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麥金德的陰魂
2025/11/02 09:07
瀏覽63
迴響1
推薦6
引用0
美中二大哥握手言和,前些日子風風火火,看似你死我活,有我無敵,不共戴天的貿易關稅大戰,就這樣船過無痕,輕輕悄悄地暫時停戰一年。

高潮之後的反高潮。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與戰略制定者,有義務且有必要隨時因應國際環境的變化,檢證自身是否為過往的思維慣性或惰性所制約,政府的國家戰略是否過時,以及,是否不知不覺間陷國家於險境。

是的,慣性或惰性,是人類思維最大的敵人。是時候打破「我們所相信的」,重新溫習一百多年前,麥金德的學說的時候。

這個被譽為「地緣戰略之父」的英國學者,成名之作是1904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宣讀的《歷史中的第裡樞紐》論文。他以所謂「樞紐地區」,建構他的地緣政治圖景:

麥金德學說的精隨,在於他指出的「強權的天然位置」──歐亞大陸北部及其腹地,由北極向南伸展到中央沙漠,再西向到達波羅的海與黑海之間的地峽。這個佔據了中央樞紐位置,也是當時19~20世紀之交的大英帝國,最大的假想敵──俄羅斯帝國。

麥金德在論文中闡說:數百年來,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一直受到來自「樞紐地帶」的壓力:匈奴、蒙古、帖木兒,接著是首次以火藥征伐懾服游牧民族,將森林及草原、農業與游牧,歸於一個專制權力之下的俄羅斯。

麥金德繼續闡述:二十世紀,「樞紐地區」的經濟力量與軍事力量都在增長,在世界局勢中所佔的分量也在繼續增加。他從歷史觀點去分析,認為這種情形的造成是由於「某種持久的歷史關係」。他指出,歐亞大陸這一個「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樞紐地帶,任何船舶無法直達其腹地;可是,在古代可任由騎馬的游牧民族馳騁往來,在近代則又有鐵路網四通八達。因此,過去與現在,這個地區都具有極大的機動力,使其軍事力量與經濟力量可以無遠弗屆,不受限制。」麥金德指出,「俄羅斯已經取代了蒙古帝國的地位。俄國四出侵略,對於芬蘭、斯堪底納維亞半島國家、波蘭、土耳其、波斯、印度、乃至對中國,所施的壓力,都已經取代了飄忽如風,四出擄掠的草原民族。就世界全盤形勢來講,俄國佔據了中央的戰略位置,正如德國在歐洲居於中央位置一樣。俄國除了北方以外,可以向任何鄰邦進犯,但也可以受到來自各方的攻擊。」

麥金德當時最大的擔憂是:德國與俄國的結盟,變成擴大的「樞紐地區」,便會與英、美等海洋勢力,「造成勢均力敵的局面。」他說,倘若如此,樞紐地區國家便將跨越歐亞大陸的邊緣,「使用其強大的大陸資源,致力建造海軍艦隊,如是則另一個世界帝國的崛起便將在望了。」

麥金德在他論文的結尾處,特別強調:他只是以一個地理學者的身分發言。他指出真正政治力量的平衡,「在任何特定時期,一方面是由於地理條件的產物——包括經濟的與戰略的要素;在另一方面則要看參與競爭者的人民,他們的相關數量、活力、裝備以及其組織。」他說:地理的條件容易測度且恆常不變,但其他的要素──人,就不是地理學者所能臆測揣度的了。(以上三段文字,主要引自羅伯‧唐斯博士《改變世界的書》)

麥金德的預言與擔憂沒有實現;德國與俄國反目成仇,核心地帶自相混亂了好一陣子。二次大戰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寖寖乎要體現了他的「樞紐地帶主宰世界」的預言,但在上世紀的末端煙消雲散。

現在,它卻以麥金德修正後的「心臟地帶」或「世界島」形式,龐然君臨在目前的世勢上。麥氏所謂的世界島,是結合歐、亞、非三大洲的概念,世界島的面積、人口、資源,都超過了其他地區。

世界島的疆界更大,核心地帶更遠離海岸,更不受海洋勢力或海權的支配,是「地球上天然造成的強大堡壘」。若再加以適當的組織與發展,便可成為足以左右世界大局的強權所在。

誰會主宰世界島?120年前的麥金德在他論文的一頁,看似不經意地寫道:

「我且舉個例子,假定說,中國人經日本人組織起來之後,推翻俄羅斯帝國並征服其領土,他們會成為影響世界自由的一場黃禍──因為他們在廣大的資源之外,又得到了海洋線之便利,那是過去俄羅斯人居住在樞紐地區時所不曾享有的。」

而誰擋在這個新興世界島主宰者的「海洋線」上?

我們的島。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國際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下一則: 寧‧肥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1) :
1樓. 安歐門
2025/11/02 09:49

戰略要地,強權必然爭奪,自古戰禍不斷,誰家倒霉?

吹牛政客只有口水,百姓可憐無路可逃。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