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刃有餘
立委王世堅的問政風格,被改編成流行神曲《沒出息》,坊間傳唱不已;其中,一句「從從容容、遊刃有餘」頗具哲理,但此語出自何處?未必盡人皆知。
遊刃有餘,出自《莊子》〈養生主〉,原是庖丁與文惠君的對話,大意是:庖丁分解牛隻時,係按照牛隻的構造,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不讓屠刀碰到骨頭。因為牛的骨節有間隙,用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刀刃運轉必然是有餘地。所以,庖丁的刀用了19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但刀刃鋒利就像在磨刀石剛磨好一樣。不像有些廚師用刀割筋肉,就得每年換一把刀;也不像一般廚師用刀砍骨頭,就得每月換一把刀。文惠君聽了以後,讚嘆地說:太好了!我聽了庖丁這番話,體會到養生的道理。此段重點原文如下: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依照教育部《成語典》的解釋,遊刃有餘比喻做事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註一)。一般而言,欲使做事「從從容容、遊刃有餘」,就得要有充分準備及反覆演練,常言道:「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即以特技演員為例,台上翻滾跑跳如行雲流水,令人讚嘆;但他在台下練習時,不知摔過多少次?嘗試多少次錯誤?甚至於被老師責罵多少次?若無堅強的意志,沒有半途而廢,最終不會得到觀眾的掌聲。所以,王世堅委員不必罵人「沒出息」,社會上每一件事都做到「遊刃有餘」,又能有幾人?
傳統日本人習藝有三個階段,分別是:守、破、離。所謂「守」,就是遵守教條,勤練基本功。所謂「破」,就是設法突破規範,因地制宜,靈活運用。所謂「離」,就是超越所有規範,自創一格(註二)。第一階段最為重要,過不了第一關,難以達到「遊刃有餘」,遑論進入「迎刃而解」、「舉重若輕」的境界。人生不過百年,若能朝向目標,不停地學習,即使無法盡人如意,就不是「沒出息」。
附帶一提:刃,指事字,原指刀鋒利之意,即用一點指在刀口上。所以,寫「刃」字時,最後一筆要點在刀口上,不能點在旁邊,或點進刀肉內,而且也不能寫成一捺。
註一:參見https://dict.idioms.moe.edu.tw/idiomView.jsp?ID=-5787&webMd=2&la=0
註二:參閱【守破離】乙文。

立委王世堅的問政風格,被改編成流行神曲《沒出息》,坊間流行傳唱;其中,一句「從從容容、遊刃有餘」頗具哲理,但此語出自何處?未必盡人皆知。另外,「遊」字,大陸都寫成「游」字。(註:圖片取自yahoo圖庫)

刃,指事字,原指刀鋒利之意,即用一點指在刀口上。所以,寫「刃」字時,最後一筆要點在刀口上,不能如上圖點在左邊,或點進刀肉內,也不能寫成一捺。(註:圖片取自https://cidian.18dao.net/zici/%E5%8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