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柏森
週末偷閒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譯書《我比別人更認真:刻意練習讓自己發光》(Talent is overrated: what really separates world-class performers from everybody else),作者Geoff Colvin是Fortune雜誌的資深主筆與專欄作家。該書雖列為心理勵志書,但內容具有研究根據和嚴謹立論,不致落於激勵打氣式的空泛文字,讀來更易讓人興起有為者亦若是之志。
全書探討的基本問題就是平凡與超凡的界線為何?這樣的主題最近似乎很流行,例如New Yorker雜誌撰述委員Malcolm Gladwell也出過一本國際暢銷書Outliners: the story of success,在國內由時報出版譯成《異數》。這些書引用很多心理實證研究來找出在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的因素有哪些?第一個大家最先提出的可能性就是天份(talent),因為我們從生活中常觀察到多數人長年工作經驗並無法使他們更上一層,成就似乎已達極限;只有少數人卻能屢屢突破新高而卓然有成,這其間差異最方便的解釋就是天份。但書中以莫札特和伍茲等所謂天才為例,說明其實他們早在成名前就已長期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加上家庭的刻意培養,導致後來的偉大成就,天賦其實沒有世人想像中那麼重要。我隨年紀漸長,也慢慢覺得天份的說法是我們為自己達不到相同高度成就所提出的最佳藉口,只要訴諸沒有天賦,我們就可以平庸得心安理得、甚至理直氣壯。
因我在譯研所任教,不禁聯想到所上會議口譯員的訓練。同步口譯是高度複雜的語際轉換和心理認知活動,其養成與藝術家或運動員的苦練過程無異。但是成為頂尖同步口譯員,除了苦練之外,一般認為還是需要某種程度的天份或特質。我十幾年前在師大譯研所就讀口譯組時,就深覺自己無論再怎麼練習,就是比不上某些同學在課堂上的表現,挫折之餘就以自己沒有天份為由放棄學習口譯。而以本書的觀點,譯研所某些同學的特異表現,其實不是源自與生俱來的天份,而是早在入學之前就已經長期累積下來的能力。從此觀點出發,傳統對同步口譯天份的想像背後,其實潛藏可能從幼兒時期開始對兩種語言社會文化的接觸、轉換、內化乃至於長期練習和知識培養的支撐,這當然不是旁人在短短一兩年譯研所的訓練就能彌補追趕得上,也形成我們對這種優異表現的遙遠距離感,無以名之,稱之為天份則可聊以自慰。我現在可以接受「除了基因遺傳的生理條件外,沒有所謂天份」的觀點,不過還是要承認我當初學口譯時的能力是遠不足應付會議口譯員所需,轉換跑道改讀英語教學仍是明智的抉擇。現在回想起來,雖然是種挫敗,但急流勇退也許也是一種作出正確決定的天份吧。
書中接下來提出的因素還有智商和記憶力,很多的實證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其實智商與個人成就之間的相關性也沒有想像中強烈,許多傑出人士的智商都很平常,當然也就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另外,記憶力雖然重要,但並不完全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後天可以培養的(難怪坊間高價記憶訓練班林立,但我一向懷疑其效用)。而且記憶力的發揮要看使用的情境(context),書中以大師級西洋棋棋士能夠記憶繁複棋位的優異能力為例,一般人會認為不可思議,但結果研究證明他們只能記憶按規則進行的正規棋位,如果是不按章法的棋盤,那大師和常人的記憶力則沒有太大差別。
剛好上週我在教量性研究方法課與同學一起讀一篇同步口譯者短期工作記憶的論文,該研究比較資深口譯員、新進口譯員和一般人在各種隨機數字和文字短期記憶任務(tasks)的表現。結果很有趣的是,口譯員的表現只在某些複雜的任務上比一般人好,大部份記憶任務的表現並不突出。而在複雜任務上新進口譯員竟然比資深口譯員佳(不過沒有顯著性差異),這在某種程度上推翻我們對同步口譯員短期記憶力驚人的迷思。換句話說,就算是資深同步口譯員,他們也並未具有不可思議的記憶力,他們的優異表現並不會延伸到專業工作以外的領域,例如這種心理學上對於文字和數字記憶廣度(memory span)的記憶工作。所以驚人記憶力乃至於高智商也不是成為口譯員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