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行動》
1996台海飛彈危機風雲錄
九六年的台海導彈危機,
是民主與霸權的較量,選票與導彈的較量。
十年後,
危機產生的後座力仍然影響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和平。
擦槍未走火的台海危機
95.12.25 【亓樂義-亓樂義】
九六年台海危機已經十週年,當年中共悍然在高雄與基隆外海發射導彈。起因就是九五年李登輝訪美,中共擔心台灣走向一中一台,其實也隱含要影響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最後美國航空母艦也不得不介入。...
【作者/亓樂義】
《捍衛行動》封面
今年是台海飛彈危機十周年。
十年(一九九六)前的
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人淡忘這段歷史。即使經歷過這場危機的中生代,如我,也都對這場危機的印象逐漸模糊。這也許是一種超越,也可能是一種危機。
這幾年,在不同的場合,我認識一些人,聽到一些事,知道在飛彈危機期間,國軍有很多因應措施。但是,知道的人並不多,感覺不到國軍的作為,總以為是美國派出二支航空母艦戰鬥群,才化解這場危機。
重溫這段歷史,把它寫成十萬多字的《捍衛行動》,絕非沒事找事,製造緊張,而是想呈現一段不容忘記又和你我有關的歷史。忘記痛苦固然是好事,但它有時也阻礙了成長。
台海飛彈危機期間,基於「不升高兩岸敵對情勢,不引起內部不安」的考慮,國軍的戰備任務以「外弛內張」為原則,使民眾大多感受不到危機帶來的不便和恐慌,以致對國軍的戰備少有印象。反倒是航空母艦成為民眾心目中的「英雄」,對國軍來說,既是遺憾也是不公。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穿越台灣海峽。一九九六年三月,「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奉命到台灣東部海域、「尼米茲號」則從波斯灣趕赴台海,為這場危機做了歷史的見證。
很遺憾,這些代表美國國力象徵的戰艦,以「全球無害通過」為由,事前不知會我方,事後揚長而去,和國軍沒有任何協同關係。
美軍此番前來,主要是維護美國在此一地區的利益,不排除在情況失控前,負責撤僑任務。歷史是殘酷的,利益是現實的。美國長久支持台灣,眾所周知。但兩岸萬一發生衝突,最終要靠自己來承擔,防衛作戰要靠國軍來完成,不能期待外援。
每個國家有其不同的戰爭啟動機制,國會要通過,軍隊要準備,以及很多不易控制等國際因素,縱橫交錯,形勢瞬息萬變,不容心存僥倖。即使有外援,也是在國人歷經一番苦戰之後出現。
苦戰的時間,說法不一,有一周,也有二周。但是您知道嗎,台灣外(離)島守軍的戰備存糧和彈藥是一年,展現了長期抗敵的意志和決心。
十年前的飛彈危機,國軍立足於「獨立作戰」的精神,策擬十一套作戰方案,準備和來犯的共軍一決生死。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活生生的經歷,你或妳(妳)的父兄,也許在十年前的某個崗位親身體驗這場危機。
在浩瀚的網路世界裡,你(妳)在疲憊之餘,不妨稍留片刻,讓我為你簡短陳述這段歷史。說不定,《捍衛行動》能讓你在紛擾的政爭中,更能珍惜目前得之不易的生存環境。
~~~~~~~~~~~~~~~~~~~~~~~~~~~~~~~~~~~~~~~~~~~~~~~~~~~~~~~~~~~
看了這篇報導筆者不免想起10年前的往事,
記得那年的冬天特別冷,
小金門大約只有3~
我們應記取那段可怕的往事,和平得來不易,你我當珍惜!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邱彼得2009/03/06 16:40算我倒霉 還能怎麼辦呢?
草螟弄雞公 李登輝擺明要挑釁 台股瞬間崩跌 財富重新洗牌
小市民損失 只能算是碰到地震 大卡車撞到家裡來 倒大楣了
- 2樓. 墳前鬼2008/01/04 13:24To.1996台海飛彈危機
『美國派出二支航空母艦戰鬥群,才化解這場危機。』
小弟看法:美國航母來台灣附近的原因,是老美怕萬一兩岸局勢失控時準備撤僑用的。柯林頓縱使有心要協防台灣,也要其國會授權,方才能動用兵力。況且!當年美方二支航空母艦戰鬥群靠近台灣時的船艦排列方式並不是接戰隊形(主艦在後),位置上也太靠近台灣,暴露於假想敵(中共)的岸置飛彈(M族短程飛彈)射程內,危險性太高,M族飛彈雖然準確性不高,但若以20~30枚構成一張火網攻擊航空母艦,美軍恐怕也很難閃的開。
- 1樓. 稻柏臨2008/01/02 23:08戰備三
野戰步兵對於戰備三的恐懼,
怎麼也無法與逃過戰備一那種僥倖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