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本土諾貝爾獎得主?
2009/01/13 14:11
瀏覽3,266
迴響12
推薦10
引用1

馬英九總統說希望有一天台灣也能培養出自己在地的諾貝爾獎得主,我只能說,有得等了。

台灣的教育體制不管怎麼變始終逃離不了「升學考試」這四個大字,在強調升學考試為優先的情況下,孩子們沒有辦法去發展自己專精或喜愛的特定科目,只能想盡辦法去平衡各科好讓自己考得一間好學校,增加求取好的學習環境的機會。

好不容易擠進了一流學府的窄門,以為從此可以好好專心的研究學問,往自己喜歡的科目去鑽研。即使透過科學或數學競賽加分的資優生到了學校之後的情況也是一模一樣。學校還是要學生去修一些跟自己專長或喜歡的領域無關的共同科或通識課程,而這些科目往往沒有學分但卻又是必修,修不過的還要再重修。即使再怎麼百般不願意,學生還是得要花時間在這方面去取得成績,期望可以畢業然後再繼續往研究所深造。

到了研究所師資各方面應該沒有問題了吧?卻又碰到了更為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學校的資源根本不足。經費不足,學術著作不足就算了,偏偏教授們大多活在自己的世界,指導學生的方向也往往只朝著自己熟知的方向。教授不願意與學生共同來學習,年復一年只在已知的東西上不斷地疊床架屋。努力了兩年,教出來的學生只不過是自己的另一個模子,學生還是找不到自己。

再者學校因為經費不足,沒有企業長期贊助,請不起外國的優秀師資,學生沒有辦法從外來的師資身上學到國際觀,也看不到國外的學生以及教授研究的方向。本國的教授們也因為受限於自身的薪水不高,大多不願再繼續從事研究發表期刊或著作。所以如果是同一名教授指導的學生,十年前與十年後恐怕百分之八十都是雷同的。另外本國的師資又經常出現排外的情況,總認為外來的教師薪水比較高,在學校的地位好像比自己崇高,因此劃地自限不願交流分享刺激自己的學術專長。

有少部份老師看出學生求學分求畢業的這一點,往往要求學生除了在課業上的表現外,私下也得要將老師照顧的服貼。舉凡開車接送,購買餐食,幫小孩補習,到家裡打掃,陪師母出門採買等無一不做。更甚者曾經在新聞上也都看見老師們要求學生做出「額外」的奉獻,可能是金錢也可能是身體。那麼你說,在這種教育品質情況下,學生如果想要學到更國際化的東西,更專精的學問,不出國取經的話,待在國內的教育環境裡,人才只會被埋沒,或者只會變成另一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照本宣科的老師。在這種學校教育體制之下,台灣培養得出自己的諾貝爾獎得主嗎?

如果學生畢了業幸運的進入了中科院或中研院等國內一等研究機構,在各方面無須擔心的情況下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藉由中外合作的方式產生出自己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但這樣的機構之中又有多少人是在國外學成後再回國服務的?那麼我們自己能培養出來的機會又只是千分多少呢?

我沒有一桿子打翻一船人,台灣的高等教育之中還是有不少老師是優秀的,而且真心的為了學生的好在努力。但這些老師到最後也都往往會勸學生不如到國外去就學,因為在台灣學校老師能給的實在有限,好的學生如果留在台灣只會被擔誤了。

台灣的教授的薪資水準連大陸的好大學都比不上,更不用說比較起香港或日本的師資。而國外好的大學院校每一年的贊助經費更是國內大學的好幾倍以上,先天條件不足,後天的補給又失衡的情況下,如何去與外國的一流教育機構競爭?

在台灣不管做什麼事大家都習慣了要齊頭式的平等,所以緃使今天教育部有五百億的經費,在不得罪大家的情況下每間學校分個一些,結果使得好的學校無法聘請好的師資,提升更好的設備。表現差的學校卻拿這些錢去大撒獎學金,吸引更多的學生就讀來充裕自己的財源。這樣的做法是否正確?教育部可曾好好真實地去面對去檢討?台灣如果沒有一流頂尖的學府,一流頂尖的學校如果沒有一流的國際師資人才,又如何去期望培養出頂尖一流的學生?

如果馬總統當年沒有到哈佛,今天的馬總統又如何能夠自然流利地使用英文與人交談甚至發表文章?即使馬總統自己的底子不錯,如果只在台灣唸完書,他的英文能用到如此的純熟嗎?

所以不要只是會說,只是會期望,你自己明明也清楚的很,台灣的教育是有很大的問題的。既然如此,何不大刀濶斧的改革?何不現在開始只針對好的學校補助,讓表現差的學校自然淘汰?否則台灣的高等教育到最後只培養出碩士生要去扛沙包跑五十公尺考清潔隊員,博士生要去搶家樂福一小時120元的收銀員工作。

這豈不是浪費資源又浪費人才?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自訂分類:公共政策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2) :
12樓.
2009/02/01 07:54
好棒!


好棒!你有拿諾貝爾獎的志向,諾貝爾可

有把你華人當回事兒?知道嗎?諾貝爾評

獎還是八國聯軍的老腦袋啊!

華人有在本土得獎的嗎?


