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馬克思的思想等於共產主義?
2006/12/08 18:58
瀏覽2,52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前言:將近一個月前,某網友轉貼了一篇馬克思的文章,筆者看了之後,發現該篇文章,有幾個缺點:第一,該篇文章未講到馬克思的精髓,基本上,商品的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分離,只是馬克思經濟思想的一小部份而已;第二,關於商品的實用價值與社交互動的價值,馬克思並不以談論它為特色。

第三,該篇文章將馬克思的思想與共產主義畫上等號,這是錯誤的,馬克思的確有與恩格斯起草【共產黨宣言】,但是,馬克思的思想起源,並不在共產主義當中,而是在他更早期的【巴黎手稿】。不過,會有這樣的認知,筆者並不意外,因為,現在的共產主義之信徒,都會主張他們是馬克思的傳人,是馬克思精神的繼承者。事實上,馬克思的思想,並不像國中課本所寫的那麼簡單。

人口的思想:在這一方面,嚴格說起來,其實馬克思並沒有創出一套,真正屬於人口學的理論觀點。馬克思的人口思想,主要來自對馬爾薩斯【人口論】一書,其相關主張的批判。馬克思對馬爾薩斯的抨擊,主要是反對其人口存在有規律的這項觀點,認為人口並不存在與自然界相似的規律,而會受到各種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另外,馬克思也反對人口的過剩,是因為生理的因素所致。

對於人口的過剩,馬克思認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當資本慢慢地累積時,例如機器、輸送帶等,會漸漸地取代原先的勞力,造成部份的勞動力閒置,而有【人口過剩】的現象。換言之,馬克思主張,人口之所以會過剩,乃是資本累積的結果,資本家會了獲取最大的剩餘價值,就必須要有大量的、工資低廉的勞工,最常見的就是壓低工人的薪資,或是增加工人的工作時間。

也可以說,馬克思的人口思想,就等於是與人口過剩或失業之問題有關的一切思想,在這方面,馬克思還舉出三種人口過剩的型態,來說明他的主張。其一,浮動人口過剩,這是說,部分的勞動人口,因為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的改變而遭到取代。其二,潛在人口過剩,這是說,農業因為資金的滲入,使得大多數的農業人口被迫遷往都市的邊緣,造成過剩人口【被迫的遷移】之現象。

其三,呆滯人口過剩,這是說,那些沒有固定之收入,沒有固定的職業,生活水準略高於貧窮線的人口,以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那種非正職的員工,如兼職、外包、個人工作室等。就國內來說,這三種狀況其實都存在,根據筆者的觀察,以第三種狀況最常見。對於出生率與死亡率,馬克思主張兩者與社會地位和生活程度有密切的決定關係,這樣的想法與另外一位學者恩格爾大致相容。

經濟的思想:馬克思的經濟思想,受古典經濟學的影響很大,尤其是以價值理論為主軸的李嘉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是根據李嘉圖的價值論所發展而來的。這方面的觀點,主要是在商品的交換,商品的交換,就馬克思看來,商品的本身,並不構成價值,然而,我們之所以會看到商品的價值,是因為商品在交換的過程中,與社會的互動產生了聯繫,意即商品的生產者之間的勞動交換。

至於,李嘉圖所碰到的難題,就是商品價值的決定這一部份,也就是說,商品的價值,若是單由勞動來決定,那麼就會產生資本與利潤不等的問題,由此便產生了疑問,換言之,這剩下的因素究竟是什麼?李嘉圖的主張,是把資本週轉速度的資本構成,列入這因素的考慮當中。對此,馬克思作了一些解釋,他認為,李嘉圖必須說明【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發生作用的特殊形式。

至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則主要是來自於【剩餘勞動】,也就是工人在超額的勞動之後,造成原先所預期支付的資本,所產生的增值,主要是著眼於生產結束後,資本家的商品進入市場的價值,與生產前所預期之價值的差額,不過這並不一定單指利潤、利息、或地租,而有可能是其總和或一般形式。然而,【異化】的現象,主要是出現在這些商品的交換過程裡面。

關於剩餘價值論,馬克思還有一個相關的理論---【地租理論】,主要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對絕對地租加以說明,所謂的絕對地租,就是農產品價值和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胡永剛,民84:頁193),由是,農產品價格的高低,這一種地租的影響很大,馬克思對於絕對地租的論述,給當時的地租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另外,像是社會資本的再生產,也是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範疇。

社會的思想:基本上,馬克思的社會思想,主要是來自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與啟發,這是說,黑格爾【唯物論】的歷史觀,以及辨證法、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的討論、歷史的哲學的發展等,都可以在馬克思的著作當中看到。不過,馬克思卻反對黑格爾對於宗教與國家的看法,他不認為宗教可以造就人,也不認為國家可以解救人類的屈辱奴役與絕望,在馬克思的眼中,無產階級才是這當中的靈魂角色。

馬克思的社會思想,主要見於他在1843年,與友人合辦的雜誌【德法年鑑】,以及1844年間,整理其資料與筆記所完成的【巴黎手稿】。這篇手稿包含了馬克思對於黑格爾有關辯證法的批評,對於共產主義的描述,以及對於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批評。馬克思與【剩餘價值論】同樣著名的【階級鬥爭論】,其實也有受到黑格爾辯證法的影響,主要是對於當代社會中,所存在的階級矛盾進行論述。

馬克思的階級鬥爭論,主要是在強調,當工人無法忍受資本家的壓榨和剝削的時候,便會起來反抗資本家,以及社會中將發生工人與資本家的鬥爭。之所以會有鬥爭或革命,是物質因素的影響,而非意識型態使然,換言之,一切社會結構、社會規範的主體,就是物質的生產。當物質的分配出問題的時候,例如工人受到不平等對待,就會產生階級的衝突,乃至於社會的矛盾。

雖然,馬克思的社會思想當中,有包含共產主義,但是,馬克思主要的目的,是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提出一種唯物論的解釋,與後來的共產主義者不同。馬克思的社會思想,之所以會受到包含國中歷史課本的曲解,主要是因為,他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解釋,還牽涉到哲學的領域,並且,馬克思沒有對生產與社會的關係作說明(蔡文輝,民78:頁135),此即現今諸多誤解的起源。

結語:由此看來,關於楓依「馬克思的思想等於共產主義」的主張,其實是國中歷史課本的皮毛之見。因為,馬克思真正有提到共產主義,是在他的【巴黎手稿】以及【共產黨宣言】裡面,再者,現在的共產主義,與馬克思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可以說是對馬克思的思想叛變,第三,在西方經濟思想的歷史當中,也沒有所謂的共產主義學派,在這當中,馬克思的思想,算是社會主義的一種。

最後,若是以馬克思的思想,來看【犬夜叉】當中的七人幫,則很顯然地,蠻骨、蛇骨、煉骨、睡骨、霧骨、銀骨和兇骨,是屬於非固定僱用的傭兵,而當時的諸侯們,就是僱用他們的資本家,而諸侯對七人幫的屠殺,可視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而蠻骨等人後來的報復,則算是工人對資本家的一種階級鬥爭、一種反抗。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雜論
自訂分類:社會輪廓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