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各地地名由來[解說](2)
2013/08/06 15:45
瀏覽7,84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四‧基於河山「位置」及「建築物」而命名者

1 關於名勝(古蹟)相關位置者

 例 如枕頭山莊(因位於枕頭山下而得名),觀音山莊(因位於觀音山下而得名),濁水莊(因位於濁水溪沿岸而得名),曾文莊(因位於曾文溪沿岸而得名),鯉魚潭 莊(因該潭盛產鯉魚而得名),石門莊(因該地有奇岩對峙,形如石門而得名),仙洞莊(因該地有一深邃幽奇景緻之仙洞而得名),鶯歌石莊(因其地有一塊形似 鶯歌鳥之巨石而得名),龍目井莊(因當地人將該井比擬為龍目而得名),東港街(因靠近東港岸而得名),旗後街(因位於龍旗形之山後而得名)等等。

 

2 關於人造建築物

例如:瓦窯,瓦窯坑,灰窯,灰窯子,灰窯坑,石窯,磁窯,硐窯,磚子窯,田寮,枋寮,埤寮,樟腦寮,蚵寮,廓仔,油車口,犁頭店,蕃薯市,蕃薯寮,公館等地名。

枋寮:枋就是木板,枋寮也就是木材寮。有此地名應當是當地人當初進入附近茂密之森林欲從事伐木工作,並在當地搭建了居住用的小屋,故得“枋寮”之名。

田寮:原是指佃農所居住的小屋而言。相似的地名還有台北淡水的頂田寮,下田寮,基隆市的田寮港,田寮洋,中壢楊梅的田寮子,竹東橫山的田寮坑,苗栗頭屋的老田寮等等。

埤寮:又稱為“圳寮”,此地本是為給水門,圳路等監守者居住的小屋,後因此而得名。

樟腦寮:此地名顯示該地往昔為煎樟腦起業地。其他如台北淡水街的樟腦寮坪,因在清乾隆初年為煎樟腦之起業地,故以此命名。新竹新埔樟腦村則是因為此地在清乾隆四十九年成為廣東人的新埔街時,四面皆為樟林,故得此名。

:指製糖所。此類的地名有:蔗廓,廓子,寶廓,中廓,南廓,廓下,舊廓,廓後,賴廓等。

犁頭店:犁,一種用來耕地的傳統農具,例如今台中市南屯區舊稱“犁頭店街”,乃是因為以往墾拓該地時,此地聚集了許多出售打制農具,犁頭的店鋪,形成犁頭店街,是故得名。

油車口:油車,指榨油行;以往榨油行與打鐵一樣,位置必須在當時是接的邊端地帶,因此所謂的打鐵街都位於當時市街的邊端。

蕃薯寮:蕃薯是台灣最本土的作物,最初移民之時,居民多只靠種植蕃薯維生,所謂蕃薯寮,就是當初放置蕃薯的小屋,因而得名。此類地名為數不少,如高雄旗山舊名“蕃薯寮”,台北縣淡水,新店,石碇等地皆有取名為“蕃薯寮”者。

公館:指的是當時官廳臨時設置的事務所,或是當地居民因公共目的而設立的事務所,公會堂,活動中心之類的場所。

 

3 關於防衛用途之建物

例 如:土城,土牛,隘寮,二堵,五堵,一結,二結,三結,四結,石牌等,都是當時新移入的漢人,為了防備當時的高砂族等原住民前來侵犯而建造的防禦性建築。 其中有以泥土,石塊堆成圍牆者:如石圍,頭圍,二圍,民壯圍,石城,土城,也有以竹子,木頭作成木柵或柵欄者:如木柵,柴城等等。

土牛:又名土牛溝。乃堆土成壘,用以劃分漢蕃界線,因形如臥牛而得名,所謂“土牛口”則是指土牛的入口。如台中石岡,頭份皆有土牛,土牛口之地名。

土城:是用土圍起來的防番設備,如台北縣土城,其他如苗栗通宵,台中外埔,台南七股都有“土城”之地名。

柴城:即“木城”,如屏東縣的車城即由“柴城”轉訛而得名。

:為防備原住民侵犯,保護開墾而設的特殊機關。以往餘原住民較常出沒之處,大多有“隘”設置,每隘有隘首一人,隘丁若干;隘丁也稱作隘勇或壯丁,所謂的“隘寮”便是指在防備線上,考量便於呼救的距離而設置為監視原住民的小屋。隘界,隘口,隘寮,隘口寮等地名,都是因與“隘“有關而命名。

