劍、七星龍淵劍等名劍,都有類似的鑄造傳說,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或被埋藏在哪裡)。倒是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時,見到了出土時依然鋒利可割紙的越王勾踐劍。

每當看到世上考古新發現,我就不免越發奇怪一件事。

人類從使用石器到青銅器(高溫化學提煉)時代,跨越了數十萬年到幾千年不等,照理說應該有大量中間階段的「半熟練金屬工藝」成品,才能符合“試驗累積”的科學主流派說法。

結果不但沒有發現,反而意外挖出了高科技遺物如「安提基希拉機械」、「納米螺旋構造」、「巴格達電池」、「南非凹槽金屬球」等等。

傳說中國神話的「軒轅劍」原是天界之劍,後來天女下凡交給黃帝以助其對抗蚩尤。聖經創世紀中,第一位鍛造青銅與鐵的圖巴勒‧該隱 (Tubal-cain),有說由天使或神的啟示得知冶金術。北歐神話裡,由神使用過的武器,最後也傳到人類手中。

為什麼中外古今神話,都告訴我們人類的某些大躍進來自"外力"?是不是神話也可能是事實,就像今天科學家證實地球確實發生過大洪水,只是不同種族給予了不同故事的包裝?

我想說的是,參觀博物館見到有些武器上,刻有護身符或符咒,除了被認為能斬斷邪惡與障礙(敵人),持有者對神力加持的信念與勇氣,應該也是根據其來有自的遠古傳說吧?

▲不丹傳統的直刃單鋒短劍(Patag),上面鑄刻花紋和咒語▼

▼不丹配戴刀劍的腰帶和護符

▼不丹從前的戰士和武器,看這服裝像是...

不丹有許多通俗的旅遊景點,參觀國家博物館並不是多數人的興趣。可是了解一個國家,旅遊異域才能知其所以,更能體驗融會樂趣。

我在參觀不丹博物館時,覺得比起現代所謂文明國家的人性貪婪、物慾橫流,不丹在非物質的滿足層面上,應是建立在信仰虔誠的基礎上。

不過,據說現在不丹人的快樂指數下降,源於現代化進程帶來的衝擊、傳統價值觀的變遷,尤其是年輕人嚮往花花世界、多想出國工作,對於不丹要在維護傳統並與世界接軌之間找到平衡,不啻面臨一大挑戰。

不丹年輕人的不滿,正如普世眾生總是怨懟擁有的不足,也許必須走過人生的千山萬水高低起伏,才能領悟下面這則寓言式故事:

一位富翁希望自己的兒子了解貧窮與幸福的差別,於是帶兒子到鄉下去住幾天,讓他看看「窮人」的生活。幾天下來,在回來的路上,富翁問兒子學到了什麼?

兒子回答說:「我們有一個游泳池,他們有整條溪流可以游泳;我們有燈光照亮院子,他們有星星照亮整個夜空;我們有圍牆保護我們的財產,他們有朋友保護他們;我們有書架上的書,他們有大自然和生活教他們知識。...」

兒子最後跟富爸爸說:「謝謝你讓我看到我們是多麼的貧窮。」

剛迎來90歲的達賴喇嘛說過:「內心的寧靜來自正直與慈悲,而不是擁有更多東西。」他還說:「我們不需要讓孩子信仰某種宗教,但他們必須學習慈悲、誠實、自律與寬容。這是任何社會得以生存的根基。」

龍樹諒的末日預言沒有出現,有些人失望、有些人慶幸,這是期盼還是恐懼?其實人類最大危機是沒有守住道德底線,再高端的科技、再繁榮的文明,也會淪為自我毀滅的工具。你說是嗎?

▲博物館的山門正反面,門口有販票亭和驗票員▼

—延伸閱讀—

★不丹》腦洞大開的奇特郵票在這裡

https://blog.udn.com/88899988/182972932

★不丹》堆積龍族寶物的「帕羅宗」

https://blog.udn.com/88899988/182854986

★ 不丹》第一景點「虎穴寺」

https://blog.udn.com/88899988/182793737

★ 不丹》美麗的機場,卻有世界最危險的跑道!!

https://blog.udn.com/88899988/182741605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