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以林梵現代詩為例的考察(林耀潾)(摘錄)
2019/06/16 21:55
瀏覽3,008
迴響3
推薦90
引用0

身兼歷史學者的詩人,時間感、歷史感是敏銳的。又由於出身台南府城,又在成大歷史系任教,以腳踏車代步,號稱府城巡守,空間感與地方感是身體實踐及「經驗」出來的。台南的史蹟、寺廟、美食、民俗風情,常常入詩。作為台灣文學史研究的開創者及推動者,觸角伸向全臺灣,詩人為臺灣史上的指標性文學家藝術家,樹碑立傳。群眾運動的參與,詩人也不落人後,以身體在歷史的現場寫詩。林梵政治詩的書寫,無非出自對臺灣(命運)共同體的熱愛。由早期〈失題〉的中國民族主義,遞變為臺灣民族主義。段義孚說:「對鄉土極深的附著,看起來是全世界的現象。它並不限於任何特定的文化和經濟體系。」、「文藝作品能把經驗上可被忽視的地方獲得關注,雕刻品藉它們自己的實際出現而有力量創造地方感。」、「人們回溯過去有各種原因,而其中之共同原因是需要獲得自我感和認同感。」、「要加強我們的自我感,過去需被救援和成為可接近。」、「現實的行動比過去的紀念品更能支援人的自我認同感。」、「當要用時間以形成對地方的附著,經驗的品質和強度超過了簡單的持續的時間。」、「喚起地方感和過去感的努力常是深思熟慮和有意識的,所謂有意識,即是說思想在工作。」林梵的地方感經驗是高品質與高強度的。林梵對鄉土極深的附著,不但透過學術及創作的文字產品,也透過現實的行動。喚起地方感和過去感,無非就是意欲建構一想像的本邦,建構自由、強韌的臺灣共同體。這是政治的、民族的、文化的多元認同。在政治認同上,林梵是個臺灣主體意識者。在民族認同上,林梵是個臺灣民族主義者,但不否認自己是漢族明鄭東寧王朝的「遺民」,明鄭是他的「祖國」。在文化認同上,林梵感嘆他無法以母語寫作,漢字漢語是他的工作語言及創作語言。林梵不是那麼基本教義派的臺灣民族主義者,也不那麼漢族(福佬)中心主義者,林梵統獨原漢各方人士,都有接觸都有交往。林梵是個喜歡著「番服」,同理心臺灣原住民弱勢處境的漢裔(華裔)臺灣人。

案:上文為摘錄。林耀潾〈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以林梵現代詩為例的考察〉,將在中華民國108年6月29日「林瑞明教授學術研討會」中發表。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國立臺灣文學館。會議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國際會議廳。有興趣的人士,請到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官網查詢。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文學賞析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3樓. 貢寮煙雨
2019/11/11 18:00
此文目前投稿中,等待回覆。該刊已經收到,送總編輯審閱中。期待能獲得刊登。
2樓. 嵩麟淵明
2019/09/20 11:28
研討會主辦單位稱,此次研討會不出論文集,作者可自行運用,並已將雲端論文撤下。本論文將修訂後投稿期刊。
1樓. JASON
2019/06/17 08:58

抱歉登入推薦了兩次  

感謝您雙倍的推薦。

嵩麟淵明2019/06/20 11:2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