:土牆,一丈為板,五板則稱堵,多用以防範原住民。此類地名有台北的五堵,六堵,七堵,八堵,坪林的四堵,宜蘭的頂堵,二堵,三堵等。

石牌:指立於地界處之石牌,藉以劃分界線,防止漢人移民與原住民相互侵犯。如今日台北的石牌,桃園新屋的石牌嶺。

 

4 關於寺廟

如“將軍嶼”乃因當地有一著名之將軍廟而命名,澎湖“馬公”亦因當地有媽祖宮而取名,其他如媽祖廟,仙公廟,關帝廟,內關帝,太子宮等地名,都是因為該地有該宮廟存在而被命名。

 

五‧歷史沿革古來傳說而命名者

1 因該地為荷蘭人建築城樓所在地而命名者 [紅毛]

如台南城內有紅毛樓街,澎湖的紅毛城鄉(原名為紅木埕鄉)都是因當地為當時荷蘭人建築城樓所在地而得名;其他與荷蘭人有關的地名還有紅毛井,紅毛館,紅毛港,紅毛埤,紅毛田等。

 

2 因與王田有關而命名者 [王田/官田]

今台南永康,台中大肚皆留有“王田”之地名。“諸羅縣雜識”引“赤崁筆談”,“賦餉”雲:“自紅夷(荷蘭人)至台,就中土遺民耕田輸租,以十畝地受種名為一 甲,分別上中下則徵粟,其陂塘堤圳修築費,耕牛農具皆紅夷資給,名王田。“可見在當時,所謂的“王”,乃是對夷酋的尊稱,例如“台灣府志”中即稱荷蘭太守Cozett為“歸一王”可資為證。荷蘭時期留下的“王田”指的是公家擁有所有權之田地,而鄭成功加以接收之後,改稱為“官田”,今日台南烏山頭水庫附近仍有官田鄉,官田村,官田溪等地名。

 

3 因該地為鄭氏屯營所在地而命名者

此類地名為數頗多,皆因曾為鄭氏時代之駐紮屯營地點而得名。例如在台南以北者有查畝營,果毅後,林鳳營,五軍營,二鎮,營後,右營,右武營,下營,營頂,中軍營,舊營,將軍營,新營,小新營,大營,後營,右先鋒,左鎮,後鎮,國公府,中協,角宿,後鎮子,在台南以南者則有左營,營前,營後,右衝,後勁,北鎮旗,後協,援剿中,援剿右,角宿,前鎮,仁武,前鋒子,三鎮,參軍,前鋒,前鋒尾等地名。

 

4 因與營盤有關而命名者

所謂“邊屯”是指開墾各邊空間的土地,意在兼顧耕戰,而“營屯”則是屯墾各兵營附近之地,既耕且守,鄭氏的“營盤”乃兼有邊屯與營屯,兩者合一,故所謂“營盤”,即是指兵營兼屯地者,而“營盤田”,也就是鄭氏屯兵的開墾地。武營在剛開始時,多為徵收當地熟蕃或漢人移民已開墾的埔地,以作為兵營防禦當時的生蕃之後生蕃逐漸退居深山,兵營也就逐漸撤守,因此將當地進一步開墾為田園,並租給農人耕種,稱之為“營盤田”,充當其他兵營之費用來源。此類的地名有營盤腳,營盤邊,營盤坑,營盤口,營盤前等。

 

5 因與國姓有關而命名者

相傳鄭成功生於日本平戶,父為中國人鄭芝龍,母為日本人田川氏。鄭成功七歲隨父回到中國,十三歲時偕父謁見明王隆武帝(唐王),受賜國姓“朱”,並改乳名“福松”為“成功”,因此鄭成功被世人稱作“國姓爺”。此類因與國姓有關而命名較有名者如國姓井,國姓埔等。

 

6 因當初開拓人之姓而命名者

例如“蘇澳”此地名是因為取用一百多年前移民團一統領蘇士尾的姓而得名,“林圮埔”,則是因為鄭成功部將林圮首次開拓的埔地而命名,另外,“吳全城”,亦是 基於清道光年間吳全在此地開墾設置城樓防蕃而得名。而劉厝埔,朱厝崙,曾厝崙,許厝港,賴厝廓,陳厝寮,胡厝寮,謝厝寮,林厝寮,施厝寮,宋屋,何厝,黃 厝,顏厝,廖厝,蘇厝,江厝店等地名則為當地於建莊當初有該姓氏興建家屋或墾拓而命名。

 