11樓. 小屏
2009/01/28 03:52

心有戚戚焉

10樓.
2009/01/26 18:06
修正

古代科举制,通常来说,女生不可以参加。

补充: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破格录取
自主招生被许多人视为中国高等院校录取政策“不拘一格”的利好调整,对这一改革的辩护可追溯至中华民国时期立校之初的清华大学。

最常被用作例证的是钱钟书。1929年,钱钟书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数学只得了15分(100分制),但国文、英文成绩十分突出。32岁的校长罗家伦做主破格录取钱钟书。这可能部分源于这位年轻的校长对英才的惺惺相惜:1917年,刚刚从美国归来就任燕京大学教授的胡适,阅卷时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国学天才,在他的要求和校长蔡元培的默许下,这名数学成绩为0的学生被燕京大学破格录取。这名学生就是罗家伦。

破格录取的学校并非只有清华一家。1930年,一位考生在青岛国立大学的入学考试中数学为0分,作文只有三句话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做主将这名学生录取,后来这名叫臧克家的学生成了著名的诗人。

实际上,当时破格录取的现象比如今更常见。民国的高等教育延续自清末引进的西方教育模式,高校享有较大的自主招生权,各类学校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考试。此外,近代高等教育刚刚兴起时,中等学校毕业生不足,加上当时社会动荡,高校要招到足够的优秀学生,也需根据自身实际多途并举。 

9樓.
2009/01/26 18:01
续前
我的母校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好像是蒋经国先生就读的母校,记不太清了,现今的台北东吴大学即其同源,前身为美国庚子赔款所建的教会学校,与他国不同,美国把庚子赔款用于了中国的教育,不可谓不高明),有一句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英语的翻译是:UNTO A FULL GROWN MAN)。培养一个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真谛。
健全,指的是不仅有智力上的成熟,还有身体、心理上的健全。
我对孩子的期望是:健康成长、心智成熟,成年后能自食其力,便已足矣。当然,一生中多做有益他人的事情,同时,要在年轻时尽可能投入做些事情。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总想过别人的生活,却不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大陆商业化最大的隐忧将不是经济、民生问题,而是人性的扭曲。贪婪、没有节制将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期望经济增长、增长再增长,难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就是今年比去年挣多一点吗?难道倒退不也是正常的吗?难道要让假象(这次经济危机之前美国经济数年的虚假繁荣)继续上演吗?
我们需要一个伟大如马克思的人物为我们解释谜团,或者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根本没有过时。
随便写写,文责自负。
8樓.
2009/01/26 17:57
实践开明教育,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一个能够让任何人通过学习、考试得以参与治国的途径,它打破了世袭,成为提拔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在大陆,考试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手段。因为,就目前的国民素质来说,还找不到比考试更显公平和效率的手段。
于是,高考就成为了决定高中生命运的考试。大陆也正在试图打破这一局面,一些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就是一种尝试,需要慢慢推进。08年有些能力出众但有偏科的学生的破格入学,正是得益于这种尝试。
遥想民国时,民国著名四姐妹中的张充和就读北京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了零分,国文得了满分,一样可以破格入学。她书法、诗词、昆曲皆妙,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个才女”。
我们绝不可以说为了获得诺贝尔奖,才去重视教育,更何况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是两个层次,各个学校应有自己明确的定位。
请诸位扪心自问,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大学的意义在哪里?千万别告诉我,教育就是让学生以后混个好工作,让教育界挣点钱,这未免有些浅薄。
7樓. 金刀
2009/01/16 00:11
本土諾貝爾獎是教育的指標 還是目標?

版主相當客氣 只有點出國外月亮真的比較圓的事實

小弟斗膽 還請版友不吝指教小弟的淺見 有關台灣教育本質的迷思與荒謬


6樓.
2009/01/14 09:22
大笑話

以台灣這種以政治掛帥的治國方式

小朋友由小耳濡目染,全學的是如何無限上綱

數理教育方針幾年一變

教師沒有傳道與解惑的理想

文化薰陶又不扎實

諾貝爾?等國民兩黨都完蛋再說吧!

5樓.
2009/01/14 07:09
馬的想拿諾貝爾和平獎吧!
搞了老半天,原來馬的,念玆在玆,想的是看能否拿個諾貝爾和平獎!
他,馬的,這麼樣親中,這麼樣自我矮化,這麼樣自降國格,不會賣水果, 卻很會賣台灣,肖想的是諾貝爾和平獎,可恥!

4樓.
2009/01/14 00:39
有夢?!
有夢?!
大家都有夢吧!
不過,敢大膽追夢的人才有機會成功吧

如果只是掛在嘴邊講講
可能只會流於笑話一則吧
3樓. 說好的高空彈跳呢?
2009/01/13 19:06
打高空

大部份的東西我沒有意見, 不過對於通識這個部份, 則有很大的意見.

這樣說好了, 每年都可以看到一些所謂跳級的天才, 什麼10幾歲就拿到大學學位, 20歲上下就拿到博士的這些人, 有誰拿過諾貝爾獎了?

當一個科學家, 最怕的就是關在自己的小圈圈裡出不來. 這是台灣的問題, 當然也不能說不是世界的問題. 但是要成為一個科學家最怕的另一件事, 就是只懂得自己的領域. 通識教得好不好是另一件事, 但如果有志於研究科學, 比如說研究天體物理的不去, 或不屑去接觸文學, 藝術, 歷史, 生物, 化學等其它的科目, 那他只不過是個目光如豆的研究匠.

不是說要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但起碼的素養得要有, 更重要的是你有意願去接觸才行, 不是一句"我沒興趣"就打發掉了. 要科學有所發展, 這種只曉得"鑽研"的差勁態度就得要改.

不過我看這比改正齊頭式平等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