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日三姓械鬥避居大湖莊志慨,六首選三 李逢時
鄒魯無端起鬨聲,霜天雪地刀鎗鳴。避秦何必桃源洞,西去石崖堪閉荊。(其一)
暗度山村與水村,窮巖愁聽掛林猿。荒陬月色無人管,忒有閒情是熟番。(其二)
柴扉日日借雲關,臥看床頭一尺山。遮莫風波平地起,自慚無術濟時艱。(其六)
元日書懷 李逢時
又是春回別恨牽,山巖兀坐思悠然。狂風驟雨來三姓,昨夜今朝忽兩年。
爆竹無聲聲破竹,烽煙不斷斷炊煙。林園往往花空好,寄語東風莫鬥妍。
同治4年(1865),羅東林、李二姓因賭博起紛爭,陳姓居中調解不成,遂形成陳李聯合對抗林姓的械鬥,史稱「三字姓叛」。李逢時遭逢此禍,避難至偏遠山區。第一首慨嘆有「海濱鄒魯」之稱的噶瑪蘭,竟因細故而發生械鬥。第二首則以安居山中的噶瑪蘭人對比漢人的惡鬥不已。第六首自慚僅能避居山中,對械鬥的解決,束手無策。
〈元日書懷〉第五句,作者註:「林家僱匪類幫鬥,聲言剿滅陳、李,勢如破竹。」第六句,作者註:「良民被累者,焚搶一空,炊煙為斷。」
李逢時(1829-1876),字泰階,噶瑪蘭人。咸豐11年(1861)辛酉科拔貢。
(以上節錄自《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及《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分類械鬥是臺灣史上的重大事件,閩粵械鬥、漳泉械鬥,以祖籍分。另有姓氏械鬥、行業械鬥。清代臺灣社會乃是一危機社會,分類械鬥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開臺進士鄭用錫〈勸和論〉一文,敘論頗詳。地方官紳處心積慮想弭平分類械鬥之弊害,在法令及道德勸勉下,分類械鬥不再出現。
臺灣社會是個移民社會,現在仍有族群問題,形成「臺灣命運共同體」的意識,透過法令與教育,期望我們所居住的是個族群平等、人人和諧相處的社會。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浮生2011/08/01 17:33理解與尊重
以前的漳泉械鬥
曾經讀父執輩提過
我本身祖籍福建泉州
大學時代教我們中國通史的老師
寫過一本《閩南人》教我備感親切
確實台灣是個移民社會
無論先來後到都應相互理解與尊重
才能共創和諧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