7 因當地某傳說而命名者

相傳“烏鬼埔”乃是當時荷蘭人的黑奴聚集地的遺址,而黑鬼井,黑鬼橋,

黑鬼洞等地名跟荷蘭人的黑奴也大有關係。“靈潭陂”則是因為傳說當初佃農於此地求雨而甚有靈驗而得名。

 

8 其他

如 今日的岡山,舊稱“阿公店”,即老翁開的店之意,相傳在此地未開拓之時,有一老翁搭建一草寮開設店鋪,故後人以阿公店為此地命名,“三姓寮“則是因當地最 初是由黃,陳,吳三姓人首先建莊,因而得名,”王爺埤“是王老人的埤埕所在地,”八老爺“是八個老人之意,其他還有吳全城,蘇澳,阿母坪,阿蘭城,天送 埤,曾文等等。

 

六‧依人為拓殖建置當的情境狀況而命名者

1 因拓殖當初土地面積鬮取而命名者

:所謂一甲,二甲,三甲,五甲,六甲,七甲,八甲,九甲,十二甲,十三甲,五十二甲,一百甲等地名,乃是因當初土地開墾的面積大小而命名。“諸羅縣雜識”雲:“自紅毛至台,十畝之地名為一甲。”

張犁:二張犁,三張犁,五張犁,六張犁,七張犁,八張犁,九張犁,十張犁,十五張犁,二十張犁,三十張犁等地名也是依據當初土地開墾的面積大小而命名。在台灣,開墾者以五甲為一張犁的份額,將土地分配給各佃農開墾。

:所謂“抓鬮”或“拈鬮”,是一種以紙片書寫上文字,折揉成暗簽式的的紙捲,由當事人任取,以斷可否或順序的方法。在台灣亦多用此法以決定土地位次,如宜蘭員山的三鬮,四鬮,三峽的二鬮,五鬮以及高雄的九鬮等,都是根據拓殖當時的鬮取之數再加上土地的順序而命名者。

:“結”是指向政府提出的申請請願書(切結書),在此切結書上署名的代表稱為“結首”,而當時多以結首分段之數或根據其次序訂定其地地名。最有名者為宜蘭縣的一結,二結,三結,四結,五結,六結,七結,八結,十六結,十九結,三十九結等地名,都是屬於此類。

 

2 因拓殖當初之移民戶數而命名者 - [塊厝,間厝,塊寮,軒屋]

如三塊厝,四塊厝,五塊厝,六塊厝,七塊厝,八塊厝,九塊厝,或者三間厝,五間厝,三塊寮,五塊寮,十塊寮等都是因當初開拓時移民的戶數而起用之地名;另外,三軒屋,五軒屋則與三塊寮,五塊寮同義。此處的寮是小屋之意。

 

3 新舊關係而命名者

為區別新舊,在當地有第二次開拓之後,往往將賦予當地新地名以示區隔,如新城,新莊,新街,新社,新園,新佃,新營,新港,新厝等;針對新地名而稱呼者則如舊街,舊莊,舊寮,舊園,舊港,舊城,舊營等。

 

4 漢番關係而命名者 - [蕃,社]

在台灣各地皆有許多含有“”, “社”等字眼之地名,這類的地名多是依據以往漢人移民與生蕃或熟蕃之間的往來互動關係,如蕃社所在地或漢蕃交換物品所在地而命名。此種地名在台灣為數眾 多,如:蕃社,蕃子社,蕃社口,社口,蕃子路,蕃社腳,社腳,蕃子田,蕃子園,蕃子厝,蕃子渡,蕃婆,府蕃,新社,舊社,大社,中社,外社,頂社,頭社, 下社,水社,東社,西社,南社,社尾,社後,社頭,社皮,社子,社內,社寮,社苓,蕃割田,鬥換坪,州換坪等等。

 

5 其他

鹿場: 表示其地昔日應為獵鹿之場所,而“鹿寮”則是以往用來獵鹿用的小屋,而非是指用以飼養鹿的場所。數百年前的台灣,北自苗栗後龍一帶的海岸平原,南至屏東平 原之間,隨處皆有梅花鹿,水鹿棲息活動,因此與鹿有關的地名亦為數不少,如鹿港,鹿耳門,鹿野,鹿湖,鹿谷,鹿窟,鹿仔坑,打鹿埔。

:此字意義與用法皆約等同“庭”字,含有“廣場”之意,例如:前埕,後埕,中埕,曠埕,公埕,禾埕等等,另外,在台灣亦多將鹽田稱為鹽埕,或者將養蠣場稱之為蠔埕與蚵埕,此外還有大稻埕,車埕,柴埕等地名。

