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幻象》
2025/02/20 21:35
瀏覽1,207
迴響1
推薦10
引用0
讀約翰‧米爾斯海默的《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亦簡稱《大幻象》),這本引發眾多批評,但恰恰是今日解讀「川普之亂」的聖經。
米爾斯海默直陳:美國漠視國族主義與地緣政治現實,憑恃強大國力,一味輸出「美式民主」模式,已經走到了死胡同。美國必須正視輸出自由主義的不智,並在現實主義考量及自我克制的前提下,重塑其外交政策。
可以想像:米氏被潑了多少盆「普丁走狗」「中國代言人」之類的髒水。但米氏絕對不是從「幫兇」的角度,而是從「被害者」或是小國弱國的角度著想的。王鉞一揮,伏屍萬里,歷歷血淚,流的,可大都是外國人的血哩:
華盛頓在後冷戰時期的失敗政策都是由外國人來承擔最大的代價,而他們只是不幸住在美國決策者想推動政權更替的國度裡。看看如今的大中東地區在美國追求自由主義霸權之下,成了怎麼樣的人間地獄?(引文終)
張登及教授在推薦序《國際關係進步自由主義及其批評》提到:
(米氏) 在《大幻象》痛責「北約東擴」是違反歷史上俄國生存所需的勢力範圍。他又說2014年推翻烏國親俄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不是什麼橙色革命,更像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四處推翻敵對小國的社會工程與政變。成立的基輔新政府內不乏新法西斯主義者,這才是俄烏之戰遠因與元兇。為了加固論證的權威,米氏還請出了冷戰圍堵總工程師喬治‧肯楠為批判北約東擴提供戰略證言。(引文終)
這個,不正跟最近橘子頭大酋長的驚世之語一樣?
而米氏已經在2017年最初了今日局勢的預言:「國際體系的結構顯然正因中國驚人的崛起還有俄羅斯的復活,走向多極的趨勢,很可能讓現實主義重回華盛頓,因為當國際體系中有其他強權的存在,就不可能 (容美國) 追求自由主義霸權。」
而川普第一任期的國防部長詹姆斯‧馬提斯就說過:「國家間的強權競爭再度成為現實」,還有「現今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最重要的焦點,是強權競爭而非恐怖主義」。
因此小國得分外當心,因為「(美國的) 自由主義還是非常可能會持續在小地方影響美國的對外政策,因為宣揚民主的衝動已經寫在外交當權派的基因裡了。 雖然強權間的競爭會讓華盛頓無法全心追求自由主義霸權,但採行自由主義對外政策的誘惑仍不會消褪。」
米氏舉了歐巴馬,被華盛頓外交菁英「馴化」的例子。「2008年競選總統時, 他一再重申會讓美國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抽身,避免捲入新的衝突,並專心致力於對內而非對外的國族建設。但他還是無法真正改變美國的外交政策。直到他卸任,美軍依然在阿富汗作戰;他也看著美國參與了埃及、利比亞及敘利亞的政權更替。美軍在2011年撤出伊拉克,卻又在2014年回到當地,對付蹂躪伊拉克和敘利亞大半部分的伊斯蘭國。」
而華府的「異元素」川普幾乎「挑戰了以上這個戰略的每一個面向,一次又一次提醒選民這對美國的傷害。最重要的是,他承諾只要當選總統,美國就會放下弘揚民主的事業。他強調自己的政府會與威權領導人打好關係,就連外交界自由主義當權派最痛恨的普丁也不利外。他也痛批國際體制,甚至宣稱北約已然過時。他還反對美國從二戰以來率領的開放國際秩序,提倡起保護主義。」
而如果川普的做法早已明定在案,為什麼我們的島的領導階層,會這麼毫無準備,驚慌失措呢?
米爾斯海默直陳:美國漠視國族主義與地緣政治現實,憑恃強大國力,一味輸出「美式民主」模式,已經走到了死胡同。美國必須正視輸出自由主義的不智,並在現實主義考量及自我克制的前提下,重塑其外交政策。
可以想像:米氏被潑了多少盆「普丁走狗」「中國代言人」之類的髒水。但米氏絕對不是從「幫兇」的角度,而是從「被害者」或是小國弱國的角度著想的。王鉞一揮,伏屍萬里,歷歷血淚,流的,可大都是外國人的血哩:
華盛頓在後冷戰時期的失敗政策都是由外國人來承擔最大的代價,而他們只是不幸住在美國決策者想推動政權更替的國度裡。看看如今的大中東地區在美國追求自由主義霸權之下,成了怎麼樣的人間地獄?(引文終)
張登及教授在推薦序《國際關係進步自由主義及其批評》提到:
(米氏) 在《大幻象》痛責「北約東擴」是違反歷史上俄國生存所需的勢力範圍。他又說2014年推翻烏國親俄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不是什麼橙色革命,更像是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四處推翻敵對小國的社會工程與政變。成立的基輔新政府內不乏新法西斯主義者,這才是俄烏之戰遠因與元兇。為了加固論證的權威,米氏還請出了冷戰圍堵總工程師喬治‧肯楠為批判北約東擴提供戰略證言。(引文終)
這個,不正跟最近橘子頭大酋長的驚世之語一樣?
而米氏已經在2017年最初了今日局勢的預言:「國際體系的結構顯然正因中國驚人的崛起還有俄羅斯的復活,走向多極的趨勢,很可能讓現實主義重回華盛頓,因為當國際體系中有其他強權的存在,就不可能 (容美國) 追求自由主義霸權。」
而川普第一任期的國防部長詹姆斯‧馬提斯就說過:「國家間的強權競爭再度成為現實」,還有「現今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最重要的焦點,是強權競爭而非恐怖主義」。
因此小國得分外當心,因為「(美國的) 自由主義還是非常可能會持續在小地方影響美國的對外政策,因為宣揚民主的衝動已經寫在外交當權派的基因裡了。 雖然強權間的競爭會讓華盛頓無法全心追求自由主義霸權,但採行自由主義對外政策的誘惑仍不會消褪。」
米氏舉了歐巴馬,被華盛頓外交菁英「馴化」的例子。「2008年競選總統時, 他一再重申會讓美國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中抽身,避免捲入新的衝突,並專心致力於對內而非對外的國族建設。但他還是無法真正改變美國的外交政策。直到他卸任,美軍依然在阿富汗作戰;他也看著美國參與了埃及、利比亞及敘利亞的政權更替。美軍在2011年撤出伊拉克,卻又在2014年回到當地,對付蹂躪伊拉克和敘利亞大半部分的伊斯蘭國。」
而華府的「異元素」川普幾乎「挑戰了以上這個戰略的每一個面向,一次又一次提醒選民這對美國的傷害。最重要的是,他承諾只要當選總統,美國就會放下弘揚民主的事業。他強調自己的政府會與威權領導人打好關係,就連外交界自由主義當權派最痛恨的普丁也不利外。他也痛批國際體制,甚至宣稱北約已然過時。他還反對美國從二戰以來率領的開放國際秩序,提倡起保護主義。」
而如果川普的做法早已明定在案,為什麼我們的島的領導階層,會這麼毫無準備,驚慌失措呢?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