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說自己不是資訊科系科班出身,電腦技術都是自學的,其實這不算百分之百正確。大四的時候(師大物理系地球科學組)我確實選修過一門程式語言課,教的是Fortran IV,剛剛搜尋資料發現這個語言版本與我的年紀一樣大(1961)!Fortran其實歷史非常悠久,比C語言出現得更早!但是目前有點像古蹟了,年輕一輩多數聽都沒聽過。它的中文翻譯也很美麗,叫做「福傳」,好像傳福音的樣子。
那時候上課很好玩,程式語言課居然是在一般教室寫黑板上的!我只上了一兩節課就覺得很無聊,抄筆記?課本就有程式碼,何必抄呢?沒有電腦直接測試,我也無法驗證程式對不對?老師很努力想讓我們以為程式語言是有「理論基礎」的!但是我到現在都不覺得程式語言的理論基礎有何重要性?尤其是對於初學者而言,理論根本不重要,知道電腦的反應,學會組織自己的邏輯就好了!
當我想「上機」時,發現全校「只有一台電腦」,而且位在校本部的電算中心裡面,離我讀書的師大分部大概還要騎20分鐘的腳踏車。等到下課時間去看看,裡面大概有幾十台「終端機」,真正的電腦只有一台,舒適的放在某個大冷氣房內!等於是一個電腦有幾十組螢幕鍵盤,任何程式寫好都是要送給同一台電腦執行,我們稱之為「跑(RUN)」程式,跑完的結果會在螢幕顯示,但是要交報告給老師就必須排隊等印表機答答答,好吵鬧又很慢的列印出來。
主要問題在於下課時間反而人好多,等上機的空位和列印結果都要很久,所以我決定不上教室課了!每到上課的那個時間就直接跑去上機,讓電腦直接教我程式設計!上課時間去上機排隊的人就少多了。反正那是選修課,老師不常點名,只要考試有到與作業按時交即可過關,我沒被當掉,至於成績好不好就忘了,當時也完全沒想到這會和我以後的生涯有任何關聯。
那是PC剛剛起飛的年代(民國73年),我畢業後的暑假,都還沒領到國中老師的第一筆薪水,就向老爹先貸款兩萬元買了一台Apple II+,那是連硬碟機、冷卻風扇、甚至作業系統都沒有的玩具!打開來只能寫BASIC程式,用軟碟機(磁片)讀寫程式資料,甚至可以用錄音磁帶輸入遊戲軟體!
但是我居然可以在那麼簡陋的電腦上玩到廢寢忘食,每天只睡四五小時,一醒過來就寫程式,當時的電腦連燒兩三小時就會當機,我必須打開機殼讓它吹風扇,甚至用濕毛巾冷敷(水冷式?),才能一直玩下去!寫甚麼東西呢?我當年愛打橋牌,所以就寫隨機發牌的程式,還有讓電腦按照「中華精準制」的叫牌規則自動叫牌!寫到第一輪答叫之後,因為變數太多功力有限就沒寫下去了!如果繼續開發不就是走向AI人工智慧了嗎?哈哈!
所以結論是我確實上過「一次」的正式電腦課!連上課老師是誰都想不起來了!第二周起我的程式語言課就是蹺課去上機,直接向電腦學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愛唱 笑看風雲2015/07/18 11:41
吼 我在金華街政大電算中心學的 Fortran IV 也是興趣盎然 很喜歡 很適合我 卻沒那運氣走入這一行
30年河東 30年河西 現在回看當年出國念書留在國外的 大部分都不如留在國內的有發展的機會 老外排華的心態很嚴重 那種孤寂及與社會的不相容 這10幾年來 我常美台來去 從同學口中才體會一二
- 2樓. Jeff & Jill2015/07/16 19:24
這段歷史想起來蠻有趣。當年本系有程式語言課選修,我一聽說上的是Fortran, COBOL就退選,買書自修C, Pascal。
後來應徵工作,老闆問有沒有修過C語言?我說自修過但少用,因為需要兩台軟碟機,我只有一台,很不方便,所以多半用只需一台的Turbo Pascal。老闆一聽,就曉得巷仔內的,二話不說便錄取,當下配給一台20MB,比便當盒大的硬碟機。20MB哪!
- 1樓. wonghc2015/07/16 09:17我在國外唸博士,規定必修電腦課,我的自訂作業是用Fortran寫一個 Anova+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的統計程式,光打卡就有三四吋高。還好,現在都用現成軟體SPSS,不用自己寫。
我那時在師大電算中心還看到剛剛退役的打卡機,如古蹟一般陳列在角落,我們都很高興「時代進步」,我們終於可以用打字機打程式了!
鄉下老師 於 2015/07/16 09:2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