:(ㄍㄨˇ)指地拉網或拖曳網,又稱為“牽罟”,“牽鳥罟”,此類地名如淡水八里的下罟子,新竹香山的海山罟,基隆也有罟仔寮,相傳此處當時是專用來放漁網的小屋,因而得名。

公埔:又稱為“樵牧公所”,在拓殖時期的台灣,牧場所有權多屬於公眾或團體,私人擁有者非常少,因此,那些提供民眾自由放飼牛羊,伐割柴薪的地方便稱之為“公埔”。

草埔: 昔日街莊外的草埔多被利用為公共牧地,此地的居民在白天將自家牛羊放飼於此,到了夜晚再牽入個人各自擁有的牛稠(也稱為牛欄,專用來系牛之處)中,這類的 草埔通常就稱做牛埔。在台灣,以牛埔命名的地名十分常見,例如台北大稻埕就有牛埔仔街,此外還有:牛埔,牛埔仔,牛埔厝,牛稠,大牛稠,牛稠仔,牛稠埔, 牛稠埔,牛稠嶺,牛稠頂,牛稠溪,牛稠港,下牛稠,赤牛稠,牛欄,牛欄埔,牛欄河,大牛欄,這些都是與系牛場有關連的古老地名。

:依“台灣府志”雲,凡“海水支流之處”,便稱之為港;但在台灣,稱港的地名卻並非皆指海水支流之處,舉凡溪水停蓄之處或者臨時因豪雨而形成溪流者亦多稱之為港,此類地名在台灣南部頗為常見,如車橋港,灣港,堤塘港,埤仔頭港,木柵港,牛屎港等等。

埤, 陂,坡:“台灣府志”雲:“台地凡水所到處,不論圓池方沼,概名之為埤,埤即陂之音訛也。”又云:“陂一作埤”,由此可知,“陂”為正字,而“埤”乃為其 音訛,有時亦多轉訛為“坡”字。而所謂的“埤”,可為天然形成者,亦有因人工後天建成者,在“同安縣志”有相關記載:“陂,塘,井,埧等皆工水利灌溉之 便”,此類地名為數眾多,如:埤頭,埤腳,埤寮,埤仔頭,埤仔尾,埤仔腳,埤後,新埤內,大埤,大埤頭,天送埤,新埤,埤厝,陂心,三老爺陂,北領墘陂, 新園陂,大湖陂,烏樹林陂,赤山陂,中坡,新坡尾,後山坡,下坡,雙連坡,青草坡,紅泥坡,坡堵等等。

: “台灣府志”雲:“凡曰圳在水源所出處,屈曲引導,或十里或二,三十里,灌溉田甲,此水田之利也。”又云,“田畔之水溝謂之圳“。由此可知,所謂的”圳 “,也就是為了農田灌溉,人工掘鑿而成用以引水的溝洫,在台灣,埤,圳的開鑿對農事經濟甚為重要,圳頭也稱做埤頭,為水圳的起端,大多數是由內山蕃地引水 而來,而所謂的“圳寮”,乃是看守水門,圳路者所居住的小屋,其他相關的地名還有:圳頭,三條圳,橫圳,深圳,過圳,圳古後,圳子頭,圳岸腳,圳岸,圳股 頭,圳堵等。

:即“堰門”,“水門”,即水道上分水之水門,專供分水之用,為當時農民十分重視之設施。此類地名如:三汴,汴頭,三汴頭,四汴頭,五汴頭,水汴頭,汴仔頭,頭汴坑,尚水汴頭等。

:供防水之用,但在台灣甚少直接使用“堰”字,多使用“塞”或“閘”等字,土質的堰稱“塞”,木質者則稱“閘”,此外還有稱水注,水柵,水堵,水欄,水汴,水截,水漕,水卷,堵塞,填塞,陡門,戽門等。

份(分):指設有腦灶之地,十灶稱為一分,此類地名如:頭分,五分,六分,七分,八分,九分,三分埔,五分埔,五分寮,六分寮,八分寮,十分寮等。但另有一說認為所謂的“份”指的應是開拓的土地股份而言。

:資本,所謂股份指的是資本額份及股份數,如一股坡,三股子,四股,五股,六股,七股,八股,十股,十股寮,十一股,十三股,十六股等地名,都與合資開拓有關。

:所謂的“竹圍”,乃是指在台灣鄉村,民家為了防風而設置的竹垣(竹籬笆),如竹圍,竹圍子,大竹圍,頭竹圍,竹圍後等等。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下一則: 台灣各地地名由來[解說](1)