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個編輯朋友很苦惱,因為公司跟日本的出版社有一些版權上的糾紛。
這位編輯是非常資深的雜誌編輯,過往叢書經驗較少,去年她調整職位,也同時帶領出版部門。今年,十幾本前任部門主管簽定的書籍出版了,上市一段時間,卻接到版權代理的通知,授權方要求從市面上回收該批書籍,要不然就得接受四倍預付金的罰款。這位編輯朋友丈二金剛摸不著頭,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原來是編輯未按照合約行事,在出版前先打傳統樣或送電子樣供日方作繪者審查。而當初職務交接時,部門主管也未提醒或交代這件事,結果面對一百多萬的罰金,讓她急如熱鍋上的螞蟻。
相較於歐美出版社對版權的積極經營,日本的童書出版社對授權出版的態度基本上是消極而被動的,一本書提議出去,半年內有回音算是快了,有些甚至就此石沉大海。加上日本出版社十分尊重作繪者,往往在合約中附帶條件要審查傳統打樣,以保證授權書與原著印書品質一致。在數位印刷的現代還看傳統樣?沒錯,在人工昂貴的今天,這是一筆不算小的開銷,而且寄送過程非常麻煩。經過了多年來的解說,加上有多本合作經驗,目前有幾家出版社才慢慢鬆綁,可以用pdf或電子樣取代。不過,手續雖然簡省了,審查期限又是另一道難題,除了週休,日本的假日又特別多,如果碰上編輯或作家出遊,完全沒辦法掌握進度,原先預定的出版日期也只能一延再延。萬一作繪者個性龜毛,一再挑毛病,更是疲於奔命。據說有一家出版社打樣送審往返了四次,依舊沒能過關,最後只得擱下不出了。
我因為月底有一趟拜訪日本出版社的行程,目前也正加緊腳步做功課,上網物色最新的出版品,勾選中意的書單,好提供對方出版社預作準備。因為日方的編輯辦公室通常沒有存書,如果不先請對方備書,屆時雙方就只能坐在空盪盪的桌上,聊些空泛的話題。加上日本出版社甚少有版權人員編制,編輯也很少會主動推薦新書,所以只能仰賴自己多方蒐集資料。有時候逛一圈書店下來可能收穫還要多一些。
日本出版社之所以不像歐美出版社主動積極推銷自家出版品,跟日本有一億多人口的內需市場有關,本身的出版規格就有一定的數量,國外版權授權也就可有可無了,而以台灣童書出版社提出的預付金來說,他們有時候甚至覺得不敷處理成本,完全沒有授權的意願。
雖然有這種種限制和麻煩,但因為日本與台灣文化背景相近,他們的童書發展又比台灣早,專業作家也多,作品比歐美更容易被台灣小讀者接受。這也是童書從業者不敢忽視日本作品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